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测量误差.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18790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测量误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6章测量误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6章测量误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6章测量误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6章测量误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章测量误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测量误差.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6.1 概述 6.2 测量误差的种类 6.3 偶然误差的特性及其概率密度函数 6.4 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6.5 误差传播定律 6.6 同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6.7 不同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6.8 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应用,6.1 测量误差概述,测量误差及其来源测量误差(真误差=观测值-真值)测量误差的表现形式,(观测值与真值之差),(观测值与观测值之差),测量误差的来源(1)仪器误差:仪器精度的局限、轴系残余误差等。(2)人为误差:判断力和分辨率的限制、经验等。(3)外界条件的影响:温度变化、风、大气折光等,6.2 测量误差的种类,测量误差分为:粗差、系统误

2、差和偶然误差1.粗差(错误)超限的误差2.系统误差 误差出现的大小、符号相同,或按 规律性变化,具有积累性。例:误差 处理方法 钢尺尺长误差ld 计算改正 钢尺温度误差lt 计算改正 水准仪视准轴误差I 操作时抵消(前后视等距)经纬仪视准轴误差C 操作时抵消(盘左盘右取平均)系统误差可以消除或减弱。(计算改正、观测方法、仪器检校),3.偶然误差误差出现的大小、符号各不相同,表面看无规律性。例:估读数、气泡居中判断、瞄准、对中等误差,导致观测值产生误差。4.几个概念:准确度(测量成果与真值的差异)精(密)度(观测值之间的离散程度)最或是值(最接近真值的估值,最可靠值)测量平差(求解最或是值并评定

3、精度),6.3 偶然误差的特性,举例:在某测区,等精度观测了358个三角形的内 角之和,得到358个三角形闭合差i(偶然误 差,也即真误差),然后对三角形闭合差i 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观测次数很多时,偶然 误差的出现,呈现出统计学上的规律性。而 且,观测次数越多,规律性越明显。,用频率直方图表示的偶然误差统计:频率直方图中,每一条形的面积表示误差出现在该区 间的频率k/n,而所有条形的总面积等于1。频率直方图的中间高、两边低,并向横轴逐渐逼近,对称于y轴。,各条形顶边中点连线经光滑后的曲线形状,表现出偶然误差的普遍规律,偶然误差的特性,从误差统计表和频率直方图中,可以归纳出偶然误差的四个

4、特性:(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 的限值(有界性);(2)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趋势性);(3)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对称性);(4)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加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抵偿性):,特性(1)、(2)、(3)决定了特性(4),特性(4)具有实用意义。,偶然误差具有正态分布的特性,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多(n)、误差区间d无限缩小(d0)时,各矩形的顶边就连成一条光滑的曲线,这条曲线称为“正态分布曲线”,又称为“高斯误差分布曲线”。所以偶然误差具有正态分布的特性。,6.4 衡量精度的指标,1.方差与标准差由正态分布

5、密度函数,Y,标准差的数学意义,称为标准差:,测量工作中,用中误差作为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中误差:观测次数无限多时,用标准差表示偶然误差的离散情形,观测次数n有限时,用中误差m表示偶然误差的离散情形,m1=2.7是第一组观测值的中误差;m2=3.6是第二组观测值的中误差。m1小于m2,说明第一组观测值的误差分布比较集中,其精度较高;相对地,第二组观测值的误差分布比 较离散,其精度较低:,2.容许误差(极限误差)根据误差分布的密度函数,误差出现在微分区间d内的概率为:,3.相对误差(相对中误差)误差绝对值与观测量之比。用于表示距离的精度。用分子为1的分数表示。分数值较小相对精度较高;分数值较大

6、相对精度较低。例2:用钢尺丈量两段距离分别得S1=100米,m1=0.02m;S2=200米,m2=0.02m。计算S1、S2的相对误差。,K2K1,所以距离S2精度较高。,6.5 误差传播定律,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未知量不可能或不便于直接进行观测,而需要由另一些直接观测量根据一定的函数关系计算出来,这时函数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必定有一定的关系。本节所要讨论的就是在观测值中误差为已知的情况下,如何求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问题。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函数中误差之间数学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二.一般函数的中误差公式误差传播定律,通过以上误差传播定律的推导,我们可以总结求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步骤:1.

7、列出函数式;2.对函数式求全微分;3.套用误差传播定律,写出中误差式。,例:量得地形图上两点间长度=168.5mm0.2mm,计算该两点实地距离S及其中误差ms:,解:列函数式 求全微分 中误差式,三.几种常用函数的中误差,设有函数式 全微分 中误差式,例:设有某线性函数 其中、分别为独立观测值,它们的中误差分 别为 求Z的中误差。,2.线性函数的中误差,函数式 全微分 中误差式,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式,对某观测量进行多次观测(多余观测)取平均,是提高观测成果精度最有效的方法。,4.和或差函数的中误差,当等精度观测时:上式可写成:,例:测定A、B间的高差,共连续测了9站。设测量 每站高差的中

8、误差,求总高差 的中误差。解:,函数式:全微分:中误差式:,用DJ6经纬仪观测三角形内角时,每个内角观测4个测回取平均,可使得三角形闭合差 m15。,四.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例2:试用中误差传播定律分析视距测量的精度。,解:(1)测量水平距离的精度 基本公式:,求全微分:,其中:,水平距离中误差:,例2:试用中误差传播定律分析视距测量的精度。,解:(2)测量高差的精度 基本公式:,求全微分:,其中:,高差中误差:,例3:(1)用钢尺丈量某正方形一条边长为 求该正方形的周长S和面积A的中误差.,(2)用钢尺丈量某正方形四条边的边长为其中:求该正方形的周长S和面积A的中误差.,解:(1)周长,全微

9、分:,周长的中误差为,面积,全微分:,面积的中误差为,(2)周长;周长的中误差为,面积,全微分:,但由于,得周长的中误差为,例4:已知直线MP的坐标方位角=722000,水平距离D=240m。如已知方位角中误差,距离中误差,求由此引起的P点的坐标中误差、,以及P点的点位中误差。,解:,由误差传播定律:,P点的点位中误差:,6.6 同(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最或是值)用观测值的改正数v计算观测值的 中误差(即:白塞尔公式),6.6.1.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最或是值、最可靠值),证明算术平均值为该量的最或是值:,设该量的真值为X,则各观测值的真误差为 1=1-X 2=2-X n

10、=n-X上式等号两边分别相加得和:,当观测次数无限多时,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就是该 量的真值;当观测次数有限时,观测值的算术平均 值最接近真值。所以,算术平均值是最或是值。,观测值的改正数v:,Vi=L-i(i=1,2,n),以算术平均值为最或是值,并据此计算各观测值的改正数 v,符合vv=min 的“最小二乘原则”。,6.6.2精度评定用观测值的改正数v计算中误差,由上两式得,对上式取n项的平方和,其中:,中误差定义:,白塞尔公式:,算例1:例:对某水平角等精度观测了5次,观测数据如下表,求其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解:该水平角真值未知,可用算术平均值的改正数V计 算其中误差:,76424

11、51.74,算例2:对某距离用精密量距方法丈量六次,求该距离的算术平均值;观测值的中误差;算术平均值的中误 差;算术平均值的相对中误差:,凡是相对中误差,都必须用分子为1的分数表示。,6.7 不同精度直接观测平差,一、权的概念 权是权衡利弊、权衡轻重的意思。在测量工作中权是一个表示观测结果可靠程度的相对性指标。1 权的定义:设一组不同精度的观测值为l i,其中误差为mi(I=1,2n),选定任一大于零的常数,则定义权为,称Pi为观测值l i 的权。,1 权的定义:,对于一组已知中误差mi的观测值而言,选定一个大于零的常数值,就有一组对应的权;由此可得各观测值权之间的比例关系:,2 权的性质(1

12、)权表示观测值的相对精度;(2)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权始终大于零,权大则精度高;(3)权的大小由选定的值确定,但测值权之间权的比例关系不变,同一问题仅能选定一个值。,二、测量中常用的定权方法,1 同精度观测值的权对于一组同精度观测值l i,一次观测的中误差为m,由权的定义,选定=m2,则一次观测值的权为:,n次同精度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同精度观测值算术平均值的权为:,2 单位权与单位权中误差对于一组不同精度的观测值l i,一次观测的中误差为mi,设某次观测的中误差为m,其权为P0,选定=m2,则有:,数值等于1的权,称为单位权;权等于1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常用表示。对于中误差为mi的观测值,其权为:,相应中误差的另一表示方法为,3 水准测量的权与测站数成反比,或者与路线长度成反比。,4 角度测量的权与测回数成正比。,5 距离测量的权与长度成反比,三、非等精度观测值的最或是值加权平均值,设对某量进行了n次非等精度观测,观测值分别为l1,l2,ln,其权分别为P1,P2,Pn。则观测量的最或是值为加权平均值:,四、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