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60677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29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课件.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1,一、建构有效备课的理念 二、备学生研究学生发展需要策略三、备课程开发有效课程资源策略四、备情境搭建有效学习平台策略五、备自己提升教学效益策略六、备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策略七、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备课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2,一、建构有效备课的理念,1. 认识备课备课的“备”,可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就可理解成“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包括课前备、课中备和课后备。备课也是无止境的过程,包括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等活动,以及教师对人生反思、生活感受和

2、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过程等。,3,2. 建构有效备课的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备课理念。首先,明确要角色意识。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裁者和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通俗比喻为“教师搭台,让学生唱戏”。在备课时教师由“主角”退居“次主角”,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营造者、参与者。,4,其次,要树立问题意识。新课程有效备课过程中要努力体现“三维”目标,要通过文本研究发现问题,重视学生们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等要做全面设计;再次,确立服务意识。教师要从心灵深处走下神圣

3、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5,第四,要树立对话意识。备课是教师提前与学生、与文本、与情境进行“无声”的对话的过程,备课也是一种具有十分教育意义的对话过程的设计;最后,要确立持续发展意识。教学前备课并非是备课的结束和终结,而仅仅是一个阶段,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备课,教学结束后还要备课,学生的问题没有解决,课还没有真正备完。,6,3. 有效备课的原则,有效备课是一个结构化的行动过程,教师要遵循有利于体现有效备课行动理念的具体要求和总则。一是主体性原则。教师在备课重心上,要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要处处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切记“备学生永远是关键”,根据学生不同

4、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7,二是开放性原则。教师在备课方式上,把过去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有条件可以把部分家长参与到备课行动中,吸取他们对备课的指导意见;三是整合性原则。在备课内容上,教师要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放的课程整合,教材不是备课的“枷锁”,要开发丰厚的课程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的需要创新课程,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8,四是时间性原则。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间上要下工夫,备课时间是没有标准的,直至达到比较满意为止。工夫舍得越多,备课效果越好,不要存在饶幸心理;五是实效性原

5、则。有效备课最关注的教学实效性,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都会学”、“学的好”。只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才是最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9,实施有效备课,教师要在备课行动中处处体现有效备课行动理念,遵循有效备课行动原则。还要挑战传统,超越自己,大胆创新,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法”,扬弃“五环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课程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有效备课行动主要是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行动,在此基础上,创建新教师文件夹,对备课行动过程的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梳理,做到“知比知

6、己,百战不殆”。,10,二、备学生研究学生发展需要策略,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全体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要想备好课,“备好学生”是必不缺少的首要环节。,11,二、备学生研究学生发展需要策略,1. “备全体”。2. “备问题”。 3. “备基础”。 4. “备能力”。 5. “备情绪”。,12,1. “备全

7、体”。,备全体,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生活经验和环境,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等。分析学生的个性品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研究导致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并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13,2. “备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结构化的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整理并归纳,填写问题评价表,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生成高质量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全班学生问题评价表,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进行教学设计。,14,3. “备基础”。,在新课程备课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必须把握有效教学的真实起点。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和评价学生的预习作业,结合学生的学年段和年龄特

8、征,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15,4. “备能力”。,备能力是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的能力等。教师在备课行动中基本掌握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基础,部分学生的能力倾向和能力水平。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机会和环节。,16,5. “备情绪”。,由情绪的两极性可知,积极的情绪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绪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情绪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的情绪变化,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千方百计

9、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比较理想的、十分高涨的情绪状态。,17,三、备课程开发有效课程资源策略,备课程,就是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整合。首先是筛选与选择有效课程资源,继而开发与研究课程资源,最后优化和设计课程资源。把优化的课程资源合理地整合到教学设计中,通过合理整合,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18,三、备课程开发有效课程资源策略,1. “备目标”。 2. “备内容”。 3. “备意义”。 4. “备教具”。 5. “备教材分析”。,19,1. “备目标”

10、。,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轨道上来。,20,一是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和应用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其基本精神;二是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熟悉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弄清楚本次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三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目标话语要精确、明白、清楚、简洁;四是教师要防止模式化或程式化。,21,2. “备内容”。,新课程教材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等待教师去开拓、丰富、完善、创新。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个性特长,优化教学内

11、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应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来研究教材、整合课程、优化内容;二是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核心确定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找到教学关键。,22,3. “备意义”。,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开发课程、建构新的课程意义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深刻挖掘课程内涵,品味和体会课程的涵义,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充分地解读课程的原始意义,提炼出自己的见解,升华为自己的意义。,23,一是教师要学会研究课程本意,要明白课程的涵义;二是教师要学会分析与评价课程意义;三是教师要学会提炼与升华意义。在上述基础上,教师要进行系统思考,进行横向和

12、纵向的比较与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生成自己的意义,回答“我想说”、“”。明确我要在这堂课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意义,引导学生建构什么样的意义。,24,4. “备教具”。,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教具准备也是属于课程开发范畴。教具准备的目的,是更好地辅助教学,将更好呈现教学内容,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与技能,又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一是建构“多元辅助教学”理念。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教学道具,教学需要什么教具,就应该设计什么教具;二是提高针对性和适切性;根据教学情境创设的需要,具体设计教学道具。不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准备,都要做到适

13、度、使用、适用,“该用啥时,就用啥”。,25,5. “备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全面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特征、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综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意义、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进行再次挖掘与发现。对文本内容的教学提出科学性分析,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具体设计出指导性意见。,26,四、备情境搭建有效学习平台策略,营造教学情境是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平台和环境。教师要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安全、人文的教学情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和创设不

14、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不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苦学”变成“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27,四、备情境搭建有效学习平台策略,1. 创设问题情境。 2. 创设思维情境。 3. 创设活动情境。 4. 备媒体情境。 5. 备环境情境。,28,1. 创设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理想状态。,29,教师要通过创设比较性问题

15、情境、设过程性问题情境、思维性问题情境、兴趣性问题情境、经验性问题情境等,创设各种新颖的、灵活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并要逐步地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不断吸引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30,2. 创设思维情境。,创设思维情境是指教师创设能够激起学生思维“高峰”的条件与机会,以激起学生思维的高度兴奋,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开放性、多向性、流畅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最佳的灵感状态或准灵感状态,期待“奇迹”的发生,以便探寻课堂教学的高潮。创设发散性思维情境、逆向思维情境、直觉思维情境、批判思维情境、想象思维情境等,激活学生思维火花。,31,3. 创设活动情境。

16、,创设活动情境,主要通过以故事创设情境、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以音乐创设情境、以角色创设情境、以演示创设情境、以多感官参与创设情境等活动创设情境,理解现实内涵,增强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乐趣。,32,4. 备媒体情境。,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提供和创设了声情并茂、静动结合、影像图片等可视性强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了平台。最关键是掌握一个“度”,也就是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度”。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科内容、课程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33,5. 备环境情境。,教学环

17、境是指教师、学生、课程、教学为主要要素构成的教学系统及其运用的时空环境。一是要充分考虑面向全体,开发有利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教学情境;二是要根据课程特点、课堂类型、教学内容等,开发有利于开展教学组织活动的图片、挂图等演示情境;三是设计多元化的桌椅摆放情境,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安排与设计学生座位,创设比较理想的教学环境。,34,五、备自己提升教学效益策略,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写道:“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我敢说,特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碑铭上的缄言(你要认识自己)比论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从哲学

18、角度,深刻地强调了人作为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5,五、备自己提升教学效益策略,1. “备策略”。 2. “备风格”。 3. “备弱点”。 4. “备期望”。 5. “备形象”。,36,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求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要充分认识自己。教师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反思和设计自己。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认识过程,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使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减少到最低点,以最佳的心态和形象投入到教学氛围中,全面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37,1. “备策略”。,教学策略不仅是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且还用来表示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

19、间连续的有真实内容的交流技巧和艺术。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创新,一是要考虑目的性和适用性;二是要考虑教学的共性与个性;,38,三是要考虑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和技术性。一般而言,教学策略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我们只有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改造,才能创新出带有鲜明个性化的色彩的教学策略。如多元化的导课策略、娴熟的对话策略、艺术性的板书策略、独具风格的教学话语策略以及令人回味的结束策略。,39,2. “备风格”。,有人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某教师在从教多年后,教学中会

20、无意识的透出自己的个性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塑造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40,行动策略:,(1)教师要虚心学习和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中吸收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2)从教学观念上要告别命令式、专制式、封闭式的传统教学风格;(3)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自己的个性特长、性格特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风格。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注重教学风格的有效性。,41,3. “备弱点”。,备弱点,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的。传统教师习惯于传授式教学设计,把自己定位于“传声筒”,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讲授式。很少考虑到自己是否具备上课的能力,也不考

21、虑针对这节课教学内容自身是否存在哪些弱点,往往造成自信有余,准备不足。新课程下的教师在认真而全面认识自己基础上,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达到长善救失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特征等方面准备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己弱点。,42,行动策略:,一是关注指导学习的能力。指导学习的能力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问题顺利得以解决的能力。如某教师在除法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用分羽毛球来寻找答案,学生分后演示汇报分法,取得了理想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事先在哪些问题上需要指导,在能力上做好充分准备;,43,二是“教育学推理”能力。,“教育学推理”强调教师依据学生对学科知识已有的理解水

22、平,将自己所理解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化”和“心理学化”,然后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恰当方式陈述和表现出来。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把学科知识复制和誊印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依据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进行加工和分析,寻找最有效的捷径,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同化,达到感悟和提升意义的目的。,44,4. “备期望”。,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期望效应告诉我们:当教师对学生要达到的心智、智力、知识、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45,如果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那么,可

23、能使学生获得高成就;反之,学生就获得低成就。所以,在新课程备课过程中,教师既要对自己的教学寄予高期望,也要对全班所有学生寄予高期望,使高期望值与好的教学效果处于互动、循环的良好状态之中。,46,行动策略:,一是关注学生差异,尊重每位学生个体,尤其是要关注学习表现上“弱势群体”和所谓的“后进生”。对每位学生施以公平的“爱”,绝不能厚此薄彼,让他们知道教师对每位同学都寄予最高的期望。最终使每位学生都树立“我能行”的信心;,47,二是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发挥外在诱因的作用。一个完整的发展动机,包括动机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和自我中介的调节作用,三者之间的作用可理解为一种动机过程。学生的内在需要师千差万

24、别的,充分分析学生的基本需要,针对性地找出需要点,地采取相应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树立“我要做”的信心。,48,5. “备形象”。,从隐性课程理论来看,教师的形象是隐性课程的主要内容,它不仅给学生们视觉的舒服、愉悦的心情,更体现的是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形象影响着学生人格、思维品质、道德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49,因此,当教师备课时,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要设计与课堂内容相符的个人形象。或者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充分的做好自我形象设计准备,一切设计都要围绕学生发展的需要,服从教学的需要。,50,六、备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策略,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核心理

25、念就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优化新课程教学过程,提高新课程有效教学效益。主要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拓展设计和撰写教案等方面:,51,六、备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策略,1. 备过程。 2. “备方法”。3. “备时间”。 4. “备拓展”。 5. “备教案”(含课件)。,52,1. 备过程。,多年来,传统“五环节模式”成为新课程课教师难以逾越的“枷锁”。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模式是: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53,新课程下的教师在继承、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要学会创新教学模式,从理念上

26、把固定的“教学模式”还原为“教学事件”。课堂教学组织和呈现不是以固定的教学模式化的“东西”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点,而是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基点。模式化意味着“统一”和“同一”,意味着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和人格的践踏。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在固守原有的传统模式观念,要结合教学实际,尊重学生发展需要,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方案。,54,一是“照顾差异”策略。,一切“教学事件”的安排都是为学生开展学习提供一种科学、有序、有效的学习程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照顾学生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习,使教学事件的安排既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共同得到进步,还要保障个别特殊需要学生的进步

27、与提高。,55,二是“异想天开”策略。,设计与安排教学事件的出发点就是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我们面对具有个性差异、学习风格、需要多元、心理特征迥异的群体学生,必须“异想天开”,大胆灵活的设计教学事件。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年级学生,考虑和安排不同风格、不同程序的教学事件。,56,三是“超越自我”策略。,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最难以战胜的是自己,在继承基础上,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加以创新和开发,达到借“他山之石”,攻我“新课程之玉”的目的。教学事件的设计与安排要体现在灵活性,“忘掉从前的自己,不要关注别人如何设计”,关键是在“活”字上下工夫,“从我做起”,“设计属于我的教学过程”。,

28、57,2. “备方法”。,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要只有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58,行动策略:,一是教师选择与创新恰当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既要面向课程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又要面向教学对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实际,大胆实践,积极创新。,59,二是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在新课程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对方法和学生

29、来说,最忌讳是单调和死板。要在多样化上下功夫,提高艺术性。要结合学生学习需要,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优化组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在一个“活”字,尽可能体现“活”的原则。,60,三是教师要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白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61,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勇于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不断追求,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

30、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上独有的“自我”。,62,3. “备时间”。,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宜过分倡导教学过程的实施步骤,严格的教学过程设计与控制,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转变和学习方式转变,更不可能实现学生自主性、个性化的进行学习,应该放弃严格的教学过程,而应强调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精神的“教学要素”。,63,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新课程理念。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中,应体现哪些要素呢?最基本的要素为“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评价”,对五要素与教学时间之间如何有效优化与组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呢?。唯一的标准就是看教学的有效性,时间要服从效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来设计时间。,6

31、4,4. “备拓展”。,在传统教学设计中,课后拓展一般是指课后习题或者作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训练。新课程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拓展,而且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65,在新课程拓展设计中,一是要拓展方式多元性。对有效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要选择多种途径和手段,给学生提供宽阔的拓展平台。如问题思考拓展、问题展示拓展、问题探究拓展、问题评价拓展等;二是改变拓展方式。通过多样化课后拓展方式,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需要

32、来创新性的选择和确定。,66,5. “备教案”(含课件)。,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综合记录,是教师为课堂教学而准备的文本计划,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智慧、教学经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67,在传统教学中,一个模式、一个格式,一代一代相传,最后变成了“克隆式”教案。撰写新课程教案,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一样,教案撰写不存在适用于所有课程的固定的、严格的、唯一的模式。新课程教案形式上不拘一格,最关键是在于体现教案的“神”,或者说是追求实质。这种实质的内涵就是指:教案是不是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不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最好的服务。,

33、68,行动策略:,一是新课程下的教师要处理好教案与课件的关系。教案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课件是教案的一部分,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辅助性教案,电子课件为我们有效课堂教学带来了便捷、高效、快速的服务,优点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扩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有的教师过于追求课件的动态效果, “为了丑美忘了挨冻”,影响了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认真处理好教案与课件的关系,分头设计,有机结合,发挥最佳效益。,69,二是教学课件要有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贴近教学实际、学生生活。建议教师必须自己创新性地制作和开发简单的课件。不能依赖企业开发的电子备课系统、素材库等,或机械获取有价值资料和信息,更不能全般

34、使用。,70,三是撰写教案要经过深思熟虑,做到“标本兼顾”,提高科学性。“本”所涉及的是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与方法选择、教学时间、活动方式等。“标”是评价话语、板书设计、创设情境、教学演示、资料准备等。新课程下的教师需要既要抓“本”,也要抓“标”,做到“标”“本”兼顾。,71,科学性就是整个教案构思与撰写过程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原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固守传统观念,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备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缺乏创造的艺术,必然没有生命力。只要在备课过程中,关注的是哪些要素为主要要素,如何发挥要素的重要作用等。建议教

35、师在备课结束后,最好开展自我评价,还有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应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等,使备课更加完善。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72,希望新课程下的教师把备课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上来,当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从自身素质入手,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追求教学艺术。追求更高的、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名师境界。,73,七、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备课的要求,(一)改进备课的若干主要视角1让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移关于“教学”,可以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教,一般是教学论中的传统概念;另一个是“教与学”。我们这里采用后一个涵

36、义来进行讨论,所以引出了这个话题: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问题。,74,有一种意见是:对教师而言,应该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于学;对领导而言(包括学校领导和教研人员),应该强调“以教师发展为本”,关注于教。正面理解这个认识意见,就是通过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来达到发展学生素质的目的,是不同角色的关注点不同而已,目标是相同的。但这个认识意见容易给人造成的误解还是不少。,75,一个是教与学在概念上的“二元论”,而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就是为了学,学受教所指导,两者是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另一个是教与学在行为上的“分离论”,事实上,教学两个方面不是两条轨道,而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整体:教的行为及其变化是随着学的反

37、映而决定的,所以,教与学是个统一的系统。,76,一是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课堂教学的两个行为主体(从不同的视角考察)就是教师与学生。我们习惯于这样的判断: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关键,是关注的重点,于是,教师的行为与能力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观察的重点,所有的教学展示或评比,也同样只关注于教师这一主体,研究的主要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提高。,77,我们不能说这是不对的,也不是说现在不需要关注教师,但在对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做分析的基础上,应该明确的是,在教学系统当中,教师仅是服务者、指导者,学生才应该是真正的收益者和教学质量或结果的体现者。所以衡量一个好教师或者称职教师的标准,是

38、能否使学生按培养目标要求得到发展。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标杆来进行备课,就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78,二是重心由教材转向“学材”。,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中,教学内容尤其是教材的地位重要,因为我们的教师依靠教材实施教学是十分普遍的现实。怎样处理教材比较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其中一个关键的着眼点,或者基本思路,是设法将教材化为“学材”,化为学生可以学懂知识、学会学习的“学程”书本(非“教程”书本)。,79,要达到这方面的要求,就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对教材做“加法”,增加学生学习内容,而主要是将教材原有知识转变成学生能够实践体验的学习任务,更多地体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指导书

39、特征,这也是备课的新视角。,80,三是重心由教法转向学法。,这是指对教学之方法的研究重心需要转移,教法应该服务于学法,教法研究应该服务于学法研究。近期所谓的教学方法及其研究,事实上已经不局限于仅对教的方法及其研究,往往涉及到教与学的双向关系研究,尤其是世纪之交取得的“学习论”研究成果,更推动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研究的积极性。,81,从“学习心理”规律出发,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已经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基础上产生了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学习方式也由此更加丰富多彩,在原有“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基础上,产生诸如“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合作学习”等。这些研究的结果,对

40、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带来许多新鲜的活力,需要在备课中得到体现。,82,2注意教与学的互动,生动的课堂教学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大力提倡的互动教学,或者称为教学互动。由于其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效果,能较好体现新课程精神,最终的教学效能也比较令人满意。为此,以“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思想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关注重点。,83,对照课堂观察的归纳,一堂体现“互动”特征的教学课,一般可有多种层次的表现,按其互动的程度,大致有“讲解(陈述)”、“启发(自问自答)”、“启发(师问生答)”、“自主(生问师答)”、“谈话(师生对话)”、“课堂讨论(多向)”、“探究性活动”等。,84,讲解方法在体现互动性上最差,而

41、探究活动的互动性最强。目前影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关节点或困惑点,是在从“师问生答”式的启发课,到“生问师答”的启发课之间,似乎有一个难以逾越的发展瓶颈,关键是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需要攻克。,85,应该说,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要经过再设计与改造,是能够体现由教为主而向教与学互动的转化要求的。我们暂且列举由“阅读”、“问答”、“演示”、“实验”等较传统的教法出发,分别作一定的改进处理,来体现教学互动的案例分析。如:,86,师生轮读感悟能力。,这是对一般阅读方法的改进。阅读可有一般不出声的“看读”(也称“默读”)和发声的“朗读”;而朗读又有教师的“领读”和学生的“跟读”;学生的朗读

42、则有个体性的“个读”和群体性的“齐读”,小组之间的“轮读”等。现在还有的课堂中采用“师生轮读”的方式,觉得效果更好。,87,一个善于朗读的教师,善于在朗读中用投入的情感来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教师,采取与学生合作的“轮读”比之于自己“领读”更能够感染学生,更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有一个教学案例(选自“上海远程教育网”的课例资源库)是五年级的开国大典一课,该教师进行朗读教学时,就是用“老师读,同学不读;老师停下来,同学们接上去读”的方式,互动性阅读使学生深受教师情感的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到位,教学效果很好。,88,多向对话听说能力。,这是对一般讲解或问答法的改进。教师一讲到底或者教师问

43、、学生答的方法,显然不是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照顾到教学的内容,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实际的接受情况不很了解,况且学生有差异,所以这种方法需要改造。改进的基本策略就是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对话”,形式上的“互动”,和核心取向的教学民主,是更有意义的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89,“对话”形式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听与说的能力。所谓听的能力,其实是能够将对方的话经过自己理解后,用更简要的话概括出来。说的能力,是表现在对自己的观点或依据能简明地表达出来。对话中学生听与说练习,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落实在备课中。,90,共同演示观察实践能力。,这是教师教学演示方法

44、的改进。演示教学变教师一人操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操作,这是一种进步。教师一人独立型的演示(包括实验演示和内容动态化的演示),学生只是被动地观察,至于观察的效果,如是否观察了?是否观察清楚?观察到多少?等等,教师基本无从知道,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明。而学生参与了演示就能够改善这些现象,同样作为一项任务的责任人,对其中的问题能够通过亲身所为而了解,实践能力为此也得到培养。,91,小组实验合作探究能力。,这是对独立型实验(曾经提倡的“一人一桌”实验)方法的改进。小组实验形式是体现从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的一个途径。当今科技发展,个人“包打天下”式的研究(包括实验)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团队合作的研究是新的形式,

45、需要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创导。,92,不同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有角色的分工,也可以有角色的轮换,使学生既有一个角色的实践体验,更有多个角色的实践体验,就能够反映科学发现需要多次反复的探究,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精神,也较好地实现了合作的功能,以及能够较好地培养个人对于集体的责任。这些都是需要在备课中贯彻到新要求。,93,3预设要为生成留有余地,备课,被认为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形成教学方案。但新的备课行为应该也可以为课堂的不确定因素留有一定空间,为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留余地,体现“预见性”的备课理念。,94,备课要注意为上课的不确定性留有一定余地,这是具有“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机智”的教学

46、思想。从“教学策略”上看,主要是在备课时先预设几种可能情况,当出现一种情况时有一定的相应策略应对;从“教学机智”上看,主要是在备课时就要注意根据学情,设计具有一定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来响应课堂教学中师生与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95,为生成留余地的弹性化备课,要着眼教学的多个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练习以及评价等。例如设定教学目标,就不仅是局限知识与技能,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维度;目标应该有弹性,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体现“上可不封顶、下要保底线,要求有层次、对象不固定”的原则,使不同学生都有相应努力目标,而且可以动态调整。还比如教学实施过程设计,要注意为学生的

47、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以及练习作业的设计等,都要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96,澳大利亚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包括对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分析,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作业,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等,每节课都洋洋洒洒几十页,令人十分佩服。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关注与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尤其是课堂学习中的差异,在顾及学生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的基础上,来做多样性的设计,努力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教师教学机智和创造性。,97,(二)改进备课的基本要求,当前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和科学设计教学过程这两个方面,改进备课,也需要在这里两个问题上下功

48、夫。,98,1对教学基本要素深入研究和认识到位,(1)加强对教材的科学分析对教材的有效研究应该关注什么?必须要从教材的编制思想研究开始。教材隐含着相应的教育功能,使用者就需要将这些思想要素予以挖掘,融会贯通,方能将其教育效益发挥出来。 一般而言,教材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有三个方面。,99,一是教育价值。,它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在此我们更关注的是教材对学生成为社会一员的以品行道德为核心的人格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或者通俗地称育人功能。,100,二是知识序列。,教材具有对知识“结构化”和学习“指导性”的功能。所以,一本通过审查可以进入课堂教学的教材不会只是许多“信息源”或“知识元”的

49、简单堆积体、内部的结构形态杂乱无章,而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的呈现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范本。我们需要对教材这种特点予以充分认识,发挥好其原本就具有的功能。,101,三是核心知识。,是指在一个单元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重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核心知识就是一般被认为属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即教学中必须要落实的基础知识与重要概念。,102,(2)做好对学情的客观分析,对学生整体基础和学生的差异性分析,是对学情分析的重点。学生的基础主要是指学力的基础,包括知识技能方面、学习习惯于方法方面、和学习态度与学习动力方面等。从学生的整体基础类型上看,就可以着眼上述三个方面的理想程度

50、,分出不同组合的不同类型。,103,如:知识技能掌握较好、习惯方法一般、学习动力却不足这一类学生,这就需要在备课时着重在如何培养良好方法与态度方面加大研究,采取措施。学生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同时需要认真分析研究。有人将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和差异程度,各分三个等级,组合成九种类型,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质量分析的办法,也是备课活动中对学情分析的基本思路。,104,(3)认识自我的长处与不足,作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特长,往往是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师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备课中教师的自我分析,注意扬长避短(专业发展需要扬长补短),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105,教学基本功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