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8793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古诗的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三)省略,(一)变“性”改变词性,(二)变序改变词序语序,练中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红绣鞋客况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注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挨过”。,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一)读标题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

2、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三、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练中悟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咏素蝶诗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3)征人怨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答案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

3、窗闻风)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案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6)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二)读正文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思路:,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

4、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练中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

5、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a.“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练中悟3(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b.“承”在古

6、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下文。,练中悟4(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

7、(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c.“转”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练中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答案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d.“合”在古诗词中,“合”

8、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练中悟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答案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

9、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类的关系: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前后内容(即写

10、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练中悟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答案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练中悟8下面句子中,情景关系不一致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解析A项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他三项是以哀景写哀情。,A

11、,(三)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1.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解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练中悟9请借助注释,理解下面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赠花卿注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

12、得几回闻。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答案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2.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第二章古诗鉴赏,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真题真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1.(2010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雨雪曲江总 雨雪

13、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2.(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4、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解析由上题可知,情由景中自然流露。写的是荒郊、残碑、残阳、黄沙等哀景,抒发了一种哀伤之情。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4.(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15、)(2)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案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6、,答案用对比的手法,写出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6.(2014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

17、家。,(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7.(2014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18、,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答案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1.新课标卷在古诗鉴赏的考查上有何特点?试从选材、题型和考查重

19、点等方面加以说明。答案(1)选材上富于变化:从诗体上说,有诗有词;从时代上说,“唐”“宋”交替;从题材上说,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交替考查。,(2)题型稳定:一诗两题,一题一问或两问。设题重整体把握。(3)考查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悟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内容:有解释诗句含意题,有分析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关系题,有概括环境特点题。领悟思想感情:这是新课标卷的必考点,多以考查整首诗的思想感情为首,且要求分析。赏析表达技巧:要求说出运用了什么手法,重在对效果的分析。,2.新课标卷诗歌的命题特点对于我们复习备考来说有何启示?答案(1)读诗坚持基本读懂,整体把握。,(2)强化训练。训

20、练重点一要放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因为它们是新课标卷考查的重点;二要放在书面表达上。考生经常面临“有话写不出”的苦恼,其原因在于“写”得少。为此,要强化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微词,但从阅卷效果看,阅卷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书面表达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3)力避误区。之所以把这点单独列出说明,是因为考生容易掉进下面的误区。这些误区在做题时应该着力避免。误区一:重字词不重整体把握。很多同学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从一词一义去理解,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词序颠倒的句子,只从字面上

21、进行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抒发的感情。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题目。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不应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注意抓住诗歌题目,做好诗歌情感归纳,比如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隐逸山水、参禅说理等等。误区二:重做题不重考点归纳。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考点的归纳。复习时应注意对考点进行归纳和突破。总体上说,各种题型的考点都集中在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努力熟悉一些术语,

22、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术语: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表现手法术语: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关于“结合”的术语: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各种感官结合等。此外还有白描、细节描写等术语。,误区三: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而命题者恰恰常在此点上命题。因此答题时应该围绕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某些词语,如“从全诗看”“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须知,只有吃透命题者的意图,才能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才不会盲目作答。,(4)加强审美积累。诗不仅要读,更要赏。平时要积累古典诗歌知识,多读读古典诗歌方面的鉴赏文章,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