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03130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目标导航 1知道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功能。2知道情绪和情感的一般分类。3知道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几种基本情绪。4初步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5初步掌握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案例引入丫丫3岁前一直和妈妈在一起。过完3岁生日后,妈妈认为丫丫该上幼儿园了。一大早,妈妈就带着丫丫到幼儿园报到。没想到,刚到幼儿园门口,丫丫就开始大哭起来,抱着妈妈的腿不肯松开。老师抱过丫丫,带她到游戏室。看到游戏室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丫丫不哭了,和老师一起玩起了玩具。不放心的妈妈悄悄地从窗户那里看着。丫丫一回头,无意中看到妈妈,又大哭了起来。妈妈赶紧离开。丫丫很快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在幼

2、儿园玩得很高兴。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园又新来了一个小朋友,他不停地哭着叫妈妈,惹得丫丫和其他小朋友都跟着哭了起来。请问丫丫为什么会这样?别的小朋友为什么会跟着一起哭呢?这反映了学前儿童什么样的情绪特点?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呢?本章将重点介绍什么是情绪,学前儿童情绪有何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积极情绪。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情绪和情感,如快乐、愤怒、悲哀、苦恼等。那么,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呢?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人在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客观世界

3、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总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这就是情绪和情感。如小女孩穿上妈妈新买的漂亮衣服会很高兴,不小心把新衣服弄脏了就会内疚,看到一只大狗呲牙咧嘴向她跑过来会恐惧,别人有意弄坏自己的玩具会愤怒,等等。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现实本身并不影响人的情绪,关键看它是否满足人的需要,是否符合人的愿望。例如,同样是铃声,逛街时听到不知哪个地方传来的铃声不会引起人的任何反应;考试中,大家正在紧张做题,宣告下考时间快到了的铃声会使人心烦意乱;而在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堂上,下课铃声则会让我们如释重

4、负。这说明,情绪和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能引起人们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根据研究,情绪和情感不仅有着独特的主观体验,还有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同时也伴有一定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呼吸以及血压变化。这是人们研究了解和研究个体情绪现象的主要途径。(二)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如前所述,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直接原因,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不会产生任何情绪和情感。因此人的情绪情感总是与人的认识紧密相联的。例如,当我们认识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

5、强大的实力时,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愉快、激动、振奋的心情;当我们终于解决了百思不解的难题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喜悦、兴奋的情绪体验。 “知之深,则爱之切”,就是认识对情感作用的表现。情绪和情感依赖于认识,但它又反作用于人的认识。它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就说明了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例如,一个教师因为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激起了对教育工作的无限热情;而这种热情又会推动他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工作,全力以赴地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也有明显的区别:(1)认识过程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6、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愿望之间的关系。(2)认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完成的,情绪和情感则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人与现实的关系。(3)认识过程有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而情绪和情感却有较强的自发性。情感的有意性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能实现。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动机与调节以及信号交际等基本功能。(一)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人类从远古时代进化而来的,并随着大脑的进化而不断分化。人能够最本能地对周围环境刺激做出情绪性反应,使情绪具有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功能。如人们在惊惧时瞪大双眼,不自觉地作出防御性的动作表情,这种表情本身就具有抵御

7、外来侵害的作用。情绪还能够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如愉快表示处境良好,痛苦说明处境困难。人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了解自身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别人的情绪状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都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01岁儿童没有语言能力。他们主要通过情绪来反映他们的需要,传递信息。如用微笑反映舒适满足,以哭声告诉成人自己的身体不适或饥饿,以愉快来表明心中的喜悦等,这些不但能帮助成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儿童,还能激起亲子间积极地情感应答,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二)动机与调节功能人只要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就一定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情绪和情感为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心理

8、状态和背景。所以,情绪和情感可以作为行为的动力,激起、维持人的行为。如,一个很调皮的同学因为喜欢新来的英语老师,他会认真听好每一节英语课。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有明显不同的行为方式,说明情绪对人的行为还有调节作用。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人们往往精力充沛,投入程度高,效率也会高。反之,如果处在消极情绪下,人们对活动难以全力以赴,活动效率相应会受到影响。不但情绪的性质会影响行为效率,情绪的强度也会影响行为结果。一般来说,适度的情绪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反之,过分强烈的情绪又会导致人们注意范围狭窄,思维缺乏灵活性,使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与成人相比,学前儿童的自

9、我控制能力较差,情绪对他们的动机与调节作用也就更明显。情绪可以直接驱使儿童做出某种行为,并直接指导、调控儿童的行为。在愉快情绪下,儿童做什么都积极;情绪不好时,则什么都不想干。所以,有人称儿童为“情绪的俘虏”。如5岁的小萌,在一次美术课上,他生气不想画画了,呆在一边玩彩笔。老师叫他画树叶,他不耐烦地说:“都刮跑了”。叫他画小鸟,他就说:“小鸟已经飞走了”。同样,情绪对儿童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影响。例如,某幼儿园老师训练儿童入园时说“早上好”,离园时说“再见”。结果很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再学会说“早上好”。原因很简单:上幼儿园就意味着和爸爸妈妈分离,儿童不想离开爸爸妈妈,早上不愿意上幼儿园,不

10、愿说“早上好”。下午则愿意马上随父母回家,因此高高兴兴地与老师说“再见”。(三)信号交际功能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要与人进行交流。人们之间交流的手段除语言外,还有情绪。情绪的外部表现可以比较准确地提供人际交往中的主要信息,有时甚至比有声的口头言语更能传递内心真实的态度意向和愿望观点。人们把这种起信号交际作用的外部表现形式称为表情。人类的表情包括肢体表情、面部表情和言语表情三种形式。1肢体表情肢体表情是指情绪在身体动作和姿态上的表现,也叫动作表情或体态表情。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势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高兴时捧腹大笑、狂喜时手舞足蹈、愤怒时紧握双拳、痛恨时咬牙切齿、悲痛时捶胸顿足、紧张

11、时坐立不安等等。其中,手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肢体表情。它协同或补充着言语内容中所传达的情绪信息,使人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情绪在面部肌肉上的表现,主要通过眉眼、嘴及脸部肌肉的变化来展现人的内心体验。如高兴时眉开眼笑、气愤时怒目而视、忧愁时双眉紧锁、恐惧时目瞪口呆。由于面部表情能最精细地区分出不同性质的情绪,因而成为鉴别人的情绪的主要标志。3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情绪在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变化等方面的表现。如喜悦时音调稍高,高低差别大,言语速度轻快;悲哀时言语缓慢无力,语音低沉;愤怒时声音高亢,语调夸张,语气急促。此外,感叹、烦闷、讥讽、鄙视等言语表情也有变化。有时同一

12、句话,由于语气不同,音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截然不同。表情在人际交流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将其称之为“情绪的语言”。新生儿与他人的信息交流就几乎完全借助于表情来实现的。学前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也只有通过表情的变化才有可能使成人理解自己的愿望和观点。同样,只有通过观察成人表情,儿童也才能理解哪些事情受鼓励,哪些事情受限制。即使在掌握语言后,甚至到了成年期,表情始终是人们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弥补语言局限,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另外,交流双方拥有的良好情绪本身就是社会交往的粘合剂,人际互动的润滑油。如初次见面时双方的微笑有助于消除相互的陌生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对

13、学前儿童来说,情绪和情感除具有上面所述的三种基本功能外,还能影响其认知和人格的发展。(四)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情景再现阿姨问婕婕:“婕婕,这个芭比娃娃是谁送给你的呀?”婕婕说:“是舅舅送给你的。”阿姨故意说:“舅舅送给我的呀?那好,我拿走了。”婕婕马上急得大叫:“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这一瞬间,她就开始意识到了正确使用“你”“我”的重要意义。以后,当说到“你”或者“我”时,她开始小心翼翼。有时无意中说了“给你的”也会马上更正为“给我的”。从前几章可以得知,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的左右。伴随着情绪的动机和调节功能,情绪对儿童

14、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儿童在积极情绪状态时,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对外界刺激感兴趣,而这是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例如,4岁的棒棒跟着妈妈参观了恐龙展以后,对恐龙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开始不停地向大人询问关于恐龙的知识,求妈妈带他到书店、图书馆翻阅有关恐龙的资料,买来恐龙的各种模型和玩具,连爸爸到外地出差都要帮他带回恐龙的标本。他成了整个幼儿园的恐龙专家。情绪情感对儿童言语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儿童最初掌握的词语大多是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他对符合其愿望的词语也会更感兴趣。如,女孩对比她大的孩子会叫哥哥或姐姐,但是听见哥哥叫她妹妹,她不服气地说:“我是姐姐呀。”用情绪激将法甚至

15、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五)对儿童社会化和个性形成的作用情绪情感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老师称赞,会激起他的成功感、自豪感,在人际互动中因为惹人喜爱而得到大家的赞扬、认同,也会带来愉快感。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促使儿童对自我的肯定性评价,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儿童情绪和情感对性格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情绪特征本身就是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性格特征,如活泼、开朗、忧郁、粗暴等都和情绪密切相关。在生命的头几年,儿童在一定的、不断重复的情景中,在与成人的不断互动中,因为成人一贯的教养态度而经常体验着同一种情绪,这些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成

16、为稳定的情绪特征,并继而发展成为儿童的性格特征。如,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合理需要总是能得到满足,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与儿童进行正向交流,这些有助于儿童形成活泼开朗、信任自尊的性格情绪特征;而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合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则会使儿童形成孤僻、抑郁、胆怯、不信任人的性格情绪特征。所以说,儿童早期的情绪情感对个性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对于情绪,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分类。如,有的心理学家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有的心理学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但是,更多的心理学家是从情绪状态与情绪的社会性内容对情绪与情感进行分类。(一)按情绪状态进行分类根据情绪

17、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等特性,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表现形式。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或愉快、舒畅,或忧郁、心灰意冷。它强度很小,甚至有时人们很难觉察它的发生。它持续时间较长,短的几小时,长的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其产生原因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有时明确,有时则难以确定。但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一种淡薄性的背景,使人的心理活动、行为举止都蒙上相应的精神色彩,具有感染力。例如,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周围的环境仿佛都变得清新明亮、赏心悦目,即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一个人忧愁的时候,再好的景色也不能提起他的兴趣。“良辰美

18、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就是这样一种真实写照。心境对学习、生活和工作影响很大。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境使人振奋,精神愉快,有益身心健康,并推动人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提高活动效率。而消极悲观的心境则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使人精神颓丧,抑制人的行动积极性,降低活动效率。但心境是可以控制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的心境并合理控制自己的心境是一个人有良好修养的表现。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等。激情的发生往往与生活中重大而又突然的刺激有关。它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恐惧时毛骨悚然,面色如土;愤怒时怒发冲冠,暴跳如雷;狂喜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有时甚至出现

19、痉挛性动作,言语过多或者不流畅。如果说心境是“和风细雨”的话,那激情可称得上是“狂风暴雨”。激情又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它来得快去得也快。心境主要影响人的感受,激情则主要影响人的行为,引起一些不假思索的行为。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激情可以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更好地投入活动之中。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的欣喜若狂,科学家们实验成功后的兴高采烈,都会成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工作的动力。但是消极激情可带来不良后果。在激情状态下,人们的认识范围缩小,自我控制力减弱,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做出适当的评估,容易使人缺乏理智,做出一些鲁莽轻率的动作或行为。如足球场上,某运动员因为微小刺激而怒不可

20、遏,挥拳相向,结果被红牌罚下。但激情也是完全有可能控制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明确的责任感是控制消极激情的重要条件。3应激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当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即在所谓的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人们“当机立断”做出的重大决策及行动就是一种应激。应激可以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高度动员起来,保持清醒的头脑,动作敏捷,反应灵活,使事件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如,熟练的驾驶员在遇到意外时紧急刹车;消防员在救火现场破门救人等等。这时的应激甚至有可能超出自己的正常能量水平。如,在一个女孩跳楼轻生的一瞬间,一个40多岁的普通男子用2秒钟

21、时间跑过8米距离(其间还包括几个台阶)成功抓住女孩,使女孩转危为安。这种速度在平时对他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另一种应激却使人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思维紊乱,手足无措,做出一些不适宜的动作。“呆若木鸡”就是消极应激的表现。应激状态也可以通过认识、训练加以提高。但是,因为应激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它会直接带来人的生理和行为的急剧变化,所以应激作为一种行为保护机制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过多。如果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下,体内的生化环境会发生变化,抵抗疾病的能力就要下降,最终会导致疾病,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二)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分类社会性情感也就是人的高级情感,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

22、成的。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1道德感道德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对自己或他人道德观点和行为进行判断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人的行为与道德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准则时,人们就会感受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羞愧、内疚。当别人的言行符合这些标准时,人们会对他们产生爱慕、尊重、崇敬的情感体验;而别人的言行如果违背这些标准,人们就会对他们厌恶、反感甚至鄙视。道德感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但就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也有共同的道德标准。如爱祖国、责任感、义务感、同情心,等等。道德感是品德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道德认识

23、和道德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2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是否得到满足有关。它表现为智力活动中对知识和真理的向往、探求新知时的惊讶疑惑、遇到成功时的愉快自豪以及遇到困难时的焦灼烦恼等等。例如,一个同学苦思冥想,终于解出了一道班上同学都认为做不出的难题,他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自豪。这就是理智感的表现。理智感能激励人们追求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有重要作用。3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审美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进

24、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愉快的情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表现。美感可以是对客观现实或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艺术品的感叹、对文艺表演的欣赏;也可以是针对人类的道德品质或行为特征进行审美评价时产生的,如赞扬美好的心灵。因此,美感有时和道德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美的标准来自社会生活,它受历史条件制约,具有阶级性与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阶层,人们对美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但全世界也有共同的美感。例如,美丽的自然景观能给大多数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美感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还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二节

25、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一、先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表现(一)先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儿童出生后,便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如,头几天儿童的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这些都是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这些原始的情绪反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反应。之后情绪情感有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初生儿童只有皱眉和哭两种反应,这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内脏和肌肉遇到强烈刺激后带来的反应。3个月后,儿童情绪逐渐分化为积极情绪(如快乐)和消极情绪(如痛苦)两大类。在儿童慢慢的成长过程中,快乐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痛苦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等。了解儿童基本情绪,有助于成人及时获取孩子的心理信息并给予积极反馈,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26、二)儿童几种基本情绪的表现先学前儿童的情绪在不断分化过程中,表现出几种最基本的情绪,具体表现为:1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啼哭的原因最早是因为饥饿、冷、疼痛或睡眠被打扰,后来又增加喂奶被中断、烦躁或增添非流汁的食物等因素。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其生理需要没得到满足而引起的情绪反应。渐渐地,儿童也出现了由社会性诱因而导致的啼哭,如想引起别人注意,希望父母的关心、爱抚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啼哭会逐渐减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儿童对外界环境和成人的适应能力增强,而成人也逐渐加强对儿童的适应,双方的相互适应使儿童的不舒适情况变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儿童也逐渐学会用动作和语言代

27、替哭声来表示自己的需要和不愉快的情绪。2笑笑是愉快情绪的表现。儿童的笑比哭出现得要晚。儿童最初显露的微笑是反射性微笑,如两周左右的新生儿能在睡眠中或清醒时嘴角露出类似微笑的反射。但由于这类微笑只是“嘴的微笑”,不包括眼部及脸上的其它肌肉的变化,所以这并不是真正的微笑。第3周的新生儿,如果轻轻触摸皮肤敏感区45秒钟,整个脸部的表情都开始生动,这才是其真正的微笑的开始。1个月左右,儿童对各种刺激如灯光、铃声、说话声、图片等都会微笑。而从第5周开始,人的出现包括人脸、人声,会使儿童特别高兴、活跃,发出微笑。这时,如果成人对着儿童点头,儿童甚至会停止吃奶而笑。这种笑意味着他开始与社会性物体进行交流,称

28、为“社会性微笑”。最初的三四个月里,这种社会性微笑是无差别的,对所有人的笑都是一样的。4个月左右,儿童出现有分辨的微笑,对不同人的微笑开始产生差别。他们对主要抚养者如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家庭其他成员或熟人。对陌生人笑得最少。4个月前的儿童只会微笑,还不会笑出声。4个月以后的儿童会“咯咯”笑出声来。笑,可以引出成人对儿童的积极反应,是儿童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3恐惧恐惧也是儿童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儿童最初的恐惧可以由巨大的响声或身体失重引起。从4个月左右,儿童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而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起主要作用。吉布森等人的“视崖实验”就证明了儿童对深度的

29、恐惧。6、7个月的儿童开始对陌生刺激物产生的恐惧反应,也就是所谓的“怕生”。到了2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如怕黑、怕“大灰狼”、怕坏人,不愿一个人在关着灯的房间里睡觉。这些情绪往往和家长实施的简单粗暴的教育影响有关。当儿童有一些不良表现时,有些成人就以这些事物恐吓或惩罚他们,致使儿童对这些事物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恐惧。因此,成人应该注意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儿童。对于已经形成这种不恰当恐惧的儿童,成人可以通过语言讲解及肯定、鼓励来帮助儿童克服这种恐惧。4依恋与焦虑依恋是指儿童对依恋对象(母亲或主要抚养者)之间进行的广泛的交流互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结。这种联结,好比一

30、根情感纽带,把儿童与其父母等主要抚养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依恋大约在67个月时开始形成。具体表现为儿童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会感到最大的愉快,并将其多种愉快行为如微笑、呀呀学语、注视、依偎等指向这些依恋对象,喜欢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依恋对象在一起,儿童会具有安全感,较少害怕、啼哭。而当儿童感到害怕或痛苦不安时,会主动寻找依恋对象。依恋对象的抓握、身体依偎等行为比别的任何人更能使孩子很快平静下来。在建立了依恋关系的背景下,儿童是经常欢笑而较少哭闹的。他们情绪欢快、活跃,好活动,这将有助于形成儿童健康情绪,促进其智力发展,养成自信、勇敢、勇于探索的个性。同时

31、,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料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的信赖有很大的影响。(详情见第十一章)焦虑是和依恋相对的一种情绪。焦虑是恐惧的一种表现。但恐惧有特定的对象,而焦虑的对象却是一种弥散的事物。焦虑可分为“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1)当儿童能很好地把母亲或主要抚养者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会引起儿童的恐惧、焦虑,这就是陌生人焦虑,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怕生”。 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形成,一般在儿童68个月时发生。伴随儿童对母亲依恋的发展,怕生情绪逐渐明显。例如,一个8个月大的儿童正在妈妈怀中吃奶。一个他眼中的陌生人靠近他,看着他,他就表现得很紧张,眼睛一会儿看陌生人,一会儿看妈妈。如果

32、妈妈没有对他作出安抚反应,几秒钟后,他会“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如果陌生人离开,儿童会很快平静下来。(2)当儿童与某个人产生依恋之后,又要与所依恋的人分离,就会表现出痛苦,拒绝分离,这就是分离焦虑。如8个月左右的儿童看着妈妈走出去。随着妈妈身影的消失,他就会哇哇大哭起来。分离焦虑随母婴依恋同时发生,其程度因人而异。这些差异与母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母亲的抚养方式以及儿童的先天气质等有关。成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来减弱分离焦虑。但对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分离焦虑的儿童,则应注意循序渐进原则,不能强制分离,以免带来更大、更持久的负面情绪。二、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

33、,学前儿童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是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引起情绪情感反应的社会性动因增加情景再现 案例一:卓卓5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有一天,他到园较早,就主动帮老师浇花,老师及时表扬了他。那一整天,他都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之中。第二天,他又早早地到幼儿园给花浇水。但那天老师有事没注意到,他没得到表扬。这一整天,他上课都是心不在焉,不守纪律。案例二:有一名幼儿,父母很爱他,老师也很喜欢他,可他在幼儿园总感到不快乐,也不愿上幼儿园。家长、老师经过交流沟通和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不知什么原因,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理他,都不愿意和他玩。从先学前期情

34、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来看,儿童最初更多的是情绪表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整个心理活动的发展,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13岁出现了大量的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情感,如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或自由行走,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喜欢自己用勺子吃饭,自己玩游戏。同时,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开始增加,这也使其情感具有更多的社会性。以微笑为例,从1岁到3岁,儿童非社会性微笑(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对小朋友的微笑和对教师的微笑)不断上升,尤其对教师的微笑比例越来越重。 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

35、大学出版社,1995.P265.但总的来说,在3岁前,引起情绪的动因还是以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有关。34岁,是一个从以生理需要动因向社会性需要动因发展的过渡时期。如刚入园的小班儿童还非常喜欢身体接触,喜欢拉着老师的手,让老师摸一摸、亲一亲。老师偶尔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会使儿童感到很大满足。进入中大班后,幼儿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强,他们更希望被人注意,被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这些尊重、交往等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将直接影响儿童情绪。在儿童看来,家长和老师的不理睬是最严厉的一种惩罚,会使他感到烦恼不安甚至痛苦。小朋友的排斥、拒绝,这种归属感的缺失对儿童来说就是一种痛苦。不难看出,儿童与家长、教师

36、以及同伴的社会性交往和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左右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产生的主要原因。2表情日渐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在表现。人的表情有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形成的,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表情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使得表情本身就具有社会性特点。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6个月左右的儿童就能“看懂”成人表情。如果成人对他微笑,他也会笑。如果成人拉长脸对他作出严厉的表情,儿童会马上哭起来。到了幼儿阶段,他们甚至能理解一个人的情绪与心理活动的关系。这种能力推动他们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在情绪表现方面,儿童的表情毫不保留地展现自己的情绪,之后开始慢慢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其情绪表现方式。从2

37、岁开始,儿童已能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儿童逐渐学会运用本民族习惯的表情手段,这本身就是一种表情社会化的过程。前面所述的母婴依恋、陌生人焦虑也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更重要的表现则体现在其社会高级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方面。3学前儿童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发展(1)学前儿童道德感是一个渐渐发展的过程。1岁的孩子就可以发生一种简单的同情感,即所谓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将有助于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23岁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他们初步明了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他们听到成人的表扬会感到满意,听到批评就会不高兴

38、或难为情。如某小朋友把自己的新玩具借给别人玩,得到老师表扬后他会很高兴,可能比自己玩玩具还要高兴。但是,3岁前的儿童只有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儿童园的集体生活中,儿童开始逐渐掌握各种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随之真正发展起来。他们开始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渐渐知道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并以这种标准来衡量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他们也开始关心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对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的感情。在成人眼中的儿童“告状”行为就是这种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表现。而随着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发展,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绪,也都发展起来。儿童会对自己的正确举动感到自豪,

39、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行为感到羞愧。这些都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爱朋友、爱集体等有一定的稳定性的情感也渐渐发展起来。情景再现 前几天,妈妈和贝贝一块坐在院子里乘凉。贝贝看到深蓝的天空繁星点点,皓月当空,非常兴奋,向妈妈问个不停。妈妈很累了,说:“天黑了,该睡觉了。”贝贝说:“月亮为什么不睡?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妈妈看着贝贝,目瞪口呆。(2)先学前期是儿童理智感开始发生的时期。儿童理智感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他们开始对周围事物感到好奇,他们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回答而感到愉快。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看来十分平常的事情,在儿童看来都很新奇。23岁儿童喜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

40、么?”这是理智感萌芽的表现。5岁左右,理智感明显发展。他们不但问“是什么?”更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想弄清“怎么样?”“为什么?”他们提的问题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这突出反映了他们对所处世界的好奇和兴趣。如果他们的问题得到解决,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愉快和满足。否则,会感到失落、不高兴。同时,他们开始自主探索世界,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相应环境而获得心理满足。34岁儿童还只会用积木搭房子等简单物品,56岁儿童开始迷恋创造性游戏,如用积木、泥沙或水等工具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事物。6岁儿童还喜欢进行各种智力游戏如,下棋、猜谜语,或者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但使儿童产生满意、愉快、自豪等积极体验

41、,还会推动他们完成新的、更为复杂的认识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理智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如把玩具分拆以弄清事物的真相。(3)学前儿童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儿童从小喜欢鲜艳的颜色和整齐清洁的环境。小班儿童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产生美感,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任何事物。过年时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们会感到非常高兴;而强制他们穿上他们认为不好看的衣服,他们会噘着嘴难受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会假装无意的破坏这件衣服,然后以此为借口换下来。在环境教育影响下,儿童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同时,他们从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活动和艺术作

42、品、游戏活动中体验到美,从而促进美感的发展。不过,总的来说,儿童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二)儿童情绪和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发展1情绪和情感的丰富性的发展(1)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丰富性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它首先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如前所述,先学前儿童最初只有一般性激动,后来分化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又分化为高兴、愉快等情绪体验。以笑为例,先学前儿童首先只会微笑,继而会咯咯地笑、大笑、害羞地笑、嘲笑等多种形式。随着年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产生了新的需要,就会出现新的情绪体验。以前那些不能引起情绪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引起儿童的各种情绪体验

43、。如,周围人对儿童的态度会带给儿童不同的情绪体验,周围事物甚至自然现象也引起儿童同情、惊奇。先前引起儿童高兴的原因可能是吃好吃的东西,玩好玩的玩具,妈妈抱他,老师表扬他。到了幼儿期,解决了某个问题,听了一个好听的故事都会使儿童由衷的高兴。进儿童园之前,不会计算,不会智力游戏或答错问题,都不会让儿童产生挫折感。进入儿童园后,其他小朋友能答上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或答错,就会使儿童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在儿童晚期,尊敬、怜悯、公正、友谊、同情等新的情感类型不断出现,使儿童情感表现越来越丰富。(2)情感的丰富化也表现为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范围越来越大。如“亲爱”,最初只指向父母或经常照顾儿童的成人,然后

44、指向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员。进了儿童园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也逐渐产生“亲爱”的情感体验。再如恐惧,不但有与感知觉相联系的,也有与记忆相联系的,还出现了与想象和思维相联系的恐惧。2情绪和情感的深刻性情绪情感的深刻性是指情绪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即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象先学前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是由于父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而幼儿可能是由于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再如“愤怒”,2岁儿童的愤怒往往是因为生理习惯的问题(如不愿上厕所、不愿吃饭、不愿洗脸或上床睡觉);23岁是与权威的矛盾问题(如被惩罚、不许参加某种活动);进入儿童园后,越来越多儿童的愤怒指向与人的关系问题,如不被

45、注意、不被了解,不愿和别人活动等等。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既反映了其情感丰富性的发展,更充分体现了其情感的深刻性。综上所述,儿童情感丰富性、深刻性有较大发展,但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比较贫乏,认知水平不高,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仍不够丰富和深刻。(三)儿童情绪调控的发展从儿童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来看,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儿童对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强。这种趋势表现在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小班幼儿的激情比较多,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情绪激动,行为冲动。当他们处于激动状态时,往往不能控制自己,或大哭大闹,或大喊大叫,用过激的动作或行为表现自己的情

46、绪,短时间内很难平静下来。即使这时成人要求他们“不要哭”、“不要闹”也无济于事,他们甚至听不见成人说话。这是因为从大脑的神经系统发展来看,学前儿童的神经抑制过程发展比较缓慢,情绪调控水平比较低。成人这时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使他们平静下来。有时,儿童还会以一些过激的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以伤害性、破坏性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愤怒,如扔东西、打滚、抓人、咬人。他们看到故事中的坏人,激动之下会把它抠掉。慢慢地,他们知道了哪些方式是不被接受的,会引来成人的批评,也不会得到愿望的满足,于是在成人指导下,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大脑的发育及语言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养成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情绪的冲动

47、性逐渐减少。学前儿童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成人的言语提醒来实行。到了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有意识地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有人到儿童园来参观,小班幼儿经常会有点人来疯,而大班的一些儿童开始能自觉要求自己不疯不闹,按老师的要求来参加活动。2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景再现有一次,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参加弟弟的婚礼。正当大家举杯祝福新郎新娘的时候,有谁不小心碰了一下女儿,她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弄得妈妈十分尴尬。姨妈走过来,抱起小家伙,从口袋里掏出几颗好看的糖递给她,小家伙一下子就不哭了。先学前期儿童情绪极不稳定,表现在儿童的情绪的两极化比较明显,并且这对立的两极情绪在短时间内可以互换。比如,儿童

48、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玩具或食物他会马上嚎啕大哭,这时,如果成人把他抱起来安慰他,他会立即止住哭声。如果给他另一种更好的东西或让他从事更有趣的活动,这时尽管脸上还有泪水,但嘴角已挂满笑意。这种“破涕为笑”的现象在小班幼儿身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学前儿童情绪不稳定还表现为情绪与情境的关系密切,常常被外界环境支配,随情境的出现而产生,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情绪的情境性特点有时也有利于教师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调节控制儿童情绪。另外,小班幼儿情绪非常容易受周围人情绪所影响,出现所谓的“情感共鸣”的现象。新入园的儿童哭着要回家,要找妈妈。他的哭声往往导致早已习惯儿童园生活的其他小班幼儿跟着哭起来。他们看到别人表现出惊恐的表情,自己也会吓得哭起来。幼儿晚期,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大班幼儿如果不高兴,会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再好玩的玩具或活动也不能让他们开怀大笑。这时期儿童的情绪也较少受一般人感染。如小班的弟弟哭起来,大班的姐姐不会跟着一起哭,而是赶紧跑过去哄弟弟。不过,他们的情绪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儿童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3情绪和情感由外显到内隐小班幼儿情绪是明显外露的,不加掩饰的。高兴就笑,害怕就哭,生气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