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课堂梳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7155302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五首》课堂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课堂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课堂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课堂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诗歌五首》课堂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五首》课堂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五首》课堂梳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自读、齐读、配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2 .通过了解诗人写作背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3 .通过背诵默写,尝试恰当引用诗句增加文采。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了解诗人写作背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2 .难点:通过了解诗人写作背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三、教学过程(一)朗读五首古诗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古代诗歌5首。1.老师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可以标注一下字音和朗读中的停顿。登斯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足古人,后不JI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dng)然而涕(ti)下!里岳杜肃岱东夫(fu)如

2、何?齐表了.造化计抻分,阴阳捌今现。箔眄生曾云,决毗(Zi)入归耳会当凌绝Ml.-Jt众山小.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Kln)“第一种:把重音放在“独”字上。第二种:重音放在“怆然”上。你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两种处理都是可以的,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吧。4 .那么这“独”从何而起?我们能不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有同学从第一、二句中读到两个“不见”、不见古人,也不见来者,呼应T“独”字。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意。“前”“后”指的是前代和后世。历代不少本说前人是指古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我

3、们不必十分拘泥,只能做诗人登幽州台时想到的一切古人罢了Q头两句诗写诗人登上幽州台,驰骋思绪,俯仰古今。诗中用两个“不见”引起下文的一个“独”。正是因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才会感到孤独。我们再来读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这一句是不是也与诗人的“独”是不是也有什么关联?诗人登上幽州台,他又感受到什么呢?“天地之悠悠”诗人设定的空间背景不仅仅是他所登临的幽州台,不仅仅是他的家国,而是一个更大的空间-天地之间,天地之大是不是诗人的“独”?第一二句中的“前”“后”写出了时间的久远、而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诗人把幽州台上的自己放在了无限的时空中来反观自身。时间久远天地无极,个人生命如此短促。在

4、有限的生命里生不逢时,郁郁不得志,那是多么多么令人悲伤的。我们还得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老师在这里补充一点背景。登幽州台歌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使仪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导致军事失利,具有政治见识的陈子昂多次进言却不被采纳,反被贬为军曹。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登上了幽州台,幽州台是什么地方呢?大家看一下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当他目光穿越历史长河,他想看见的古人和来者可以理解为明君和贤土。因此,这首诗中抒发了他因怀才不遇而苦闷失意的心情。5 .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请大家再来

5、朗读这首诗,在朗读的时候,同学们还要注意这首诗的节奏变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在句式上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方法。前两句音节这两句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6个字,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而”的停顿,可以读成天地。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前后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因而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这种节奏和停顿。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四)讲读登飞来峰接下来我们来阅读登飞来峰。1 .首先请大家自读一遍这首诗,圈划出直接表达

6、诗人情感的语句。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 .同学们一定关注到了第3句诗中的“无畏”,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畏惧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语气非常坚定,那么这种“不畏”之情与其他诗句有何关联呢?我们先看诗歌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知诗人登上了飞来峰的高塔。这座塔有“千寻”之高,千寻在这里是虚数。古人以8尺或7尺为一寻。千寻之塔可想该有多高了。下句所说的“浮云遮望眼”与千寻之高度形成呼应。诗人在这里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日出。请大家想象一下飞来峰上那千寻塔送入云天的气势吧。这两句渲染

7、了飞来塔之高,给人以峻拔之势,也为下一句的“不畏”做足了铺垫。再来看诗歌的最后一句,“自缘身在最高层”,缘的意思是因为,自缘解释为自然是因为,体现出肯定的语气,把三四两句连起来理解,正是因为自己站在塔最高层,所以能够不为浮云蔽眼,诗人借自己登高望远的经历表达了自己高瞻远瞩、励志有为的人生态度。3 .请大家听老师再朗读一遍,注意老师朗读四句诗时有怎样不同的语调?老师读这首诗有意识地语调了一句比一句高,为什么呢?明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诗人先从山写到塔,再写到身在塔的最高层的自己。山势高峻,塔在山上高千寻,而我更在千寻塔之最高层,高度不断的往上升,气势也越来越盛,诗歌的刚劲之力与诗人的孤执

8、之气相吻合,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立志有为的远大抱负。4 .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吧,试着背诵出来。(五)讲读己亥杂诗(其五)接下来我们来读一读另外一首绝句己亥杂诗(其五)。1 .这首诗是以写作的年份作为标题的,我们先一起来解析一下诗题,请大家阅读注释7。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2 .结合注释,我们了解了作者写这首诗时的背景。联系诗人辞官这一背景。看看诗歌中哪一个词语符合辞官者的感受或者暗示了辞官者的身份?“离愁”呼应了这个离京这个特定的情境。“落红”是从枝头飘落的花朵,也呼应了辞官后地位的变化。从这

9、两个词语来看,诗人的情感可能是愁苦的、失意的。正如古往今来多少遭贬谪的迁客骚人一样。3.但是我们如果把整首诗读完,会发现诗人有一些独特想法,同学们结合注解,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浩荡离愁白日斜”的字面意思是离别的愁思如水波浩荡,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夕阳是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常被称为斜阳、残照、落日、斜晖等,这里的白日斜就是渲染了离愁的景语。诗人与北京可以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祖父父亲都在北京做过馆。他自己在北京入塾就读,又多次赴京参加会试直至在京做官。离开与自己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京城,自然会产生离愁。从诗人自身遭际来看,因龚自珍屡屡揭露时弊、触动实际,因而不断遭到权贵

10、的排挤和打击。他这次辞官南归的离愁中也带有深广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只有“离愁”吗?“离愁”是贯穿诗歌的情感吗?诗歌的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涯”写到第2句,愁情不在了,诗人流露出轻松愉快之感,联系写作背景,诗人感觉离京就是逃出了令人郁闷的樊笼,远行天涯自然对悠然自在的南归生活充满了期待。离别的愁绪和远行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我们再来读第3、第4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情自哀自怜呢,而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诗人由飘零的落花联想到沦落的身世,但是这里引出的并不是

11、消极感受情绪,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自然界的现象,是一种规律,诗人借这个现象和规律来剖白心迹。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的前途,这是诗人不同于那些去国怀乡的迁客骚人的博大胸襟,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家国天下。联系整首诗,我们读到诗人无论居高位还是辞官回乡,永远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能背诵的同学背出来。(六)理解经典名句含义的演变古诗文中的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这节课学习的三首诗歌中,有两个句子至今仍然还在被人们引用,但是在不同语境中诗句表达的意义有所变化。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12、护花。第1句的意思是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的最高,后来这个意思演变为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个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第2句的原意是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这个意思演变为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学习,我们要继续积累古诗词名句,理解这些诗句意义的演变,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直接引用或者灵活化用这些名句来丰富我们想表达的意蕴。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另外两首诗。(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登的州台歌、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其五)。第二课时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一)复习所学内容上节课

13、我们学习了古诗五首中的三首古诗一一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其五)。我们来复习一下,大家能背诵出以下诗句吗?(课堂抽背)1.念天地之悠悠,!2.,自缘身在最高层。3.落红不是无情物,0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望岳游山西村两首古诗。(二)讲读望岳1.同学们先和老师一起来朗读望岳。望岳杜甫谷宗夫如何?造化钟种秀,荡萌生争云,会当凌绝顶,齐鲁奇未了C阴阳割作晚。决就,人旧写。一览众山小92 .诗题“望岳”是什么意思呢?A岳:高大的山o诗中指东岳泰山OA五屎: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禺山、北基恒山和南岳衡山.明确:“岳”的意思是高大的山。中国有五大名山,我们习惯上总称这五大名山

14、为“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为五岳之首,题目中的“岳”指的就是泰山。望岳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望泰山时的所见所思。3 .作者望见了怎样的泰山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圈划出相关词句并结合注释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诗人望岳的第一印象是“齐鲁青未了”,我们可以结合注释3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泰山横跨齐国和鲁国,青色的峰峦连面不断。根据这个意思,我们推断诗人写的是远望泰山所见的景象。再联系第1句诗“岱宗夫如何”来看,诗人先是自问,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然后自答:齐鲁青未了,他这个自答显然是根据泰山看到一片绵延的青翠而做出的推测。这山势

15、如此高大如此壮丽,相比是横跨“齐鲁”两个国家吧。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我们读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不可掩饰的惊叹与仰慕之情。接下来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泰山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第3句中的“神秀”二字交待了诗人望见的泰山的特点一一神奇和秀丽,而这种神秀之景,诗人认为是大自然所为。造化是大自然。在诗人笔下,大自然仿佛特别青睐泰山,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此。第4句,还是写诗人望见的泰山景象,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灰暗,景致截然不同。诗人对眼前所见景象的感受集中于一个“割”字,山南山北一“昏”

16、一“晓”两个天地像被锋利的刀剑割开一样。一个“割”字形象地写出泰山参天矗立、遮天蔽日的雄姿。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一边想象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诗人写他所见的壮观景象,我们读的时候能否体味到诗句背后诗人对泰山的热爱之情呢?再来读第5第6句诗,看看诗人又望见了什么样的景致?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的意思是层云升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看鸟儿飞回山林。诗人望见了云卷云舒,诗人也望见了飞鸟归巢。将层出不穷的云气尽收眼底,凸显出泰山的高峻。时已薄暮,鸟儿纷纷投林还巢,诗人的“决眦而望”尽显诗人被泰山雄伟壮丽景象的赞叹之情。诗歌的最后两句写了什么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后,最后两句

17、始终表达了诗人登顶泰山的愿望。“会当”意为“终要”“一定要、“凌绝顶”意为登上顶峰。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而俯视天下的群山,“众山小”是诗人怀想自己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众山的感受。以众山之小显泰山之高,这个想象中的场景进一步体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和雄伟壮丽。一览众山小,这里有一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查一查这个典故。整首诗一共8句,前六句是实写诗人望见的泰山,后两句写的是想象中登顶后望见的泰山。无论虚实,都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雄伟、神秀,这就是诗人望见的泰山。我们把整首诗完整的朗读一遍。请大家注意体会诗人望的视角的变化。这首诗的标题是“望岳”,“望”字是诗眼,

18、引起了整首诗的内容,同学们读出诗人望着不同视角了吗?第12句写远望,第34句写近望。第56句写细望,诗人对泰山的望由远及近而。随着视角的变化,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泰山之高大壮美。首先借齐鲁两地烘托出泰山的参天耸立。接着,夸张地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雄伟高峻的特点。然后以云气升腾和飞鸟投林之景,凸显泰山的雄伟壮丽。最后两句由望岳写到登岳的宏愿,在想象中俯望天下众生中,一个“小”仍然着力凸显泰山之雄伟高峻,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前4句并没有提到“望”,句句写泰山之景,而句句都是望的结果。可谓岳中含望。后4句诗人用“决眦”“一览”这两个词语表达“望”的意思。就在每一句的望中含着“岳”,望岳一诗被后人誉为泰山之绝

19、唱,确实绝妙。望岳观景的同时诗人也不自矜地流露对泰山的情感。这首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了问答的形式,写出了作者的兴奋和惊叹之情。而当中四句则表现出诗人对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神奇秀丽的景色的赞美之情,诗人因望而生情,因望而励志。正是泰山的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攀登的愿望,因而在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触景生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的宏愿。“会当”“临”这两个词表现出了杜甫登泰山的决心,贴切传神。情感比起前几句显得更豪迈。那么,诗人从望岳写到渴望登岳,要表达什么情感呢?注释一提到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放行此作。老师再做一点补充,此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

20、比较早的一首,写下此诗时诗人大约24岁。年轻时的杜甫立志兼济天下,他的很多诗句中都有过这样的表达,比如:许身一何患,窃比极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稷、契都是上古的名人,稷被奉为股神,契是辅佐大禹治水的能臣,看来作者是希望自己能成为辅佐君王的能臣。再比如这两句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致若羌扑上,再使风俗浮。态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两句诗直白的表达了杜甫的愿望:他希望能辅佐君王再现尧舜时的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社会景象。了解了作者青年时的抱负和志向,我们再读这首诗,会发现诗中洋溢着一种蓬勃的朝气。攀登泰山也好,兼济天下苍生也好,在所有困难和考验面前,诗人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出了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

21、神风貌。这种远大的抱负和泰山高大伟岸的形象相吻合,是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充分体现,由此这首诗的主旨可以概括为通过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表现出诗人不怕苦难,对前途充满信心雄心、气概。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背诵这首诗吧。(三)讲读游山西村1.接下来我们来读游山西村,围绕诗题中的“游”字,诗人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诗歌,并作一点圈画和批注。为了方便交流,我们按照诗句的顺序来解读。游山西村陆游(首联)英笑农家精酒浑,丰年留客足弱豚。(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颈联)策鼓追甑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22、足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皮叩门。首联写的是诗人在农家做客喝的是农家自己酿的酒,吃的是农家喂养的鸡和猪,尽管比不上富家宴席上的美酒佳肴,但热情的农家人为了待客也是尽其所有,一个“足”字尽显淳朴的农家盛情,自然诗人对此淳朴民风大为称赞。以老朋友老熟人的口吻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看来是在农家吃得开怀喝的得尽兴啊。山西村民风淳可见一般。颔联写的是诗人在水畔山路上漫步游览,展现了山西村风光之美,诗人在山路上漫步,一路上绿水荡漾,青山连绵。山间小路蜿蜒曲折,路边柳树浓荫避光,而使诗人心生前路茫茫的困惑。忽然,眼前一亮,在那花红柳绿之处又出现了一个幽静美丽的村落,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山重

23、水复”写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表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视觉角度消释了主观感受之疑。要概括颈联的内容,我们先要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萧鼓”是两种乐器,在这里指吹箫击鼓的乐声。春社指在立春后的第五个雾日,这一天要祭灶神即土地神,祈求丰收。“古风”意为古代的风俗,我们把这一联朗读一遍。将近春社日,一路上的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诗人对村民们保留古老的乡土风俗表示赞许,显示出他对当地淳朴民风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如果说颔联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那么颈联则从自然景观转入叙写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24、卷。前三联中展现出的美好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土风俗,让诗人生发出了想要随时能来这里游玩的愿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山西村的游历是令人愉悦的,诗人依然游兴不减,反而产生了一个念头,从今以后若是你们允许我常常来访,我将不及早晚,哪怕是衬着月光,也想要拄着拐杖,随时前来叩门拜访。山西村人情淳朴、风景优美。春社热闹,这些都给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流连忘返,对山西村的无限深情都在这拄杖无时夜叩门之约体现出来了。,诗人紧扣诗题中的“游”字,拣取了游山西村的几个画面,首联写诗人出游到农家,颔联写村外之景物,颈联写村中之情事,尾联写频来夜游,每一联的内容各有侧重,以游村贯穿始

25、终,展现了山西村之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民俗古朴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农村淳朴悠闲生活的喜爱之情。我们一起试着来背诵这首诗吧。四、理解经典名句含义的演变上节课我们说过,古诗文中的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这节课所学的两首诗歌中也有这样的句子。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QA山垂水复统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原意是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后来这个意思演变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还能俯视一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原意是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这个意思演变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

26、出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多积累这样的古诗句来丰富我们的表达。五、总结回顾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5首古诗,通过学习我们积累了哪些阅读古诗的方法呢?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顺读通诗歌,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其次,要感知古诗的语言特点,在反复诵读中养成语感。再次,梳理诗歌诗句之间的关系,分析诗歌的内在结构。最后,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感悟作品思想内涵,体会作品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这两节课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的古诗词。六、布置作业1 .背诵并求写望岳、游山西村。2 .完成义务报育教科书语文第20课“思考探究”第三题。3 .完成义务教百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20课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