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铸诗史-大隐隐于医——纪念大儒医唐玉虬先生诞生12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笔铸诗史-大隐隐于医——纪念大儒医唐玉虬先生诞生120年.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铁笔铸诗史,大隐隐于医纪念大儒医唐玉虬先生诞生120年江苏省中医院章茂森唐玉虬先生(1894-1988),名鼎元,号髯公,是明代抗倭名将唐荆川(唐顺之)先生的第十四世嫡孙,江苏省常州人。早岁读书寄园,晚年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中医古文献及古典文学教学研究,是著名的医家兼诗人。一九三七年曾被聘为中华民国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名誉委员,并任空军参谋学校、军士学校国文教官,后被聘为华西大学国文教授。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挚爱,他一生苦好吟诗,著述极丰;源于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浓烈的感情,他选择了以笔为枪,以铮铮铁笔记录了小半个中国近代史;更由于强烈的医者父母心,他选择了以中医作为终身职业,慈心仁术,活人
2、无数。沐先祖之遗风,成一世之奇才玉虬先生1894年出生于常州市武进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时由于经济所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然而艰难的生存环境非但丝毫没有妨碍到他对知识的渴求,反而更加磨砺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强烈的上进心。他焚膏继唇、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传统文化知识,幼时废寝忘食的学习生涯为他的国文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岁起,先生开始从父亲学习中医。20岁始,玉虬先生师从江南大儒钱名山先生,进入常州寄园,开始了漫漫求学生涯。天道酬勤,得益于钱名山先生的精心培育,更源于玉虬先生自己的求学不倦,他的才华很快凸显出来,得到了钱先生的肯定。玉虬先生一生先后从事过家庭教师、公务员、行医
3、、教授等多种职业。1956年,先生开始进入南京中医学院任教,由儒而医,医而活人育人,漂泊半生的先生终于找到了他真正要栖息的地方。先生好文成痴,除了日常行医外,读书不倦,下笔成文;又向来仰慕先祖荆川先生,故勤力搜集关于唐荆川先生和其他唐家先祖的作品、遗物,孜孜不倦。无论到了什么地方,玉虬先生必定会想方设法去图书馆等地方搜集关乎荆川先生的资料,因经济窘迫暂时无法购书回来的时候,先生便凭借记忆力强行将相关资料背下来,回家后再行笔录。条件再艰苦,信息再闭塞,先生也从未放弃过。1936年10月,先生历尽艰辛完成了唐荆川先生年谱并付印,完了先生心头的一大愿望。出于对先祖的敬仰、对家族文化的珍视和热爱,除了
4、荆川先生的年谱外,还有蓟门公年谱。解放前夕,玉虬先生还参与并任主编完成了毗陵唐氏家谱的编撰。先生纵有满腹诗华,却生逢乱世,半生漂泊不定,抗日战争期间,客居成都,生活尤其艰难。夫人钱珊若曾有诗云:“年来米粒珍珠价,白饭青羹只自安J“幸有郎君能卖赋,任他四壁不知寒”,足见先生夫妇生性澹泊、安贫乐道,极有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遗风。国家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更工先生好诗,尤为景慕李杜,对人对事皆善以诗歌表达心声,遂成著述累累。用先生的夫人钱珊若的话来说便是“四十年中作诗何啻六、七千首”,这还只限于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赋诗不下万首,其数量比起古代大诗人也毫不逊
5、色,足见先生对诗歌的浓烈热情。朝经暮史、韦编三绝的读书生涯让先生的诗才如朝阳般喷薄而出,五言楼诗草、景杜集、入蜀稿、慷慨集、国声集、怀珊集等诗集既是先生人生经历的写照,更是一部缩微的数十年中国近现代史。天道酬勤,先生的天赋和才情最终得到了国家社会的肯定:入蜀稿、国声集被评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度全国高等教育学术奖励文学类三等奖(文学类只设三等奖),同获这一奖项的还有曹禺、王力等五人,而先生是其中仅有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现代学校教育的饱读经书的民间诗人。1990年12月,著名诗人臧克家主编的诗刊曾刊登先生十余首遗作,并附上“编者按”,尊之为近现代“旧体诗大家”,并呼吁“诗歌史家、评论家和出
6、版界朋友们共同关注这份难得的旧体诗遗产的研究和传播”。入蜀稿主要记录先生在抗战期间带领全家颠沛流离之间的见闻,途中惊涛骇浪、伤心断肠,尽皆化作先生笔下的字字热血斑斑热泪,正如先生所自言“非余一人之私痛,国之大耻,人人之所共切痛愤者也。”集中伤离别、怀故人、纪战事、念家乡、记山水、叹古今,内容包罗万象,但无不表达国民之惨,国耻之痛。国声集中则专门辑录先生关于抗战史实的诗稿,如果说入蜀稿是一部个人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天涯漂泊的履旅,那么国声集就是一部抗战史了,从战事的激烈到抗战的艰难、从百姓的苦难到人民一往无前誓死不降的精神,尽现于先生笔下,篇篇催人泪下。先生诗作内容宏富,梦亡友谢玉岑大哭而
7、醒诗中真情流露、感人至深,入蜀叹中抚今悲昔,多次写到自己遥望远方的吴越之地,却身不由己地远赴西蜀,身在蜀地心在吴,其间的痛楚自是不言而喻;台儿庄大捷两首、喜闻我师克复洞庭君山,每一分土地的回归都让先生大喜若狂,每一次失利都让先生痛心疾首。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因心系国耻,先生的每一次慷慨激昂怒放冲冠、每一次欣喜若狂健笔如飞,都和祖国血脉相连,祖国的每一次颤动和呻吟都让他心痛如绞。先生最慕岳飞,虽不能仗剑前线抵御外寇,却以笔为剑,啼血含泪铸成这一篇篇诗的历史。“诗圣”杜甫以诗歌记录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其诗歌被誉为“诗史”,无论是文学性还是历史价值都在中国文学
8、史上独树一帜;而玉虬先生以铮铮铁笔记录中国抗战之史,忧国之心和爱国之情比起诗圣也不遑多让。同乡大佬吴稚晖先生在40年代致唐先生的一封信中曾评论其诗日:”歌泣者可以代歌泣,兴奋者可以起兴奋。其令人痛苦减少,精神振厉,岂但足传千秋,为一代宗匠而已哉!史诗诗史,自有定论J清末最后科举考试甲辰探花商衍鎏誉之日:“吾兄忠愤之感,起杜、陆二公于九原,亦定引为同调J玉虬先生腹笥五车,诗歌内容固然丰富多彩,且兼擅各种体裁的诗歌,如哭名山夫子诗兼用各体,读来令人目不暇接,且大胆启用新鲜事物作为诗歌题材,如罗斯福访华事件、原子弹爆炸事件;语涉新事物时善于创造熔炼新词,且契合整体诗歌风格;由于诗歌题材涉及面广泛,诗
9、歌风格也变幻多彩,有杜工部之沉郁,李太白之豪迈,苏东坡之豁达。先生客居蜀中期间,曾多次拜谒杜甫草堂、武侯祠等名胜,前人的诗才和爱国主义精神一次又一次深深感染着先生,强烈的感情熔铸成先生笔下爱国的痴心、对敌的利剑、对血亲和至交的拳拳之心,这是他作为一名医者的仁心,更是知识分子的傲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是一位诗人,更是一名济民于水火的医者,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医。先生始终信奉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人生信条,以行医为毕生职业。即便在再艰难的条件下,他也从未停止过济世救人的脚步。医乃仁术,医者仁心,精妙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是从医必须具备的。面对千疮百孔的旧社会,面对病人的苦难与痛苦,先生
10、总是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无论男女老幼都一视同仁,竭尽所能解除他们的痛苦。进入南京中医学院执教以来,先生更是勤力躬耕,尽自己最大努力教育后世学子,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先生热爱中医事业,半个多世界以来,悬壶济世,洞垣一方,妙手回春,还常常将临证遇到的案例记录积累下来,后来积成玉虬医话,其中记载的脉案当可造福后世,泽被苍生百姓。先生一生交游广阔,尤常与文人学者相交,他的名人书札记录了文化名人陈寅恪、商衍鎏、陈叔通、黄宾虹、熊十力、叶恭绰、马一浮、吴宓、张元济、汪辟疆、蒋维乔、周瘦鹃、丰子恺、唐圭璋、俞平伯等数十位名人的书函,与家人更是感情深厚亲密。他一生对敌人横眉冷对,妙笔如刀;对亲人朋友情深如海、感情丰富;对病人待患如亲、关爱有加;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李大钊曾手书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对玉虬先生而言,他肩头担负的,何止是道义,更是无数病人沉甸甸的生命。他始终不渝的浓烈爱国主义情怀、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医学的真挚热爱,身为医者所具备的高尚医德,成为伴随玉虬先生终身的、最高贵最无可估量的珍宝。先生一生两袖清风,却收获了满园桃李、著作等身、学界的肯定、病人的口碑,毕生所有值矣!(感谢唐玉虬先生之子唐蜀华教授提供资料并审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