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21242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最近教学的热点。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理论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进行了讨论。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不完全适用于每门学科。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具有共同学习任务,明确任务分工的情况下进行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分工合作,是小组成员间互动交流的过程,个人的任务是小组整体任务的一部分。二、小组合作学习涉及的基础理论小组合作学习涉及的基础理论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

2、新知识的时候是人脑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构建联系的过程,所有的新知识都不可能从空白学起,必定是建立在以前旧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结构的构建。2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构建出符合自己思维逻辑的知识体系。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3从认知发展的角度讲,注重的是儿童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方面的综合发展。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好处,它能促进学生间

3、的互动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提高,但这并不是说小组合作学习就适用于所有的学习课程。在这里我把学习内容划分成2个种类,第一种是必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二种是采用和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的。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进行了讨论。1、从数的认识中谈分组原则数的认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数学的第一步,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分组,在分组的时候我采用了一个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之所以采用这个原则,是为了保证每一组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同的学习任务,毕竟老师不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

4、认知能力不同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但是为什么又要求组内异质呢?这是为了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孩子都有事情可做,通俗的讲,就是让聪明的孩子进行任务的分配,让平常一点的孩子进行具体任务的完成。这里可能有的学着会认为学生应该一视同仁,觉得我这个老师的教学理念有问题。在这里说明一下,“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正是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表现,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是有差别的这个事实,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对所有学生都进行一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比如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有的学生一节课就可以学会所有的知识,老师给了100分的课堂评价,而有的学生只能学会1-5的认识这部分内

5、容,有的学生能掌握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练减法,这些学生老师在给课堂评价分数的时候应该是40分?50分?不及格?都错了,同样应该是100分,有人说这样的课堂评价分数还有意义吗?所有的学生都是100分。这里提出我的另一个观点,课堂评价分只有0分和100分,虽然说的有点极端,但这正是我的想法,下面说下理由,首先,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他做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那他掌握1-5这5个数字并且学会5以内的加减法就会很轻松,如果学生能力较差,那他能认识1-5这5个数字的时候,跟那个既能认知1-5这5个数字又能学会5以内加减法的学生所花费的

6、时间,精力是一样的,他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已经是他最大努力的结果了,我凭什么不给他100分。要知道所有的学生都用了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精力进行了相同内容的学习,能掌握多少是他们自我认知能力的结果。这里可能就有人问,虽然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同样的学习内容,但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玩耍导致他没有学到自己应该学会的内容呢?这就是我把课堂评价分数设置为0分和100分的原因,这部分学生我会给他们0分,我的100分是对认真努力学习学生的一种表扬,而0分则是对上课贪玩不好好学习学生的告诫。2、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并在课堂上举办了一次竞速比赛。游戏背景和游戏道具:学生有很

7、多学习文具和娱乐道具,比如笔筒,文具盒,足球,手帕纸盒。墨水盒,水杯,甚至还有健力宝,肥皂等很多小物品,我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胡乱放在一堆,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游戏的道具。游戏规则:游戏中,小组的5个成员要把这对乱七八糟的小物品放置到教室前面名字的大箱子里,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最后哪个小组速度快,哪个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成员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作为裁判,在讲台上进行计时,现在同学们有3分钟的时间进行作战计划的交流,现在3分钟倒计时开始”。我按下秒表之后走下讲台巡视,听学生们讨论的作战方案,我发现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这时候会主动积极的出谋划策,平时人缘好的学生

8、会进行任务的分配,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会受到其它同学的鼓励,让他选择一种类型的物品搬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对于教师而言,最终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图形,了解图形,让学生在回家后能自信的指着足球对爸爸妈妈说,“这是球形,我还知道咱家的茶几是长方体,我睡的床也是长方体。”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划分成10组,需要说明一下,“认识钟表”课程的目的在于复习前面所学数字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分组教学,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我把学生划分成10组,让学生用纸张制作简

9、化的时钟,钟表的主要成分是表盘,秒针,分针,时针,其中学生A拿着纸张做的秒针,在表盘上模拟秒针的转动,学生B在秒针转动60个小格后拿着分针转动1小格,学生C在分针转动60小格的时候正好转1大格,游戏中涉及很多个时间,小组内成员轮换着当秒针,分针,时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培养了动手能力,加强了组内情感交流,还认识到时钟是60进制,学习到了知识。当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钟表后,我让学生们把钟表设置成晚上12点整,然后给学生讲故事,“小明的一天”,并要求学生把我说的每一个时间都准确的在自己的钟表上表现出来。首先是睡觉,在早上8点之前,小明都在家里睡觉,钟表缓慢的运转,一直到早上7点,

10、小明的爸爸妈妈起床做饭,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时钟转到7点整,然后到7点50的时候,妈妈去叫小明起床,但是小明赖床不起,直到8点整才出了被窝,然后洗漱到8点15,吃完早饭是8点半,然后妈妈送小明去学校,到学校的时候已经8点55了,就快上课了。9点的时候,小明开始上课,一直到中午12点。小明跟着小朋友一起去食堂吃饭,吃完是12点40,吃完饭小明在生活老师的带领下去宿舍睡觉到下午2点整,然后起床洗脸去上课,到教室的时候是2点半,刚好上课铃声响起,晚上5点,妈妈来接小明放学,小明高兴的告诉妈妈自己在学校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路上堵车,回到家是5点50,小明妈妈给小明做了最爱吃的菜,这时候已经是晚上7点15

11、,小明做完老师留下的家庭作业是晚上8点,再玩了一会妈妈的手机后在9点整洗漱上床睡觉。我之所以这么详细的描述我的实际教学过程,是要说明3个要点,第一,故事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日程生活,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周边所有的事物对于他都是新鲜的,有趣的,想去探索的,所以把日常生活融入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第二,我再讲故事的时候注重情境的描述,并不是说为了让学生认识钟表,就忽略情境描述,枯燥的在故事里填充时间数字,要知道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更多的是感性思维的思考和认识。最后,故事中出现整点,整点半的时间数字较多,而其它时间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整点的时候分针会指在数字12上,整点半的时候分针

12、会指在数字6上,这和其它的8点55,有一定的差别,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整点和整点半的认识。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入日常生活元素,以玩游戏,讲故事,画图画等各种方式把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四、结束语小学数学是学生认识学生的基础。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理论出发,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进行了讨论。参考文献:1王作浩.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3):41-42.2张存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11):32-33.3唐平. 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个案研究永川市来苏镇来苏小学微型实验D. 重庆师范大学, 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