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54356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渔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了解二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

2、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壁归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1.板书课题:将相和。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0。(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

3、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0。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归赵池之会负荆请罪。三、抓住骗字教学完壁归赵。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I)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2)秦国骗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

4、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四、课时总结。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于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步骤:一、抓住逼字教学绳池之会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池相会。混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

5、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1)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瑟)对于秦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的结果怎样?(2)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

6、特点。(1)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四、布置作业。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一、教学内

7、容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二、教学时间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1、教师的指导要短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

8、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2、学生的实践要长(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