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8097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直书单元主题春秋笔法,南涧一中李贵,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和文化内涵。3、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直无畏的精神。,晋灵公不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故事1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苑,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悦,赐金帛慰劳之。(宋司马光涑水纪闻),故事2(齐国大夫崔杼弑其国君齐庄公)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

2、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史”字意义溯源,会意字,从中从手。中,正也。记事者也(说文),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史官。,彬彬孔子也令人害怕,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关于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现在流传的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该书极其简括地记载了上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242年的历史事件。,关于“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3、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关于春秋和左传,因为春秋文字过于简约,犹如大事年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人们撰写了一些专门诠释春秋内涵,阐述圣人思想的著作。左传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著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

4、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都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左传继承了春秋笔法。,预习作业一、通假字1而观其辟丸也(通“_”,_)2三进及溜(通“_”,_)3寘诸畚(通“_”,_)4衮职有阙(通“_”,_)5宣子田于首山(通“_”,_),畋 打猎,避 躲避,罶 这里指屋檐下,置 放置,缺 过失,动词,严格限定,动词,穿过,名词,犯错误,名词,过错,动词,超过,动词,看望,副词,能,动词,克制,动词,战胜,副词,立刻,形容词,非正式的,连词,如果,动词,借助,动词,宽容,名词,假日,动词,登上,动词,登到,动词,上,动词,避免,动词,住宿,动词,留下,动词,放开,动词,丢下,动词,放弃,动词,筑舍定

5、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动词,避免,动词,免除,三、词类活用1晋灵公不君_2问其故,而患之_3使麑贼之_4提弥明死之_5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_6舍于翳桑_,名词用作动词,住宿,名词活用为动词,行君道,名词活用为动词,担忧,名词活用为动词,刺杀,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除,四、古今异义1书法不隐古义:_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2古之良大夫也古义:_今义:医生的别称,古代官职名,记事的原则(方法),五、文言句式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_2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_3尚早,坐而假寐 _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_5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_6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_7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6、,非子而谁 _8其我之谓矣 _,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省略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疑问句,六、名句默写1人谁无过,_,_!2靡不有初,_。3庆父不死,_。4外举不弃仇,_。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_。,有备无患,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鲜克有终,鲁难未已,内举不失亲,梳理故事情节,晋灵公有不君之举士季进谏,灵公不改赵盾多次进谏灵公派鉏麑行刺赵盾,鉏麑自愧,触槐自杀灵公设宴暗杀赵盾,被提弥明、灵辄救下逃脱赵穿杀死晋灵公史官赵盾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晋灵公不君记载的事件,在春秋是这样表述的:“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种表述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1

7、、“杀”、“弑”、“诛”,这三个表示“杀”的动词在春秋笔法运用中各有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在位14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春秋中直呼其名“夷皋”,是指斥晋灵公为无道之君,称谓之中隐寓褒贬。,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左传继承了春秋这种用笔叙事的笔法,下面请同学认真阅读课文,细细品味这种笔法运用的妙处。,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加以概括,并指出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怎样的性格特点?,厚敛饰墙(贪婪)弹人取乐(荒唐)滥杀厨师(残暴),谋害赵盾(昏庸),敷衍士季(狡猾),完全不行君道,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

8、”,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骤谏灵公(忠君)盛服候朝(守职)救济饿民(养民)尊重史官(遵礼),忠 臣,感悟春秋笔法的特点,春秋笔法特点之一,叙事别善恶,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文章一共塑造了“一君四臣三武士”,可以说,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文章,想想这是什么原因?,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春秋笔法特点,叙事别善恶细节明是非一字寓褒贬,分析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孔子称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孔子对记录史事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胡适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你认为史学家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请联系刘知几直书谈

9、谈。1、“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刘知几直书)2、“盖烈士徇名,壮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最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刘知几直书),探究春秋笔法的经学本质,赵盾根本没有杀害晋灵公,但是史官董狐竟然理直气壮地记下“赵盾弑其君”,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孔子如何评价董狐和赵盾,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春秋笔法,文学(尚简用晦)求美史学(秉笔直书)求真经学(维护礼法)求善,春秋笔法,是一种用简约的言辞隐含着诗性的褒善贬恶的智慧,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直 书,刘知几选自史通,预习作业一、通假字1励其匪躬之节(通“_”)2

10、私存嘿记之文(通“_”),默,非,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名词,脚印,名词,事情,名词,印痕,名词,事迹,连词,然而,代词,这样,代词,如此,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代词,这样,动词,攀附,动词,记载,名词,书籍,名词,书信,名词,指尚书,动词,倾向于,动词,小步快走,动词,追逐,动词,征税,动词,验证,动词,追逐,名词,征兆,介词,表凭借,副词,相互,动词,帮助,名词,相貌,名词,国相,副词,相互,连词,因而,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人之所贱_2人之所贵_3然后能成其良直_4韦昭仗正于吴朝_5或身膏斧钺_,名词活用为动词,遭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珍贵,形容

11、词活用为名词,良直的品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义,6幸获两全_7案金行在历_8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_9而遗芳余烈_10贯三光而洞九泉_,名词活用为动词,洞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好的名声,四、古今异义1夫人禀五常古义:_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树之风声古义:_今义:刮风的声音;传播出来的信息3盖烈士徇名古义:_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刚烈之士,有气节,有操守的人,两个词,夫,发语词,不译;人,指人们,风教,引申为好的风气,五、文言句式1申以劝诫,树之风声_2言之若是,吁可畏乎_3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_4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12、_5见屈武侯_6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_,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倒装句,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被动句,六、名句默写1直如弦,死道边;_,_。2况史之为务,_,_。,申以劝诫 树之风声,曲如钩 反封侯,预习作业一、通假字1励其匪躬之节(通“_”)2私存嘿记之文(通“_”),默,非,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名词,脚印,名词,事情,名词,印痕,名词,事迹,连词,然而,代词,这样,代词,如此,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代词,这样,动词,攀附,动词,记载,名词,书籍,名词,书信,名词,指尚书,动词,倾向于,动词,小步快走,动词,追逐,动词,征税,动词,验证,动词,追逐,名词,征兆,介词,表凭借,副词,相互,动词

13、,帮助,名词,相貌,名词,国相,副词,相互,连词,因而,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人之所贱_2人之所贵_3然后能成其良直_4韦昭仗正于吴朝_5或身膏斧钺_,名词活用为动词,遭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珍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良直的品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义,6幸获两全_7案金行在历_8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_9而遗芳余烈_10贯三光而洞九泉_,名词活用为动词,洞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好的名声,四、古今异义1夫人禀五常古义:_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树之风声古义:_今义:刮风的声音;传播出

14、来的信息3盖烈士徇名古义:_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刚烈之士,有气节,有操守的人,两个词,夫,发语词,不译;人,指人们,风教,引申为好的风气,五、文言句式1申以劝诫,树之风声_2言之若是,吁可畏乎_3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_4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_5见屈武侯_6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_,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倒装句,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被动句,六、名句默写1直如弦,死道边;_,_。2况史之为务,_,_。,申以劝诫 树之风声,曲如钩 反封侯,讨论题,(何为直书;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课文是运用什么论据和方法老论证的。),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书、曲笔篇。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第二段,列举历代史家之例,说明:世途多隘,直书难遇。,第三段,评说六朝史书,列举用直书、曲笔两种不同笔法编撰史书的事例,说明直书之难。,第四段小结,赞扬了秉笔直书的精神。谴责了“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