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三顾茅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93473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 《三顾茅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4 《三顾茅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4 《三顾茅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4 《三顾茅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4 《三顾茅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 《三顾茅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4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顾茅庐一、谈话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教学目标1 .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2 .品读语句,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 .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三、初读感知一一理情节跳读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看标题思疑问找答案,浏览阅

2、读提示筛信息。整体感知“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干请到了孔明出山。明确: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过渡: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故事,在此之前。资料链接:1.司马徽

3、初荐(刘备初得诸葛亮的消息。“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一一只知其有安天下之才。4 .徐庶走马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5 .司马徽再荐(“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6 .一顾茅庐(农夫作歌、博陵崔州平一一隐者形象)7 .二顾茅庐(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一一感叹世无英雄,赞赏独善其身:渲染诸葛亮求之不易。追问:三顾时一帆风顺吗?遇到了哪些波折?继续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明确:小结:(看阅读提示)出场前刘备屡次寻访诸葛亮不遇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也为诸葛亮的出场做足了铺垫(“铺垫渲染”);而后面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史称“隆中对),则是诸葛亮雄才大略的集中体

4、现(“详略得当生动曲折的故事层层烘托(“情节曲折”)使诸葛亮和刘备形象便呼之欲出。写法一:铺垫渲染,详略得当,情节曲折。四、精读细品析人物过渡:从上文的波折中你看出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分析得出的?明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方法:1、抓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2、紧扣人物相关事件进行分析。3、其他人的衬托、作者的评价。下面我们默读全文,运用上面的方法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分析诸葛亮的形象。提示:1、抓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2、紧扣人物相关事件进行分析。3、其他人的衬托、作者的评价。图片小结:(写法见上)三顾茅庐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描写方法的多样性,通过

5、对话和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除此之外在艺术创作上善于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以烘托陪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张飞在“三顾”中的粗率、急躁,一方面反衬的刘备的礼贤下士,另一方面也衬出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明确主旨: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智慧的卓绝,以及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五、研读比较一一明特色下面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三顾茅庐”的记述,将这段文字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种记述的不同之处。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6、,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J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

7、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日:“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明确:两种记叙的不同之处:1、课文情节更曲折2、课文有详细的人物描写追问1:为何有如此区别?三国演义小说,旨在刻画人物,作者正是通过细节的刻画来表现刘备礼贤下士;三国志是史书,着眼于叙述历史事件。追问2:

8、那么什么是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追问3:作者借此想要表达什么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提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作者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传递作品的思想。明确:罗贯中对刘备的细致描写是为了突出刘备求贤之谦逊、诚恳、急切,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以及对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赞许。小结:“凡三往,乃见”,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而“隆中对”部分,则是诸葛亮

9、雄才大略的集中体现,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三顾茅庐故事的传唱不衰。六、课外阅读推荐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精彩故事。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刘备“三顾茅庐”,以他的诚心和谦恭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辅佐刘备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以后,刘备已经离开人世,诸葛亮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