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利率和货币政策.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33610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62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利率和货币政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货币、利率和货币政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货币、利率和货币政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货币、利率和货币政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货币、利率和货币政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利率和货币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利率和货币政策.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货币、利率和货币政策,前面我们运用收入和支出模型说明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的基本原理。在那里,假定投资是外生变量,但事实上投资会随利率以及其他因素变动而变动,而利率又由货币供求关系决定。本章引入货币供给和需求,考察利率如何由货币供求决定以及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一节 货币的性质和形态,一、货币的性质 什么是货币?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交换媒介(a medium of exchange),即它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可用于交换产品和劳务的东西。然而,事实上,能成为货币的东西,除了需具备交换的媒介这种职能外,还需具有另外两种职能:可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store valu

2、e)和可充当价值尺度(a unit of account)。,二、货币的形态,货币最初是以金、银的形式出现的,称之为金属币(metallic money),由于金银的供给量比较有限,且本身不容易磨损,这就使它们具有了一种较高且相对稳定的价值。人们普遍愿意用它们来交换商品。在铸币(coinage)出现之前,人们每次交易前都要称量金银的重量并检验成色后才能支付。铸币出现之后,每一铸币代表一定量的贵金属。每次交易只需支付一定数量的铸币即可,免去了称量之苦。,纸币的产生,以黄金为货币后,由于黄金本身具有价值,因而当人们暂时不用黄金时,就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来保存它。做铸币的金匠拥有地窖和看守,他可以向人

3、们提供这种保存服务。于是人们把黄金拿到金匠那里保存起来,金匠交给人们一张凭证作为收据。当人们需要支付时,可凭收据到金匠处随时支取黄金。只要金匠的信誉可靠,人们就没有必要每次支付时都到他那里换回黄金,而只需把金匠开出的收据交给出卖给自己商品的人即可。卖者也可凭这张收据购买别人的东西。这样,纸币就开始出现了。,“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这种纸币即金匠的收据,可代替金银货币,是一种立即兑换黄金的承诺。后来金匠就演化成现在的银行,它的收据即成为银行发行的纸币。纸币与黄金不同之处在于黄金本身可作为普通商品买卖,而纸币本身只是一种符号。在早期,各国的纸币可自由兑换黄金,这称为货币的“金本位

4、制(gold standard)。,虽然在任何时刻,都有人来银行支取黄金,但同时也有人来贮存黄金。同时,只要银行的纸币在购货付款时能被普遍接受,人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就不会来麻烦银行,只要凭纸币进行交易。银行经常会发现它贮备着一定量的黄金。于是银行就可以对这些不常用的黄金也签发纸币,投入市场流通。只要它小心谨慎地维持所签发的纸币数量与它储备的黄金数量之间的合理比例,它就可以应付人们对黄金的日常需要量。这样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数量就超过了银行可用于兑付的黄金储备量。,这就意味着单位纸币只能兑现一定比例的黄金。纸币对黄金的全部承诺实际上就开始丧失了。旦所有的人在同一天内都要求取回他们的黄金时,银行就没有

5、足够的黄金支付。一场金融大恐慌就可能发生,它会导致银行和其他企业的破产。当然,所有储户同时取回他们黄金的情况是很难发生的。因此,为避免恐慌的发生,银行只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黄金,以随时应付人们的需要就可以了。这部分黄金就是银行的准备金。通常它是人们存放在银行的黄金总量的一个比例,称为准备金率。,通货膨胀、金融恐慌和准备金,只有中央银行才能发行货币,早期各私人银行都有发行货币的权利,后来逐渐为各国的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所独有。现在各国大多只有中央银行才能发行货币。这些由政府宣布在交换中必须接受和作为清偿债务的合法手段的货币,就称为法币(fiat money)。现在中央银行除发行纸币

6、外,还发行各种硬币。现在的法币与过去有了极大的不同。在金本位制的时候,货币可随时兑换黄金;而现在则不再能兑换。货币的价值表现在它可用来购买商品,支付债务。只要货币是可接受的,它就可以作为交换的媒介;而当它的购买力保持稳定时,它就可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当然它就也具备了价值尺度的功能。,货币的形态,现在,我们已能明确定义,由各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和硬币都是货币。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的形态却很多,也很复杂。现在人们可用银行的活期存款或支票来购买商品,清偿债务。这样,这些活期存款实际上也具备了货币的功能。通常人们把手头的现金和活期存款之和,定义为货币M1。除此之外,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也可看

7、成货币。因为在二次大战之后,金融制度的创新使这两种存款很容易就转变为活期存款用于付款偿债。它们与M1一起,定义为货币M2。最后,个人及厂商所持有的债券,也被看成是一种货币的近似物。它与M2一起,定义为货币M3。,M1=现金和活期存款之和M2=M1+定期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第二节 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一、银行体系 现代西方的银行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中央银行是由政府拥有的、用于控制管理银行体系的银行,它是一国最高的金融机构。美国的中央银行是联邦储备银行,在英国是英格兰银行,在日本是日本银行。商业银行是由私人拥有的各种私人银行,它主要是为公众服务的。接受公

8、众的存款,然后再把存款贷给需要资金的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此外,现代商业银行还提供诸如代客结算、证券经销、票据承兑、保险、担保和咨询等业务。其他金融机构是指如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机构等非金融机构,它们都是重要的非金融中介。,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以及它与商业银行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央银行主要职能:,归纳起来,中央银行主要有三个职能:一是作为一国货币发行的银行;二是作为商业银行的银行;三是作为政府的银行。,货币发行的银行,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的职能。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纸币和硬币)就是我们钱包中所携带的钞票。发行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流通中货币量的多少。中央银行发

9、行的现金构成了它的负债。因为在金本位制的日子里,这些纸币就是银行向顾客承诺兑换一定数量黄金的凭证。除此之外,中央银行还管理着国家的黄金和外汇储备。,银行的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可通过自己的划拨清算系统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户之间的支票结算进行清算。更主要的,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各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额度来管理银行体系。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都以存款的方式存放在中央银行,构成中央银行的另一部分负债。中央银行可通过贷款、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为各银行提供资金支持,以应付暂时的准备金的短缺。通过控制贷款和规定应保留的实际准备金,中央银行管理着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所接受的存款构成它们的负债。它按照中央银

10、行所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从存款中按这一比率留出一部分资金,以随时应付银行存款人的提款要求。这部分资金就是银行的准备金,它们作为存款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上。从存款中扣除准备金所剩余的部分,银行可用于投资贷款给企业,或者用于购买本国或外国政府的债券,以期生息获利。准备金、贷款和债券构成银行的资产,当银行留存的准备金不足以应付人们的提款要求时,金融界就有发生金融大恐慌的危险,这时,中央银行可及时向商业银行和企业提供贷款,以阻止金融大恐慌的发生,确保银行和金融体系能顺利地运转。所以,有时中央银行也被看成是最后的贷款者。,政府的银行,政府在中央银行中也有自己的账户。当它需要钱时,它可印刷债券,大部分出售

11、给公众和商业银行构成它们的资产,一部分也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政府的债券。,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这里指M1)由个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因此,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可提供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了现金数量,就间接控制活期存款。即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政府债券)控制着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因而,可以说中央银行才是货币供给的最终决定者。,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如果以R代表最初存款,D表示存款总额,r表示法定准备率,0r1,n表示银行级数,则有以下公式:DR1(1r)(1r

12、)2(1r)3(1r)n R R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存款总额是最初存款的倍,称为货币乘数。,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主要通过下述三种方式,第一,改变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的大小直接影响了银行可提供的贷款的大小。当中央银行决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增加法定准备金额度,因而可贷出的金额也减少了,银行所能创造的活期存款也减少了。,第二,改变贴现率。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准备金不足而需要借款的各银行提供贷款的利率,它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各银行借款的成本就提高了,银行不得不自筹资金弥补准备金的不足。

13、它们或出售自己的资产或收回已贷出的贷款。出售自己资产(比方说债券)时,流通中的货币就回到银行。同样,收回贷款就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也开始减少了。这样,中央银行可通过调高贴现率减少货币供给。,第三,买卖政府债券。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进或售出政府的债券以影响货币的供给。以中央银行购买债券的例子来看,中央银行向私人购买债券,以中央银行签发的支票支付给出售者。后者把这张支票作为活期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它然后把支票提交给中央银行请求支付。中央银行就把这笔购买债券的款项100美元记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上,这样,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就增加了100美元。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

14、也增加了100美元。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购买债券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就会增加,出现超额储备这就为扩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增加货币供给创造了条件。,当中央银行出售债券时,它收到的私人支票要提示给商业银行由其支付。事实上,中央银行直接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上借记一笔,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这样,商业银行在活期存款减少的同时,它的准备金也减少了相同的数额。在固定准备金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的比例就会低于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需要或出售资产或收回贷款以补足必需的准备金。于是,流通中的货币就开始减少。因此,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就会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

15、的准备金存款,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出售1美元的债券能导致多少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当中央银行购买1美元的债券时,公众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将增加1美元。在银行体系中,一定数量的新增存款,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流通中会增加数倍的货币供给量。这种由中央银行购买l美元的债券使货币供给(活期存款)增加的倍数,也就是货币乘数。,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了经济中的货币基础(moneybase)。显然,它直接影响货币供给,有时称它为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或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中央银行对债券的买卖直接改变了货币基础,使货币流通量成数倍地膨胀

16、和收缩。可以下式来表示这种关系:货币流通量货币乘数*活动力强大的货币量,活动力强大的货币(高能货币),一般来讲,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影响活动力强大的货币,这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可通过改变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也可以改变货币供给。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将减少,货币供给因此减少;反之,供给就会提高。,第三节 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一、货币市场均衡 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在其他商品市场上,价格调节着市场的供需;在货币市场上,利率起到与价格相同的作用。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所以在分析货币市场时,通常把货币供给看成一个既定

17、的外生变量,以M代表货币供给。这样,货币市场的均衡即通过利率调节货币需求以达到某个给定的货币供给。请看下式:,或:,这里,表示国民收入,为国民收入增加带来的货币需求量增加,为利率,为利率变化带来的货币需求量的变化。Ms、Md表示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名义货币需求量。实际的货币供求相等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见图62,货币市场的均衡,在一定的价格和国民收入水平下,货币需求曲线L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表明货币需求随着利率的增加而减少;外生的货币供给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货币市场的均衡,当利率为r1时,货币需求量 大于,利率将上升;当利率为r2时,货币需求量为,小于,利率将下降

18、。只有利率等于r0时,货币供求相等。,当市场的实际货币供给量或者货币的实际需求由于利率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时,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就会受其影响而改变。,在一定的货币需求状况下,当中央银行决定增加货币供给量,或是在一定的名义货币供给水平上,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曲线都会向右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从ro下降到r1。反之,当实际货币供给减少时,利率水平就上升。(见下页图),货币供给量曲线的移动对利率的影响,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如果经济的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这就增加了人们在每一个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如图6-4。,国民收入

19、变动对利率的影响,L1(ky1-hr),是国民收入y1时的货币需求量;L2(ky2-hr),是国民收入y2时的货币需求量;国民收入从y1增加至y2时,均衡利率从r0上升到r2。反之当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下降时,均衡利率就会因此而下降。,二、利率与投资需求,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的降低,人们借款的成本就减少,人们对投资的需求就扩大。(投资需求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利率、产量、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信贷配给量等,这里只考虑利率与投资的关系)。通常把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定义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MEI)函数,也可称为投资需求曲线。

20、,投资需求函数,假定投资需求函数是线性的:例如为Ied r,I 投资需求,E 自发投资,r 利率,D投资的利率系数。则投资需求曲线为一直线,如图65。,投资需求曲线,利率从ro降至r1,投资从I0增加至I1。说明投资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对投资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时,如图65,在货币市场上均衡利率将从ro下降到r1。利率的下降,在投资需求曲线上表现为投资需求将从I0增加到I1的水平,如图65,即利率水平的降低刺激了新的投资需求。反之,当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时,利率的上升就减少了投资需求。,一、利率、投资与国民收入,我们把以上的分析再推

21、进一步。前几章的分析中,我们已看到投资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扩大,总需求按投资乘数成倍扩大。这样,当货币供给增加,投资需求因利率水平下降而增加时,经济的总需求水平就提高了。反过来,货币供给的减少就会减少经济的有效需求。这样,我们就把货币供给的变化通过影响利率与投资需求,与一国的总需求水平联系起来了。,图中象限(1)表示,货币供给从 增至;利率从ro降至r1;图中象限(2)表示,利率从r0降至r1,投资从I0增至I1;图中象限(3)的45O线是把投资从横轴等量地转换到纵轴;图中象限(4)表示,投资从I0增至I1时,国民收入按乘数相应地从Y0增至Y1。这就是货币供给量变动影

22、响国民收入的传递机制,也是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用货币影响经济的依据。,图66说明,第二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一、货币政策的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当然,这主要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他们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样,也是调节国民收入以达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这种直接作用是没有任何中间变量的,而货币政策则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前者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给

23、增加时,利息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运用哪些工具来变动货币供给量呢?,1再贴现率政策。这是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本来,这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把商业票据出售给当地的联邦储备银行(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按贴现率扣除一定利息后再把所贷款项加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作为增加的准备金。但当前美国主要办法已经是银行用自己持有的政府债券作

24、担保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所以现在都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称为“贴现”。,当这种贴现增加时,意味着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多倍增加。当这种贴现减少时,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多倍减少。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通过变动贴现率控制货币供给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银行十分缺乏准备金时;即使贴现率很高,银行依然会从储备银行贴现窗口借款。可见,通过贴现率变动来控制银行准备金效果是相当有限的。,2公

25、开市场业务。这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在美国,货币政策从而也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是由联邦储备系统中的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定,由公开市场办公室具体实施的。政府证券是政府为筹措弥补财政赤字资金而发行支付利息的国库券、债券,这些被初次卖出的证券在普通居民、厂商、银行、养老基金等单位中反复不断被买卖。联储可参加这种交易,在这种交易中扩大和收缩货币供给。,买入操作与卖出操作,当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证券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将会以两种方式增加:如果联储向个人或公司等非银行机构

26、买进证券,则会开出支票,证券出售者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将支票交回联邦储备系统作为自己在联储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联储直接从各银行买进证券,则可直接按证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联邦储备系统中的准备金存款。当联储售出政府证券时,情况则相反。,准备金的变动就会引起货币供给按乘数发生变动。准备金变动了,银行客户取得信贷变得容易或困难了,这本身就会影响经济。同时,联储买卖政府债券的行为,也会引起证券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因而影响到债券价格即市场利率。有价证券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其证券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当中央银行要购买证券时,对有价证券的市场需求就增加,证券价格会上升即利

27、率下降、反之亦然。显然,联储买进证券就是去创造货币,因为当它把比方说10万美元的证券卖给某银行时,它只要通知那家已买进证券的银行,说明准备金存款账户上已增加10万美元就行了。因此,联储可根据自己意愿创造货币。,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的优点,公开市场业务之所以能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主要的手段;是因为运用这种政策手段有着比用其他手段更多的优点。例如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可及时地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证券,从而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如果联储只希望少量地变动货币供给,就只要少量地买进或卖出政府证券;如果希望大量地变动货币供给,就只要买进或卖出大量政府证券即可,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很灵活,因而便于为

28、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变买进为卖出证券,立即就能使增加货币供给变为减少货币供给。正是中央银行可以连续地、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有价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因而会有一种连续性效果,使社会不易对公开市场业务作出强烈反应,而且中央银行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得到纠正,这是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率政策所不可能有的长处。,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的优点,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的优点,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还表现在这一业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例如一旦买进一定数量金额的证券,就可以大体上按货币乘数估计出货币供给增加了多少。,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

29、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所有金融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或反过来说,让每1美元的准备金可支撑更多的存款。,假定原来法定准备金率为20,则100美元存款必须留出20美元准备金,可贷金额为80美元,这样,增加l万美元的准备金就可以派生出5万美元的存款。若中央银行把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到l0,则100美元存款只需10美元准备金就行了,可贷金额为90美元,这样,增加1万美元的准备金就可以派生出10万美元的存款,货币供给就因此增加了一倍。,从理论上说,变动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然而,中央银行一般

30、不愿轻易使用变动法定准备金率这一手段。这是因为,银行去向中央银行报告它们的准备金和存款状况时有一个时滞,因此今天变动的准备金率般要到一段日子以后(比方说两周以后)才起作用。再说,变动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十分猛烈,一旦准备金率变动,所有银行的信用都必须扩张或收缩。因此,这一政策手段很少使用,一般几年才改变一次准备金率。如果准备金率变动频繁,会使商业银行和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感到无所适从。,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例如,当经济过热时期,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出售政府债券使市场利率上升(即债券价格下降),再贴现率必须相应提高,以防止商业银行增加贴现。于是,商业银行向它

31、的顾客的贷款利率也将提高,以此抑制总需求的扩大。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扩大信用时,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债券的同时,也可同时降低再贴现率。,货币政策的其他措施,第一、道义上的规劝(moral suasion),又叫打招呼。第二、局部的控制:垫头规定(margin requirements),即购买有价证券必须付出“垫头”。第三、利息率的上限(interest-rate ceilings)控制商业银行对定期存款支付的最高利息率,可以 减少定期存款,使存款较多地转入易于控制的债券 和活期存款。第四、控制分期付款的条件;(control over installment terms)第五、控制抵押贷

32、款的条件(control over mortage terms),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西方国家实行货币政策,常常是为了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从反衰退的作用看,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存在所谓流动性陷阱,因此,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甚微。,进一步说,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

33、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小。因为物价的上升若是由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则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了。,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说来支出会增加,而且物价上升越快,公众越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快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在一定时期内本来的1美元也许可完成2美元交易的任务,这无疑在流通领

34、域增加了1倍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减少1倍,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过来说,当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就是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速度放慢,就是货币需求减少。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量和货币需求增加量相等,因而利率和收入也不会变动。,第三,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市场利率变动以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利率下降以后,厂商扩大生产规

35、模,需要一个过程,利率上升以后,厂商缩小生产规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经上马在建的工程难以下马,已经雇佣的职工要解雇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的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和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扩大货币供给,但未到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是反衰退,却为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一、政策选择和需求结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调节总需求,还会对总需求结构发生不同的影响。例如,若经济处于

36、萧条状态,政府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但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话,会使利率上升,排挤私人投资,尤其是受利率影响大的住宅投资,而使政府购买和消费在总需求结构中比重增加。相反,若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会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再说,就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言,不同的扩张项目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若增加政府购买,则除了会使政府购买在总需求结构中比重上升,消费也会增加,但私人投资则受到限制。若用减税或增加转移支付,则增加一上来就是私人消费。若采用投资补贴的财政扩张,则不但消费会增加,投资也会增加。,可见,政府在决定选择哪一种政策时,首先要考虑主要是刺激总需求中的哪一部分。如果萧条主要是由于私人投资

37、不足引起的,则宜用货币政策或投资补贴。如果主要应刺激住宅投资,最好用货币政策;如果主要是刺激其他私人投资,则也许用投资补贴办法更有效;如果主要是刺激消费,则可用减税和增加转移支付。,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各自的局限性上,而更主要地体现在各自的特点以及对国民收入产生的不同影响上。,表63表明,尽管财政与货币政策都能够产生增加国民收入的效应,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所差异。货币政策首先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以及国民收入,而财政政策则首先影响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然后才影响国民收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各种政策手段的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宏

38、观调控时,单独使用其中之一,都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三、政策配合中的相机抉择1.双扩组合,一国政府如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例如政府增加支出或降低税率,能够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提高,从而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如果同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购进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就可以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消除或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其结果是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所以,当经济严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

39、币政策,比单纯运用财政政策有着更大的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图6-7利用ISLM模型 说明了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对经济产生作用的过程。IS曲线是所有I=S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在这条线上任意一点都存在投资等于储蓄,即表示商品市场均衡。LM曲线是所有L=M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在这条线上任意一点都存在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即表示货币市场均衡。IS曲线与LM的交点意味着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r和国民收入Y的情况。,图中IS0与LM0相交于E0,决定了均衡国民收入为Y0,利率ro,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0移动到IS1,与LM0相交于E1,这时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1,利率

40、为r1。这表明,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国民收入增加,但利率上升。由于利率上升会产生挤出效应,反过来不利于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因此配以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使LMo移动到LM1与IS1相交于E2,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2,利率为r0。这表明,在配合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以不提高利率,而国民收入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有效地刺激经济。当然,这种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曲线说明,这种双扩张政策会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该慎重,其适用条件是:(1)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2)劳动力就业不足;(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4)市场疲软

41、。,双扩政策的实例,从实践经验看,美国在本世纪60年代采用过这种双扩张政策,促进了经济迅速增长。1964年进行大幅度减税(个人所得税减少20以上,公司所得税减少8左右),有效地扩大了总需求,使国民收入增长率从1963年的4,提高到1965年的6,同时又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把利率上升幅度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1963年为426,1965年仅为449)。,2.双紧的政策搭配,与双扩张政策的配合相反,当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可以实行双紧的政策搭配,即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可以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而同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

42、减少货币供应量,减缓物价上涨。紧缩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引起利率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却使利率提高,从而抑制企业投资,产生利率下降但不引起总需求增加的效果。(如图6-7),紧缩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将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这种政策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因此,应谨慎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双紧政策的适用条件是:第一,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第二,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第三,经济秩序混乱。,双紧政策的实例,美国曾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采取了这种双紧配合政策,他们一方面减少政府支出,征收10的个人所得附加税,另一方面,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

43、,其结果是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但提高了失业率。,另外,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特点,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这两种政策,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特定目标。例如,在滞胀时期,为了刺激经济,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加剧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会加剧经济衰退,引发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双扩张或双紧搭配都不能有效地控制经济形势,为此,就需要按相反的方向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利于缓解滞胀恶化。,松紧搭配的政策方式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搭配,另一种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搭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

44、紧缩性货币政策结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结合,就第一种搭配形式而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这就是说,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结合运用,可以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但这种配合也有局限性,即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并未足够地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却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最终导致赤字居高不下,见图6-8。,图6-8表明,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0曲线向右平移到IS1,同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o曲线向左移至LM1。原来IS曲线与LM曲线

45、相交于A,均衡利率为r0,均衡国民收入为Yo。利率上升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国民收入水平基本维持不变,表明不至由于货币紧缩而加剧经济衰退。,美国在80年代初制止滞胀时曾采用过这种政策配合方式,1982年美国开始出现四位数赤字,失业率很高。但到1984年,美国经济已接近充分就业水平,里根政府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而采取的降低25税率的减税政策已充分发挥了作用,不过该年度高就业水平预算不但没有盈余,反而出现巨额赤字,于是便实行了紧缩货币政策,使1984年以后利率不断上涨,对美国经济摆脱滞胀局面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松财政、紧货币政策组合的实例,这种松紧搭配方式的适用条件是:(1)财政收支状况良好,财政

46、支出有充 足的财源;(2)私人储蓄率下降;(3)物价呈上涨趋势。,松财政、紧货币政策组合的适用条件,就第二种松紧搭配方式而言,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配合不妥当,也会使经济陷入滞胀。这种松紧搭配的适用条件是:第,财力不足,赤字严重;第二,储蓄率高;第三,市场疲软。,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组合的适用条件,总之,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各有利弊,应当针对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进行相机抉择。此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搭在运用一段时间以后,应选用另一种搭配取而代之,形成相互交替运用的政策格局,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重要形式。,以上分析没有考虑其他一些重要变量,例如进出口对经济的影响、投资的利率弹性,等等。如果考虑了这些因素,进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将会更加复杂。,本章结束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