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用)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8259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灵公不君(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晋灵公不君(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晋灵公不君(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晋灵公不君(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晋灵公不君(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晋灵公不君(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灵公不君(用)ppt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晋灵公不君,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儒家

2、重要经典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自学检测,一、解释下列划线字词:晋灵公不君寝门辟矣寘诸畚宣子骤谏使鉏麑贼之饮赵盾酒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食之而免之书法不隐,名词作动词,行君道,打开,兼词,相当于“之于”,多次,刺杀,给喝,打猎,名词作动词,住宿 读sh,给吃 读 s,使动用法,使免祸,纪事的原则,二、翻译下列句子: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进谏如果没有采纳,那么就没有人接着您去进谏了。2、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刺杀了为百姓主事的人,不忠;背弃了君王的命令,不信义。在这两者中有一种,不如一死。3、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因为我的怀恋

3、,给自己遗留了这样的忧伤,恐怕说的就是我啊。,一读课文:感知课文,1、高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情感。2、结合注释完成下列内容:生字正音、重点语词的意义。3、用现代汉语口译全文。,字词读音:,胹蹯寘畚溜衮阙鉏麑,饮嗾獒箪橐戟弑诒,r,fn,zh,bn,li,gn,qu,Ch n,yn,su,o,dn,tu,j,sh,y,指出通假字,而观其辟丸也寘诸畚衮职有阙亡不越竟,避,置,缺,境,指出红色字体字的意思,晋灵公不君谏而不入宣子骤谏使鉏霓贼之晋侯饮赵盾酒舍于翳桑,见灵辄饿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书法不隐,君:行君道,名词作动词,不入:不采纳,不接受。,骤:多次。,贼:刺杀,饮:给喝,因饥饿而病倒

4、,使免于祸难,记事的原则,梳理故事情节,晋灵公有不君之举士季进谏,灵公不改赵盾多次进谏灵公派鉏霓行刺赵盾,鉏霓自愧,触槐而死灵公设宴暗杀赵盾,被提弥明、灵辄救下逃脱赵穿杀死灵公史官董之狐写下“赵盾弑其君”,第一段写了晋灵公不君的哪些事实?初步可以看出晋灵公的什么特点?,厚敛雕墙 弹人取乐虐杀宰夫 进谏不入,贪婪,荒唐,残暴,狡猾,昏庸,结合文章,思考晋灵公不君的事实有哪些?,厚敛雕墙 贪婪弹人取乐 荒唐虐杀宰夫 残暴进谏不入 狡猾,昏庸,骤谏贼之伏甲嗾獒,寡恩,正面描述不君,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骤谏灵公(忠君)盛服候朝(守职)救济饿民(养民)尊重史官(尊礼),忠君

5、爱民的良臣,1.哪些事情、哪些人物可以反面衬托晋灵公的“不君”?2.人物形象概括:士季 鉏麑 提弥明 灵辄 赵盾 3、如何理解董狐“赵盾弑其君”和赵盾“为法受恶”这一事实?4.孔子赞赏董狐的做法,并且在春秋一书中对这件事作了类似的记载:“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对于以“礼”为评价准则的“董狐笔”,我们应作怎样的评价?,问题讨论,哪些事情、哪些人物可以反面衬托晋灵公的“不君”?,士季的警示鉏麑的自杀赵盾的责备灵辄的倒戈赵穿的弑君,反面衬托晋灵公不君,人物形象概括:,士 季:鉏 麑:提弥明:灵 辄:,聪明善谏舍生取义机智勇敢 忠肝义胆知恩图报,忠于君主深得民心,知人善任,仁而下士,侧面

6、烘托,赵 盾,3、如何理解董狐“赵盾弑其君”和赵盾“为法受恶”这一事实?,1、儒家尊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道德秩序。2、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董狐记成“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

7、于承担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4.孔子赞赏董狐的做法,并且在春秋一书中对这件事作了类似的记载:“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对于以“礼”为评价准则的“董狐笔”,我们应作怎样的评价?1、有可能模糊事实真相,造成不必要的误解。2、肯定董狐不畏权贵、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的精神。,春秋笔法,拓展探究,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而“春秋笔法”作为孔子品评历史人物的一种方法,便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取向,司马迁认为:“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

8、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把这种笔法称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讨论探究:晋灵公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1.“晋灵公不君”中“不君”就暗含了作者对晋灵公的态度,正所谓“一字寓褒贬。”2.董狐以“赵盾弑其君”的罪名写进史书中,就是“春秋笔法”的真

9、实体现,实战练习,1.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B.衮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阙:空缺。C.宣子骤谏,公患之。骤:多次。D.使鉏鏖贼之。贼:暗杀。,B(阙:过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B.厚敛以雕墙 置诸橐以与之C.既而与为公介 为三闾大夫D.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舍于翳桑,A(第一个“而”是转折连词,可译可不译;第二个“而”是假设连词,可译为“如果、假如”。),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三进及溜,

10、而后视之。宣子骤谏,公患之。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斗且出,提弥明死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B.C.D.,D(表现忠于职守,为人正直。为士季的行为举动,与赵盾无关。与职守、为人无关。为翳桑饿人灵辄的奋力保护,非赵盾举动。),4.下列对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说明正确的是()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B.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未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D.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再次企图谋杀忠臣赵盾。,C(A、B把宣子与赵盾视为两个人不正确,A项中又说晋灵公能够接受劝谏,也不正确。D项“能够接受”不正确,也并未真改,说“边改边犯”也不对。),翻译下列句子,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4.其我之谓矣,5.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