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新亮点.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133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论文: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新亮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论文: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新亮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论文: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新亮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论文: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新亮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论文: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新亮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新亮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新亮点.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新亮点 【摘要】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小学数学越来越社会化,本文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数学阅读训练和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新亮点。【关键词】数学阅读 析要性 寻原因 探措施在实习期间,笔者发现一张五年级数学单元测试卷上的一题错误率极高。题目是这样的:医生让爷爷7天服一种药片,共需要58mg,而这种药一瓶的规格是:“1.05 mg60”,那么爷爷吃一瓶药,够了吗?(mg表示毫克)错误统计

2、:班级五(1)班五(2)班五(3)班五(4班)共计错误人数8人10人12人8人38人占全年级人数(159人)的百分比5%6%8%5%24%38位同学在这题上失了分,占全年级人数的24%。其实这是一题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好题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部分同学不能解决这样的生活问题呢?笔者对部分同学进行了口头访问,这部分同学的基本回答就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类似的题目或读不懂题目的意思。这样的回答使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如果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那可真是教育的失败。而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确实就存在着这样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

3、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竖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就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曾指出,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是爱好文学。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也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此即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本文试从“数学阅读”的角度深入分析,展开讨论。一、“数学阅读”忽视的原因分析“数学阅读”被

4、忽视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原因。(一)主观原因1.“数学阅读”没有被重视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引起的。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虽已经意识到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害怕学生过早知道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而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产生厌倦感,或是因为学生的阅读、自学水平参差,使得教学的起点不一,这样一来课堂难以控制。也有教师简单的认为这是语文教学应该做的工作,数学教学根本就不需要。2.“数学阅读”的开展主要取决于学生。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就满足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即使老师布置了阅

5、读数学书的作业,也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及创新见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率比较低下。(二)客观原因许多学生自学能力差,认为数学阅读很难,许多老师也认为阅读教学很难把握,这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二、指导“数学阅读”的操作策略:(一)从时间上把握“数学阅读” 从时间上回归“数学阅读”就是让

6、数学教师从理性上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学习的基本环节中去。本文主要从“课前阅读”、“课内阅读”和“课外延伸阅读”三个时间段根据教学要求来安排学生的阅读内容。 1.课前阅读体验“脚手架”的魅力 将“数学阅读”安排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数学课本的阅读”初步感知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加强数学课堂上的调控。学生通过课前的“数学阅读”自学到了部分简单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在新课开始时安排是检查的环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所在。这样进行“课前阅读”后就可以把较多的时间留在课堂中让学生去探索心中的困惑。在一些特殊的教学内容前,

7、让学生搜集一些必要的数学信息,不仅可以丰富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内容、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可以适当调节课内氛围,增强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提高“数学阅读”的兴趣。2.课内阅读品味“茶”的清香课内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开展“数学阅读”活动。如,“秒的认识”这一课,教师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就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古代的计时工具”,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沙漏”、“刻漏”和“日晷”等一些古代的计时工具。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进一步意识到现代人的高超智慧,增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课堂上安排学生阅读,可以以“自学”的形式,

8、也可以是进行“集体阅读”。阅读的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但是,作为教师则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开展 课内“数学阅读”的关键在教师。实际上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阅读,比如在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出一些这样的练习,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 你知道世界十大河流吗?请你读一读,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1)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2)亚马逊河,全长6480千米;(3)长江,全长6380千米;(4)密西西比河,全长6020千米;(5)黄河,全长5464千米;(6)刚果河,全长4700千米;(7)湄公河,全长4500千米;(8)黑龙江,全长4350千米;(9)

9、勒拿河,全长4260千米;(10)尼日尔河,全长4180千米。 3.课外阅读奏响“乐曲”余声 数学知识源远流长,集聚了人类的智慧。所以在一些教学内容过后,适当安排学生阅读或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对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积淀是大有裨益的。加之有很多学生的学习是感性的,只要教师的进行适当的引导、激励,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的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 如在学生接触“小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积累。如开展收集“小数的发展史”等活动。 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的体验,让学生们

10、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二)从指导方式上探究“数学阅读”1.依据阅读内容,制定阅读要求及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案例一:比的意义揭示课题后,师:你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识呀?(适当板书学生的回答)师:这节课老师就请请各个学习小组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自主学习的要求,把你们认为重要的圈划出来,有问题的在旁边打上问号,然后我们来交流。自主阅读要求:(每个学生各一份)请你先认真阅读数学书P4547页,再解决下面的问题。A.先举例说明分数、除法和比有什么样的关系

11、,再填写下表:名称组 成 部 分比前项比号后项( )比值分数除法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什么式子来表示? B.为什么说“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说明什么?你猜测( )。 C.两个数的比表示它们之间的( )关系。举例说明。 D.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比?与今天所学的“比”意义相同吗? E.你还有哪些疑问?( ) 学生自由阅读后,师生围绕“阅读提纲”展开讨论和学习。 这几个提纲是比的意义这节课中的知识点,也是这节课应该围绕的核心问题。在实际教学时,学生先通读课本中的学习内容,初步的了解“比”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再进行精读、展开自学、交流合作。利用第(2)个问题,既培养学生质疑、猜测的问题意识,有

12、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学生在结合具体的例子,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将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逐步“演化”,由具体的实例过度到用表格来表示,再抽象成数学符号的过程中,对三者的内在联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得以培养。整节课,学生先围绕这张“提纲”进行阅读自学,对“比”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再集体交流、讨论,达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效果,从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而充实。2.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

13、,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有的教师先出示了下列导学提纲: (1)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的形状怎么样?相对的面的面积怎么样?(2) 长方体有几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怎么样?(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然后让学生按照导学提纲去阅读、自学。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大问题:“你认为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找到答案,并要求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比较、测量,小组同学交流后全班同学交流,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按照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行

14、板书。虽然这两种教法都总结出了长方体的特征,但前者是教师“领”着学生总结出来的,学生学得很被动;后者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孩子们面对自己的探求所得很有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3.归纳小结,理清脉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案例二约数和倍数的整理和复习课伊始,师:约数和倍数这个单元的概念比较多。这节课,建议大家结合手中的“导读提纲”自学课本,了解这部分概念的含义,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导读提纲:(每生一份)A.什么叫整除你还记得吗?到

15、课本第80页去找一找。根据整除这一概念我们得到了两个概念?B.在小学阶段,我们意义把非0的自然数分成哪几类?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答:按( )标准,分成( )和( );或按( )标准,分成( )、( )和( )。C.这单元,我们还学了哪些概念,举例说明。D.按照先后顺序,请你们相互说说先学了什么概念,然后学了什么?接着又学了什么?并把下面的知识“网络图”补充完整:整数约数公约数合数1质因数E.你觉得哪些概念容易混淆?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开阅读进行复习。依照这张“导读提纲”,学生不仅能有条不紊、积极地整理所学内容,自主地建构知识。而且也有时间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

16、法。总之,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更有助于数学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从低段开始,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参考文献】1辛自强.儿童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图式与策略的获得.北京师范大学,2002.2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孔秋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