走进课堂做研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47732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课堂做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走进课堂做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进课堂做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课堂做研究.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榆林市教研室特级教师 刘新国,课堂里的行动静悄悄,教师如何做行动研究,什么是行动研究?,把自己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解决实际情景中的困惑与问题,并且持续不断地对教学行为加以反思和行为改进,进而提炼形成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学认知水平,教师的行动研究实际上是探究、学习和日常工作紧密融合的行为过程和生活方式。,研究课题的特点,切口小从某一实际关注点切入,有立足点;内容实有具体的实践载体和个性化操作,有实在感;探究深步骤严谨,过程清晰,有递进感;观点新思考有深度,突出自己的观点,有新鲜感;,确立课题的基本思路,感知发现感觉到某种教学现象,引起注意;凸显问题持续跟踪,穿透现象,明晰方向,开展追因分析;提炼

2、课题抓住关键,语言梳理,恰当表述;,从教学的疑难中寻找理想同现实的落差与冲突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发现需要智慧与敏感 在阅读交流中捕捉把理论转换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现象的审视与解读,在沟通对比中逐渐呈现 在学科发展的热点中确定关注课改,关注主流舆论,课题的基本来源,留心三个地带,交叉地带多门学科的重叠部分;空白地带大众缺少关注,忽略遗漏的部分;再生地带成功的经验和感受;,课题的表述:包含三个要点,研究的领域:什么范围,什么学科,研究的对象:什么年级,哪些人,研究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实施的建议,把握整体,小处起步,聚焦细节;上网收集一次专题资料;设计一堂研究课;关注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精读一本教

3、育专著;准备一次研究讲座的发言(15分钟);撰写一篇专题课例分析;开展一次专题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的基本种类,教 育 日 志教 育 叙 事教 学 课 例教 育 反 思个 案 分 析,A)备忘录记录教学片段B)描述性记录记录活动说明、场景、对话、体态语言等C)解释性记录记录自己的感受、思索、推测等。,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既是一种研究方式,也是一种成果表述形式。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成型的研究成果。,教育叙事的特点,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叙述的故事中包含与事件密切相关

4、的具体人物,以及对人物的文学性描写。叙述的故事中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要素,教育叙事的类型,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件陈述,注重突出关键。强调教师对个人问题的认识,夹叙夹议陈述事件全过程。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展开,根据问题的需要插入叙事。,教育叙事的撰写注意事项,多项收集资料把握事件主线注重事件细节关注事件的分析阐释,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狭义上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事件。课例是案例研究中的一种,以课作为研究对象,以叙事为主要手段,基本结构是“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场景描述与议论+专题反思分析”,案例和课例,课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有何差别?课例与案例有何关系?,

5、我们重点研究一下课例,除了品德教育、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的一些研究之外,我们教师做的行动研究多数是课例。课例是支撑、基础、起点,是研究改进教学行为的基本手段。课例的变化是绝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基本成分。,对课例研究的基本要求,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优秀教学经验的凝炼 教学实践的难点或突出问题 先进教学理念中的挂钩点 新颖的理论视角,1,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交代背景、问题 有困惑、有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 有研

6、究思路的概括 划分不同阶段,使用用小标题,2.1,2.2,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有矛盾的焦点 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 引人入胜的情节,3,1 主题明确2 线索清楚3 具有关键性事件4 过程性资料翔实5 有结论和反思,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由此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现象等资料有大量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叙述形式资料,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证明研究者的诠释资料描述必须充分,以让读者进行自我判断,4,4.1 主题明确4.2 线索清楚4.3 具有关键性事件4.4 过程性资料翔实4.5 有结论和反思,研究结论和启示学

7、生感受和教师反思教学的效果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真实的开放的不完全的倾向于归纳动态的,课例研究有何特点?,真实的开放的不完全的倾向于归纳动态的,来源产生于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环境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展开研究教师主要研究者,外来研究者是合作伙伴方法实地体验,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真实的开放的不完全的倾向于归纳动态的,6.课例研究有何特点?,研究者不可能把问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变量都揭示出来。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与观察,将他认为有意义的事件或问题生动地展现出来,虽然不完全,但即能激发人们追求深入理解现象和问题的热情,真实的开放的不完全的倾向于归纳动态的,课例提供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

8、境,存在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多样性。研究者可能提供某种视角的分析和解释,但不一定能完全证实什么结果,而是留下空间给读者去思考和评判。,真实的开放的不完全的倾向于归纳动态的,主题既是预设的,也是研究中不断归纳的过程用归纳的语言(小标题)组织结论来自课堂教学研究过程,有据有理,真实的开放的不完全的倾向于归纳动态的,课例研究关注对真实教学问题或现象的探究过程。课例本身可以根据后续研究的发展不断扩充或删减、修改或润色。,教育科研论文,从广义上讲,所有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学课例、教育反思、个案分析,所形成的文章(成果)都可以称为教育科研论文,狭义上的教育科研论文单指对某个观点的阐

9、述,不一定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实践性 议论性 问题性,我们常说的教科研论文指的是有关教学问题的文章。它具有论文的一般特点:要有正确、鲜明的论点,要有典型的论据,还要有恰当的论证过程和方法,也就是论文的三要素。,教科研论文的特点,论文按不同的维度分类,从内容来看分为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三大类;从形式来看分为理论探讨型、实证研究型、经验总结型三大类;,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表达,不是为别人上课,是为自己上课!从根本上来讲,课堂是学生的一段生命的历程,也是老师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所追求的,是让这一段生命历程精彩而有意义,公开课亦然。然而什么样的历程才是有意义的呢?喧闹?轻松?快乐?严谨?满足?

10、我认为:唯有真实的,才是最美丽的!,所谓真实,那就是我的课堂不是为了取悦于人,做给别人看,而是在演绎一段自己的故事,无论精彩与否,留下的脚印都是生命的写照,精彩固然可喜,缺憾亦是自己的人生。上课,不是为获得什么赞赏,也不是为了得到专家的认可,更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英华才气,风流倜傥,巧舌如簧,妙语连珠,而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只有学生开心了,自己开心了,这40分钟的生命才显得有意义。,所以,做秀,请远远地离开我们的课堂,因为我们要经历的是一段真实的生命!记住,你不是在为别人上课,你是在为自己上课,为面前的孩子上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加以总结和反思

11、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对待日常教学教育活动反思日常教学行为中的习惯性的操作规范,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别人的教育日志、教学反思和课例研究是怎么做的?,照猫画虎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学习画虎不成反类犬其实是正常现象怕别人笑话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于漪老师木兰诗的教后记 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说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级课能初步背诵是强记,课后要熟读牢记。小忻噗嗤地笑了一声,问其原因,他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许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说“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

12、的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可强不知以为知。我如实地告诉同学自己答不上来。课后想办法去查。,备木兰诗竞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裹小脚,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教后而知困。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知识啊!问题还不在于教某一篇课文前的准备,而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细心采摘,日积月累,只有源头有活水,课堂上才会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教学相长。学生促使我学得多一点,学得深一点。感谢学生对我的促进。又记:边查阅赵翼的陔余丛考,其中弓足一篇记载南唐后令宫嫔 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课余将查阅所得告知同学。,一堂缺乏“生命活力

13、”的语文课 阅读课比赛结束了,可我参赛的课题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再见了,亲人,赛前我精心设计、准备了两个星期,我期待着比赛那天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整节课,课堂气氛始终很平静,甚至有点沉闷。尽管我满怀激情地叙述老大娘与志愿军话别的情景,甚至眼泪在眼中打转,学生还是启而不发,毫不“领情”。最后好不容易引导学生说出了志愿军说的话:“再见了,亲人”,可说得却硬邦邦,怯生生的,一点感情也没有。毫无疑问,这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是一堂缺乏涌动的师生的生命活力的课!,教育故事快乐的孩子头,我是这个农村小学唯一的美术教师,除了上美术课之外,我还要做很多学校的宣传工作及“杂活”(如出各班级的

14、黑板报,在墙壁上刷大字和在学校的小卖部里卖东西等),因为可以在学校里经常表演不同角色的替换的原因,小同学们都觉得我十分神奇!经常会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着我,这多少给我“怀才不遇”的自卑心理带来很多安慰。,有一次,我站在高高的梯子上写大字报,一位小女孩站在下面看了很久很久,都不愿意走开,她说:“我长大了也要象您一样!”我回答:“这不是很苦的工作吗?”我擦着淋漓的大汗回头来看着她。她说:“我觉得写字是很好的工作,我的爸爸是卖猪肉的,他不会写字!”,“我不喜欢爸爸身上那油油的味道。”我听了有些心酸,告诉她说:“爸爸的工作是为了你可以学写字!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你要加油啊!”这时小女孩高兴的笑了!,从此

15、,我更加关注这位小女孩的学习,为了树立她的自信心,上课的时候也特别关照她。望着跳跃在我眼前活泼开朗、学习进步的她,心中总充满着快乐,感觉到自己也拥有了一份小小的伟大,我告诉自己,帮助孩子成长,靠的不是力气,而是发自内心的爱心,用爱去叩启心灵的大门。当我要离开那所小学的告别班会上,全班的小同学都哭得很伤心,那天我收到了我有生以来最多的一次礼物,礼物很小,可是每一个礼物都附上了一句祝福的话,祝福的话写得天真稚气,可是每一句都让我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们再看下一个课例研究的例子,“心灵游戏”的规则可以改吗?,基于学生真实情感的一次作文教学尝试,“心灵游戏”的规则可以改吗?基于学

16、生真实情感的一次作文教学尝试,背 景: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主 题: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如何把“意外”作为教学的生成资源?情景描述:前后两次教学的关键片段(“强牵”VS“移情”策略)问题讨论:本次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心灵游戏”的规则可以改吗?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应对学生的“意外”?理论诠释:纽曼的“真实性教学”思想(深层次的思维、生活经验的联系、实质性的对话、积极的情感体 验),课堂中的意外,是学生给我们的机会,喜欢上网查询名师的课堂实录。看到王菘舟老师的新概念作文课爱的抉择,心中一喜。因为年初阅读毕淑敏女士著的心灵七游戏,当时就想将这些游戏搬进语文课堂其中有“我的重要他

17、人”,“我的五样”,“再选你的父母”王老师爱的抉择便由其中的“游戏二:我的五样”改编而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与我的心思不谋而合,岂不令人沾沾自喜?,“拷贝走了样”,语文兴趣活动课上,我开始演绎王菘舟老师的课堂实录“真人秀”:“在那么多关心爱护我们与我们相亲相爱的人当中,你最爱谁呢?请在白纸上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人。”交流中,董宇岩说他最爱的是“奶奶、外婆、爸爸、妈妈、弟弟”,倪子凡说他最爱的是“妈妈、舅舅、外公、外婆、爸爸”“现在,我要下一道残酷的指令:拿起笔,在这五个最爱的人之中,划去一个,想象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第一次授课,当其他同学瞪着眼睛看着我,还没跟着这个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指令转过弯

18、来的时候,倪子凡就开始嚷嚷了:“噢,是这样,我马上换一个,换一个我讨厌的人。”说着就拿起橡皮在纸上擦了起来。还没等我想好该怎么制止他,就已经有好几个同学受他的启发开始换人了。情急之下,我赶紧宣布:“不能换人,这是游戏规则。你只能在你最爱的人里划掉一个”“凭什么呀?”“谁规定的呀?”这回嚷嚷的不只是倪子凡一个人了,过去是学生必须跟着教师走,但现在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欲望了,势必就和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这是课改中遇到的一个矛盾,且看教师如何处理?,其实,在王菘舟老师的课堂上,也有学生不肯下笔划去自己最爱的人的名字,王老师也说:“你必须划。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事你必须选择。”学生就听话地作出了痛苦

19、的选择。然而我的课堂毕竟不是王老师的课堂,这场“真人秀”从这里开始“拷贝走了样”:,与名师的教学作比较,“游戏规则么在游戏设计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这个游戏是为了让大家体会到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的,所以要在自己最爱的人里选择他的离去。”我口气坚定的解释暂时制止了学生们的换人计划。可还没等我开口组织交流,刘怿就举起了手,他问:“我可不可以让我的爷爷上天堂?”,我一时语塞,因为如果我说“可以”的话嘛,肯定会削弱学生对作出选择的两难体验;我说“不可以”的话嘛,好象意思就是要让他的爷爷下地狱。学生们乘我犹豫之时讲开了,课堂里说话声笑声雀起。而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里,学生们都哭着诉说自己划去一个

20、亲人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课堂中会接连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的情况呢?,引发思考问题,我赶紧强调:“我们不要去考虑亲人们离开世界后到哪儿去,而是要体验所爱的人离去时我们的感受。来,让我们拿起笔,划去其中的一位,想象你和他在一起时的画面,再想象从此以后这些画面将不复存在,你再也见不到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不可能是无限制的活动,教师的引导和安排是必不可少的。,一会儿,李翰冰率先举起了手:“我划去了我爸爸。因为他常常打我,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就不能再打我了。”我只觉得气不打一处来:“这么说来,你是恨你爸爸的罗,那你为什么还要把他写在你最爱的人的名单里呢?”“我以前是爱他的,现在他常常打我,我就不爱他

21、了。”邻座的王东宜听了,还做了个拳头猛击脸庞的假动作。不能再这样跟他们扯下去了,我当机立断,自己做一个示范。,教师的处理策略:示范,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女儿、爸爸、奶奶、妈妈、妹妹”,说:“我希望这个名单上能再写上我的外甥和我的先生,可是游戏规则规定只可以写五个,我只能忍痛割爱。”说完,我望着黑板思索了一下,在“奶奶”上面划上了杠。不知是谁在下面叫起来:“我知道,因为奶奶年纪最大,已经活够了。”我没理他,继续自顾自地说:“我是我奶奶带大的,我的女儿也是我奶奶带大的。小时候,我的头发老梳不通,是奶奶买来生发油,用梳子蘸着慢慢地把我的头发梳通;我的头发里染来了虱子,是奶奶用醋细心地替我洗头除虱。现在

22、,她老了,我每个星期五晚上都要打电话去跟她聊天。可要是她从此不在了,我这个电话该往哪儿打呢”,我竟然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一定是我的哽咽令他们感到震惊,课堂中出现了少有的安静。我吸了口气说:“如果我把我刚才说的这段话写下来,就是在记录我的感受,就是写作。同学们,把你划去自己所爱的人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吧!”这一回,学生没有异议,都拿起笔来开始写了。,教师的感情投入是打动学生的灵丹妙药。为什么我们要说教育和教学活动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就是最好的例子!,后悔中的思考,读着学生“当我拿起笔,划去某某某时,我的心里难受极了。因为”式的作文时,我就开始后悔了:我为什么一定要让全班所有的同

23、学都参加这个游戏呢?难道做一个旁观者就不可以吗?我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最爱的人离去时的那份痛苦感受呢?难道去感受游戏规则的残酷就不值得吗?我为什么一定要把“痛苦的选择”作为写作内容,还套上“爱的抉择”之名呢?如果有学生写“因为爱而不抉择”,不也很真实而发自内心吗?要知道,我们都不是掌握生杀大权可以在冥冥之中对人的命运作出安排的神,我们是在不同程度上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抗争命运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去体验只有神才可能去做的安排谁先死去的痛苦选择呢?,对教学的反思,且不论游戏本身的用意如何,当我们把这个游戏引入课堂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我们的课堂目标是什么?在达成课堂目标的过程中,这个游戏可以起什么作用?我们

24、的课堂目标是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按照游戏规则去执行的感受,也可以是拒绝按照游戏规则行事的感受,还可以是对游戏规则不满而重新认定的感受这个游戏无非是各种不同感受的触发点,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非按游戏规则行事不可。如果非要照着这个游戏规则去做,那只能说明我们还不明白“教材”的真正含义材料不是目的本身,材料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围绕主题所进行的深入思考,新的尝试,好在周六读写兴趣班的学生来自本市其他各所不同的学校,我还有再次尝试的机会。当我说出了那道残酷的指令后,学生们的反映出奇地相似:要在名单中换掉自己最爱的人。我镇定地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

25、心灵游戏,如果你能说服自己按游戏规则去尝试,你将会有全新的深刻感受。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说服自己尝试,你也可以选择做个旁观者,或者试着修改游戏规则。”这是我根据上一次课的教训,早已“蓄谋”好的“将计就计”。,第二次教学,新的策略,“拿起笔,划掉其中一个,想象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看到沈帷宇始终没有动笔,我问他:“为什么不划?”“因为这五个人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我不能没有他们。”“难道就不能比出个高低,排出个先后吗?”他支吾着说不出来。我顺水推舟:“凡是有良心的人,都不愿意去做这样的选择。还有哪些同学像沈帷宇这样下不了笔的?”零零落落举起了七、八只小手。我对他们说:“你们需要仔细思考

26、一下:你所爱的这五个人是真的比不出高低,还是你不愿意去将他们比个高低,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使你下不了笔?你能把你不愿意下笔的原因详细地写下来吗?”很满意自己成功地推动了不愿意参加游戏的同学,从他们的思路上去体悟这个游戏的本意。,把自己最得意的地方写出来很重要!,“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做的同学,你划掉了谁?为什么?”坐在门边的陈言亮嬉皮笑脸地说:“我划掉了你。”全班哗然。我不急不燥地问:“为什么?”“因为你是我认识时间最短的。”“我很荣幸,我们认识不久,就被你列入了最爱的人的范围之内。能不能冒昧地问一下:你爱我什么呢?”一翻回答后,我又问:“那你可知道,我离开了这个世界,会有哪些人伤心欲绝呢?”“你的爸

27、爸妈妈。”“是呀,我父母如今都已年过六十。他们的记忆力开始衰退了,眼睛耳朵牙齿还有手脚都开始不好使了。我走了,谁来照顾他们呢?我还有一个86高龄的祖母还有一个刚上初中的女儿”一翻介绍后,我再问:“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决定仍然将我划去呢?”他摇着头坐下了。,移情策略,我补充说:“我知道,在我下了那道残酷的指令后,有好几个同学将自己深爱的人从名单上换了下来,换成了对自己不那么重要的甚至讨厌的人。这个举动正说明了你们的爱在第一时间很本能地保护他们。但你们是否想过,生活中,有的人对你来说也许不那么重要,但对他的父母亲人来说就很重要了。你们能把自己换人的过程以及从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启发写下来吗?”“我划掉

28、了你”,这个出乎我意料的回答,带着一点挑衅,它的潜台词是“看老师你接下去怎么说”,这是很多顽皮的聪明小孩想引起同学关注时常耍的把戏。如果我一定要按照游戏规则请他谈谈划去我时的感受,则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好在我对他们的“换人”游戏早有准备,可以从容地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在另一个生活圈子中体会游戏的本意。,移情策略,“当我们真正选择自己内心中深深爱着的人离去时,我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我划去了我外公,因为他年纪最大。我划掉他的时候一直在说这是假的、这是假的,但我还是觉得很对不起他。”“我划去了我弟弟。尽管他老是要跟我抢东西。但想到今后再也不能和他一起玩了,也不会再参加他的生日会了,我就很痛心。”

29、“每年,弟弟都邀请你参加他的生日聚会,对吗?”“是的。昨天就是他的生日,我们去吃了肯德基。”“是啊!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并没觉得珍贵,一旦失去了,才感受到它的珍贵。可那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这是我自己觉得很满意的“重彩一笔”,因为事先我并没有想到可以把这个道理如此水到渠成地说出来。,移情策略,“我划去了我自己,因为我不舍得划去他们,就只能划去我自己。”“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你,你爱着的那些人会有什么感受,他们可能会有什么变化?”“他们会哭的。妈妈可能会晕倒。爸爸伤心得吃不下饭,脸也不洗胡子也不刮了。爷爷奶奶的高血压病又犯了,说不定会中风的。还有外婆,肯定会发疯的”女孩的描述令我的喉头

30、发涨。我轻轻地问:“那么,你忍心让他们这么痛苦吗?”“不忍心。”“那如何才能让他们不遭受这样的痛苦呢?”孩子无语。另一个女孩却举起了手:“要保护好自己,不让自己先死。”“说得太对了!我们是父母亲人的希望,身系父母亲人的幸福。所以我们要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人!来,把你自己的名字重新写上,要写得大大的,重重的,端端正正的。”,移情策略,这“一笔”更令我满意,我与学生一起经历了从“划去”到“重新写上”的过程,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对亲人单向的爱,还有亲人对自己的爱。所以,我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同学说出“划去我自己”,是她这一句令人感到意外的回答给了我对话与引导的机会,这样的对话令我懂得了“让课

31、堂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的意义。仔细想来,前一节课中学生那些使我对王老师的“拷贝”走了样的想法,虽然出人意料,却都在情理之中。这些令人感到意外的回答给了我思考的机会,才有了第二次的尝试。感谢学生!,第二次课后的反思,灯下,我读着学生的作文,也读着自己教学这节课的心路历程。学生作文中情感的诚挚源于我们对学生想法的尊重;学生作文中内容的丰富基于我们对教材的开放理解;学生作文中文字的个性生发于宽松的课堂环境所孕育出的自信这诚挚的感情、丰富的内容、有个性的文字令我们内心充溢欢欣,它们的发源地就是“意外”呀。没有“意外”就只剩下“预设”了,是“意外”给了我们精彩“生成”的机会,我们怎么能不感谢学生在课堂中

32、制造的意外呢?,这是一段很有感情色彩的自我总结,是基于实践之后的认真思考而得到和思想升华。,再看一个课例,什么是有效的交流?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什么是有效的交流?小学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主题明确,先进理念的挂靠点,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沈老师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是上海

33、“一期教材”三年级第一册)。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区教研员何老师一起观了沈老师的课。,交代背景:是教研组进行一个教学研究活动、课题材料、有教研员的参与等信息,第一次授课:“谁再来说一遍”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春游你花了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教学过程的资料,师

34、: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学生回答:47,37)。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沈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只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老师们普遍感到沈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教研员何老师向我们

35、介绍了国家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新的教学决定产生过程,第一次课后教研组讨论,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课堂上,在教授了计算规则后,一般会让学生反复地操练,有的老师要要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等简便运算要达到“脱口而出”、自动化的程度。这种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一统的教学,对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多大价值?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共同认识: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更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

36、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有教学决定的过程再现,教师们达成的这个共识向我们暗示:课堂中的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尤其是口头语言,它是学生数学思维外显的载体;让学生“表达”,就是通过学生的语言交流表达他们思维的结果。“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与学校教学向来以书写结果作为终断依据的文化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对比。或许教师们并没有对他们的“共识”进行过这样深层的思考,但我们从这个角度不难认识交流的价值。,案例撰写者的评论,第二次授课:“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

37、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教学过程资料的记叙,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

38、60-3=57。所以76-19=57。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还有不同意见吗?”“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描述,第二次课后讨论 我们教研组的所有老师观课后,一起坐了下来。对于这堂课,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有老师说:沈老师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也

39、有教师认为,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还有教师觉得沈老师的“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新的教学决定产生过程,不过,也有教师提出提出质疑:学生交流的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呢?热烈的赞扬突然陷入了平静 我们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出乎意料: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47-18=”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困惑、疑问再一次流露在老师们的脸上。,有关键性事件:冲突和矛盾。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

40、,通过仔细观看课堂录像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也没有用归类来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大家觉得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看来“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做出比较和判断。授课老师也觉得很有必要借班再上一次,对什么是“交流”做出改进。,有教学决定的过程再现,这次讨论所达成的共识中,课堂交流不但被视为对思维结果的外显表达,更被视为对不同的思维过程的表达。让学生表达不同算法的思考过程、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实际上就是承

41、认了学习是一个群体中互动的经验过程;对不同的算法做出比较、判断和优化,也即把学习视为一个具有“社会协商”性质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交流”的实质与当前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案例撰写者的评论,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教学过程的资料,第三次授课:“听懂他的意

42、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师:谁再来解释一下?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课结束后,教研组的老师们再一次进行了讨论。反馈会议上老师们说了许多,各人表达的共

43、同意思是:原来还以为课堂中只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就行了,现在知道了仅仅充分交流还是不够的,交流中还要引导学生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还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其中不少老师这样说:“听了沈老师的课,我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恍然大悟:交流中有很多学问。,结果的描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在两位数减两位数三次授课中,教师们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在不同阶段教师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交流就是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交流还要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研究的结论,可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象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并最终形成学生对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理论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