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1、理解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及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3、理解并识记课程结构的内涵,了解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及特点;4、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关系,了解我国新课程标准及其框架,认识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5、了解教育目标的层级性,理解并识记课程标准陈述的三种基本方式。,学习目标:,第一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其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来达成。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
2、求。其实现必须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来达成。,一、课程目标概述,(一)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主要通过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以及其中的具体学科体现出来。其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达成。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二)课程目标的确定,1、为何要确定?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为课程评价提供准则。,(2)如何确定?,A、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
3、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的个体发展价值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的学科发展价值,B、考察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和 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标准的要求研究具体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本学科发展现状的概括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二、新课程的目标,(一)新课程目标的确定 是对各种要素(学生、学科、社会)及现状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的结果(二)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 1、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发展目标(健 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2、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3、普通高中课程目标,(三)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学生本
4、位的价值取向。2、重新界定了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界定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3、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 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科学与人文素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三、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的内涵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即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形态、科目之间的关系形态、科目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态、课程规定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形态等。,课程要素:此处的课程要素并非指课程开发的目标、实施、评价等,而是指课程类型、具体科目以及科目内容。关系形态:指课程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
5、此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课程类型的关系形态是指不同课程类型之间所形成的比重关系,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科目之间的关系形态是指同一课程体系中不同科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如语文、数学、历史等科目之间的比例关系;科目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态指同一科目中不同内容之间所形成的比例关系。,(二)课程结构的确定,1、将国家意志和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2、根据课程目标规划和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要素,是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制定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策略和方针,(三)我国现行课程结构的缺陷(讨论),1、课程类型结构单一(在学校课程中学科、分科、必修、国家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2、学校课程中个科目之间的比例失
6、衡(如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比重过高),(四)新课程结构及其特点,课程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从整体上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明确的规定;它主要包括各种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及其所战课时的比重。新的课程计划主要有两个: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国家新课程与现行课程的比较(各学科课时数),对高中课程内容容量的看法,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对高中课程内容难度的看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介绍,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2.课程改革的具体
7、目标3.普通高中培养目标4.课程结构5.课程内容,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注意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
8、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2,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3.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
9、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关于学习领域,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 体育与健康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艺术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 目组成;,设置学习领域:,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
10、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关于科目,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12-13个科目;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关于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
11、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新课程结构的特点,A、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均衡性: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
12、状而提出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B、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 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及不同学科的整合。如品德与生活,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初中:综合课程与分科 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C、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整合和改造,D、普通高中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学习领域:由价值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科目模块:组成科目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科目内容结构示意(
13、高中),语文1,语文5,语文4,语文3,语文2,语 文,必修,选修系列,系列3,系列4,系列2,系列1,数学4,数学5,数学2,数学3,数学1,数 学,必修,选修系列,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英语1,英语2,系列1,英语3,英语4,英语5,英 语(日语、俄语框架一致,内容有所区别),必修,选修系列,系列2,历 史,选修模块,历史1,历史2,历史3,必修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
14、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1,历史2,历史3,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 史,必修,选修,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现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
15、量,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1,历史2,历史3,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 史,必修,选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就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1,历史2,历史3,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 史,必修,选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
16、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发现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反思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物理1,物理2,物理,必修,选修,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功与机械能守恒万有引力与航天,物理学与自然规律物理学与科学发展物理学与现代技术物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系 列 1,1-1:电磁现象和规律 电磁技术与社会 家用电器与生活1-2:热现象与规律 热与生活 能源与社会发展,系 列 2,系 列 3,2-1:电场与直流电路 电磁波与信息技术2-2:磁场与力 电磁感应与电机2-3:力与机械 热与热机2-4:光与光学仪器 原子结构与核技术,3-1:电场、电路、
17、磁场3-2:电磁感应 交变电流、传感器3-3: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 固体、液体与气体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3-4:机械振动与电磁波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光与相对论3-5:碰撞与动量守恒 原子结构、原子核 波粒二象性,地 理,地理1,地理2,地理3,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城乡规划,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
18、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化 学,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生 物,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初步,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建筑及其设计,服装及其设计,电子控制技术,通用
19、技术,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美 术,绘画雕塑,美术鉴赏,书法篆刻,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从上述系列中任选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选修系列,音乐鉴赏,演 奏,音乐与舞蹈,歌 唱,创 作,音乐与戏剧表演,音 乐,从上述6个模块中任选2-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选修模块,艺术与文化系列,艺 术,艺术与科学系列,艺术与情感系列,艺术与生活系列,上述四个系列共16个模块,从中任选6个模块,获得6个必修学分。,生活中的音乐身边的设计身体表达的艺术戏剧创编入门,音乐的情感表现视觉语言表达舞蹈即兴表演戏剧表演基础,
20、民族民间音乐图形的奥秘舞蹈与服饰中外戏剧欣赏,音乐与科学材料与造型艺术乐舞与身心健康影视特技,田径运动,体操类运动,球类运动,新兴运动,冰雪或水上运动,民族民间体育,体育与健康,从上述系列中选修若干模块,确保每周两节教学时间,获得11个必修学分,其中田径运动、健康教育专题各应保证1学分。,健康教育专题,选修系列,课程设置及说明,课程设置及说明,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原则上每个模块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
21、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每学年宜相对集中地安排课时。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
22、业。,5、选择和编制课程内容的原则,(1)时代性课程内容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2)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应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3)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本方案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
23、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课程内容的创新,1、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现代科技成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内容与生活联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2、课程内容的人文化强调全面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正确的世观、价值观、人生观。科学与人文、环境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3、课程内容生活化。,教材编写创新,教材开发强调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创造性地教学。重基础:求精、求实、求新。重结构:按照新理念和突破点,改革 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突出探究,要过程也要结果。,问题与挑战,如何使新课程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
24、何最大限度的减少“课程教材课堂学生”之间的落差;如何处理好课程设计的总体规划与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如何增进地方、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如何解决新课程的理念与现行制度的矛盾;,第二节 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意义,一、课程标准概述(一)内涵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3、它指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其主要是描述学生在某一段学习之后的行为改变。其规定的是学生在自身努力或老师的帮助下一段时间后都能达到的要求。其描述应该是可操作或
25、可测量的。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二)性质,(三)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而教材则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二、我国现行课程标准的框架,课程标准的框架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三、学段与水平的划分它
26、的划分尺度不一,有的以年级为单位,一个年级一个水平;有的按二或三年一个水平。我国现阶段课程标准中学段与水平的划分也有一定的规范。除数学课程标准按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与1012年级来设计外,其他课程基本上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与1012年级来设计。四、现阶段已出版的国家课程标准,五、课程标准的陈述,(一)教育目标的层级性,(二)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A、即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如辨认、描述、说明、再现、完成;B、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C、主要应用于“知识和技能领域”。,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
27、式 A、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 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如经历、认可、热爱;B、难于指向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C、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A、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结果是开放的,如做、说、画、设计、表演、编曲;B、指向无需把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如说出你最喜欢的音乐作品;C、主要用于艺术类课程。,(三)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A、行为主体(学生)B、行为动词(可评价的,即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把握的)C、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D、表现程度: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六、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一)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二)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三)它标志着教材真正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四)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了标准;(五)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有了保障;(六)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