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胰、脾及胃肠道病变CT诊断.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41202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胆、胰、脾及胃肠道病变CT诊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胆、胰、脾及胃肠道病变CT诊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胆、胰、脾及胃肠道病变CT诊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胆、胰、脾及胃肠道病变CT诊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胆、胰、脾及胃肠道病变CT诊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胆、胰、脾及胃肠道病变CT诊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胆、胰、脾及胃肠道病变CT诊断.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胆、胰、脾及胃肠道病变CT诊断,一、胆道系统,胆囊异位胆囊炎和胆囊结石胆囊癌胆管囊状扩张胆道炎症胆管结石胆管癌,正常胆囊,位于胆囊窝内,即肝左叶内侧段后外侧方,相当于肝左叶和肝右叶分开的平面。壁厚约2mm,分底、体和颈三部分。横断面上,表现为卵圆性水样密度结构,但正常情况下,胆囊大小、形态多变。,胆囊先天性变异,折叠胆囊:胆囊最常见的变异。由于胆囊底部扭曲折叠所致,胆囊功能是正常的。肝内胆囊:胎儿期,胆囊被埋藏于肝组织内,以后才逐渐移往肝外。胆囊未能外移,持续存在。其胆囊收缩功能差,易合并感染、结石。CT:胆囊位置高,部分位于肝组织内,而胆囊窝内无胆囊。肝后胆囊:罕见,胆囊位于肝右叶后方,右肾

2、前方。常合并肝形态学改变,如:肝右叶先天发育或肝硬化体积缩小。,折叠胆囊 例一,例二,肝内胆囊,肝后胆囊合并结石,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病因:梗阻、感染及缺血,90的梗阻是由于结石嵌顿所致病理:胆囊壁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充血、水肿和渗出,致壁增厚、胆囊窝积液(或脓),严重的壁缺血、坏死、穿孔CT表现:胆囊增大(直径5cm)或正常、胆囊壁增厚(3mm)、胆囊窝积液、胆囊结石,结石CT表现:,胆固醇结石:密度低于胆汁表现为胆囊内低于胆汁的影胆色素结石:含钙成分多,CT值大于90HU,呈现高密度混合型,例一 胆囊结石、壁水肿,例二 胆囊窝积液,例三,例四,例五 胆囊大结石,例六,例七,例八 胆囊阴性结石,

3、胆囊癌,80的病例伴有胆囊结石,认为与胆囊结石所伴发的慢性感染、长期刺激有关。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好发与胆囊底部或颈部,腺癌多见。CT表现:分囊壁增厚型、腔内型和肿块型。胆囊增大或缩小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影增强扫描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邻近肝实质出现低密度区(带)肝内外胆管扩张肝门淋巴结增大、腹水、肝内转移灶,例一,例二 合并胆囊结石、浸润临近肝实质,例三 浸润邻近肝实质,正常胆管,肝内胆管与肝内门脉伴行,13mm宽,CT平扫不能显示。肝总管壁小于1.5mm,35mm宽,位于门静脉主干的外侧。胆总管壁厚约1.5mm,68mm宽,与肝外门静脉的关系比较固定,从上到下依次位于门脉的前

4、外侧、外侧和后外侧。,胆系感染、积气,肝内胆管结石 例一,例二,例三 合并感染,例四,例五,胆总管结石 例一,例二,胆管癌CT表现,近段胆管明显扩张扩张胆管末端胆管明显狭窄,局部并出现低密度肿块影,病灶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病灶范围显示更清楚,胆管癌 例一,例二,男39岁,右上腹不适,皮肤、巩膜黄染,进行性加重,胆管囊状扩张,病理:先天性胆管壁发育不良,胆道不同程度阻塞,引起胆管内压增高,胆管扩张形成囊状扩张。临表:间歇性黄疸、腹痛及右上腹包块。分型:、胆总管囊状扩张、胆总管憩室、壁内段胆总管囊状扩张、多发性肝内、外囊肿、肝内多发囊肿(caroli diease),肝外胆管囊状扩张,CT

5、表现:扩张的肝外胆总管成 水样密度的囊性肿块 边缘光整,壁薄均匀 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或正常鉴别诊断:肝囊肿、胰囊肿、胆管梗阻扩张,例一,例二,二、胰腺病变,正常胰腺胰腺炎胰腺癌,正常胰腺,正常胰腺实质密度均匀,略低于脾,增强扫描后密度均匀增高 横跨于腰l、2之前,由头向尾逐渐变细,正常胰头、体、尾与胰腺长轴垂直的径线可达3cm、2.5cm和2cm(注意:胰腺大小、形态、位置也受年龄、体型、性别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一般胰尾位置最高,胰体位于中线。钩突是胰头部最低的部分,正常胰腺,急性胰腺炎CT表现,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体积增大病变区密度稍降低胰腺轮廓不清出现坏死、出血时,胰腺密度不均,可见低、

6、高密度区;增强扫描病变区呈不均匀强化邻近肾前筋膜增厚并发症:蜂窝组织炎、脓肿、假性囊肿(胰腺周围液体渗出致局部出现囊性水样密度区,包绕后形成假性囊肿)和血管累及(静脉血栓、血管破裂出血)等,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胆囊泥沙样结石,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胰腺炎、胆管结石,胰腺炎(ERCP后),胰腺炎假性囊肿,胰腺炎假性囊肿,胰腺炎假性囊肿,胰腺炎、脓肿形成,胰腺脓肿,慢性胰腺炎CT表现,胰腺局限性增大或萎缩胰内或胰外假性囊肿,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胰腺出现钙化,沿胰管分布的斑片状高密度影主胰管呈串珠状扩张肾前筋膜增厚,慢性胰腺炎、钙化,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慢性胰腺炎、

7、假性囊肿,胰腺癌CT表现,胰腺局限性增大,局部隆起或呈分叶状肿瘤密度不均,坏死区呈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胆总管梗阻,表现为突然狭窄、中断、变形,胆管、胆囊扩张主胰管扩张周围侵犯,胰尾癌并腹膜后淋巴转移,胰体癌,胰头癌,女62岁,上腹及背部隐痛2个月、皮肤、巩膜黄染。,胰头癌,胰头癌,三、脾脏病变,正常脾脏脾脏体积增大脾脏囊肿脾血管瘤脾恶性肿瘤淋巴瘤转移瘤脾脏梗死脾外伤,正常脾脏CT表现,脾形态因层面而异,上部和下部均呈新月形,中部(脾门)呈内缘凹陷的半圆形或椭圆形长轴为35个肋单元,但并不是所有病人都能清楚地显示真正的长轴密度均匀,略低于肝脏密度(小510HU)C后,早期由

8、于血流关系,皮质强化明显高于中间的髓质,造成密度不均。随后密度趋向均匀,CT脾脏增大的标准,长轴超过5个肋单元厚度超过4.5cm前或后缘超过中线下缘超过肝下缘,脾脏增大,脾囊肿分类,真性脾囊肿: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假性脾囊肿: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多数由于外伤脾内血肿、梗死或脓肿吸收所致,多见,占脾囊肿的80%左右脾包虫囊肿:常与肝或肺包虫囊肿同时存在,多见于牧区,脾囊肿CT表现,类圆性水样密度病灶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囊变钙化,真性囊肿钙化细而光滑;假性囊肿钙化厚而规则;增扫不强化。,例一,男24岁,左上腹部持续性疼痛2月,向左肩部放射。,例二,脾血管瘤,小儿为毛细血管瘤,成人为

9、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 偶尔发现或上腹痛、肿块、压迫感、恶心、呕吐等平扫 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出血坏死时,密度可不均匀增强 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区逐渐向中心扩展,3-4分钟后,全部增强,呈等密度状态,例一,例二,脾淋巴瘤,脾淋巴瘤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可以是脾脏原发淋巴瘤前者较为多见病理学上,何杰金或非何杰金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脏弥漫的细小结节型多发肿块型单发巨大的肿块型,脾淋巴瘤CT表现,脾脏增大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扫描 病变显示清(病变稍强化,而周围脾实质强化显著)全身性恶性淋巴瘤 弥漫性脾内浸润结节影密度不均可见增强效应脾门处及主

10、动脉周围可有成堆的肿大淋巴结,脾淋巴瘤,脾淋巴瘤,多发脾淋巴瘤 例一,多发脾淋巴瘤 例二,脾转移瘤,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一般脾脏转移都有多个器官受累,最常见为皮肤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结肠和宫颈癌。多为血行性。CT表现:脾脏肿大;脾内有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低密度灶,边缘不清;增扫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腹内有其他器官转移征象。,肝脾转移瘤,女56岁,有子宫颈癌史,B超示肝内低回声区,怀疑肝转移癌。,肝脾多发转移瘤,脾梗死CT表现,脾梗塞早期为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门。C后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清楚。少数梗塞呈不规则形。大的梗塞中心可伴有囊性变。陈旧

11、性梗塞灶因纤维组织收缩,致脾缩小,轮廓呈分叶状。,脾梗死(肝癌介入术后),脾外伤,新鲜血肿平扫呈高或等密度,随时间增长,血肿密度逐渐变低。若脾内血肿未及时发现,脾被膜无破裂,可脾内假性囊肿。增扫时脾实质明显强化,血肿一般不强化,形成低密度影,在急性外伤时应行增扫。若脾破裂伴有活动性出血,增扫可见造影剂外渗形成明显高密度强化区。,脾破裂,脾包膜下血肿,脾挫伤、脾内出血,正常食道,位于后纵隔,气管后椎体前分颈、胸和腹段三部分,胸段分别以第6、8椎体水平分上、中和下三段食管壁因扩张程度不同而厚薄不一,但通常少于3mm,如壁厚超过5mm则认为异常食管奇静脉隐窝,正常食道,食管膈裂孔疝CT表现,膈脚间距

12、离扩大软组织团内可见气泡和胃粘膜,食管膈裂孔疝,食道癌CT表现,食道壁的增厚,管腔变形、移位梗阻以上管腔扩张向周围浸润的表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长径15mm),食道癌,食道上段癌,食道中段癌,正常胃,胃服对比剂后适度扩张,胃壁显示良好,厚度均匀,正常厚度范围胃25mm。超过10mm为异常。,胃癌,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男:女2:1。一般发病年龄在4060岁,青壮年发病并不少见。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特异,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常吐出棕褐色食物残渣。晚期出现贫血、上腹肿块、恶病质、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等。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以胃小弯胃窦部最常见,贲门胃底区占第二位。,胃癌CT表现,胃壁增厚:局限或弥漫,粘膜面凹凸不平腔内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结节或菜花状,表面可有溃疡胃腔狭窄:胃壁增厚基础上的胃腔狭窄,非对称性狭窄,胃壁僵硬且不规则胃壁异常强化:粘膜面病灶在注射造影剂35-45s即可明显强化,而侵及肌层的病变,强化高峰时间在50-60s 之后出现,较正常胃壁强化明显且时间延长。,胃癌,胃癌肝转移、淋巴转移,残胃癌、淋巴结转移,胃癌肝转移,肠系膜扭转,升结肠癌,降结肠癌,降结肠癌并淋巴转移,直肠癌,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术后复发,复习思考题,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