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14420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选择及合理环评报告.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8 路线选择及合理性分析8.1 项目方案概况通过方案比选,拟定的比选方案均能使G205山深线绕避高新区及博兴县城区,符合G205山深线基本走向;虽然方案A路线稍长、投资稍高,但在滨州高新区东和博兴县城区北形成新的过境通道,未来通过市政路网与本项目衔接,方便滨州高新区和博兴县对外出行,与区域路网布局协调性方面较优,兼顾了滨州高新区和博兴县经济发展对本项目的要求;路线布设利用滨州高新区规划预留过境通道及部分已建道路,符合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区总体规划(2010-2030),占用农用地少,对现有农田灌溉系统切割较少,是高新区及博兴县均倾向的方案,故本报告推荐方案A。线路具体走向详见图8.1-1。

2、8.1.1 起终点及主要控制点1、起终点推荐方案起点位于G205山深线与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北端连接线交叉处(G205山深线K546+979),相衔接的G205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5米。终点位于G205山深线与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交叉处(G205山深线K587+268),与相衔接的G205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5.5米。2、路线走向路线起于G205山深线与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北端连接线交叉处(G205山深线K546+979),利用滨

3、州黄河公铁大桥和北端连接线至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沿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向南,于黄王庄村南上跨滨小铁路,利用滨州高新区预留东过境通道向南,经高庙李家村东、八甲村西,于九甲村南下穿在建长深高速,于赤张村南上跨北支新河,经巩庄村东北、范王村西,于太平村东路线转向东,上跨引黄济青干渠,于高家村西上跨张东铁路,西接S228黄临线,利用现有S228黄临线加宽至现有S316寿高线,后沿S228黄临线向南至南门村,路线转向西,利用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至G205山深线,止于G205山深线与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交叉处(G205山深线K587+268)。路线全长42.168公里,其中新建段22.516

4、公里,加宽利用段15.794公里,完全利用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及连接线3. 858公里,完全利用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2.056公里。3、主要控制点路线起终点、滨州黄河公铁大桥、滨州高新区预留东过境通道和沿线村庄。8.1.2 建设规模、技术标准推荐方案路线全长42.168公里,其中新建段22.516公里,加宽利用段13.738公里,完全利用段5.914公里;路基土方1378.834千立方米;路基排水及防护295.10百立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894.460千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面122.810千平方米;桥梁总长3409米,其中特大桥1116米/1座(小清河特大桥加宽利用)、大桥1473米/3座

5、(加宽利用1座)、中桥527米/9座(加宽利用1座)和小桥293米/16座(加宽利用1座);涵洞92道(加长利用47道);互通立交1处(AK12+007、下穿在建长深高速);分离立交2处(AK5+555上跨滨小铁路,AK20十050上跨张东铁路);平面交叉31处;永久用地210.6107公顷(其中新增用地137.9443公顷);收费站2处(主线收费站1处、匝道收费站1处);养护工区1处。完全利用段无工程量。本项目拟采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2014)规定的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至收费站段和寨郝村至终点段采用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5.5米;收

6、费站至寨郝村段采用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33米,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00,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小清河特大桥设计洪水频率1/300,其余桥涵设计洪水频率1/100;小清河干流按III级航道预留净空,通航净空采用60.07.0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10,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按相关规定执行;起点至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完全利用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及其连接线,维持原技术标准不变。表8.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8.1.3 路基工程1、路基断面形式推荐方案采用整体式路基,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至收费站段和寨郝村至南门村段路基宽度采用25.5米,其中中间带为0.5+2+0.5米、行车道为223.

7、75米、硬路肩为23.0米、土路肩为20.75米,路基标准横断面如图8.1-2所示,收费站至寨郝村段路基宽度采用33.0米,其中中间带为05+2+0.5米、行车道为233.75米、硬路肩为23.0米、土路肩为20.75米,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如图8.1-3和8.1-4所示。图8.1-2 双向四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新建路段)图8.1-3 双向六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新建路段)图8.1-4 双向六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加宽路段)2、路拱坡度一般路段,路缘带、行车道和硬路肩横坡为2%,土路肩为4%;超高路段超高侧、路缘带和硬路肩同行车道一起超高,土路肩保持向外4%不变,另一侧与一般路段相同。3、路基边

8、坡及用地范围路基边坡采用1:1.5,公路用地范围为边沟外1.0米。4、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路基填筑前应挖除20厘米表层种植土,种植土可用于路基边坡绿化,然后进行填前夯实。直接用作路基填筑的填料,其液限应不大于50,塑性指数不大于26。路基填土应分层碾压,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30厘米。强度及路基的压实度按表8.1-2执行。表8.1-2 路基压实度表5、路基路面排水全线路基、路面排水设施应与桥梁、沟渠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以便及时排除路基、路面雨水,同时不影响沿线农田排灌。(1)路基排水:一般路段,设置底宽80厘米,深80厘米梯形边沟,内边坡1:1.5,外边坡1:1,并采用空心六角砖护砌。城镇或村庄路

9、段:设置底宽80厘米,深80厘米矩形盖板边沟。铁路分离立交桥两端路基路段:设置底宽80厘米,深80厘米梯形浆砌片石边沟,内边坡1:1.5,外边坡1:1。(2)路面排水全线路面采用分散排水方式。在超高路段的超高侧,路面水汇至中央分隔带,由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排出;另一侧与一般路段排水原则相同。(3)中央分隔带排水一般路段中央分隔带采用凸形,在分隔带底设置纵向和横向排水管,将渗水汇集并引出路基。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采用浅碟式,中间设置集水井,将水汇集至集水井后再由横向排水管将其排至路基外。6、路基边坡防护项目区气候宜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丰富。路基防护设计应以舒适、协调为原则,遵循生态防护与景观设计相

10、结合的设计思路,使公路景观与公路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协调一致。沿线地形为黄河冲积平原。干湿类型为:干燥或中湿,植被成活率高。边坡率的取定及防护工程方案将充分考虑以上特点,采用植物(乔、灌混合)及植草防护为主。(1)护坡道填方路基坡脚处设置1.0米护坡道,并采用植草防护,并结合景观设计栽植常绿乔木、灌木。(2)路堤边坡路基边坡的防护形式以力求多样化、绿色化,做到路景配合,使路线与环境协调为原则,结合本地区路基填料、气候特点及工程经济等因素,具体采用如下防护形式:路堤边坡高度H4米时采用喷播草籽防护;路堤边坡高度H4米时,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路线经过池塘及易积水路段,设计水位以上50厘米至淤泥底面

11、采用浆砌片石防护,以上部分防护同正常路段;桥头段路基无冲刷要求时,锥坡后10米长的路基采用M7.5浆砌块石+植草防护。有冲刷要求时采用浆砌片石防护。7、取土方案及节约用地措施项目所在区域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拟建项目路基填料采用引黄济青渠首沉沙池清淤弃土和挖除旧路废弃的基层材料。8、不良路基处理工程(1)浅层软基处理路线大部分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且处于稳定区。选线时对多数水塘、水坑进行了有效避让,但仍需穿越少量不良地质路段。浅层软基处理拟采用水泥固化土处理。(2)路床处理为提高路床强度,对全线路床顶部以下040厘米做8%掺灰处理,路床顶部以下4080厘米做6%掺灰处理。(3)水泥搅拌桩沿

12、线部分路段穿越鱼塘、水塘及苇塘等较深积水地段以及填高较高的结构物台背区进行水泥搅拌桩处理。8.1.4路面工程1、自然环境路线所经区域位于山东省北部,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和,风多雨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多年平均气温12.10。公路自然区划为II4区。2、设计理论及技术标准路面结构设计时,应根据设计交通量,使用要求及土质、气候、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按照就地取材、降低造价、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合理确定路面形式,并根据土质情况进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国内路面结构、材料的新发展及山东省己建公路的实践经验,因此拟建公路推荐采用沥

13、青混凝土路面,收费站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3、路面各结构层方案比较(1)面层高等级公路中使用或正在试验使用的面层的混合料型式主要有AC、SMA、OGFC等。SMA路面较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抗压强度、耐高温稳定性、水稳性、抗滑能力、平整度和抵抗收缩变形的能力等路用性能上要好,SMA路面对原材料质量技术要求高,对施工工艺要求也高,价格相对要高。AC-13沥青混凝土抗滑性能较好、工艺成熟、造价相对较低,但抗车辙能力相对较差。其他密级配类型的混合料性能满足要求,造价、施工要求相对于SMA稍低一些;多空隙混合料目前尚未大面积推广使用。综合分析本项目的实际,考虑项目重载交通较多,确定上面层采用4厘米细粒式改

14、性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13),下面层采用6厘米中粒式沥青混凝(AC-20)。表8.1-3 上面层方案比较(2)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早期强度大,施工工艺简单,施工经验成熟,但半刚性基层开裂问题一直是该种结构无法克服的缺点。通过对滨州地区近几年修建公路情祝的调查,水泥碎石基层路面反射裂缝较少。加之,滨州地区降雨量不大,气候较干燥,不易产生反射裂缝。故本次设计推荐采用218厘米水泥稳定碎石,下一阶段设计中注意采取掺加粉煤灰等措施控制水泥碎石的反射裂缝。(3)底基层根据理论分析,若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材料之间是连续体系时,沥青层多数处于受压状态或出现较小拉应力,而半刚性材料层主要承受拉应力。如果上

15、下层间模量比越小,随着沥青层剪应力增大,则下层拉应力会越大,当半刚性基层刚度越大,则半刚性基层会越容易开裂,形成反射裂缝,破坏路面。因此,半刚性基层的刚度不宜太大,或者各结构层间模量逐渐递减路面结构方案,可使结构层受力更合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第4.2.2条提出“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层组合设计,基层与沥青面层的模量比宜在1.53之间;基层与底基层的模量比不宜大于3.0;底基层与土基模量比宜在2.512.5之间”。根据上述理论,采用二灰稳定土可以有效的实现模量过渡。因此本设计底基层采用18厘米二灰稳定土。考虑到本项目部分老路沥青层和基层拆除后,若完全废弃将对环境

16、造成一定的破坏,拟将旧路沥青面层和水泥稳定碎石铣刨料掺入一定比例的碎石、砂、水泥,通过室内配合比试验,做成水泥稳定再生料底基层(冷再生混合料),作为加宽路段的底基层,厚度18厘米。(4)挖除老路面结构材料的循环利用本项目共挖除原有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10063立方米,二灰碎石52952立方米,石灰土24918立方米。为节约筑路材料和减少老路废弃路面材料对环境的破坏,对于沥青面层铣刨料经处理后用于底基层,二灰碎石和石灰土用于加宽路段的路基填筑。4、推荐方案路面结构根据自然条件和远景交通量发展需要,并结合山东已建成的多条一级公路的路面结构情况进行分析,本项目主要路面结构组合如下:(1)沥青混凝土路面

17、:上面层细粒式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厚4厘米;下面层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厚6厘米;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厚18厘米;下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厚18厘米;底基层二灰稳定土,厚18厘米。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4厘米。(2)收费站、重要平交口水泥混凝土路面:上面层为钢筋水泥混凝土面板,厚30厘米;下面层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厚4厘米;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厚18厘米;底基层为二灰稳定土,厚18厘米;路面结构总厚度为70厘米。路面结构如图8.1-5所示。图8.1-5 路面结构图8.1.5桥涵工程1、设计技术标准(1)汽车荷载等级;(2)环境类别:II类;(3)设计洪水频率:小清河特

18、大桥为1/300,其余桥涵为1/100;(4)桥梁宽度: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至收费站段和寨郝村至南门村段桥梁宽度为25米;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至寨郝村段除小清河特大桥为42.5m,其余为32.5米;完全利用段维持原桥梁宽度。(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10。2、沿线桥涵概况本项目京博集团至兴博三路段利用原S228线位,兴博三路至寨郝村段利用原S233线位。沿线老路的桥涵分布为:特大桥1座,大桥1座,中桥3座,小桥4座,涵洞47道。原S228段桥涵建成于2006年,桥涵汽车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原S233段沿线桥涵建成于2013年,桥涵汽车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3、桥涵设计原则(1)

19、桥涵设计满足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要求,采用标准化、集中预制装配、便于施工及养护的结构形式。(2)加宽利用段桥涵的新建部分与既有桥涵结构连接时,既有桥涵极限承载能力应满足或采取加固措施后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满足原设计标准要求。(3)本项目加宽利用段既有桥涵汽车荷载等级均为公路江级;既有桥梁总体技术状况评定等级为1类、2类的原位利用;对于评定为3类的桥梁,由于均存在板底横向裂缝的病害,采取板底粘贴玻璃纤维、更换桥面铺装等加固措施只能延缓病害发展,无法根治,而且加固费用较高;考虑到两侧加宽后,加宽部分与加固利用部分的承载能力和使用状态存在较大不同,且加固利用部分存在后期养护维修

20、费用高、拆除新建困难等不足,从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考虑,对本项目评定等级为三类的桥梁拆除新建。涵洞技术状况评定为1类的原位利用,2类的经维修后利用,3类的宜拆除新建。(4)桥长及跨径布置应满足水文设计要求,参照河道附近己有桥梁跨径布置情祝,尽量不压缩河道断面,并结合当地主管单位意见,以保证满足泄洪、排涝、通行的需要。4、新建桥梁方案(1)上部结构当跨径大于8米且小于等于20米时,采用预应力硅空心板结构;当跨径大于20米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2)下部结构根据沿线地质条件,采用柱式墩、柱式台或肋板台。基础采用桩基础。图8.1-6 桥梁标准横断面(一)图8.1-7 桥梁

21、标准横断面(二)5、老桥处理方案(1)三号干渠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拆除原桥,新建320m预应力硅空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2)原S228新博线K100+946小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拆除原桥,新建1-8m钢筋硅实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3)引黄济青II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拆除原桥,新建3-16m预应力硅实心板,下部构造

22、采用桩柱台,桩基础。(4)原5228新博线K101+041小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8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拆除原桥,新建1-8m钢筋硅实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5)支脉分沟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加宽利用,两侧加宽9.5m,采用210m预应力砼空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6)原5228新博线K101+957小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拆除原桥,新建18m

23、钢筋砼实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7)支脉河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建议加宽利用,两侧加宽9.5m,采用620m预应力砼空心板,下部构造采用桩柱台,桩基础。(8)小清河特大桥:根据本项目桥梁的功能定位,考虑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的要求,结合桥梁检测资料,小清河桥建议加宽利用,两侧加宽17m,跨径和原桥相同,下部采用肋板台,桩基础。小清河桥两侧加宽部分与原桥分离间距0.5米,单侧加宽宽度为0.5m(护栏)+0.25m(C值)+0.5m(左侧路缘带)+3.75m(行车道)+3.0m(右侧硬路

24、肩)+0.5m(护栏)=8.5米,总桥宽为42.5米。图8.1-8 小清河桥加宽利用方案图6、涵洞(1)涵洞主要采用管涵和盖板涵,为节省工程造价,对部分沟渠进行改移、压缩。(2)本项目利用段涵洞质量状况较好,只需日常清洁保养。对可能的病害建议处理措施:疏整水道,清除洞内、洞口放土,保证水流畅顺通过;对于勾缝脱落部位应用水泥砂浆勾缝或修补表面。7、桥涵规模推荐方案特大桥1116米/1座(加宽利用),大桥1473米/3座(新建1347/2座,加宽利用126米/1座),中桥527米/9座(新建341米/6座,加宽利用66米/1座,拆除新建120米/2座),小桥293米/16座(新建225米/12座,

25、加宽利用26米/1座,拆除新建42米/3座),涵洞92道(新建45座道,接长利用47道)。本项目特大桥、大中桥设置情况如表8.1-4所示。表8.1-4 桥梁一览表8.1.6交叉工程本项目与在建长深高速相交时设置互通立交;与铁路相交时设置分离式立交;与其他等级公路相交时采用平面交叉。1、九甲互通立交本项目于九甲村西南下穿在建长深高速,交叉桩号AK12+007(在建长深高速桩号BK15+189),交叉角度1060,采用双喇叭型式,如图8.1-9所示。匝道设计速度40公里/小时,除收费站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其他路段为沥青路面,路面结构同主线。图8.1-9 九甲互通立交平面图2、分离立交(1)上跨滨小

26、铁路分离立交本项目于滨州市高新区黄王庄村南约1.1公里处设公铁分离上跨滨小铁路(交叉处AK5+555,铁路桩号DK9+815),交叉角度为330,公铁分离上部结构拟采用左幅1030+(40+40+35)+1330m、右幅1130+(35+40+40)+1230预应力砼组合箱梁,左右幅错孔布置,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墩、肋板台和桩基础;按单线电气化标准预留铁路建筑限界(7.9610.0)。上跨滨小铁路分离立交设置如图8.1-10所示。图8.1-10 上跨滨小铁路平面示意图(2)上跨张东铁路分离立交本项目于博兴县陈户镇高家村西设公铁分离上跨张东铁路(交叉处桩号AK20+050,铁路桩号K53+580处)

27、,交叉角度为600。该处铁路路基高于地面2.0米,铁轨顶面宽3.1米,路基宽12.0米。公铁分离上部结构拟采用31-30m预应力硅组合箱梁,左右幅错孔布置;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墩、肋板台和桩基础;按单线电气化标准预留铁路建筑限界(7.9610.0)。上跨张东铁路分离立交设置如图8.1-11所示。图8.1-11 张东铁路分离立交平面示意图3、平面交叉全线设置公路平面交叉31处,其中,一级公路平面交叉6处,二级公路平面交叉3处,三级公路平面交叉3处,四级公路平面交叉19处。对与三级以上道路的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采用实体岛划分车道,减少交通事故。当被交路路面损坏严重时,平面交叉先处理原路病害再进行加铺。

28、另外,对于三级及以下的县乡路、机耕路进行平面设计,其中等级较高、车流量稍大的沥青或碎石路,保持原路宽度,平交范围内被交路纵坡不大于3%。为了减少横向干扰,提高公路安全水平,对于四级及四级以下机耕路,按一级公路交叉口间距要求进行归并接入。4、管线交叉与管线交叉时,设置管线保护涵。与中国石化输油管线交叉,采用14米盖板涵跨越;AK9+700-AK11+700段石油管线密集,迁移石油管线1600米,预留石油管线涵洞10处;与其他管线交叉,涵洞尺寸视现有管径大小确定。8.1.7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拟建公路需要配备相应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等,为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行、满足道

29、路使用的需求,沿线设施与主体工程应同步实施。1、收费设施为保障滨州黄河公铁大桥收费顺利进行,本项目设置主线收费站一处,位于AK1+000处,设计规模为九进九出,收费广场长200米,收费广场过渡段长200米,收费岛的其他尺寸按现行有关规定取定。九甲互通立交设置匝道收费站一处,设计规模为四进八出,收费站广场长120米,收费广场过渡段长150米,收费岛的其他尺寸按现行规定取定。2、养护工区根据滨州市国省道干线公路公路站建设规划,本项目设置养护工区1处,位于AK10十823处,占地1.800公顷,房建面积1200平方米。3.安全设施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拟建公路需要配备相应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安全设施、服

30、务设施等,为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行、满足道路使用的需求,沿线设施与主体工程应同步实施。按照JTG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等有关规范,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主要有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声屏障、里程碑、百米桩、公路界碑、护拦、轮廓标、道口标柱等。并结合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试行)(交办公路201526号)的要求,针对拟建项口存在的邻村、邻水、平面交叉等安全隐患点,注重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设计。(1)结合主体工程采取“主动”预防措施和容错措施,必要时辅以“被动”防护措施,避免盲目设防和过度设防。(2)在大、中桥设置桥名标志及限

31、载标志,桥头设置示警桩。(3)在与国、省道平面交叉处设置预告、告知、确认标志,过平交口适当位置设置地点距离标志。(4)穿越村镇路段:为减轻穿越村镇路段与行人冲突,给予驾驶员必要的警告,设置村庄、注意行人警告标志及限速标志。并在相应的位置设置振动标线。对道路紧邻村庄路段(即路侧5.08.0米范围内有房屋、居民区),除采用上述措施外,还增设爆闪灯和车行道外侧边缘线采用红色振动标线。(5)在小型交叉口两侧设置道口标柱(每侧设置4根);交通量较小,视线良好的小平交口设置道口标柱;交通量大于50辆/h、视线不良及县、乡道被交路设置交叉路口警告标志、振动标线、道口标柱用以提醒主线车辆提高警觉。通视三角区内

32、严禁设置障碍物、种植乔木等。(6)小半径平曲线路段:小半径平曲线路段的主要风险因素是车速过快,易发生两车相撞、车辆驶出路外事故。综合设置振动标线、线形诱导标、急弯标志,慢行标志等。(7)上跨滨小铁路、张东铁路路段:在上坡路段设置陡坡标志、禁止超车标志,在下坡路段设置振动标线、解除禁止超车标志。(8)中央分隔带护栏采用单柱双波护栏。除城镇路段外,全线设置轮廓标。(9)部分高填方和临水路段,缺少防护设施,车辆冲出路侧可能性大,事故后果较为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根据不同情况设置A级波形梁护栏、混凝土护栏等。(10)里程碑布设在路侧的整公里处,其间的整百米处布设百米桩。里程碑与百米桩。里程碑与百米桩

33、均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11)公路界碑沿征地设置,间距为200米,采用水泥混凝土桩。(12)未设置路侧护栏的路段根据情况设置示警桩。8.1.8其他工程其他工程主要指现有灌渠、排沟、道路等的改移以及边沟涵的设置。主线路基占压地方道路或交角不满足要求时予以改移,采用公路等级、路基宽度等技术标准原则上不低于现状,并与当地政府、村镇或群众代表充分协调,尽量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1、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连接线改路本项目实施后,如果保持滨州黄河公铁大桥连接线交通通行,在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设置平面交叉,小营转向滨州的车辆与直行车辆之间冲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从行车安全方面考虑,在本项目建成后中断滨州黄河公

34、铁大桥连接线交通,将滨州黄河公铁大桥连接线改至收费站以南。2.改沟本项目沿线河流、沟渠纵横密布,在路线选线时,尽量做到少占河流、沟渠等,但仍有少量占压河流、沟渠情况,为了减少本项目对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对占压河流或沟渠进行改移。8.2 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分析8.2.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该项目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第一类“鼓励类”第二十四项“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第2条“国省干线改造升级”范畴,是国家鼓励建设的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8.2.2 与环发2007184号文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的符合性分析将本

35、项目建设情况与环发2007184号文相关内容进行逐条对比,拟建项目严格履行各项环保要求,尽量少占地,少占临时用地、采取噪声防护措施、生态恢复措施,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项目建设满足环发2007184号文的相关要求。具体见表8.2-1。表8.2-1 与环发2007184号文的符合性分析序号文件内容项目情况符合情况1新建公路项目,应当避免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依法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确需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机关同意。本项

36、目不穿越各环境敏感区的一级和二级保护区符合2公路工程建设应当尽量少占耕地、林地和草地,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或补偿。要严格控制路基、桥涵、隧道、立交等永久占地数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上跨式服务区。尽量减少施工道路、场地等临时占地,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和砂石料场,因地制宜做好土地恢复和景观绿化设计。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建设应尽可能顺应地形地貌,采用低路基形式。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要合理运用路线平纵指标,增加桥梁、隧道比例,做好路基土石方平衡,防止因大填大挖加剧水土流失。本项目在选线中即贯穿了少占地的理念,也制订了生态恢复和补偿的措施和方案。全线全部采用低路基,减少土方量,并方便沿线居民出行;土方平衡,做到浅挖

37、低填,尽量减少土方量。符合3可能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公路项目,应当采取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生境条件。该项目沿线不涉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符合4公路建设应特别重视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路线设计时,应尽量绕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范危险化学品运输带来的环境风险,对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二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在确保安全和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在桥梁上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设置沉淀池,对发生污染事故后的桥面径流进行处理,确保饮用水安全。拟建线路不跨越地表水源地的各级保护区。对于本项目跨越黄河、引黄济青河、溢洪

38、河处桥梁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设置沉淀池,以便对发生污染事故后的桥面径流进行处理,确保地表水体安全。符合5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公路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开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收集公众反馈意见,并对意见采纳情况进行说明。本次评价在评价各阶段采取了在纸质媒体公示、沿线村庄张贴公告等形式向公众公开项目情况,并发放1283份调查问卷了解公众意见,并将公众意见进行汇总统计。符合8.2.3与山东省环保局审批原则鲁环发2007 131号文的符合性分析为进一步落实好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治污减排任务

39、的完成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好转,原山东省环保局2007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意见”(鲁环发2007131号),对项目环评的审批原则做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对禁批和限批项目做出了严格规定。本项目与131号文件的符合性见表8.2-28.2-6。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的符合情况。表8.2-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的符合情况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是 否2、所在地县级以上生态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情况。表8.2-3 所在地县级以上生态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情况是否符合所在地县级以上生态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是 否3、污染物排

40、放达标情况拟建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量能满足山东省环保厅对该项目排放总量的确认指标。4、是否有“禁批“和“限批”情况(1)是否在原山东省环保局规定的局部禁批或限批范围之内。表8.2-4 是否在原山东省环保局规定的局部禁批或限批范围之内的情况(一)是否属于建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等环境敏感区*是否影响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是 否是 否(二)是否属于毗邻居民区的化工等有环境风险的项目是 否(三) 是否处于城市规划区内、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工业园区之外是否属于有污染的新上项目是 否是 否(四)是否处于南水北调和小清大堤两

41、侧5公里之内是否有污水排放是 否是 否(五)是否处在因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存在问题而被限批的园区是 否(六)是否处在全省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未达到省环保局确定的年度改善目标的河流两侧5公里之内是否有污水排放是 否是 否(2)是否在原山东省环保局规定的区域限批范围之内。表8.2-5 是否在原山东省环保局规定的区域限批范围之内的情况(一)是否建在连续2年未完成治污减排任务的县(市、区)是 否(二)是否建在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县(市、区)是 否(三)是否建在2008年上半年仍未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县(市、区)是 否(四)是否建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1年内污水处理率达不到60%的县(市

42、、区)是 否(五)是否建在污染严重、防治不力的设区市或县(市、区)是 否5、建设单位原有项目环评和“三同时”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治污减排完成情况。表8.2-6 原有项目环评和“三同时”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治污减排完成情况(一)上年和当年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污染物名称上年减排任务指标上年实际减排量当年减排任务指标当年实际减排量COD(吨/年)无NH3-N(吨/年)SO2(吨/年)(二)主要污染区达标排放情况污染物名称排放标准实际排放浓度排放去向河流规划目标水质现状COD(mg/L)NH3-N(mg/L)SO2(mg/m3)烟尘(mg/m3)(三)近三年内已建、在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

43、情况序号项目名称环评批复部门及批复时间项目进展情况竣工环保验收时间1无本项目建设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符合所在地县级以上生态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项目所在区域不在山东省环境保护厅“禁批”和“限批”区域,拟建项目建设满足原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意见(鲁环发2007131号)中审批原则。8.2.4项目建设与鲁环函2012263号文的符合性分析拟建项目对于省环保厅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原则(试行)(鲁环函2012263号文)的符合性见表8.2-7。表8.2-7 项目建设与鲁环函2012263号文符合性一览表规定要

44、求项目情况一、基本原则(一)建设项目立项和环评审批程序规定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 64号)的有关规定。1、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应首先向发展改革等项目审批部门报送项目建议书,依据建议书批复申请办理环境影啊评价审批手续。2、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建没单位可直接申请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3、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首先向发展改革等项目备案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备案后方可申请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拟建项目为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根据现有规定,建没单位可直接申请办理环境影评价审批手续(二)建设项目审批的必备条件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

45、落实好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意见(鲁环函2007131号)的自关规定。1、项目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相关技术规范及环境保护部和省环保厅的有关要求。2、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符合所在地县级以上生态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3、建没项目所在地必须完成减排任务,建设项目必须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或无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证明文件4、扩、改建项目,建设单位原有项目已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污染物达标排放,按期完成治污减排任务。5、符合清洁生产要求。项目符合鲁环发2007131号文件要求。(三)项目建设与规划环评相协调的要求各类园区必须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并将园区规划环评结沦及审查意见要求作

46、为审批入园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对已建成但未完成规划环评审查的各类园区,其产业结构不明确、功能区划不清晰、环保设施不完善的,不予审批入园建设项目。拟建项目属于交通项目,与规划环评没有联系。(四)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要求根据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及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鲁环发2009 80 号),建没项目环评必须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工作。1、所有新、扩、改建设项目,均应在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设置环境风险评价的专题章节。2、环境风险评价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新、扩、改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源识别、环境风险预测、选址及敏感目标、防范措施等如实做出评价,提出科学可行的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3、凡末按规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或顶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环保部门不得审批该建设项目。4、所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选址必须在依法规划的专门区域内,方可进行相关环评工作。项目评价中设置环境风险评价的专题章节,按照要求进行环境风险源识别、环境风险评价等内容,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