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在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刻苦、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品质的重要途径,而小学劳动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劳动知识,更需要渗透德育理念。德育是指通过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能力,教师需要将德育融入其中,使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思想,是当前教育劳动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措施进行研究。一、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及重要性(一)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为主要目的的教育
2、形式,既是一种教学内容,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德育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劳动教育与德育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现代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教育形式也要与时俱进。如何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育的渗透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新型的劳动教育形式,如科技创新、环保实践等,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拓宽劳动教育的边界,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德育修养,注重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亲身参与
3、劳动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劳动的意义,形成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劳动的辛苦,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小学可以通过家庭访谈、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小学与家庭的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形成小学与家庭共同育人的合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之道,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使劳动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德育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德育知识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渗透德育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设置一些
4、劳动实践的场所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劳动实践机会,还应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将渗透德育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首先,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对于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德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其次,渗透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在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劳动中不仅学会知识技能,还可以树立正确的
5、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小学应该注重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校风、课堂、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德育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将德育渗透到劳动教育中。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知识的问题(一)家长层面的问题家庭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场所,但现实中小学与家庭的互动往往不够密切,劳动教育内容没有得到充分吸收,教师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效果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学生已经习惯了被父母宠着,很多学生还分不清生活的基本劳动技能,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充分的课后服务活动,并优化劳动作业的设计内容,尽力为学生足够的自由
6、时间。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将劳动视为学习的对立面,霸占了学生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劳动活动。家长的意识仅限于照顾好学生,或者培养学生的兴趣,基本上不让学生参与劳动,由于家庭劳动氛围不好,学生很难建立良好的劳动思想,更别提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了。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方法的转变十分关键,父母应主动协助教师,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德育任务,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二)小学层面的问题在实际的劳动教学过程当中,劳动教育与德育往往存在一定的脱节,教师将劳动教
7、育与德育分开,往往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导致德育没有真正融入劳动教育。在一些教学实践中,存在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不正之风,仅有少数的小学开设了符合中小学课程计划和标准的劳动课程,小学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志愿劳动、劳动实践、生产劳动工作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目前,小学劳动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的小学已经达到了每周至少一节课的要求,但这些小学仍然要求学生打扫卫生、除草劳动等进行劳动教育,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实际目标和情况。除此之外,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简单,有的学生认为劳动会影响学习,占用学习时间,认为除了体育锻炼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在
8、教育过程中,也会弱化劳动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因为学生认为劳动是直接完成的,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劳动学习的态度。所以,小学劳动教育中要渗透德育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水平,整合劳动教育与德育,加强小学与家庭的互动,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三)学生层面的问题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进行有机地融合,加强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和体验,培养学生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的劳动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劳动意识。由于年龄较小,加上父母的溺爱,学生早上穿衣吃饭都要由父母帮忙,甚至班级值日由家长代劳,导致学生不懂得劳动教育,不懂得幸福美好的生活要靠努力奋斗,
9、不能理解劳动者的辛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德育、劳动教育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创新劳动教学方法,高效开展德育。德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加强小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使学生学好劳动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学习水平、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新人。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着力提高课程教学和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在小学劳动教育课堂上渗透德育知识的措施(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崇尚优秀的劳动学习风气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渗透德育理念,劳动是一
10、种对社会的奉献和回报,而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感恩和奉献精神。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际工作的同时,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感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实际的劳动场景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增强劳动意识和责任感。比如,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清洁卫生、绿化环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此外,在做园艺劳动时,学
11、生可以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负责挖土、一部分同学负责种植、一部分同学负责浇水,通过共同劳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帮助的意识。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开展的劳动活动中,老师还可选取几个勤劳积极、能够帮助他人、在遇到困难时能思考劳动活动方法的学生当作榜样,并让这些同学介绍自己对劳动活动的理解,讲述自己劳动时的感受,以此为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开展具体的劳动项目,选择成绩最突出的小组作为典范,并号召其他小组的学生向这一小组学习,营造良好的劳动学习环境。(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劳动教育,宣扬劳动光荣教育精神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学校对学生德育的期望。由于小学生很
12、少直接参与劳动活动,很难感受到劳动时的情绪和氛围,认为劳动是一件苦差事,会在劳动的时候感到烦躁,这是一种错误认知,需要教师在劳动及德育中加以纠正。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劳动教育,在网络上选择合适的资源及课件进行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使劳动教育更生动、全面、深入人心,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同时认识到德育的价值。比如,在“针织工艺”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选择针织过程视频让学生观看,了解针织大师用手中的针线编织出美丽的图案,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认识到针织工艺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超的技艺。展示农业劳动时,教师可以将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的劳动资源应用到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在农场拍摄的纪录片,了解大型机器设备如何进
13、行劳动,完成现代农业种植和生产中的农业劳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课外奖励机制,如“最佳劳动者”“最佳团队合作者”等,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劳动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为了保证劳动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农业纪录片与劳动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加教室保洁、公共场所保洁等活动,也可以在教学之后开展一些劳动实践活动,如农耕体验、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培养耐心、细心和专注力,从而提高品质素养。(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加强劳动与生活教育的结合在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劳动习惯的培养是生活与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劳动教育课程是基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劳动体验的实践课程。教师需要将学生引导到生
14、活当中并开展劳动教育,让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并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加强劳动教育与德育知识、生活的融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获得技术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小学劳动教育融入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劳动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境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例如,在针对“发芽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家体验劳动的过程,从挑选豆子、培育豆芽到浇水、观察、记录,再到做成可口的菜肴,获得劳动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敬业的劳动精神和务实的学习态
15、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方法和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同时,学生能够认识到只有努力劳动才能收获成功的快乐,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实事求是、探索事物、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探索事物的兴趣,调动学习劳动知识和德育知识的主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认识到劳动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手段,形成良好的德育思想,保障劳动知识与德育知识的学习质量。四、结语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德育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劳动的辛苦和价值,培养其勤劳朴实、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劳动参与度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自律能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保障德育知识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