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经济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78063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PPT 页数:206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6页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6页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6页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6页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与资源经济学.ppt(2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 论(三)现实应用中有必要区分资源、环境概念,1、环境仅仅作为承担上述受纳功能和(局部意义上的)服务功能的载体而存在;2、资源功能(以及部分服务功能)做独立的资源范畴而定义。资源(resource)强调的是投入经济过程的物质及其来源;环境(environment)则是指人类及经济过程存在的外在条件。,(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根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从它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来说,它是一门以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第一章 人口经济学 1.1人口膨胀弊端无穷 引起环境污

2、染问题主要的原因:人口的膨胀,一、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世界人口数量的发展,不同阶段有很大差异,人口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传统型,(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爆炸型,(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现代型,三、地球的承载力: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1.粮食增长的限(亩产量,耕地面积)(1)亩产量多年来没有增加(2)耕地面积在缩小 由于人口的膨胀,土地资源日趋恶化,人均占有耕地日趋减少。2.海产品增长的限制(可持续最大捕捞量)3.牛羊肉增长的限制,四、莱斯特布朗,1.四个不可逆转:人口增长不可逆转消费趋向不可逆转农田减少不可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减产

3、不可逆转,2.产量下降他认为:1990年1994年,每年耕地减少85万公顷(约等于12个新家坡)(单工业化、城市化),3.消费量增加他认为:人口增加及饮食爱好的改变,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一是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人口数量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是对其环境产生的最基本影响。二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三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1.2 世界发展的两种观点,1、悲观派 2、乐观派 3、介于悲观派与乐观派之间,1.2 世界

4、发展的两种观点,一、世界末日论代表学派:罗马俱乐部的“人口爆炸”论和“增长极限论”(又被称为零经济增长理论)观点(一)增长极限论的提出1 能源危机2 环境污染3 人口问题4 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众多问题:二氧化碳问题、核污染问题、城市化与“热岛效应”、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等,假定世界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没有重要的变化,那么,由于世界粮食的短缺、资源的耗竭和污染的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发生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为了避免这种人类毁灭的前途,必须在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在198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以达到零增长的全球性均衡。,(二)增长极限论的基本观点:,理由:,理由1.

5、他们以“其他因素不变”作为假定前提理由2.技术进步只能延缓人类大灾难的到来 理由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必须为后代保留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相应的自然资源。,理由1.他们以“其他因素不变”作为假定前提理由2.技术进步只能延缓人类大灾难的到来 理由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必须为后代保留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相应的自然资源。,(二)综上乐观派的主要观点,1.他们不做“其他因素”不变的假定(光能)理由是,地球上的能量即使有限,但太阳每年向地球输送的能量不可小视,目前人类只用了其中的1。,2.他们认为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确实不能使其增加,但人类可以发明新的东西代替它们。,3.对可持续发展定义:并不需要给后代留

6、下等量的资源储备,只要资源的消费能够推动创新即可,使后代可以在更高的技术上创新。4.结论:资源就是给人用的,你想用多少就用多少。,1.3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一、理论背景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在献给英明人士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人口的价值,以及如何使用劳动力的问题。“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2.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国民财富增长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手段是社会分工 同时强调: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谈不上社会分工。举例说明: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使劳动生产率上升。,3.18世纪下半叶,

7、产业革命开始,18C末,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机器大工业:一方面为资本家生产了大量社会财富;另一方面造成小生产者大批破产和失业。,4.对于社会上大批失业者的出现,有些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其中代表人物是:葛德文(英)、孔多赛(法)“人类社会里的一切罪恶和贫困都根源于社会的财产制度。”葛德文他们都主张实现财产人人平等。,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最初来自他与父亲关于人类理性能否完善的讨论。马尔萨斯的父亲当时信奉葛德文等人的激进观点,并常常与马尔萨斯(当时还只是一个牧师基督教)讨论。其实他们父子之间的争论,是当时欧洲思想界大讨论的缩影。,在讨论过程中马尔萨斯不同意葛德文的观点。并常常与父亲争吵。在争吵过

8、程中形成了自己不朽的著作。所以马尔萨斯的1798年人口原理第一版的题目是论人口原理及其对改善将来社会的影响兼评葛德文先生和孔多赛先生及其他作者研究所以人口原理是一本批判书。,二、主要内容,(一)两个公理(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在两性情欲方面,人与动物没有区别,与祖先同样没有区别),(二)两个级数(推论),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观点:人口按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率增加,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按照人类生存必需食物的自然法则,这两个不平衡力的结果,必须保持平衡。,人口以25年为一个周期成倍的翻。,1.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原因事实

9、,历史后来另有数据:美军基尼岛核试验场移民,2.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的原因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在相同的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的劳动所收得的收益递减。(10年后“边际收益递减”力量被人明确阐述出来。)一块土地原来一个人种产量是5吨粮 两个人种产量 10吨粮第一个人:优等地 第二个人:被迫种劣等地所以,人口成倍增长,去不能带来粮食的成倍增长。,(三)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限制原理2生活资料的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增殖原理3人口增加,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制,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均衡原理,均衡原理:,平衡点:生活资料刚好够居民过上小康生活。,(四)两种抑制(解决的方法),马尔萨斯

10、认为:一切贫困、罪恶、失业的根源不是财产私有制而是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一切社会改革都注定要失败,解决的唯一出路就是“抑制人口”。,1积极抑制:通过罪恶与苦难抑制人口 他认为战争、疾病、饥饿和犯罪所导致的死亡率对人口增长起了积极的遏制作用,并且:战争饥荒疾病2预防抑制:又称“道德抑制”,出生控制通过(1)晚婚(2)节制婚外性行为(基于道德因素,马尔萨斯反对人为地进行出生控制。并将避孕行为视为犯罪),(五)四个结论,1.人口法则是永恒的绝对法则,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社会。2.人口法则得作用造成失业、贫困、甚至罪恶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实行“救贫法”是错误的。3.人口法则的作用

11、是把工人工资压低到最低水平。只要财产安全和婚姻制度存在,社会的不平等状况必然会随之而来,私有制是必然的、合理的。4.人口法则使任何试图通过实现财产平等消除失业、贫困的社会改革趋于失败。,(六)用意,马尔萨斯用这种人口经济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人口过剩现象。原因: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正常比例被打破,是由于人口法则使然。这种自然的法则作用被打破,又由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作用使食物产量增长永远跟不上人口数量的增长,因而,人口过剩是“绝对过剩”。,二、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1.没有考虑人口规律的社会性和历史性。2.没有预期到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解决人口经济问题的重要作用。3.虽然其基本

12、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却提出了一个关涉人类增殖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原因:,规模经济;劳动分工使劳动生产率上升;科技进步,3、反对者,“人民的主要敌人”卡尔马克思“一个政治暗杀者”约瑟夫蒲鲁东,4、支持者,凯恩斯称“罗伯特马尔萨斯是剑桥的第一个经济学家。”(1933在英国剑桥的一次演讲),下列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请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观点一: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并不存在,因而马尔萨斯人口学说荒谬至极,毫无意义。观点二: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因而马尔萨斯人口学说在当今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合作探究,那么,马尔萨斯到底对

13、不对?他的观点应该是正确的。但他的数据不是规律。再加上他对失业工人的憎恶,称失业工人为“过剩的魔鬼”所以他的理论有人在骂,有人在供奉。“每年马尔萨斯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并被埋葬但是还不到一年,他又复活了,如果他的错误如此之大,为什么我们不能忘却他?如果他是对的,他又为什么招致如此多的批评?”加勒特哈丁,三、马寅初的新人口论1957.7,1.马寅初(18821982),中国经济学家,浙江人。曾在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1915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担任教职和领导职务,并任中国经济学社社长。建国后,除了担任多种政府职务以外,还担任浙大、北大校长等职、中国国科学院

14、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和中国银行常务董事等职。,2.马寅初的人口思想,新人口论系统的阐述了中国人口问题的性质、表现形式和解决办法。(1)认为中国的确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太快。“控制人口,刻不容缓”(2)提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有三个途径。积极发展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3)反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不同意“两个级数”理论,也不同意马尔萨斯式的“控制手段”.实行计划生育,反对人工流产,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一切手段,保证一对夫妇最多只生育两个小孩。,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经济思想(几个学者观点的综合),马尔萨斯强调人口增长越慢越好,而马尔萨斯之

15、前的经济学家却认为人口增长越快越好。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到底是快的好还是慢的的好?假定当前一个国家的人口数为x,那么此时在增加一个人x1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一、人口增长积极与否的衡量标准,新增人口的边际产出大于平均产出 积极的 即:新增人口使人均产出增加例如:咱班的平均身高170cm,那么再来一个人,只要他的身高高于170cm,(190cm)那么全班的平均身高就提高了。,1.QLX Q代表总产出水平;L代表劳动力;X表示单位劳动力的产出;P代表总人口上面等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P,从人做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度看:,0岁,14岁,65岁,75岁,2.Q/P=L/PX人均产出就取决于:人口中劳动

16、力的比重和单位劳动力的产出。人口增加L/P(X)Q/P,(一)人口增加对人口中劳动力的比重的影响(L/P),1.人口增长过快幼年效应L/P下降Q/P下降幼年14岁以下的人人口增加过快会使幼年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例上升,从而使L/P下降。,2.人口增长过慢退休效应L/P下降Q/P下降退休效应:人口增长过慢,使高于65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从而使L/P下降。所以对于L/P而言,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不好。,(二)人口增长对单位劳动力产出的影响(X),1.负相关的观点(人口增长慢X上升),人口增长慢,老龄人口比例上升(老龄人更愿意储蓄),资本积累上升,人均资本量上升(可以配备更多的机器),劳动生产

17、率会上升,X上升,Q/P会上升。,1994年,凯利斯密特进行大量调查研究证明人口增长与储蓄负相关。老年人怕自己以后生病,怕自己以后没有收入。,2.正相关的观点(人口增长快X上升),该观点的理论基础使规模经济。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比例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会使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也就是说企业规模扩大100产出增加却大于100。理由:生产规模扩大才能利用先进技术;生产规模大企业内部分工细可以专业化生产。人口增加产品需求增加可以使企业达到规模经济单位劳动力产出上升X上升Q/P会上升,1.5 人口转变理论,一、人口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一)人口转变定义:人口

18、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2.总和生育率:(国际通用的衡量人口出生率的标准),生育率不同于出生率。他们分别以育龄妇女人数和总人口为分母。较之出生率,生育率能更准确的反映妇女生育水平的高低,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不同),(总和生育率与,(1)年龄别生育率:一般人为妇女(1549岁)可以生育,年龄别生育率把可生

19、育的妇女,以5岁为一档,分组:(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例:考虑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妇女,23岁生一个小孩(2024),年龄别生育率是 26岁生一个小孩(2529),年龄别生育率是 其他都是总和生育率 2 所以总和生育率意味着一个妇女一生之内平均生几个孩子。,TFR可以用来代表人口更替水平即保持人口最终静止的再生产水平,国际上总和生育率在2.1-2.2左右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2.2,人口增加 2.1,人口减少,二、人口转变理论的内容(四阶段论),第一阶段:转变前阶段其特点:(1)工业化的前阶段:一般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人口增长率(

20、2)19C以前(3)总和生育率6.5(4)人均年收入500美元,第二阶段:前期转变阶段其特点:(1)工业化初期阶段:仍保持高出生 率,但由于死亡率开始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提高。(高低高)(2)整个19C(3)4.5总和生育率6.5(4)500美元人均年收入2000美元 死亡率迅速下降:经济发展 医学进步 出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传统的生育观念。,第三阶段:后期转变阶段其特点:(1)工业化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死亡率继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相当高,但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20C初20C50年代(3)2.5总和生育率4.5(4)2000美元人均年收入5000美元,第四阶段: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21、阶段其特点:(1)完成工业化阶段:一般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人口增长率,甚至出现零增长的情况。(2)20C50年代以后(3)总和生育率2.5(4)人均年收入达到75000美元,与发达国家不同之处:,:死亡率下降的更快:发达国家研究医疗技术;发展中国家学习(更快):出生率下降的更慢:原因是发展中国家(除少数外)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处于垂直分工的低层。思考题:根据人口变迁理论,工业化可以促进人口增长吗?,第二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分类 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1)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地方病)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一是如火山爆

22、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2)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到20世纪末,人口急剧增长,工业高度发达,其影响生存环境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全球化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史前的水平。如今,在地球上没有哪个角落不受到人的影响。人类将地球上现有30%以上的陆地上作为农田、放牧地和人工经营的林地、森林“地球之肺”大量被砍伐,热带雨林被破坏等等;这是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对废弃物处理的不妥,以及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膨胀所带来的

23、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次生环境问题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现象不同,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问题:,A 生态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沙漠化;土壤侵蚀;环境地质问题(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采空区塌陷等);生物物种的消灭。,B 环境的污染 大气区域性污染;水源与江河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地污染(废弃物);全球性污染,二、环境问题的发展时期1、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是因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居住区周围的许多物种,破坏人们的食物来源,使其生存受到威胁。因而这一时期,人类总是在迁徒。,2、第一次浪潮时期的环境问题 第一次浪潮,即原始农业、畜牧业、新石器时期。这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次重

24、大革命。使用农具,建立灌溉系统,过定居的生活等,人们不再频繁迁徒了,解决了生存的危机,有稳定的生活,但是,“刀耕火种”,“反复弃耕”导致土壤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使沃土变成了不毛之地。这就是以土地破坏为特征的人类第二个环境问题。,3、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第二次浪潮,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规模大,影响深是前所未有的,八大公害事件,主要表现为SO2污染、光化学烟雾、水域重金属污染和毒物污染几大类。,4、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60年代以来开始的电子工程,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使工业技术阶段发展到信息社会阶段。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发展新兴产业,

25、把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即污染转嫁。,环 境,环 境,人类社会,物质和能量,废弃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供给资源,净化废物,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一、人 口 压 力,二、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2.3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其核心是价格理论。现实世界基本矛盾:资源有限、人欲无穷,故必有所取舍,如何取舍,端视成本效益。微观经济学的三大论合理行为论:人知其所欲,其行相合机会成本论:有得必有失边际分析论:一个馒头不饱、两个馒头刚饱、三个馒头正好、四个馒头,呃吓

26、跑。,三、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三、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买者的实际支付,衡量买者得到的利益,消费者 剩余,消费者剩余的增加,P1,Q1,P2,Q2,原来消费者增加的消费者剩余,新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低价格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

27、)-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四、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量卖者的成本,生产者剩余,新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的增加,P1,Q1,P2,Q2,原来生产者增加的生产者剩余,高价格增加了生产者剩余,生产者获得超过他们的生产成本的收益,这一超过额为生产者剩余。价格越高 生产者剩余越多 企业利益越大。加入WTO:国际市场上有优势的出口,卖价比国

28、内高,生产者剩余越多;国际上没有优势的产品面临进口压力,价格降低,生产剩余减少。,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总剩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结论市场均衡时,总剩余最大市场资源配置有效率,价格变化对总剩余的影响(1),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价格上涨或政府的最低限价,供大于求,能够成交的数量,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引起总剩余减少,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消费者剩余,价格变化对总剩余的影响(2),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价格下降或政府的最高限价,供小于求,能够成交的数量,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引起总剩余减少,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生产者剩余,五、个别需求和总体需

29、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市场的需求量是每一个消费者需求量的总和。但是,这种获得总体需求曲线的办法只适用于能够通过市场交易的商品。对于环境物品来说,即使能够获得个人需求曲线,其总体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六、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公共物品必须具备如下两个特征之一:(1)消费的无竞争性:A对某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干扰B对同一物品的消费(2)消费的无排他性:不能阻止任何人免费享受某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个人需求曲线

30、的水平加总,而是它们的垂直相加。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公共物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特点。由于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每个消费者消费的都是同一个商品总量,因而每一消费者的消费量都与总消费量相等;另一方面,对这个总消费量所支付的全部价格,却是所有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在私人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而在公共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公共物品的类型:非竞争性的非专有物品:即纯公共物品。国防是最贴近的一种纯公共物品。这些物品只能由私人慈善机构或公共部门(它能用财政收入资助提供这些物品);竞争的非专有物品:主要是指共有资源,它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

31、。例如海洋中的鱼是一种竞争性物品,当一个人捕到鱼时,留给其他人捕的鱼就少了。但这些鱼并不是排他性物品,因为几乎不可能对渔民所捕的鱼收费;非竞争的专有物品:当一种物品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时,可以说存在这种物品的自然垄断。例如道路,私人可以投资修建,并设站收费。,政策失灵,政策失效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但是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原因决策判断失误利益集团的影响决策信息不全体制不健全后果扭曲市场机制给环境带来外部效应比市场失灵影响更大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没有反应。,Q,O,P,S,S,D,Q,Q,八、外部性理论

32、,外部性(Externality)定义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的成本或额外的收益。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实例:水土保持:造林与农田水利河流污染:造纸厂与养渔场,外部费用和外部效益外部费用和环境费用环境费用:外部费用表现为环境污染、破坏外部费用:社会费用与个人费用之差,外部性理论,负外部性,负的外部效应的核心: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使得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MPC)小于社会边际成本(MSC)。,边际社会费用、边际私人费用和边际外部费用,企

33、业的边际费用曲线体现了企业所承担生产某一单位产品的全部费用。即边际私人费用。边际社会费用是边际私人费用和边际外部费用之和。一般边际外部费用MEC是一条直线或曲线,并翘向右上方。该几何特征体现了边际费用递增规律。,MPC,MSC,MEC,P,O,Qe,Q,(价格),(数量),Qn,P0,外部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效益: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之差(即外部经济性的货币衡量)环境效益:外部效益表现为环境质量改善等边际社会效益等于边际私人效益与边际外部效益之和。正的外部效应:市场交易活动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利益未能在产品交易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使得产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收益(MPB)少于社会边际收益(MS

34、B)。,正外部性,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单个企业:产出水平过剩,价格偏低,没有达到最佳整个行业:资源投入太多,生产过剩环境外部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单个企业:产出太少,价格偏高,资源投入不够整个行业:产出偏低,价格偏高,外部性理论,垄断竞争市场与外部性次优问题:反污染还是反垄断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环境外部性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价格偏低,产出过多。垄断企业的生产产品相对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说,价格偏高、产出过少次优理论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按整个系统最优的条件运行,而另一部分未能按照整个系统处于最优时的条件运行,则该系统是低效率的。凡是不能满足帕累托效率充要条件时,必然产生低效率。,

35、外部效应的私人解决,一、科斯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或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市场机制可以把外部效应内在化,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科斯第二定理: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或不是小的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合理的制度选择就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使外部效应内在化,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二、道德规范三、慈善行为四、企业五、合约,外部效应的政府解决,一、管制政府直接规定标准,禁止某些行为。二、庇古税政府对生产者征收污染税,如果税率恰好等于边际污染成本,使生产者的MPC=MSC,这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三、财政补贴政府对正外部效应的生产者或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使其数

36、额与MEB相等,以此将MPB=MSB。四、可交易的许可证,2.4 新鲜空气供给不足的原因,私人物品的总体需求,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一、公共产品市场定价与供给不足,A,B,问题:假设公共物品的供给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曲线提供了公共物品1单位,怎么向消费者A和B收钱?,根据他们各自的需求曲线向A收2元,向B收3元,这样等于供给者的边际成本。你如果是B的话,你能接受吗?,一、公共产品市场定价与供给不足,A,B,根据他们各自的需求曲线向A收2元,向B收3元,这样等于供给者的边际成本。你如果是B的话,你能接受吗?,一、公共产品市场定价与供给不足,A,B,为什么A付的少,而B付的多呢?因为B的需求程度强

37、。而且这种需求程度被真实的表现出来。所以,消费者为了消费等量的公共物品少付钱,对公共物品是否提供保持低调,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左移。,5,3,Q,实际需求曲线,表现出来的意愿需求曲线,P,4,2,Q,实际需求曲线,表现出来的意愿需求曲线,不花钱消费意愿消费量,A,B,根据消费者透漏出来的意愿市场需求曲线,市场均衡供给量为Q0,而实际均衡供给量为Q1。市场供给不足:Q0 Q1,那么,根据A和B其中一方的价格来定市场价格行不行?1.如果按B的需求曲线,定价为3元,则A将不消费该公共物品,因为边际成本(3元)边际收益(2元),供给者只能获得3元钱(边际收益)5元钱的边际成本,供给者会减少供给。2

38、.如果以A,B的价格的平均值定价,(32)/22.5元,A同样不买。3.如果按照A的价格定市价2元,则A,B都消费(都买),企业的边际收益(4元)边际成本(5元),供给会减少。,结论:,靠市场,公共物品供给会少于老百姓的需求量,老百姓总觉得路不够宽,不够平,室外空气不够新鲜。在私人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而在公共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2.5 企业控制污染不足的原因,假设:路旁有一个臭水沟,很容易就可以垫上,但往往没有人去垫,直到臭水沟晒干为止,每个人路过时都屏住呼吸,挺!原因是什么呢?假设,每天有100个人从这里通过,每人

39、由此遭受的损失为2元,那么总的损失就是200元,如果某个人垫这个水沟的成本为10元,虽然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值!(20010,收益成本)但对于个人而言,不值!(102,收益不等于成本)所以,人们往往是等待,等待臭水沟的自然干。,经济分析:,一、投资的理性标准:边际成本边际收益,S,P1,P,Q,Q0 Q1 Q2,当价格为P1 产量是Q1,为什么不是Q0 或Q2?P1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产品卖出去,卖价就是边际收益)Q2(MC)MR(=P1),所以最后一单位产量亏本。减少产量使MC降低,所以亏得数额减少。当Q0时,MR(=P1)MC,所以再增加一单位产品供给会使利润上升,所以会增加。只有产量为Q1

40、时,明智厂商才会既不增加产量也不减少产量。,二、总收益曲线与总成本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总收益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表示边际收益;总成本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表示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总收益曲线的斜率总成本曲线斜率的那点 最优量,污染的控制水平,收益成本,B,b,C,S*,S,OB:表示控制污染给社会带来的总效益;Ob:表示控制污染给企业带来的总效益;OC:表示企业控制污染的总成本。OB曲线在Ob曲线之上表示企业只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治疗带来的好处。OC曲线形状是由边际成本递增造成的。,比如说,某种空气净化器能净化空气中80 的有害物质,那么对于第一个机器可以净化空气中80的有害物质,而第二台机器

41、只净化剩余的20有害物质的80,即原空气污染物中16。所以污染控制的成本是不断上升的。,三、结论,1.从社会的角度看:最优的污染控制水平是S*(此时,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2.从企业的角度看:最优的污染控制水平是S,(此时,企业边际成本企业边际收益)3.S*S,企业控制污染不足。,课后小节:,新鲜空气供给不足的原因与企业控制污染不足的原因其实是相同即外部性问题,新鲜空气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外部经济;企业控制污染不足的原因是外部不经济。解决的办法是外部性内部化或政府介入!,C,练习题:,新鲜空气供给不足的原因是()A.消费者剩余 B.生产者剩余 C.外部经济 D.外部不经济,企业控制污染不足的原

42、因是()A.消费者剩余 B.生产者剩余 C.外部经济 D.外部不经济,D,2.6 公地的悲剧,一、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例子美国学者哈丁在1968年提出来的“公地悲剧”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它假设有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如果每个人从一己私利出发,就会毫不犹豫地多养羊,因为收益完全归自己,而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这样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到无法再养羊。(超负荷利用),公地悲剧,大家拼命养羊(不养吃亏)过度放牧 草场破坏 谁也不能放牧,假设:,一块草场大家共有,只养奶牛,奶牛的收益只有产奶,牛的数量上升导致每头牛产奶

43、量下降。平均产奶 平均收益 10头牛 100斤/牛 100元(假设1元/斤)又来了一个牧民增加一头 11头牛 99.5斤/牛 99.5元对于单个人:只要第11头的成本小于99.5元,新增牧民就会买(牛价小于等于99.5)从全村人的角度:边际收益99.5斤1元11100斤11094.5元 当一头牛的价格(MC小于等于94.5元)才会买,垄断竞争市场,有效的奶牛数,最终的奶牛数,MR,奶牛头数,每头牛的成本MC,AR,B,A,完全竞争的最优点,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增加一头牛有正负双面效应:正:牛本身的价值负:为这头牛使原有牛的价值降低,社会最优饲养量,消费的竞争性,收益的非排他性,垄断竞争市

44、场,有效的奶牛数,最终的奶牛数,MR,奶牛头数,每头牛的成本MC,AR,B,A,完全竞争的最优点,社会最优饲养量,尽管每个农户在决定增加饲养量时考虑了对现有的牛的负效应,但仅仅考虑的是对个人所有牛的负效应,而不是对牧场所有的牛,因此,MPCA,所以公共草场过度被使用,公地悲剧产生,消费的竞争性,收益的非排他性,公共渔场,渔业资源总是有限的。一个人捕的多,其他人捕的就少。于是每个渔夫都想捕鱼量上升,一方面,市场供给增加,鱼价下降。另一方面,超过鱼的繁殖能力,海中的鱼数量下降,捕鱼的成本上升。,二、公地的悲剧的原因(博弈论),比如,黑海对于保加利亚、格鲁吉亚、罗马尼亚、俄罗斯、土耳其、乌克兰六国而

45、言是公共水资源,六国拼命的捕鱼,倒垃圾,结果黑海黑了。那么各方是否可以通过达成协议,来共同控制捕鱼量呢?分析可知:难!关键是执行难!,开放产权与囚徒困境,A区:甲乙都合作:双方各派一艘船出海捕鱼,由于鱼价上升,捕鱼成本降低,各自利润都是30万元;B区:甲不合作派4艘船捕鱼,而乙合作仍派一艘。结果鱼价下降捕鱼成本上升,每艘船的净利润为10万元,甲40万元,乙10万元;C区:与B区相同;D区:甲乙都不合作,各派4艘船,结果鱼价降低,捕鱼成本上升。各获得利润15万元。结论:A区(双方都合作最好),D区(双方都不合作最差)。但是,对于甲还是乙都会不合作。,哈丁描绘的是个体理性选择最终导致集体面对公益时

46、的非理性结局。后来逐步演化为一些公共部门进行“外溢”性决策时的潜规则。思考:现行公共部门在外部性决策时有哪些“潜规则”?,昆明滇池和无锡太湖的蓝藻化就是“公地悲剧”的样板。由于湖水治理的益处是开放性的,大家享用的,而治理的成本主要由排污单位承担。于是,谁也不愿先减排、多付出,而宁愿眼睁睁看着湖水蓝藻化,一起受害。“搭便车”:省际、市际、县际交汇地区的社会治安,就常常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本该连接的公路也要好事多磨很长一段时间。,2.7 绿色食品被驱赶,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到底吃什么心里没数!一、信息不对称:市场上交易双方对同一交易对象的了解程度不相同。一般情况卖方比买方的信

47、息多,信息真实。信息不对称:包括道德风险(信息多的一方)和逆向选择(信息少的一方)。视频:绿色食品的真相,(一)道德风险:,指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如果一方的行为对于另一方而言是不可观察的,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信息多的一方:很难保证绿色食品是真绿色。),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投保人的行为不为保险公司知道时,投保人就会做出道德风险。如当你睡觉前想到自己客厅的窗户没关,如果你没买保险肯定去关,如果买了保险就不一定了。,经典示例:,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

48、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怎么办?保险公司只承担部分责任(80),(二)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和市场价

49、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当一方无法确定另一方的类型或行为特征时,有可能对信号做出与正常情况相反的选择。(信息少的一方:昂贵的绿色食品购买者未必很多),一个借款市场的例子:,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违约风险)的融资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求资金最积极而且最有可能得到资金的人。贷款正常情况下:放贷方应该是利息越高,放贷越多。但是如果利息很高,你还放不?借贷市场:特别是信用贷款(借款),你愿意出的利息如果太高,反而未必能借到钱。,其实,当市场利率 均衡利率,只有这样,“粥少僧多”,银行可以挑选信用好的僧,投资回报

50、才有保证。否则,利率上升,可贷可不贷。贷人退出,剩下次品。贷款的坏账现象会出现上升。,旧车市场模型,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Akerlof)在1970年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了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关键是信息不充分:买者不能区分俏货和次货,那么买一辆二手车,买到好车和坏车可能性各占一半,那么代表性消费者在二手车市场愿意支付的价格为:1/2120001/22400018000元。(1q)12000q24000,其中q为消费的比例,这样,俏货将退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12000元。均衡价格10000元P12000元,次货供给增加 这也是一种外部性问题,次货对俏货构成负的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