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测试题.docx(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虢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集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教学准备:放大铳、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 .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
2、聚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 .学生汇报.3 .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现察到这些结果的?4 .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G1.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 .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虢下,水涌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现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虢的基本构造.调节螺旋两节焦距目镜(对着眼附2.碘物手)支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镜特.物镀(对着标本)3通光孔受竺生皙轻生羟我物价(放置标本)4.-1
3、22t,教师强调以好光曳停射光缥熙光标本)(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教学内容效果分析(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虢和物钱.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 .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2 .学生分组现察.(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 .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现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 .教师小结:在
4、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5 .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在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
5、的吗?(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列文虎克,A.vanAntonievan1.eeuwenhoek(16321723)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虢工作,并用之现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他制造的放大透铳以及简单的显微虢,形
6、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埔、宝石、钻石等,他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钱.,其放大率竟达270倍.教学内容效果分析(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铳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4)学生自由发言.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1)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2)谈话:看来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并且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希望我们大家也能俅列文虎克一样将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斫究中.四、拓展活动用消毒牙签在牙舞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栽被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
7、用显微镜现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版虫细菌等教后记: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会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
8、相关资料、粉苞灰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教学内容效果分析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1 .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2 .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回去现寨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3 .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皮开几分钟.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待牛奶冷却到35C-40C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4、强调制作统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
9、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布置作业制作统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益尘.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第二阶段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1 .谈话:前几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要求:在酸奶品会交流会上,你可以品会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2 .学生分组进行品会并交流.3 .全班汇报并交流.4 .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5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
10、上)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彩成的原因1 .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2 .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3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4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5 .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6 .教师小结:(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1 .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11、2 .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 .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4 .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 .学生交流.6 .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俅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7 .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教学内容效果分析1 .提问:
12、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2 .学生猜测.3 .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提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 .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5 .学生交流.6 .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7 .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病菌教后记: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零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脸,研究弯产生的条件.知识与技能知道客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
13、,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零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会用显微铳观察物体的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实舲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已有的经脸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难点:凭借已有的经脸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脸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放大镜、显微铳、抹布、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教学内容效果分析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通过图片导入新课1 .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2 .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
14、物品?3 .讨论: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二、学生观察霉的样子1 .讲述:请大家仔细现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写是什么颇色?什么彩状?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观察完毕,记住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栽玻片和双手.2 .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3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零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时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虢,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出色、白包等,形状有俄毛状、姝网状、絮状等.三、指导学生阅读资料1 .谈话: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
15、了解些什么呢?2 .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3 .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资料霉的功与过.4 .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四、探究零的生长条件1 .大胆进行假设.(1)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容?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2 .设计实险方案.(1)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脸来脸证,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睑.(2)学生设计对比实脸,要求把设计意图写下来.(3)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交流.(4)小结: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
16、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初步设计如下实脸表格:假设的条件实脸方法实脸结果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3 .小组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实险,避免实验雷同.教学内容效果分析4.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脸.第二阶段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汇报探究零的生长条件的结果1 .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2 .分析实脍结果,发现规律:食物或其他物品在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二、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一些方法1 .提问:你们还见过哪些食物或物品会发霉?2 .启发谈话:发霉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呢?3 .看教材第10页上的四幅图,具体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17、?六、拓展延伸1 .课外实脸:学生维续研究霉产生的其他条件.2 .逝一步探究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的方法.板书设计:3、馒头发霉了霉的生长条件:温度、阳光、湿度4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通过显微院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知识与技能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情感、态度与
18、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体脸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教学准备: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1 .谈话:在小时候,我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2 .学生自由交流.3 .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4 .学生思考、推测.二、指导学生现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
19、皮1 .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2 .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现察到的情况画下来.3 .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4 .学生汇报、交流.5 .教师提问:在显微虢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6 .学生汇报.7 .教师小结:你们做的真好,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知道了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枇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1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
20、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知道些什么?说说吧!2 .学生交流.3 .教师谈话:关于细胞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呢!(学生现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一胡克发现了细胞)4 .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5 .学生回答.6 .教师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袤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7 .学生认识不同影状、大小和功能的细胞.(如红血球细胞、白细胞、神经细胞等)四、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1.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
21、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二当病菌被消教学内容效果分析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2 .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3 .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表演给全班同学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板书设计: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细胞:大小、形状、功能教后记: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好状教学目标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
22、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脸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岗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槎教学内容效果分析导入1 .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2 .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地球的彩状.3 .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4 .出示
23、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学内容效果分析4 .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5 .小组汇报.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
24、问超进行假设.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交流.教学内容效果分析4、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糙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现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提示:现察者眼晓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6、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7、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认识地球的大小介绍利用科学技术
25、观察到的地球.苏联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神州五号宇宙飞船教学内容效果分析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枳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5、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6、学生猜想7、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板书设计:
26、4火山和地震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2、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模拟地震的形成.3、能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现象.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为了生存可以战胜自然.2、了解张衡及他的黄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3、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教学直点:火山和地震的具体成因.教学难点: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教学准备:地震模拟器、水槽、火山喷发模拟器、气球、积木、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
27、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1、复习:教学内容效果分析5、拓展:学生介绍火山知识.三、组织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1、过渡:我们知道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通过录象我们已经略知一二.2、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教师介绍地震的主要类型:火山、塌陷、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原因: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毛巾实验)3、研究地震的危害程度:学生活动一:水槽落子实验.P23学生活动二:纸箱地震模拟器实险,判断地震的中心与强弱.学生活动三:画图(地震的中心与强弱)4、小结.四、读故事说体会,谈谈安全教育:1、过渡:在人类不断认识、改造自然的历1.中,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之奉献一生,为人类的提供大量的科学
28、数据和宝贵经验,还有伟大的发明.2、听故事,谈体会:(科学家夫妇献身故事,张衡的研究.)3、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这两种自然现象,或者其教学内容效果分析它现象?4,安全教育:地震来临时我们怎么力、?印度洋海啸对你的启示?你在其它灾难面前我们怎么力、?五、总结,拓展:1、总结:2,投影拓展辩论鎏:地球是运动的吗?为什么我国台湾省是地震的频繁地区?板块之间的运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国古代对地震的研究还有何成果?现代还有哪些地震预测仪器?如果没有科学仪器,怎样预测地震?为什么地震前有征兆?板书设计:火山和地震彩成原因预防措施教学反思:5地表的变迂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
29、的地形.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2、感叹自然的力量,敢赏自然的美,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镶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效果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2、玳赏化石图片.
30、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玳赏.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课题)二、斫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学生讨论,汇报.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it,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
31、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2、讨论交流:教学内容效果分析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请你将你的现点告诉大家.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7P28内容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委百态的地表形态.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具有这么大的力量?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邈,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4、研究风化的作用.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贽成的有?实脸: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
32、具、实脸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一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5、研究侵蚀作用.板书设计:5地表的变迁风化侵蚀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 .我们周围的变化教学目标过1.与方法:能从蜡拽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脸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现: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险实舲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利用实脸材料做蜡拽燃烧的
33、实脸.教学内容效果分析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现察现象记录下来?4、小组讨论组装实舱.5、学生分组实脸,观察记录.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7、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脸注意事项及要求.8 .学生分组实脸,并记录.9 .汇报交流实验现象.10 .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11 .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紧紧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可以从颜色的
34、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找到证据.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找有关遗传的谚语学生准备:带只有父母的照片教学过程教学安排教学效果一%导入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学生讨论后回答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学习新课1,人类的遗传现象(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
35、,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包好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住爸?(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动物间的遗传现象(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植物间的遗传现象(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问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总结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谜语吗?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现象的推测1、现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包和花纹,推
36、测一下小猫的住好可能是什么样子的?2、小组讨论后汇报三、拓展作业(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挣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板书设计生物的遗传现象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花纹、手指形状在相似的特征鼻子、嘴形2、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目标探究过程和方法: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知识与技能: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7、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难点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教学过福教学安排教学效果-1、导人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学习新课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2)比较P45页一张全家福
38、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班级差异大调查(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1)观察P46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2)小组讨论回答总结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变异现象的拓展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我调查一下,有没
39、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板书设计生物的变异现象变异:亲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特征1人教特征2人数1有耳垂无耳垂2直发卷发3单眼皮双眼皮4舌头能卷舌头不能卷5大拇指能旁曲大拇指不能弯曲6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新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
40、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难点: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教学准备: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槎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调动学生已有经脸,导入新课1 .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超)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2 .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3 .学生讲故事.4 .你听了盂僮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脸结果作出你的解释4 .学生小组交
41、流后再全班讨论.5 .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6 .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7 .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1 .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2 .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说说.3 .袁隆平在他的实脸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4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一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5 .学生回答6 .这些都是经
42、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四、小课堂大辩论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教学内容效果分析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2 .分组辩论赛3 .总结: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1、要求: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板书设计: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本次辩论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