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略.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略,主讲人:,一、民族传统体育基本范畴,民族传统体育,就整个体育运动的项目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地区通行的,如人们常说的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是由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以及欧美娱乐活动项目发展起来的,有人称这类体育运动为西方体育体系。另一类为东方不同民族特有的,如我国的导引、太极拳、武术,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扑,韩国的跆拳道等,都是从各自国家和民族传统的健身、军事、娱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学者把这类体育运动称之为东方体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
2、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壮族由青年男女表达爱情转变为对抗性比赛项目的“投绣球”;朝鲜族的跳板;满族的滑冰;侗族的骑木马(踩高脚);瑶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风筝;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龙舟竞渡、风筝、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二、民族传统体育按活动类型分类,1、球类运动:蹴鞠、打马球、木射、捶丸蹴鞠:最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黄帝时代的轩辕黄帝传中已有记载。打马球:又称击鞠,是一种骑在马上持棍击球的运动,在盛唐时期盛行。(豪门一场球,贫民几岁秋。),木射:以木球为箭矢来射击。通常在空间较大的室内进
3、行,在场地的一端,并排竖立15个笋状的平底木柱,每个木柱上用红笔或黑笔各写一字,其中10个分别用红笔写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另5个用黑笔分别写上傲、慢、佞、贪、滥。参赛者依次从场地的另一端向这些柱子滚动木球,击中写有红字的木柱者为赢,击中写有黑字的木柱者为输。捶丸:在地势起伏不定、视野开阔的园林,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划定一个1迟见方的球基。在离球基60-100步处,挖若干数目的球窝,每个球窝旁插一面彩色小旗为标志,捶丸的器材为球棒和球,球棒要求下端弯曲,以便能更好地击球,至于捶丸所用的球,丸经中要求轻重适宜,以与球棒能和谐配色为佳。起源于唐朝的步打球。而高尔夫发祥于15世纪的
4、荷兰。,2、水上运动:龙舟竞渡、游泳、弄潮、冰嬉,龙舟竞渡:多指每年在端午节,人们划着雕制成龙形的船只进行竞赛。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龙舟竞渡这一活动。游泳:中国历史上关于游泳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典籍,如诗经“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弄潮:是一种特殊的游泳活动,这里特指每年农历八月浙江钱塘江大潮时,游泳者迎着潮头表演泳技的一种活动。冰嬉:中国古代冰嬉内容丰富,名目繁多,较具代表性的有滑擦,冰上蹴鞠,冰床,冰上杂技等。,3、跑跳运动:走及奔马、逾高超远,走及奔马:在中国古代人的心中目中,马是常见的陆地动物中跑的最快的一种,因此,当一个人的奔跑速度极快、超过常人是,人们就会用“走及奔
5、马”即跑的像马一样快来形容,这里的“走”是奔跑的意思。逾高超远:按照现代的话来说,逾高超远就是跳高跳远。跳高跳远是人类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在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如狩猎,采集果实等活动中就开始运用。,4、投掷:投壶、投石、击壤、打髀殖,投壶: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兼具礼仪与娱乐功能的活动,具体做法是:以酒壶为器皿,把去掉箭头的箭从距酒壶几尺远的地方向壶中投掷,投中者得分,不中者则罚酒。投石:即投掷石块,这是人人都会且几乎每个人都曾做过的一项活动。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通过投掷石块来采集果实,对付猛兽。不过,这是要说的投石,并不是指普通的投掷石块,而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训练活动。,击壤:是一种古来的投
6、掷活动,据逸士传称,早在尧时,就已经有了击壤活动。打髀殖:是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一种投掷游戏。髀殖用动物骨头制成,通常取獐、狍、鹿等动物的腿前腿骨,剔静后,再在里面灌上融化的铜、锡汁液,以增加其重量,提高投掷时的命中率。游戏时,先把三五根髀殖堆在一处,然后在远离髀殖堆的地方,用另一根髀殖向髀殖堆掷击,若击中,则这些髀殖堆均归投掷者所有;若不中,则投掷者要拿自己的一根髀殖添入髀殖堆中,再由别人来投掷。从打髀殖的具体玩法来看,它与中原地区流行的击壤颇为类似。,5、举重:拓关、扛鼎、举石,拓关:又称翘关,指用手举起城门上的大门闩。因此,这里的拓,是举的意思,而关,指的是城门的门闩。扛鼎:鼎,通常有
7、三足或四足,两侧有耳,供把捉。因为重量大、有耳便于用手提举,故扛鼎成为古代用于锻炼体力、显示力量的一种运动。举石:是一种举起石头制品或石制器械,以锻炼身体或显示力量的举重活动,内容包括举石狮,石墩,石磨盘,石担,石锁等。,6、角力:角抵、手搏、相扑、女子相扑、摔跤,角抵:是秦汉时期人们对摔跤活动的一种称呼。手搏: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中,人与野兽或人与人之间徒手相搏。相扑:唐宋时期,角抵又称相扑。至清代,角抵则被称为布库或摔跤。虽然有了名称改变,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则并无实质性的变化。摔跤:在先秦时称为角力,蚩尤戏,在秦汉时称为角抵,在唐宋时称为相扑,至清代又名布库。因此,摔跤作为一种体育竞
8、技活动,在中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不过,正式把它命名为摔跤,还是在清代。,7、杂技:抖空竹、戏法、马戏等,抖空竹:是指一种民间杂技活动,空竹又称空钟,空筝,地龙,地牛黄,闷葫芦。戏法:是一种传统的杂技项目,它是表演者通过灵巧、快捷的手法,造成观众听觉、视觉上的错觉,从而使各种物体或人物、动物隐显莫测,即“无中生有”或“神奇消失”。棋艺:围棋、象棋。围棋:围棋棋局纷繁复杂,棋势变化无穷,能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尧舜禹时代。,三、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武术,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华夏古老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发挥
9、着应有的作用,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经过不断地传播变迁,至今已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华武术以崭新的风采盛行于神州大地,并以神秘而有坦荡,雄健而又优美的影子和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造福于人类,成为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套路是徒手或手持器械按照一定套路进行训练或表演的一种活动。,2、武术的分类,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伴随着这个特点产生,发展的武术运动可谓根深叶茂,内容丰富而且分类方式很多。现按武术的运动形式分类方法,
10、将武术分为以下三种运动。2.1 功法运动 1、内壮功 2、外壮功 3、轻功 4、柔功2.2 套路运动单练 可分为拳术和器械运动两类单练拳术分类,按名称分为: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躺拳、象形拳等等。,拳种分布,按地域分为:甘肃:四门拳、八门拳;陕西:九拳、红拳;山西:形意拳、通背拳、弓力拳;河北:通背拳、戳脚、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河南:少林拳、太极拳、苌(chang)家拳;山东:燕青拳、螳螂拳、查拳、华拳、孙膑拳、地躺拳、文圣拳;北京:三皇炮锤、意拳;吉林:四季拳;浙江:刚柔法门拳、缩山门拳;福建:牛拳、五梅拳、金狮拳、鸡拳、龙形拳、鹤拳、五祖
11、拳、地术犬拳;江西:字门拳;,广东:李家拳、莫家拳、蔡家拳、刘家拳;广西:壮拳、侗(dong)拳;云南:傣(dai)拳;湖南:巫家拳、梅山拳;湖北:鱼门拳、孔门拳;四川:三角桩、余家拳、火龙拳、四平拳;西藏:藏拳;单练按器械运动分类有:长器械如枪、棍、大刀、朴刀;短器械如刀、剑、锏、鞭;双器械如双刀、双剑、峨眉剑;软器械如九节鞭、三节棍、绳镖、流星锤。对练集体演练,2.3 搏斗运动 1)散打 2)推手 3)短兵 4)长兵,3、武术的特点,第一、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第二、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第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4、武术的作用,第一、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第二、提高防身自卫
12、能力第三、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第四、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第五、交流技艺、增进友谊,5、中国武术发展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兽斗,在原始的狩猎活动中,人们逐渐学会了徒手使用木棒击打野兽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击刺技巧,攻防姿态与动作。所使用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练习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加之冶炼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戈与矛结合
13、而成的戟等青铜器武术器械。,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 这本书有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当时,学校开设“六艺”教育。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士”阶层和“游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技开始走向民间。同时,在这时期由于冶炼铁的技术的发展,铁器的逐步使用,剑的制造和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剑道的技击原理
14、有精辟的论述。,秦汉三国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刀开始在军中取代剑的地位,“兵民合一”、“劳武结合”全民的尚武之风盛极一时,出现了武术论著,手博6篇,剑道38篇,并且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开始东传日本。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战乱频繁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使得武术在军中和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是武术开始与佛道相联系,逐渐与道教的神仙思想和法术相结合。当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术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开放,长安二年,建立了武举制,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极大的促进
15、了武术的发展,武举制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激发了人们的习武热情。出现了唐代三绝。宋朝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军事武艺有了较大发展,兵器种类大增,除了常用的弓、弩、刀、枪外,还有锏、棒、鞭、斧等。同时出现了“弓箭社”、“锦标社”、“英略社”,众多的武艺结社组织,推动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元朝是少数民族执政,为了防止各民族人们(主要是汉族)的反抗,在强化朝廷习武练兵的同时,严禁民间习武,并制有禁律,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武术拳种流派众多。武术内功与气功的导引术的结合,使得“内外兼修”成为中国武术区别于世界其它武技的鲜明特征。出现了武术套路图谱,并对武德也有了明确
16、的要求。也出现了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拳。,近现代武术,1910年在上海成立了“精武体育会”。1928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新中国成立后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作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展。1952年,武术被正式列为推广项目;1954年各地体育院校开始正式列为课程;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57年列为竞赛项目,每年举行全国性比赛;1958年起草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编定了拳、刀、枪、剑、棍五种竞赛规定套路,推进了武术训练的系统化、规范化和
17、科学化;1985年,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1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百多名运动员参加;1994年,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出台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并于1998年正式全面启动。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于正式批准体育学院设立武术学科专业方向博士学位点。标志着武术作为一门学科已迈入学术领域的研究殿堂,成为体育学科的五大专业之一。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
18、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6、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6.1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源泉,古典哲学范畴很大,包罗万象,我主要从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谈一下,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根本,是武术生命的精髓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等,均是“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阴阳转化、刚柔相济
19、”及世界观与人生观和谐统一的思想,也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即指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来提高锻炼效果,实现人与自然地统一与和谐。,其它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及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利的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传统武术的思想渊源。古代哲学以易经的“阴阳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博大的系统性、鲜明的主体性。它既是对其它意识形态的
20、归纳和总结,也对其它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6.2 武术与宗教的关系,中国的宗教严格说来是一个复合体,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合物。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生过一定的作用。,6.2.1 武术与道教的关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比其他任何宗教对武术的影响都要全面深刻。“内家拳”的产生与发展,同道教的神仙方术理论及其在“养生术”方面的尝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后来的“太极拳”,“八卦掌”等以柔为主的拳种,则是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相结合创造出来的。从技术层面来看,道教的服气、行气、导引、吐纳之术直接为武术所借鉴;从精神与伦理层面来看,道教
21、的无为、贵柔、不争、虚静等思想则指导着武术自己的理论建设和发展。太极拳等内部拳种的产生就是这种影响。,6.2.2 武术与佛教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术与佛教有者不解之缘。我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的少林派拳术就曾与佛门发生过密切的关系。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在佛教鼎盛的隋唐时期以“武”名扬天下。少林武术依附于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是其自己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外部因素。而佛教的精神、教义、特戒,化解的慈悲胸怀等对少林武术的武德、武风、武技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少林武术又以独特的功能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6.2.3 武术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
22、统地位的儒家仁义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仁、义、礼、信、勇”等方面。在伦理理念上习武者所奉的“尊师重道孝悌为先”、“十戒”、“五不传”等等则直接反映了儒教三纲、五常的思想。武术的重表演,重娱乐,重防守,重修性的道德修养特点与正统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武德的见义勇为,惩恶扬善,体现了我们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总之,武术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挚爱和平的美德。武术不仅使人体上得到锻炼,而且身心上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手眼,身法步与精神、气、力、功德整体“神韵”。,6.3 武术与传统中医
23、学的关系,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领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辨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不仅中医的理论指导着武术的养生与技击,如传统医学中的点穴、拿脉、解骨及救治偏差术等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中,而且武术的某些功法也丰富了中
24、医伤科的治疗技法,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拍打疗法”等。武术与中医的结合,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运动医药、练功疗法、救治偏差、特种功夫等八大技术成果以及一大批有关的学术著述,而且这种历史结合必然有力地促进二者在今后的共同发展,成为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主题曲。,6.4 武术与传统文学艺术的关系,武侠文学就是在武术影响下产生的独特的民族文学,表现武林英雄人物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使人民的精神得以慰籍。愤郁得以宣泄,情感得以认同。另外,武术与杂技、舞蹈、戏曲、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武术的文化内涵及其丰富,是任何其他项目都不可比拟的,武术正
25、在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目前已有110多个国际学习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学思想中通变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发展变化思想的左右。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挚、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在宗教的形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五行说、八卦说等,虽然都试图运用阴阳的对立关系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
26、化,运用多种自然物来解释万物生成的本源,但它们仍被禁锢在宗教观念的体系中。这就使得武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影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而在许多武术著作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窥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7、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的区别性和差异性,7.1步法上的差异A中国武术是一种静态性武术,静态的特征表现在搏击技术上,先强调下肢稳固,脚下要有根,出门功夫是站桩,主张“形不破体,力不出尖”靠不失重心来求平衡。中国武术的所有门派,步伐都是单脚交替移动,一脚踏地,一脚运动。无论进攻、防守,是双脚同时脱离地面的那种腾空飞脚,多半是武侠电影中的虚构夸张。事实上偶尔的存在失败中求胜的无奈。所以,它应该被看
27、作静态破坏时努力恢复静态的方式。而不是突破静态的方式。B.西方武术是一种动态武术,动态特征表现在搏击技术上,其上体前倾,凶猛冲打,强调不断运动调节保持平衡,如拳击的步法主要是双脚同时移动,无论进攻退却,是两只脚要么处于运动和离开地面状态,要么均处于静止和接触地面状态,由于强调步法灵活,动静转换频繁,即不断的跳动。所以,拳击步伐基本一直处于动态。,7.2体型上的差异,传统武术基于黄色人种,讲究五短身材,显示腰围大腿上的正三角阴性体型。人体重心较低,体现恋土归根的农业民族心态。西方技击基于白色人种,强调人的身高体重,突出胸围和手臂的倒三角形阳性体型。人体重心较高,体现离土超越的工商民族心态。中华民
28、族的生活工作作风是,自足,稳定,内守,带有稳健的特征。保守随遇而安。西方民族的生活作风是:进取,冒险,开发,带有积极的特征,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导致科技飞速发展。,7.3技术风格的差异,西方武术重速度,重力量。而中华武术重技巧,重方法。国外搏击术和中国武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搏击简单化、量化,主要训练运动员的体能,用于体能训练的时间要占80%;而中国武术讲究系统化、整体化,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攻击武器,要求一招制敌。二十世界初西方武术与东方武术开始发生接触,碰撞。两种武术都是因为对手和对手技术陌生而且显得紧张茫然,不知所措。西方武术就有的惊异中国武术技术的复杂精妙,有的嘲讽中国武术是花架子,故
29、弄玄虚;中国武术家则有的赞叹西方拳击的速度之快,力量之大,有的挖苦西方武术技术粗鲁。拳击几同牛斗,客观地说,近代东西方武术交流的的结果是各有胜负。东西方武术家都不象他们自己和各自舆论宣传的那样,他们不不可战胜,对手不堪一击。西方武术与东方武术在近代的交流互有胜负;西方拳击曾大败最早的泰拳,日本柔道曾使西方武术家望而生畏;日本空手道的前踢曾使西洋拳击穷于应付,泰拳又曾打败日本空手道,真是一场混战。看来,仅东方武术,或西方武术都不能称雄世界武坛。,称雄世界武坛的是现代武术大师李小龙(古代武圣人是关羽,现在武圣人是李小龙)他创立了截拳道。李小龙发动了一场革命。它自幼习练中国武术,长大后又经验世界各种
30、武技,博采众家之长。不难发现,李小龙所创截拳道的主要步法已一改单脚交替移动为双脚同时移动,完全是动态性武术的节奏、风格。然而,截拳道以不败的战绩使东西方武术家纷纷败下阵来。大家知道,李小龙成功了,但李小龙发动的革命并为成功,截拳道在李小龙之后并为大行于世界。坦率说,李小龙的武术,颇像一个不东不西的怪胎,并不是每一个武术家都欣赏这种怪胎,也并不是每一个武术家都有天赋生出这种怪胎。于是李小龙如一颗彗星,聚亮而划过夜天,虽然耀眼,但却稍纵即逝。世界武术与世界武术界仍然一分为二,泾渭分明。实际上截拳道没有传人。,7.4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文化是直线文化十字架文化,十字架为直线,显然可视为西方航海,海
31、外贸易,运动跑道,视为西方文化竞争精神与理性科学精神的象征。中国文化是圆文化太极文化,应该是形象而颇有见地,而太极图的圆,则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恋土归根,崇尚自然,封闭执着,强调中庸和谐的黄土情结。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术的区别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提倡制度化、管理化、数字化、量化,而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人性化、适当化,无为而治、一切以人为本。西方搏击术强调超越极限,以大负荷的运动量换来傲人的成绩;而中国武术讲究循序渐进、适可而止的训练理念,一切遵循自然、以人为本。武术要发展,就要先读懂他人了解自己。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是这个道理。,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
32、宝,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先祖在战争中、搏斗中、实战中,经几千年总结出来的技击术,融汇了古代哲学、养生学、兵法、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文化和医学理论,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史籍。武术是一个手、足、胯、腰、肩、头配合的技术整体,绝不可能将某一项抽出来单练,这样就避免了量化训练带来的人体伤害。同时武术也非常重视养生之道,讲究内外兼修,最终达到技击和健身的目的。可以肯定地说,武术是一项最好的强身健体的运动,用于技击也决不比任何一种搏击术差。而西方训练多是采用如:跳绳、跑步、推杠铃、变速跑、打速度球等一些方法。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早在古时候就被人们称为武学、武艺、国术等,它有着科学、完善、丰富的理论,这一点足以让西洋搏击术望尘莫及。习武者应该文武双修,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武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