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443928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设计说明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说明书目录15.6地震及区域科定性75.7沿线环境敏感区重要设施的分布及对项目的影响715.8交通组成特点对项目的影嘀7I5.9沿线土地资源状况及对项目的影哨715.10项目区域内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情况,及对项目的影响7117、与周Bl环境和自然景观相生*情况7I8、山区公JfrJl杂务段局部跳线方案的优化及比选论证情况839,分期建设工程分期实施设计的说明和对工发实龙的爱议8410、各项工程荒工的总体实施步夏的建校及有关工序传接售技术问题的说期以及有关注*事项856 10.1对各项工程通工的总体实通步骤的建议8510.2工序衔接的说明9510.3有关注意事项95 Ii、术、工艺

2、的枭用况.9,12、9,O6 附件忏务依带拒洌设经过1.1 项目背景1.2 任务依据1.3 测设经过2、技术标底2.1 采用的技末标准2.2 采用的技术规范3、路线起讫点、中网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3乐公Jfr及铁Jk旧得改犷堂3.1 路线起讫点、全长3.2 中间控制点、沿线主要城缜、河流、公路及铁路3.3 旧路走向及改扩战概况3.4 旧路利用段现状分析4、初步设计批发执行情况5、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自然地理符征及其与公路竟设的关系5.1 地形地貌5.2 气象水文5.3 地质构造5.4 地层岩性5.5 不良地质现象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1、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1 项目背景本项目位

3、于重庆市江北区五宝镇,作为五宝镇重点推进的旅游、居民出行公路,对于加强五宝镇的交通联系,带动五宝镇的旅游和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地理位置图本项目所在地五宝镇,本次设计的道路,能改善沿线居民出行不便的问题。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的实施可以连通马井村鱼塘湾、秧冲地、犬子岩、两路口、上堡等区域方便居民出行,提商五宝镇公路网服务水平,促进五宝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五宝镇整体发展环境,打造都市文旅融合休闲区。该项目的建设对促进五宝镇社会建设,提高交通服务水平,改善交通网络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包含马井断头路1、马井断头路2、黄刘路,均为新建道路。马井断头路

4、1桩号K0+000K0+348.555;路线起点位于马井村鱼塘湾,终点止于马井村秧冲地。马井断头路2桩号KOH)OOK0+130;路线起点位于马井村鱼塘湾,终点止于马井村秧冲地。黄刘路桩号K0+000K0+951.868:路线起点位于两路口,终点止于上堡。3条道路路线合计长度1430.423m,各条道路全线平纵桩号高程均连续。1.2 任务依据(1)我公司与项目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2)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讥(3)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立项申请的批复。(4)业主提供的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测量

5、道路所在地区1:500地形图。(6)我单位收集的区域及开发区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土地、自然条件等基础性资料。(7)本项目适用的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法规等。1.3测设经过1.3.1倚要经过我单位在接到本项目设计任务后,将该项目下达给项目工作组,并立即开展工作,并于2023年6月完成了本项目施工图设计。2、技术标准2.1 采用的技术标准根据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复,结合本项目的路网地位、使用功能、远景交通、项目区内沿线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以及相邻公路技术等级等因素进行设计。马井断头路1、马井断头路2:本次设计采用四级公路(11类)技术标准,路基宽度采用4.5米,路面宽度采用3.5

6、米,路肩宽度两侧各0.5米(设置波形护栏及挡墙处路肩加宽到0.75米),设计时速15公里/小时,荷载等级为公路-H级,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黄刘路:本次设计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标准段路基宽度采用6.5米,路面宽度6米,路肩宽度两侧各0.25米(设置波形护栏及挡墙处路肩加宽到0.75米),设计时速20公里/小时,荷载等级为公路-U级,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根据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H-2014,采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马井断头路1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单住规定指标枭用指标公路

7、等级四级公路(Il类)四级公路(H类)行车速度15Kmh15Kmh项目单住规定指标采用指标行车速度15Kmh15Kh路基宽度m4.54.5路面宽度m4.54.5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ID1215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m1015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m9090不设加宽的平曲线最小半径ID250250回旋线最小长度m-平曲线最小长度ID40(13)24.8停车视距m1515最大纵坡%12(14)4最小坡长m45130凸150ID75/翌形75ID75/曲凹150m75/线形75ID75/最小长度1515/设计荷我公路11级公路H级设计洪水频率小桥涵及路基一般大、中桥1/50及路基1/2

8、51/25黄刘路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单位规定指标采用指标项目单位规定指标采用指标路基宽度m4.54.5路面宽度m4.54.5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一股最小平曲境半径In1225极限最小平曲强半径m1025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m9090不设加宽的平曲线故小半径ID250250回旋线最小长度m-平曲线最小长度m40(13)31.32停车视距1515最大抓坡%12(14)14最小坡长m4545(不含起终点)凸一般值m150300竖形极限值m75300曲凹一般值ID150190线形极限值IB75190最小长度m1515.2设计有载公路H级公路H级设计洪水频率小桥涵及路基一般大、中桥1/50及路基1/25

9、1/25马井断头路2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单位规定指标采用指标公路等级四级公路(H类)四级公路(H类)2.2 采用的技术规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O-2O17;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公路

10、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3360-01-2018;公路涵洞设计规范JTG/T3365-02-2020;公路垢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1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22;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掾件(GB/T23827-202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

11、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3671-2021):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9);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GB/T3632-2008);目单位规定指标采用指标公路等级四级公路四级公路行车速度20Kmh20Kmh路基宽度m6.56.5路面宽度m6.0.0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m3040极限最小平曲或半径m1540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m15090不设加宽的平曲鼓最小半径m250250回旋线最小长度11J2020平曲线最小长度m

12、100(40)41.7停车视距m1515最大纵坡%98.9最小坡长m6060.58(不含起终点)凸一般值m200350竖形极限值m100350曲凹一般值m200250线形极限值m100250最小长度m50(20)23.89设计荷栽公路H级公路Il级设计洪水频率小桥涵及路基一般大、中济1/50及路基1/251/25马井断头路起点马井断头路2路线起点位于马井村鱼塘湾,终点止于马井村秧冲地。黄刘路路线起点位于两路口。黄刘路起点背后鱼塘黄刘路起点黄刘路路线终点止于上堡。冷弯型钢通用技术要求(GB/T6725-2017);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G

13、B/T3274-2017);锌锭(GB/T470-2008);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22);轮廓标(GB/T24970-2020);波形梁纲护栏第2部分:三波形梁钢护栏(GB/T31439.2-2015);公路工程集料试骁规程(JTGE42-200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脸规程(JTGE20-2011);公路工程质量检脸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2017);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3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项目适用的其他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法规等。本项目适用的其他国家

14、及地方标准、规范、法规等。3、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旧路改扩建3.1路线起讫点、全长(1)路线起终点马井断头路1路线起点位于马井村鱼塘湾,与金马二支路平交,终点止于马井村秧冲地。线右侧28m处有现状跳蹬桥,旧路走向为沿桥上通过,结构为双孔石拱桥,本次设计在此段设置盖板涵。黄刘路现状纵断面随山势起伏,纵坡未考虑平坡、缓坡组合,多为碎坡。地形和建筑对平面线形影响较大,总体线形较差,视距不良,平纵组合不合理。(2)马井断头路现状存在一条4.5米宽机耕道;机耕道平面线型与本次设计路线部分重合;据现场调查访问机耕道于2022年10月竣工,现状部分回填边坡有开裂现象

15、,部分开挖边坡坡率较陡已经开始风化剥落。同时现状机耕道在K0+000K0+110段纵坡为15%左右,超规,施工时需对现状路基纵断面进行削坡处理。本次设计道路基本为新建,现状部分路基清表拓宽后利用。4、初步设计批攵执行情况本项目施工图设计严格按照初步设计批复文件进行设计,项目的路线走向、建设规模、技术标准与批复意见一致。初设批复详见本说明附件。具体意见及建议修改情况:(1)补充本项目与“三区三线”的关系说明;回复:已在初设说明2.9条补充。(2)补充各路段起终点接线道路的情况,优化路线平面、纵面线形设计,使接口符合设计规范;回复:巳按意见补充并优化线型设计。(3)补充马井断头路1、马井断头路2地

16、质资料,核实是否影响周围房屋;回复:巳核实未影响居民房屋。(4)核查崩坡积体、陡斜坡、顺层边坡路段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及处置措施;回复:按意见核实并补充防护措施。(5)补充路面结构计算参数,优化路面结构设计;回复:已按意见补充。(6)优化黄刘路K0+697涵洞方案设计,核算是否能婚使用盖板涵形式;回友:按意见调整为盖板涵。(7)核查材料单价、各分项工程的数量及费用,完善概算文件:回复:按意见修改。黄刘路终点(2)全长:马井断头路1路线长348.555m;马井断头路2路线长130m;黄刘路路线长951.868tn03条路路线全长1.421km。3.2 中间控制点、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中间

17、控制点:五宝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原有机耕道,沿线乡道及民房等。沿线主要城镇:本项目未经过场镇。河流:沿线无重要河流,局部路段有季节性现状沟渠。铁路:全线无。3.3 旧路走向及改扩建概况旧路走向与现状道路基本一致,旧路平纵线型较差不满足规范标准,本次设计路线在桃号K0+680K0+720段调整走向增设盖板涵。旧路为机耕道,路面平均宽度4.5米左右,本项目在满足四级公路设计标准的情况下,尽量利用现状路基进行设计。3.4 旧路利用段现状分析现状道路情况如下:(1)黄刘路现状平面1)+910-1(0+950段为4.5米宽泥结碎石路面,其余段落平均宽度为24米宽泥结碎石路面,K0+140K

18、0+200、K0+370K0+500右侧边坡已开挖一部分。现状大部分路段路面已长满杂草。沿线存在零星居民房屋,K0+240K0+380段居民房屋离道路较近,本次设计增加挡墙收坡,避免对居民房屋造成影响。遒路桩号K0+680K0+720段,拟建场地范围内有一条宽约25m小河,但是现状水流不大。河流由西流向东侧,河流流速较慢。本次设计路系地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该地表、地下水水质良好,对建工程无侵馋性。5.3 地质构造勘察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属于明月峡背斜末端东翼,路线走向大致与背斜走向一致,沿线岩层产状变化并不明显。5.4 地层岩性经地质调查和钻探揖露,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层(

19、Q.l),残坡积层粉质粘土W”基岩为侏罗系中统砂溪庙组泥岩(Jzs-Ms)、砂岩(J2s-Ss).组成,现将各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1)素填土(Qf):场地的素填土主要为现状机耕道路基回填,该填土主要为砂泥岩及粉质粘土组成,碎块石含量4045%,根据钻探据塞一般粒径2IOCm,局部地表最大可见约50cm,结构松散稍密,机械抛填形成,填龄35年,根据本次钻探揭露该层在拟建道路起点K0+830段厚度均小于1米,主要分布于现状机耕道路面,建道路K0+830拟建道路终点段本次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7.7米,根据本次设计方案K0+830拟建道路终点填土可能被选着作为持力层,该段填土结构较为松散,尚未

20、完成自重固结,施工时建议进行分层碾压或强夯,使其压实度及境士级配达到设计要求。本次钻探揭露该层厚度在0.20m(ZKl)7.7Om(ZK33)。(2)粉质粘土(Q3T):褐色、红褐色,主要由粘粒组成,局部夹少量砂泥岩角砾、碎屑,呈可塑状,切面光滑,干强度及韧性均中等,无摇振反应。该层主要分布于大部分原始地貌处的地表及填土底部,斜坡及坡顶土层厚度较薄,农田及低洼地带厚度较大,钻探揭露犀度最大处达1.5m(ZK7),由于粉质粘土的强度与含水率呈负相关,改在选着作为持力层时应避免水泡,降低其强度。2、侏罗系下统自流并组(Ls-Ms)(1)泥岩(Ls-Ms):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层状构

21、造,局部夹砂质团块或砂质条带。强风化层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手捏易碎;中风化层岩体完整呈短柱状,锤击声哑。岩体结构类型为薄层状结构,与场地的页岩互为互层。该层主要以互层的形式分布于整个场地,为场地的主要岩层。(2)砂岩(Ls-Ss):灰白色、褐黄色,钙质胶结,中厚层状层巨厚层状构造,层理发育,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组成,局部夹泥岩条带或者团块。强风化层,风化裂隙发育,5、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5.1 地形地貌场地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多为孤丘或延伸不远的圆缓丘包,沟谷宽平、迁回起伏,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砂岩发育位置地势相对

22、较高、地面起伏较大,多以条状山脊、陡坡地形为主。泥岩出露位置,地面起伏变化小,多以斜坡、平台、沟谷等地形为主。拟建道路范围内有现状机耕道故场地内纵向地形较为平馈,坡度约510,场地内纵向地形起伏较大,根据实测断面测得纵向坡度约533。勘察范围内最高点位于拟建遒路起点段北侧山顶,高程约286.0m(,最低点位于道路终点甫侧.高程约216.4m,相对高差约69.4m综上所述:拟建道路沿线整体地形地貌属中等复杂。5.2 气象水文(1)气象场地属东南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具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性,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使其具有较明显的气候垂直带谱结构。区内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少

23、,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7.6eC,极端最高气温41.71,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P。极端最低气温T.8tC,年总积温539(C,最热为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冷为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3.3三,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其中5月降水最为丰富,平均降水177.2mm,1月降水最少,平均18.8画。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1.3d。日降雨量大于25un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达62.1mm。(2)水文本工程范

24、围内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表水主要为沟谷内常年流水,该沟谷近垂直长江发育,且延伸较远,枯水季节流量较小,在雨季期流量较大:暴雨季节水量猛涨。除此之外,地表洼地及山坡小型冲沟内在雨季期有少量地表积水,除此之外无地表水。地下水主要为第四5.10项目区域内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情况,及对项目的影响项目沿线区域无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对项目无影响。沿线给水管施工时应加以保护措施。6、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1)路基填料路线区路基填料丰富,在工程建设期间,可利用路基开挖土石填筑路基。对取、弃土坑的设置,应本着节约用地,保护周围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原则,选择荒地或结合

25、当地土地开发综合利用。(2)块、片石可利用路基开挖中合格块、片石,不足部分外购。(3)砂、碎石区域内比较少,需要外购或采用机械制砂和石屑替代,可利用现有公路进行运揄。(4)钢筋、水泥、沥青钢筋、水泥、沥青等外购材料,可以在江北区、巴南区等地购买,通过公路运输至工地。(5)工程用水本项目沿线沟渠水、池塘水等较发育,工程及生活用水可选择水质良好的沟渠水、池塘水,采用汽车运至工地。由于公路附近以农业、林业为主,工业污染很少,沿线水源的水质较好,可满足工程用水的需要。(6)工程用电项目区域电力资源供应充足,施工及生活用电可向当地供电部门申请就近搭接。(7)运输条件项目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以公路为主导,交

26、通便利,可以利用现有公路通行,工程材料可以直接采用汽车运输到工地。本项目起点段沿旧机耕道,老路本身作为施工便道,虽然路况不算太好,但足够作为施工便道使用。新建段可以利用其它现状道路或新建便道,施工期间应注意加强对地方便道的维护养护。7、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情况公路作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一部分,除对用路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外,还会对通过区域岩芯破碎呈碎块状,手可折断岩芯块,质软。中风化层岩芯呈饼状、短柱状、敲击声哑,无回弹,岩芯呈较完整较破碎,该层为场地的主要岩层,与泥岩互层的形式分布于整个场地。5.5 不良地质现象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在场地区内及其周边未见滑坡、泥石流、断层破碎带、岩溶等其他

27、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也未见有地下线缆、油气管道等不利埋藏物。勘察范围内的斜(边)坡未发现开裂变形迹象,现状稳定。5.6 地震及区域稳定性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o2201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03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U-2010)2016年版,勘查区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5. 7沿线环境敏感区重要设施的分布及对项目的影响经实地调查勘测,本项目路线经过少量居民点,路线环绕五宝镇,对自然保护区影响小。对于敏感点,一般采取优先路线绕避,其次工程防治的措施,路面雨水不得直接排水,并要求在施工不得随意堆

28、放施工材料,乱倾倒生活垃圾和施工废方等措施,以确保将公路的建设对沿线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5.8 交通组成特点对项目的影响根据交通组成看,交通区均以货车和客车为主,交通流对道路的安全性要求较高。设计上应注重结构的安全性,设计指标的连续性,在有条件的路段,尽量果用较高的平面指标,较平缓的纵坡,同时加强交通安全设施设计。5.9 沿线土地资源状况及对项目的影响本项目在工程总体及各分项设计中都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尽可能节约耕地。项目设计中,以环保和节约耕地为先导,坚持尽量利用旧路、地形与地质选线并重的原则,尽量避开沟谷段的良田区;尽量减少高填、深挖路段;保持好原有完整的排灌系统,不降低土地原有的功能

29、:设置必要的挡防设施,以收缩坡脚等。项目区域内无基本农田。替冲击式或振动式打桩。3)施工机械应尽可能放置于对周围居民影响最小的地方。4)对固定的高噪声设备进行噪声屏蔽处理。5)减少扬尘和加强施工区废弃物的管理:对土石方的运输途径进行规划处理,采取措施保证装土车沿途不洒落,防止沿程弃土满地,影响环境整洁;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废弃物,保证施工区现场整洁,避免传染病的孽生和传播。6)取弃土石方按指定要求定点开挖、定点堆放,并按设计做好防护设施。7)桥梁施工尽量选择在枯水季节进行,避免在汛期进行河槽内墩台施工,桥梁墩台修筑完毕拆除围堰时将弃渣集中堆放,严禁倒入河道中或随意乱弃。8)确保水土

30、保持工程施工进度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保证水土保持措施的施工质量,确保边坡、弃渣场和其他构筑物的稳定,使环保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8、山区公路复杂路段局部路线方案的优化及比选论证情况施工图设计采用初步设计推荐路线。9、分期建设工程分期实施设计的说明和对工程实施的建议本项目一次建成。10、各项工程施工的总体实施步骤的建议及有关工序衔接等技术问题的说明以及有关注意事项10.1 对各项工程施工的总体实施步骤的建议(1)工程实施前,施工者应详细阅读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对设计图纸详细了解后,对具体数据进行核对,确保无误后再施工,如有疑问,请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减少不必要的返工,确保工程

31、质量。(2)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前应作好施工组织计划,及时修好便道、便桥和临时防护排水设施。为充分发挥项目服务沿线乡镇的功能,通过新修或整修便道,完善相关道路的防护工作,达到施工期间施工车辆畅通及公路营运期间方便地方交通的目的。(3)建议在施工前针对公路平面总体设计图对沿线水系、路网进行全面复查。(4)施工前应进一步核查地下管线的布置,避免与地下管线发生干扰,确保其安全。(5)施工中要加强水土保持,特别是路基开挖,要先做好排水设施,在开挖中,要边开的环境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在设计中盖合考虑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因素,突出“热爱生命、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主题,吸收和挖掘自然景观的深厚底蒸,建造一

32、条“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生态旅游公路。在路线方案设计中,运用安全选线、环保选线、地质选线,将公路融入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村庄,构成了具有节奏与韵律的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统一和谐美,体现了路线线形设计要“有势”、“有动”设计理念。并从公路线形入手,优化平纵组合、改善线形,使其流畅连续,并对全线进行了“运行车速测算模型”推算各路段运行车速,确保车辆快速安全通过,提供舒适的行车条件。在景观设计中,考虑和研究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尽量儆到少破坏自然景观,对原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并通过一定的辅助措施和方法,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给以一定的补偿和填补。就主体工程本身而言,通过景观设计,采取植物高

33、低的变化引导视线:边坡采用以曲线柔美自然流畅的弧线边坡为主,挡墙由商至低或由低至高渐变且与路线线形协调,构造景观的节奏感。本项目设计从自然与社会组成的大环境着眼,综合考虑了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遵循既保障运输,又尽可能保护环境的原则,一方面密切注意对各类环境破坏的预防和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加强沿线环境开发,建立新的完整的公路环境,充分利用地形,巧妙的设置构造物,节约用地和工程量。线区土地资源宝贵,开挖出来的土石方处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废方原则上集中堆放,并做好堆放区的排水系统及绿化设计,以防水土流失。路基取土原则上采用规划取土区,集中取土及路线外取土。取弃土区进行必要的地表绿化美

34、化,与原地貌保持一致。所有边坡能绿化的尽可能植树、植草绿化,最大限度地建设绿色环境。尽量对环境敏感区实行远离避让,例如学校、医院、城镇、较大居民区。对于本项目通过人口集中区,采取环境设施带、隔音屏等设施以减少噪声。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应文明施工,做好降噪、减污、安全等各方面工作,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建议采用以下措施:D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避免夜间进行高噪声施工作业。2)尽可能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如用液压工具代替气压工具,用低噪声的钻孔浇注桩代(12)施工中一旦发现古墓或其他历史文物,应立即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并报请当地文物部门,以便进行妥善处理。(13

35、)施工单位进场后动工前,需根据本项目用地图对道路全线用地情况做总体梳理和标定,并做好道路沿线燃气、给水、电力等相关管线的排查工作,做到动工前清楚和确认道路相交的所有管线情况,并报业主、监理单位确认,与相关管线主管单位对接,做好管线保护和改迁工作后方可动工。在施工过程中禁止从事下列危及管道设施安全的活动:1)移动、拆除、损坏管道设施以及为保护管道设施安全而设置的标志、标识。2)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范围内,取土、挖塘、修渠、修建养殖水场,排放腐蚀性物质,堆放大宗物资,采石、盖房、建温室、垒家畜棚图、修筑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深根植物。3)严禁在埋地管道设施上方巡查便道上行驶机动车辆,在地面管

36、道设施、架空管道设施上行走。(14)本项目平面坐标系采用重庆独立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1、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采用情况无O12、与有关部门协商情况本项目定测阶段,与沿线各级地方政府及时取得联系,测设过程中沿途乡(镇)的行政村负责人与测设技术人员一起现场勘察,就桥梁、涵洞和交叉口的设置,取土坑、弃土堆的选址相互交流意见,充分听取了当地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并纳入设计充分考虑。13、预算详见预算文件。附件挖边防护。(6)施工中要加强环保意识,特别是路基开挖过程中,在填方路堤坡脚、挖方路堑坡顶与用地红线之间的草木不应破坏,特别是大树。(7)施工阶段安全至上,确保施工人员、沿

37、线群众及其财产安全。10.2工序衔接的说明施工前应加强与电力、水利、输气管道等部门联系,进一步确认其与本项目的交叉方案。前工序完成自检并经过签证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隐蔽工程应做好影像资料。10.3有关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对导线点、水准点进行复测,满足规定精度者方可采用。(2)构造物基础施工前应进一步核实基底地质组成,查明是否满足构造物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若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提出,以便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3)导线点坐标以导线成果表中的坐标为准,其他数据(方位角及距离)应以坐标推算为准。(4)本工程的耕植土和清淤土方应集中堆放,以便用于取土坑、弃土堆的复耕。(5)对挖方边坡,除应进行光

38、面爆破施工外,还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局部整修和美学处理,使人工开挖面与自然坡面融为一体,配合地形、地貌,使其与周边景观协调。对填方路段,应严格执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强化软基处治、斜坡路堤处治和填挖交界的处治工作,注意填方路基施工的加载程序、加载速度,填料的技术要求。确保路基工程稳定、安全。(6)路基弃方应按设计要求,弃于指定位置,并作好防护、排水和绿化。有条件的尽量还耕。(7)施工便道可利用沿线既有乡村公路,并结合主线路基开挖场地进场。(8)施工应注重路基,桥梁相互之间的衔接问题。(9)施工时必须注意与电力部门高压线的干扰。(10)施工期间应对路线附近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控,制定相关的预案,防止因施工振动、放炮等诱发地质灾害,对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危害。(Il)靠近居民点附近、主线与地方道路的交叉等位置,施工期间应采取防落措施,做好临时交通组织,防止对居民区和原有道路上运行的车辆和人、畜造成损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