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1450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6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6 生态影响评价与水土保持6.1 概述改建工程主要生态影响是由公路及桥梁施工引起的。本章在对施工前改建工程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给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对公路施工及营运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价,并对施工期、营运期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提出可行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6.1.1 生态影响因子识别识别改建工程施工期、营运期对当地环境生态的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影响的评价工作。根据改建工程的建设内容、工艺特点以及沿线地区的生态现状及环境特点,对改建工程的生态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与筛选,见表6.1-1。表6.1-1 环境生态影响识别与因子筛选矩阵序号影响因子影响行为影响时间影响范围

2、影响程度1地貌变化平整土地长期评价区较大2生物量清除植被,绿化长期评价区较小3植被类型清除植被,绿化长期评价区较小4动物栖息人类活动,交通等长期评价区及其周围较小5景观公路建设长期评价区较大6地下水涵养不透水地面增加长期评价区较小7水土流失地貌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短期、长期评价区较大由表6.1-1可见,改建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工程施工期的影响主要通过施工扰动产生,属于直接影响,而且影响性质属于负面的。根据识别,公路施工期对生态的各个方面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景观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即工程建设将会降低植被覆盖度,加剧水土流

3、失,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工程进入营运期后,沿线生物受噪声和车辆废气污染;由于工程施工时期的主要区域已由公路所取代,并在公路沿线及临时占地区域按要求进行绿化,所以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已经显著减轻,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改善。6.1.2 影响方式根据改建工程的工程特点和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特点,在不同的工程阶段,不同类型的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中各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方式列于表6.1-2。表6.1-2 公路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方式影响类型影响方式有利影响营运期改善交通条件,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施工期和营运初期的占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重,营运期沿线的地面动物迁移受阻,生物和人类受交通尾气和噪声污

4、染可逆影响施工期的临时占地及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大不可逆影响永久占地,沿线生物和人类受交通尾气和噪声污染近期影响占用土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重远期影响地面动物迁移受阻,沿线生物和人类受交通尾气和噪声污染一次影响占用土地累积影响交通噪声和尾气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明显影响施工期占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大,营运期的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潜在影响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如可能妨碍行洪)并存,如果及时采取恢复生态措施可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否则会恶化沿线的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公路营运效益的发挥局部影响生态环境从施工期的破坏到营运期的恢复区域影响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有利条件由表6.

5、1-2可见,改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是施工期的占用土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重,营运期的沿线生物受噪声和车辆废气污染。其中施工期的影响主要是不利的、一次性的、明显的、局部的影响,而营运期的影响主要是长期的、累积的影响,是以有利和不利、明显与潜在、局部与区域、可逆与不可逆影响并存为特点。6.1.3 评价内容、评价范围和评价等级 根据以上分析,拟定的主要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景观、水土流失及生态系统功能等。改建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改建工程中心线两侧各500m范围和涉及的临时占地范围,总面积约为2117.2714hm2,其中临时占地8.8714hm2。改建工程

6、全长42.168km,本项目依托部分老路改扩建和部分新建道路,工程长度38.31km50km,本项目永久占地210.6107公顷,其中新增占地137.9443公顷,小于2km2;但项目区经过打渔张森林公园区域,距离引黄济青沉砂池较近,同时项目路段会跨越引黄济青干渠,属于重要生态敏感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中对评价工作分级的规定(表6.1-3)及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本评价定为三级评价。表6.1-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判据生态影响敏感性工程占地(水域)范围面积20km2或长度100km面积2km220km2或长度50km

7、100km面积2km2或长度50km特殊生态敏感区一级一级一级重要生态敏感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域二级三级三级6.1.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保护改建公路及其影响区域的生态完整性、系统连通性、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保护工程区周边的敏感生态目标;尽量降低工程施工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以降低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尽量降低工程施工和运行对穿越黄河、打渔张河、北支新河、引黄济青河、三号干渠、支脉河、溢洪河(南水北调输水河)、小清河、预备河等河流水生生态的影响。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使工程区治理后的水土保持水平达到建设前的水平。拟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6.

8、1-4。表6.1-4 改建公路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要素保护对象位置保护目标生态环境野生物种、物种多样性、陆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公路建设区域及周边、穿越林地区。保护区域的生态完整和景观协调,尽量降低工程施工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植物等水生生物。拟建公路穿越黄河、打渔张河、北支新河、引黄济青河、三号干渠、支脉河、溢洪河(南水北调输水河)、小清河、预备河尽量降低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河流水生生态的影响。水土保持施工临时及永久占地范围、直接影响区。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治理新增水土流失,使治理后的水土保持水平不低于项目建设前的水平。6.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6.

9、2.1 调查内容与方法6.2.1.1 调查范围 将公路中心线两侧500m范围和涉及的临时占地范围作为本项目的评价区,总面积约为2117.2714hm2。6.2.1.2 调查参数主要调查评价区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水土流失、景观等情况。6.2.1.3 调查方法利用“3S”(GPS、RS、GIS)技术,采用实地调查、样方调查和历史资料调查等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时配合使用照相法、录像法记录生态现状。6.2.2 区域整体生态现状(1)改建工程所在生态区现状根据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改建工程所在的博兴县、滨城区、高新区属于鲁北平原区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该区地貌上为华北大平原的

10、一部分,降水少,蒸发强,是全省大陆性最强的地区,土壤为潮土和盐化潮土,自然植被以盐生灌丛和草甸为主。土地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粮棉基地,是保持山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增加农业用地面积的重要后备资源区。以油气资源、天然卤水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纺织、造纸、食品、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维持天然湿地,防治土壤盐渍化、沙化和干旱。主要的生态问题一是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短缺;二是土壤盐渍化与沙化严重;三是超采深层地下水造成漏斗区不断扩大,引起部分区域的地面沉降;四是水污染严重。该生态区生态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利用生物、土壤、工程等措施治理和改造盐

11、渍土和沙化土壤;加大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建设,营造生态防护林、名优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发展节水农业,发挥粮、棉优势;重点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综合发展其它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滩涂与荒地开发,建设以粮、棉、牧、渔为特色的综合农业基地和以速生林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基地。(2)改建工程所在行政区林木资源现状滨州市林木资源现状如下: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4.75万公顷,农田林网面积31.0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58万立方米,灌木林地面积1516公顷,疏林地面积52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7997公顷,村镇“四旁”树木6237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29.84%。博兴县林木

12、资源现状如下:博兴县土地面积为90070公顷,林地面积18985.29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2000公顷,灌木林地175.44公顷,未成造林6000公顷,宜林地809.8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52%,林木绿化率为21.07%。经查项目区覆盖范围内没有国家命令禁止占用的林地。改建工程所在区域遥感影像见图6.2-1。本项目图6.2-1a 项目所在滨城区、高新区域遥感影像图本项目图6.2-1b 项目所在博兴县遥感影像图6.2.3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1)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及卫星影像数据,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本次评价永久占地共确定区分出耕地、林地、鱼塘、荒地、宅基地、建

13、设用地、交通用地其它用地等8种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景观类型,临时占地主要是荒地、林地和其它用地3种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景观类型。(2)图像处理 本次评价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数字化、解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运用GPS定位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踩点记录,在室内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获得评价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拼块类型和特征。 评价区土地利用统计结果见表6.2-1。 由表6.2-1可以看出,评价区土地总面积2117.2714hm2,其中耕地面积为1458.2612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68.87%;林地面积为104.4602hm2,占4.93%;鱼塘

14、面积为9.87hm2,占0.47%;荒地面积为8.45hm2,占0.40%;宅基地面积为166.98hm2,占7.89%;建设用地面积为151.34hm2,占7.15%;交通用地面积为157.46hm2,占7.44%;其它用地面积为60.45hm2,占2.86%;表6.2-1 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序号土地利用类型面积(hm2)比例(%)1耕地1458.261268.872林地104.46024.933鱼塘9.870.474荒地8.450.405宅基地166.987.896建设用地151.347.157交通用地157.467.448其它用地60.452.86合 计2117.2714100耕地林地建

15、设用地鱼塘荒地交通用地图6.2-2 评价区土地利用景观图6.2.4 生态系统现状评价根据评价要求,将评价区划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其它生态系统等,分别介绍如下:6.2.4.1 农田生态系统此类拼块属于引进拼块中的种植拼块,在评价区内所占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68.87%。是对评价区环境质量起主要动态控制作用的拼块类型,是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拼块类型。 6.2.4.2 森林生态系统此类生态系统属于环境资源型拼块类型,主要为人工林,面积占总面积的4.93%。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栽培的各种乔木等,消费者主要为一些鸟类和土壤动物。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较高,

16、但由于面积较小,对于改善局地气候、保持水土、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有限。6.2.4.3 荒草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主要指分布在线路两侧、河道路旁和山坡荒地上的自然草本群落,面积占总面积的0.4%。受潮土和盐土土质的影响,线路两侧、河道路旁和山坡荒地自然草本群落主要是各类杂草、野菜等。6.2.4.4 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此类拼块属引进拼块中的聚居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占总面积的22.48%,是受人类干扰最强烈的景观组成部分,为人造生态系统,主要包括评价区内村庄居民点、建设用地等人工建筑。6.2.5 生物现状评价6.2.5.1 植被和植物现状评价 (1)植被绿色植物的生产力是物流和能流的基础,是生物和

17、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标志,因此以植物为主对生物群落和生境进行现状评价。评价区属于暖温带,植被隶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但由于历史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境内原始天然植被已不复存在,代之出现的是大量农业植被、次生林和人工营造的防护林等类型。按照山东植被资料,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可以将评价区所在区域植被类型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农作物评价区内的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有少部分蔬菜地。阔叶林评价区内阔叶林主要是指乔木林及小部分灌木林,乔木林主要指人工林,栽植的乔木树种主要有刺槐、白蜡、杨树、垂柳等。灌木林主要有柽柳、杞柳等。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河流、沟渠两侧的林带、农田林网的小片林地。荒草丛荒草丛等草本植物有

18、荒滩、坑洼水面边的湿生杂草和獐毛、芦草、白茅、盐地碱蓬、碱篷等。群落主要有柽柳-盐地碱蓬群落、盐地碱蓬群落、芦草-獐毛群落、芦草-白茅群落和芦草、蒿类及一年生禾草群落。该类植被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较高,对于改善局地气候、保持水土、绿化美化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区主要植被类型见表6.2-2。表6.2-2 评价区植被类型现状序号土地利用类型面积(hm2)比例(%)1农作物1458.261268.872阔叶林104.46024.933荒草地8.450.404非植被区554.5525.8合 计2117.2714100 (2)林木和植被覆盖率林木覆盖率指林木郁闭度大于0.2的面积率;植被覆盖率指有

19、植被覆盖的面积率。评价区的林木覆盖率为4.93%,植被覆盖率为73.8%。评价区的林木覆盖率较低,但由于农田的面积较大,植被覆盖率较高。(3)植物物种量调查方法植物种类鉴定采用野外采集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乔木、灌木植物种类野外现场鉴定,由于调查时间为春季,一年生草本植物无法看到,因此草本植物种类调查采用了咨询等方法。调查区域调查区域包括整个评价区。调查结果按照山东植物区系地理对山东省植物区系的划分方案,改建项目所在区域的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植物地区、华北平原植物亚地区、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植物小区。通过查阅山东植物区系地理,该植物小区受土壤、地形限制

20、,植物种类贫乏(维管植物共298种),植被类型单纯,较稳定的群落主要为盐化草甸和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常见的树种有耐盐树种刺槐、加杨等一些北方广泛分布的种;灌木主要有柽柳、罗布麻、锦鸡儿、胡枝子、荆条等;草本植物多为路边习见的杂草,盐地碱蓬、盐角草、獐毛、二色补血草、芦苇、白茅等盐生植物集中分布在不同含盐量的地段,构成以盐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的盐化草甸和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通过查阅山东植物区系地理、山东植物志、山东经济植物、山东蔬菜、山东树木志等有关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情况,评价区主要植物种类共计45科130属161种(其中栽培种39种),其中禾本科21属24种、菊科13属19种、蝶形花科11属12

21、种、十字花科9属13种,这4个大科的种数占总种数的42.24%(表6.2-3)。评价区植物物种量按下式计算:式中:BS单位面积物种量;N物种总数,N=161种;A评价区总面积,A=1185.25hm2。经计算,物种量 =0.0382种/hm2。以上计算结果包括了人工栽植的树木和农作物,由于栽植树种和农作物种类较少,上述结果基本可以准确反映评价区内植物物种状况。=0.0382种/hm2,说明本区内物种量较少。6.2.5.2 动物评价区内未发现有大型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和鸟类较多,种类比较丰富。动物主要有适应性较强的野生动物和家养畜禽,其中野生动物主要有兽类、鸟类、昆虫类和爬行类等。评价区人类活动频

22、繁、干扰强度大,未发现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兽类:有野兔、鼬鼠(黄鼠狼)、刺猬等。鸟类:主要有麻雀、喜鹊、乌鸦、燕子、布谷、啄木鸟、猫头鹰、蝙蝠等。昆虫类:蜂、蝶、蜻蜓、蟋蟀、蜘蛛、螳螂、萤火虫、瓢虫等。爬行类:蛇、蜥蜴、壁虎等。家畜类:马、牛、骡、驴、猪、羊、猫、狗、兔等。家禽类:鸡、鹅、鸭、鹌鹑、鸽子等。另外,博兴县水生动物有鱼、虾、蟹、鳖、蚌、青蛙、 蟾蜍、水蚤等40多科100多种,仅鲤科就有32种。6.2.5.3 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分布情况据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研究统计,山东省主要珍稀濒危植物有86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15种(已列为或即将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二类保护植物26种(建议为省级重

23、点保护植物),三类保护植物35种(建议为省级一般保护植物)。经逐一对照查询,结合现场考察,评价区内没有发现国家保护濒危植物和动物。6.2.5.4 生物量现状评价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内地表面所有有机物质的总量,以t/亩或t/hm2表示,包括植物与动物生物量的总和,其中动物生物量很小,本次调查仅调查和计算植物的生物量。植物的生物量反映了被固定的太阳辐射能的大小。由于人类活动的反复破坏,改建项目所在区域原生植被大部分已不复存在,目前存在的植被主要有农田、森林、荒草和芦苇群落。(1)农田生物量评价区共有农田1458.26hm2。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极少数种植花生、大豆、菜圃等,本次农田

24、生物量统计按种植小麦和玉米来计算。农作物的生物量计算公式为:Bm=W(100M)/(D100)式中:Bm农作物总生物量(t/a);W农作物果实总产量(t/a);D农作物经济系数(无量纲);M农作物果实含水率(%)。小麦的经济系数取0.45,玉米的经济系数取0.50,由此可得到不同农作物的生物量,见表6.2-4。经计算,评价区农作物总生物量为31244t/a。评价区共有耕地1458.26hm2,农作物类型主要有小麦、玉米等,其单位面积生物量为21.22t/hm2。表6.2-3 评价区现状农作物生物量统计表农作物种类产量(kg/hm2)经济系数含水量(%)播种面积(hm2)生物量(t)小麦6550

25、0.4581020.7813669玉米71560.5081312.4417575合计/1458.26(指数取1.6)31244注:单产量值来自滨州市统计年鉴(2)林地生物量采用10m10m样方进行随机调查取样,首先分类统计样方中每株树的胸径(m),然后根据山东省主要树种一元立木材积表得到每株树干的体积值。即:树干体积=(胸径/2)23.14枝下高该树种的形数。树干重量(t)=体积(m3)比重(t/m3)树干形数取均值0.8,对于材质较坚硬的树种,如评价区内刺槐、枣树等,比重取1.0t/m3,其它树种比重取0.9t/m3。由于树木重量由根、茎、叶三部分组成,因此,整株树的生物量按树干重量的1:1

26、.45进行换算,然后将样方中所有树木的生物量相加,即可获得样方中树木的平均总生物量。评价区内的林地面积为104.46hm2,就整个评价区内的平均状况看,林地主要以杨树林为主,主要分布在河流、道路两侧和村旁宅前。就评价区平均状况来看,杨树林树种树干胸径约10cm,枝下高约2.4m。经过现场样方测定,杨树林平均每个10m10m的样方内共有树木19棵。林地下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忽略不计,计算林地生物量总计为3903.6t(表6.2-4)。表6.2-4 林地生物量一览表群落类型单位面积生物量(t/hm2)面积(hm2)生物量(t)杨树林37.37104.463903.4合计37.37104.463903.

27、4 (3)荒草地生物量项目区有荒草地8.45hm2,其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取15t/hm2,则荒草丛的生物量为126.75t,见表6.2-5。表6.2-5 荒草地生物量项 目评价区面积(hm2)8.45平均生物量(t/hm2)15生物量(t)126.75(4)评价区现状总生物量评价区的现状总生物量,应将农田、林地和荒草地的生物量相加,为35274.15t,平均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为22.45t/hm2(表6.2-6)。农田面积为1458.26hm2,生物量为31244t,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88.57%。农田生物量构成了改建项目评价区生物量的主体。表6.2-6 评价区现状生物量(t)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生物

28、量(t/hm2)面积(hm2)生物量(t)生物量比例(%)农田21.221458.263124488.57杨树林37.37104.463903.411.06荒草丛158.45126.750.37合计22.45(整个评价区)1571.1735274.151006.2.7 水土流失因素分析6.2.7.1 水土流失因素分析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将开挖大量的土石方,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其中以下是水土流失敏感单元分析:(1)本公路线路位于滨州市滨城区、高新区、博兴县境内,根据公路线型要求,由于路基开挖回填大量土方,产生的裸露边坡较长,是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发生和防治的重点单元。(2)桥梁工程的桥台,桥墩基础的开

29、挖都会对一定范围的地表产生扰动,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将会遭到破坏,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同时开挖的清运将产生大量的易侵蚀土(渣)源,为新的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本项目桥梁总长3484米,其中特大桥1116米/1座(小清河特大桥加宽利用)、大桥1503米/3座(加宽利用1座)、中桥572米/10座(加宽利用1座)和小桥293米/16座(加宽利用1座);涵洞97道(加长利用47道)。(3)本公路建设过程中,便道、料渣临时堆放场等一些占地行为也将对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和地表土壤产生破坏,同时成为水土流失加剧的条件和发源地。所以在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临时占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必须加以防护。本工程施工过

30、程中设3处便道。临时占地面积共计8.8714hm2。6.2.7.2 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布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取土、修筑路基、桥梁等施工活动,不仅形成有人工边坡的再塑地貌,而且对原地貌和自然植被造成严重破坏,降低或丧失了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加剧了原地貌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并产生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为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路基及两侧占地区、施工生产生活区等。路基区:路基施工过程中,其路面及边坡虽然边回填边压实,但路基边坡表面结构较松散,土壤固结能力低,必然会产生水蚀。在路基两侧占地区域内,由于施工车辆来往频繁和剥离表土临时堆放,破坏、占压地表植被,影响了植被生长并降

31、低了区域内的水土保持工程,易发生水蚀。桥涵区:桥梁基础施工及交叉工程施工,侵蚀形式为围堰施工、桥涵区临时钻渣的水蚀,交叉工程施工及碾压造成的水蚀。施工生产生活区:包括材料场等设施生产场地及施工营地。在施工期间,设施生产场地由于碾压和扰动破坏了原地面的植被和土壤,降低了土体的抗蚀能力。6.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6.3.1 施工期生态影响评价本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方式、动植物、水土流失、景观生态、生态系统功能及土壤等方面。6.3.1.1 土地利用影响评价施工期,改建工程占地范围内原有的各种土地利用将发生根本变化,原有的部分耕地、林地等将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路面和桥涵等。

32、根据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11)124号)的规定,I类地形区路基宽度25.5米的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用地总体指标限值为5.5645公顷/公里;路基宽度33.0米的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用地总体指标限值为6.3540公顷/公里;9进9出主线收费广场用地指标为3.0938公顷/座;一级公路养护工区用地指标为1.8000公顷/处;I类双喇叭形互通式立体交叉用地指标为31.3333公顷/座。本项目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南端至收费站段(AK0+000AK0+700)和寨郝村到南门村(AK35+074AK36+254)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永久占地规模7.2152公顷,路线长1.88公里,平均每公

33、里用地为3.8379公顷,为一级公路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值的69%;收费站至寨郝村段(AK0+700AK35+074)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永久占地规模185.407公顷,路线长34.374公里,平均每公里用地为5.3938公顷,为一级公路项目建设用地总体指标值的85%;收费站1处,占地2.6600公顷,养护工区1处,占地1.8000公顷,互通1座,占地28.0358公顷,均满足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要求。工程永久占地主要为路基工程占地;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等,临时占地尽量考虑空闲地或疏林地等,避免占用生产力高的耕地。施工便道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并尽量考虑与当地

34、合作改造不便的乡村道路。 从工程布置来看,本项目已尽量减少占地及扰动面积,符合环保要求。此外,对于临时性占地如施工生产生活区,在工程后期可以全部复耕或恢复植被;对于施工便道,如无需留用,则可以恢复植被。(1)项目永久和临时占地根据本项目主体工程设计的占地情况,改建工程占地总面积219.4821hm2,永久占地210.6107hm2,临时占地8.8714hm2(2)项目占地类型根据工程分布区域,结合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项目永久占地中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鱼塘、宅基地、交通运输用地、荒地、其它等。经分析,本项目永久占地共占用耕地73.4411hm2、林地9.8022hm2、住宅用地2

35、.2190hm2,鱼塘用地0.9795hm2,交通运输用地72.6664hm2,荒地1.8477hm2,其它用地49.6548hm2。分统计情况见表6.3-2。取土场占地及周围环境状况见表6.3-1。表6.3-1 项目永久占地土地利用类型统计表(单位:hm2)用地类型永久占地耕地73.4411林地9.8022住宅用地2.2190鱼塘0.9795交通运输用地72.6664荒地1.8477其它49.6548合计210.61076.3.1.2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影响评价(1)对陆生生物的影响对陆域植被的影响施工期间,将破坏改建工程占地区域内原有植被。施工过程中,特别是路面施工会有大量的人流和车流进入

36、,如果施工管理不善,对施工场地周围的植被破坏较大,甚至导致其消失。项目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过程中洒落的石灰和水泥会对周围植被的生长带来直接的影响。这些尘土降落到植物的叶面上,会堵塞毛孔,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使之生长减缓甚至死去。石灰和水泥若被雨水冲刷渗入地下,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根系对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另外,原材料的堆放、沥青和车辆漏油还会污染土壤,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虽然随着施工的结束不再产生扬尘后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是这些影响不会随着施工的结束而得到解决,它们的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原材料和废弃料的处理,对于运输车辆,也要尽量走固定路线

37、,将影响减小到最小范围。这一时期由于占地损失的植被无法就地恢复,只能通过强化可绿化区域的植被功能进行异地补偿,也可以通过加强垂直绿化和隙地绿化适当补偿,关键是补偿植被减少造成的生态功能损失。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公路改建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栖息地改变和施工噪声对其影响两个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机械、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原材料的堆放,桥墩施工等均可直接伤害到两栖动物,部分涉水大桥施工时会导致水质的变化及水域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变化,这样两栖类的生活环境也会变化,导致两栖类物种数量的减少,另外,人们捕捉食用蛙类,将会造成这些种类在工程区及其相邻地区成为残存种。开挖路堑和临时施工场地或便道造成

38、部分生境破坏,河岸堆渣会直接伤害生活于该生境中的蛙类。工程施工期虽然会使项目占地区及施工影响区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减少,但对整个项目区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影响有限。一方面两栖动物将迁徙它处,另一方面随着项目建设的完成,生境的恢复,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将很快得以恢复。工程施工同样会影响到爬行动物。这种影响主要是施工噪声迫使它们逃离施工区,其次为出渣、堆渣可能直接伤害部分爬行动物。堆渣形成的碎石裸地,在新植被形成之前,这里太阳光直射,没有动物的隐蔽场所,蛇类等可能迁居它处。但是,由于爬行类属陆生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并具有较强的运动迁移能力,工程的建设可能会使一部分的爬行动物迁离栖息地

39、。施工期间,人为活动的增加以及路基的开挖、开山放炮的震动、巨响,施工机械噪音均会惊吓、干扰某些鸟类。但鸟类能凭借自身的飞翔能力离开施工影响区域,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只要施工过程没有影响到鸟类集中的栖息或繁殖地,就不会影响公路沿线鸟类种群及其长期生存繁衍的环境。调查得知工程沿线评价区内没有鸟类集中的栖息或繁殖地,更没有保护鸟种的固定繁殖地。施工期对兽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动物觅食地所在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对施工区林地植被的破坏和林木的砍伐所产生噪声,弃渣场作业,各种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机械的干扰等,使评价区及其周边环境发生改变,将迁移至附近受干扰小的区域,在施工区附近区域兽类栖息适宜度降低,种类和数量将

40、相应减少,而伴随人类生活的一些啮齿目、食虫目如黄胸鼠、大足鼠等,其种群数量会有所增加,与之相应,主要以鼠类为食的黄鼬等种群数量将也会有所增加。工程建成后,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生态环境的好转,人为干扰减少,许多外迁的兽类会陆续回到原来的栖息地。施工期间由于施工人员多,施工人员有可能会乱砍乱伐,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境,甚至会直接捕猎野生动物,从而对动物产生严重威胁。这种破坏是短暂的,可逆的,待施工结束后将予以恢复。总之,施工期对野生动物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影响由于只涉及在施工区域,影响范围较小,而且整个施工区的环境与施工区以外的环境十分相似,施工区范围内的野生动物较容易就近找到新的栖息

41、场所,这些野生动物不会因为工程的施工扰动栖息场所而死亡,种群数量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施工区两侧的野生动物密度会有明显降低。(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改建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是由黄河引桥、打渔张河桥、北支新河桥、引黄济青桥、中桥等桥梁的建设引起的,对河流水生生物的直接影响在于施工期对水域水文条件的改变,这种改变的规模越大则对水生生物的直接影响越严重。改建工程以不影响汇水区域内径流畅通和水文现状为基本原则,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地表径流对桥梁过水断面的需求,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对应的措施,将桥梁工程在施工期对跨越河流水生生物的影响降至最小。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影响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施工机械机修

42、及工作时油污跑冒滴漏产生的含油污水等的排放必然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造成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度的变化。项目区域水域较多,部分作业场邻近水体,施工材料若堆放在这些水体附近,由于保管不善或受暴雨冲刷将会进入水体,路面开挖后裸露的土石,工程的弃土弃渣,在雨水冲刷下形成路面径流也会进入水体,这些施工材料将会导致水体浑浊,改变水的酸碱度,破坏浮游生物的生长环境。在架设桥梁的过程中,桥基的开挖扰动局部水体,造成水质浑浊,水中悬浮物浓度将会升高,浮游生物会因水质的变化而减少,导致生物量在施工区域内减少。由于工程不可避免的会使沿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造成水

43、土流失。遇到暴雨季节或洪水,水土流失物中营养物质氮、磷及有毒有害物质会伴随泥沙进入水体,加剧对周围河流水质的破坏,对浮游生物造成影响。由于施工区域相对于各河流整个水域而言面积较小,而施工期生活污水经旱厕处理后回用于农肥,生产废水处理后回用于降尘、绿化,均不外排,加之浮游生物具有普生性和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因此只要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加强桥梁建设点和施工营地的管理,对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会很大。桥墩采用围堰施工以控制受影响的区域,引起的悬浮物在经过长距离的沉淀,进一步减轻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施工结束后,随着稀释和水体的自净作用,水质逐渐改良,浮游生物可基本恢复到施工前的水平。施工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

44、成了对河流的水质的破坏,污染必然造成水生底栖物种的减少。但沿线水生底栖动物在附近其它地区相似的环境中亦有分布,并非是本地区的特有种,因此从物种保护的角度看,工程的建设不会导致这些物种的消亡。对鱼类的影响施工期水质的破坏,饵料的减少将改变原有河流中鱼类的生存、生长和繁衍条件,鱼类将择水而栖迁到其它地方。施工期在作业时,搅动水体和河床底泥,局部范围内破坏鱼类的栖息地,对鱼类有驱赶作用,也会使鱼类远离施工现场。鱼类等水生生物生存空间的减少导致食物竞争加剧,致使种间和种内竞争加剧,鱼类的种群结构和数量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趋于减少。人为破坏也会对鱼类资源造成不利影响。改建工程的施工行为会造成局部范围

45、水体透明度下降,对经济鱼类的生长等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将随着施工结束而结束。同时采取以下优化施工方案的措施:第一,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作业时间;第二,加强科学管理,严格限制工程施工区域在其占用河道范围内,划定施工作业水域范围,避免任意扩大施工范围,以减小施工作业对鱼类的影响范围。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将施工对鱼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由于鱼类择水而栖迁到其它地方,改建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只局限于施工区域,不会改变跨越河流的水量、水质,原有的鱼类资源及其生息环境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对该流域鱼类种类、数量的影响不大。(3)生物量影响评价施工期,工程占

46、地范围内的耕地、林地、荒地等群落将被彻底破坏,植物的生物量短时期内将大幅降低。改建项目永久占地210.6107hm2,临时占地8.8714hm2,其中占用植被面积85.091hm2,包括占用耕地73.4411hm2,林地9.8022hm2,荒地1.8477hm2;损失农田生物量1558.42t,损失林地生物量366.31t,损失荒地生物量27.72t,共损失生物量1952.45t,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5.54%,见表6.3-2a。临时占地占用植被面积5.4416hm2,包括林地1.2123hm2,荒地4.2293hm2;损失林地生物量45.30t,损失荒地生物量63.44t,共损失生物量108.74t,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0.31%,见表6.3-2b。表6.3-2a 评价区永久占地损失生物量情况项 目农田林地荒地合计单位面积生物量(t/hm2)21.2237.37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