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5.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038158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4.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城市规划原理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城市规划原理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城市规划原理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城市规划原理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5.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 市 规 划 原 理,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经济学、统计学地理学、制图编程和数据处理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和遥感技术法律等,规划师的背景是多样的:,为什么要学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理论内容框架,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的编制,主要专项规划,城市规划的实施,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形成,1.城市产生时间、背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2.城、市、城市,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指商品交换场所,3、城市,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

2、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二、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工业化,城市的引力,农村的推力,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分两个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或前工业化时期或古代城市,工业社会或工业化时代或近代城市,一、古代城市发展,(一)防御要求,(二)社会形态的发展,(三)政治体制的影响,(四)经济发展,1、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2、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二、近代城市发展,(一)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革命使加工业迅速在城市发展,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二)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向外扩张,用地类型增加,城市类型增加,(三)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张,自然环境变为

3、人工环境。,(四)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恶化,交通的发展出现郊迁现象,发达国家:已高度城市化,城市的空间扩张已逐渐为城市内部的更新改造所代替,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外延扩张成为主要发展形式,第三节 城市化,一、城市化含义与度量,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PU=U/P 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

4、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农业现代化产生大量剩余农业人口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初期阶段,2、中期阶段,3、稳定阶段,四、中国城市化道路,70年代末14%2000年36%,三种模式,地方推动型,市场推动型,外资促进型,我国城市化水平预测,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古代书籍,但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夏,周,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

5、宋,元,明,清,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 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由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并且管子、孙子兵法等著作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创造,打破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管子: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其意义在于: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

6、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形成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和居民区相互穿插。,王莽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教建筑,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魏 邺城 以宫城为中心,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佛教、道教空前发

7、展,突破了儒教礼制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一是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二是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城市空间规划严谨,规划了城市建设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建城顺序: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里坊制进一步发展。,后周世宗柴荣,关于改建、扩建东京(汴梁)诏书。分析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城市改建和扩建

8、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规划措施。,出现开放的街巷制,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明代地方城市规范衙署前建“”形广场。,胡同里四合院,突出和体现封建社会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伦理观念,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前500年)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米列都城,2、古罗马时期(公元前300年)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提出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3、文艺复兴时期

9、(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为适应生产和生活变化,对城市进行改建。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运用不同体形和大小的建筑物和场地,巧妙配合地形,组成具有高度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组群。,4、1617世纪君权专制国家,形成政治、经济、文化型的大城市,以巴黎凡尔塞改建规划影响较大。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对建筑艺术、城市设计及园林均有很大影响。,三、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波尔西巴:南北向布局,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市中心“神圣城区”。,乌尔:王宫、庙宇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北的夯土高台上,与普通平民和奴隶居住区间有高墙分隔,由于农业文明发展,城内有大量耕地,出现农田与居民点混合分布。,第二节 现

10、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一、现代城市规划发展阶段,(1)18901915 核心思想词:田园城市理论,城市艺术设计,市政工程设计;(2)19161945 核心思想词:城市发展空间理论,当代城市,广亩城,基础调查理论,邻里单元,新城理论,历史中的城市,法西斯思想,城市社会生态理论;(3)19461960 核心思想词:战后的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人,都市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4)19611980 核心思想词:城市规划批判,公民参与,规划与人民,社会公正,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意识,规划的标准理论,系统理论,数理分析,控制理论,理性主义;,(5)19811990 核心思想词:理

11、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开发区理论,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6)1990至今 核心思想词: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城市快速膨胀产生的问题:居住条件恶化;交通堵塞、车祸增加;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盲目扩大,城市中心地价昂贵;城市环境景观质量下降。,空想社会主义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思想 欧文(Robert Owen)和傅里叶(Charleo Fourier),2、经典城市规划理论

12、,1、田园城市理论 2、现代城市设计思想 3、卫星城镇规划 4、雅典宪章5、马丘比丘宪章 6、有机疏散思想 7、理性主义规划理论 8、城市设计研究9、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10、可持续发展 11、全球化理论,1、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掌握),1.1 理论提出:1898年 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1.2 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 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 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 一委员会受托掌管。,1.3 田园

13、城市的实质: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1.4 田园城市的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阴大道,城市的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1.5 第一座田园城市:letchworth,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922年发表“明日城市”的规划方案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柯布西埃的明天城市规划方案:,城市规模:300万人口的城市。,城市布局: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 绿地。外围的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最外围

14、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城市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并提供充足 的绿地。,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的比较,共同点:,不同点:,解决大城市出现的问题,如住房、交通拥挤和不卫生状况等,霍华德:提出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改革的理想。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从建筑师的角度,希望通过对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变社会。,3 卫星城镇规划理论,“卧城”子城只有居住建筑,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 产工作及文化生活的需要仍需到

15、母城解决。,半独立卫星城镇子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 分 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独立卫星城城市规模较前两种形式大,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子城具有多种 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生活接近自然,减少了对母城的依赖。,4雅典宪章 1933年,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 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 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

16、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 的基础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5 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1977年国际建协秘鲁利马,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两个宪章的比较:,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 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

17、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 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 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 更强调城市规划 的过程性和动态性。,有机疏散理论 凡沙里宁(E.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的理论。他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是有机的集合体。他对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以及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治理城市问题的对策。,思考题:,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的标志是

18、:A 农业和牧业的出现 B 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 C 工业革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 人类劳动大分工 B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C 商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 城市的引力 B 农村的推力 C 城市的推力 D 农村的引力,老年型人口的正确方面概念是什么 A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 B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 C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 D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有何影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

19、内容和编制程序,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1.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从城市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 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

20、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规划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健康运作。,一、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和作用,2.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架构的引导。,二、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三.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不同层次的规划介绍:,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1、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 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2、主要内容,分区规划,1、主要任务,在总体规划的

21、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2、主要内容,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 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 范围 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详细规划,1、主要任务,以总体

22、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 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四、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1)城市规划纲要,(2)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国务院指定城市,其他设市城市,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其他建制镇,(3)单独编制的城市人防建设规划,直辖市,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省会城市,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非省会城市、二类人防重点城市,三类人防重点城市,(4)单独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4、,由国务院审批其总体规划的城市,其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历史文化名城,(5)单独编制的其他专业规划,(6)城市分区规划,(7)城市详细规划,五、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1、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部调整,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2、总体规划的修改,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并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城市构成,一 城市构成,城市的物质构成城市的社会构成城市的产业构成,城市的物质构成 是指组成城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形成的空间环境。公共领域的物质构成 社会公众所共享的那部分物质环境、公共设施、基础设

25、施,是公共投资和 开发的范畴。非公共领域的物质构成 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环境,一般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城市物质构成的两个空间属性(可达性、外部效应),2、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表征(经济地位、家庭类型、种族背景)城市社会环境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3、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经济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经济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经济部类 两大部类 基本部类:满足来自城市以外的商品或服务需求;非基本部类:满足城市内部的商品或服务需求。城市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二、城市用地概述,1、城

26、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2、城市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经济价值,3、城市用地的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行政区划,用途区划,地价区划,有明确立法支持,城市规划和专业规划的一项结果,被法定化后,同样具法律性质,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一)城市与自然环境,1、自然条件对城市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城市工程的建设成本。,2、自然条件过度改变可能引发的问题,水土流失,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面下沉,城市水质性缺水,(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1、地质条件,(1)建筑地基,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同地基承载力,城市用地选择、建设项目合理分布、工程建设经济性。,(2)滑坡与崩塌,(3)冲沟,(4

27、)地震,地震烈度,基本烈度100年内该地区可能遭受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设防依据,设计烈度,防震考虑:,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5)矿藏,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条件,城市等级与防洪标准,(2)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3、气候条件,(1)太阳辐射,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建筑遮阳设施、各项工程热工设计,(2)风象,风向、风速,盛行风向,静风,地方风,局部环流,山体背风面,(3)温度,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降温、采暖,逆温,热岛效应,(

28、4)降水与湿度,降水,湿度,4、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地面的高程和各部分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 方面的设计依据。,地面的坡度影响,与小气候形成有关,地貌对通讯、电波影响,(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1、一类用地适于修建用地,(a)地形坡度在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b)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c)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d)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e)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到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f)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2、二类用地基本可以

29、修建用地,(a)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b)地下水位距地表面的深度 较浅,修建建筑物里,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c)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米,需采取防洪措施;(d)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e)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f)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a)地基承载力小于60千帕和厚度在2米以上的泥炭层或流砂层的土壤,需要采取很复杂的人工地基和加固措施才能修建;(b)地形坡度

30、超过20以上,布置建筑物很困难;(c)经常被洪水淹没,且淹没深度超过1.5米;(d)有严重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若采取防治措施需花费很大工程量和工程费用;(e)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农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埋藏,属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段,存在其他永久性设施和军事设施等。,三、城市用地选择,影响因素:,1、建设现状,2、基础设施,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生态环境,5、文化遗存,6、社会问题,(二)用地选择举例,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根据国标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居住用地

31、R Residential公共设施用地C Commercial and Public Facilities 工业用地M Industrial,Manufacturing仓储用地W Warehouse对外交通用地T Transportation道路广场用地S Road,Street and Square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Municipal Utilities绿地G Green Land特殊用地D Specially Designated水域和其他用地E Water Area and others,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级内确定;当城市

32、的发展用地偏紧时,可在第级内确定。首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在第级内确定;当经济特区城市的发展用地偏紧时在,可在第级内确定。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多人少的城市,用地指标不得大于150平方米/人。,一、居住用地(Residential),(一)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二)用地分类,(三)居住用地的指标,比重,2032%。,人均指标,18.0m228.0m2。,四、居住用地规划布置,1、居住用地的选择,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候 用地规模:形状、面积交通便捷:工作、消费 减少污染:工业、交通新城旧城 经济可行 弹性发展,2、居住用地分布,集中布置,分散布

33、置 轴向布置,3、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居住小区组团,二、工业用地(Industrial,Manufacturing),(一)工业用地分类,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 工业等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基本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等用地,(二)工业用地的指标,比重,1525%。,人均指标,10.0m

34、225.0m2。,(三)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1、工业用地自身要求,用地形状和规模,地形要求,水源要求,能源要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工业的特殊要求,其他要求,2、交通运输要求,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公路运输连续运输 航空运输,3、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防止废水污染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防止噪声干扰,(四)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1、工业在城市中布置形式,远离城市和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2、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关系,平行布置 垂直布置 混合布置,3、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关系,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与其他

35、用地呈交叉布置,组团式布置,群体组合式布置,4、工业用地布局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工业地带,组合城市,多功能综合区和带形城市,三、公共设施用地,(一)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1、按使用性质分类,行政办公类 C1 商业金融类 C2 文化娱乐类 C3 体育类 C4 医疗卫生类 C5 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 C6文物古迹类 C7 其他类 C9,2、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分类,市级 居住区级 小区级,(二)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1、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1)城市性质与规模(2)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3)城市的布局结构(4)社区建设与发展,2、指标确定的方法,(1)按人口增减情况,通常换算成“千人指

36、标”。,(2)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根据业务与管理需要自成系统,从经营管理的经济与合理性考虑具体建筑与用地指标。,(3)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三)公共设施分布规划,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配置,2、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7、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四、仓储用地(Warehouse),(一)仓储用地分类,普通仓库用地(W1)

37、以库房建筑为主的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特种仓库 危险品仓库用地(W2)以存放易然、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仓储用地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 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堆场用地(W3)露天堆放货物为主的仓库用地。,(二)从城市使用的角度,按仓库的职能分,储备仓库、转运仓库、供应仓库、收购仓库,(四)仓库用地规模,1、估计近远期仓库货物的吞吐量,2、按照吞吐量以及仓库货物的年周转次数,估算所需的仓容吨位,仓容吨位=年吞吐量/年周转次数,3、根据实际仓容吨位中分别进入仓库或堆场的吨位比例,计算出仓库用地及堆场用地面积。,五、城市绿地,(一)城市绿地的分类及用地指标,1、城市

38、绿地分类,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生态景观绿地,2、城市绿地指标,人均公园面积,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二)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1、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结合城市的工业、道路交通设施等布局的环境绿化,发挥防护、防灾、阻隔等保护作用,为居民提供洁净、安静、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2、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1877年英国“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作为公园或娱乐场所,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1961年美国“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者基本上未开发的土地,具有:A、公园和娱乐

39、用价值;B、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C、历史或风景的价值。”,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屏靠,并可看往更广阔空域的地方”,日本“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两大部分组成的空间”,1、城市绿地系统的形态构成,点状绿地 集中成块的绿地,如公园,带状绿地 城市沿河岸、街道、景观通道等绿色地带,以及防护林带,楔形绿地 以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环状绿地 在城市内部或外缘布置成环状的绿道或绿带,用以连接沿线的公园等绿地,或以宽阔的绿环限制城市向外进一步蔓延和扩展。,2、防护绿地与生态绿地,防护绿地,根据卫生防护要求种植乔木和灌木。采取密植式(下风位)、半透风式、透风式(上风位),卫

40、生隔离带宽度,1000米炼油厂、钢铁生产 500米洗涤剂生产、化学合成药品生产 300米造纸、皮革加工 100米油漆生产、陶瓷制品生产 50米塑料制品生产、食品加工,生态绿地,位于建设用地以外,包括森林、河湖旁绿地、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园、湿地、水源保护区等。,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第七讲 城市总体布局,第一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一、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城市

41、功能的多元化,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1 城市功能概念,2 城市功能演化,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二、城市结构,1 城市结构的概念,2 城市结构包括的内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空间结构等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反映。,3、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A 城市布局不合理,经济结构趋同化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竞争加剧。,B 人口膨胀与流动增加了城市压力。,C 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制约城市经

42、济的发展。,D 城市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使城市环境持续恶化。,城市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经济和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三 城市形态,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通常是指导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与形态。,城市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规划的建设的结果。这两者产交替起作用的。,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经济、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

43、功能的转换,二者互相促进,推动城市发展。,我国城市面临结构性重整:,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集约型,城市结构封闭型,开发型,三、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城市功能是主导、本质,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结构是内涵、抽象,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城市形态是表象,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城市功能的创新最为关键。功能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结构一旦发生变化,要求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44、、环境相协调。,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城市和乡村布局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有计划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城乡逐步融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兴旺。,三、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区域内部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力求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和许多基建项目重复建设的弊病,综合考虑协调区域城乡发展,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和建筑环境的整治与发展,促进多层次的地区交流与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级配、协调的城镇体系。,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2种倾向,大城市出现郊区化现象,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面临重大改组,在空间上

45、具体表现为三大用地的重构,四、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利用有限的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系统科学出发,用协同论、突变论的观点对城市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维护城市的整体利益。,第三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二、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探求城镇体系的级配合理、分工协作,科学地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综合协调区域性重大市政工程项目,明确近远期建设的投资重点。,(一)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是城市内部结构的直接体现

46、,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映射的空间投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在更大的空间范畴内城市用地的相关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抽象概括。,(二)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城市产业结构是涉及城市性质、经济效益、发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它的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要从宏观经济背景加以分析,指导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三)社会结构的演化,城市居民老龄化、小户家庭、独生子女明显增多、社会治安与犯罪率升降、就业岗位分布、居民迁移意向、外来人口的集聚与管理、城市不同地段社会环境的差异、城市更新等,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平均预期寿命。每千人医生数。婴儿死亡率。中学入学率。每户居民

47、拥有住房。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量。人均生活用电。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内、外结构协调发展应当注意:,(1)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敏感地段,土地争夺开发的热点。(2)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3)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渡。(4)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二、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1)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并不是消极的从属,而是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2)基础设施能力的分布,特别是力源点的变化将会对全局产生较大影响。(3)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防止地面下沉。(4)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5)结合城市特点合理部署高层建筑。(6)保持合理的建

48、设投资比例。,关键:建设资金的筹措与投放导向、建设速度的协调、开发总量的平衡以及发展方向的控制。,三、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城市局部地区建设的形成与集积,构成城市的整体,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整体对局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原则上局部服从整体,整体指导局部。,四、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城市建设发展中要留有发展用地,城市各建设阶段用地选择、先后秩序的安排和联系应建立在城市总体布局基础上。对各阶段的投资分配、建设速度要统一考虑,使现阶段工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符合长远发展规划的需要。,第四节 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一、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一)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

49、自然环境相结合(二)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点、线、面相结合。,二、城市景观规划,景观规划设计三元素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物境、情境、意境,城市景观规划要根据城市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要体现城市美学的要求;要注意自然与人工、空间与时间、静态与动态的相互结合,交替变化。注意自然环境的利用,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的充分利用。,第五节 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风景旅游城市,(一)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二)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关系(三)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关系(四)正确处

50、理风景与交通关系,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第一节 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一、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1、关系,2、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水运、铁路、公路、综合运输,二、城市交通构成与交通特征,按空间分: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方式: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运输对象: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1、分类,2、现代交通发展的特征,交通工具、内外交通、立体交通、综合交通,三、对城市布局的影响,1、影响城市的用地布置,2、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如工业用地、仓库、居地用地,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