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43186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 家 好,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凉州区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综合防 治 技 术,玉米不仅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在全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于水稻、小麦而居第三位。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常年因病虫造成的产量送损失可达10%-20%。据报道,玉米病害有80余种,虫害就更多了,在我区玉米病害有10余种。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青枯病、锈病等。在玉米上发生普遍的虫害有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粘虫、蚜虫等。,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年份发病率在3%-10%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

2、70%,2006年在凉州区重病田块发病株率高达62.5%,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一、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抽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病株果穗短粗,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苞叶正常,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包。初期苞叶一般不破裂,黑粉也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剥开苞叶可见果穗内部组织已全部变为黑粉,黑粉内有一些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所以称此病为丝黑穗病。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一旦发病,全株绝收。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菌刺激后

3、畸形生长。有的品种苗期分蘖增多,植株呈丛簇状。发病植株雄穗症状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多数情况是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型,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花器变形,不能形成花蕊,颖片因受病菌刺激变为畸形,呈多 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有黑粉。也有整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粉包,症状特点是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包,外面包被白膜,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二、玉米丝黑穗病与瘤黑粉病的区别:(1)丝黑穗病主要发生于有性器官,如雌穗和雄穗,而营养器官,除极特别情况下,叶片中脉产生条状黑粉外,一般不产生黑粉;而瘤黑粉病则茎秆、叶片、果穗、雄穗、甚至根部均可受害,产生病瘤。(2)丝黑穗病危害果穗时,受害果穗不形成黑瘤,黑粉中有丝状

4、寄主维管束残余组织,而瘤黑粉病则在受害部位生成肿瘤,瘤内没有丝状物,果穗受害轻时,仅个别或少数籽粒发病。,三.病原与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是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hn)Langdon et Fullerton引起的。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冬孢子,冬孢子黄褐色或赤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冬孢子未成熟前集结成孢子球,成熟后分散。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菌丝。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3-36,以 28为最适宜。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31,低于17或高于32.5不能萌发。,1.传播发病 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在土壤

5、中冬孢子存活年限一般都在3-5年,种子表面带菌虽然数量不高,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老病区种子带菌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在新区带菌的种子则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总之,玉米丝黑穗病是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含菌量高发病重。玉米播种后,来自土壤、粪肥和种子上的冬孢子,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便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寄主胚芽形成系统侵染。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抗病性和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2.影响发病的因素 品种抗病性:玉米不同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菌源数量:玉米丝黑穗病菌越冬场所主要是在土壤里,重茬连作造成土壤中菌源大量积累,导致病害逐年加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环境

6、条件:该病以土壤带菌传病为主,而且多在幼苗期侵染,因此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与发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温、湿度条件既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生长,也影响病菌冬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各地试验证实,侵染的适温与玉米幼苗生长的适温一致,均在25左右。较适宜的侵染温度范围为20-30。土壤含水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速度。土壤含水量适中,种子发芽快,幼苗生长迅速发病轻;土壤干旱,种子发芽慢,幼苗生长缓慢,则发病重。,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根本有效措施之一,大力推广抗病丰产的金穗4号,酒试20、临单217、金穗9号等良种,尽快压缩或淘汰感病品种沈单10

7、号、16号的种植面积。2.减少初侵染源:轮作倒茬:轮作倒茬和品种的合理布局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不能在一块地连续多年种植感病品种,一般应是玉米蔬菜小麦玉米;如果地少倒不开,可在重茬地种植抗病品种。翻耕土地施用净肥:深翻土地可将病菌埋压在土壤底层,从而减少侵染机会,减轻发病。粪肥带菌是该病传播的又一途径,因此施用净肥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及时拔除病株:拔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根本性措施,在玉米抽穗后症状明显,及时拔除病株,将病穗携出田外深埋,可达很好的防治效果。3.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增强自身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药剂处理种子可用拌种、浸种、闷种和药土覆盖种子等方法。拌种一般

8、用种子量0.2%-0.3%。如特普唑(速保利)、粉锈宁、羟锈宁等。近年来随着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使玉米丝黑穗病得到有效控制,如8%克烯种衣剂防治丝黑穗病效果达到93.24%。,玉米瘤黑粉病,一、危害 该病对玉米的危害,主要是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形成菌瘿,破坏玉米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幼苗期受害常引起早死。果穗以下茎部感病,平均减产20%,果穗以上茎部感病,平均减产40%,果穗上下茎部感病,减产约60%,果穗感病减产约80%。由于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杆不结实。生产上一般病田病株率为5%-10%,发病严重的可达30%-80

9、%。,二、症状 该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病菌能够侵染植株的所有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雄花及果穗等。玉米被侵染的部位细胞强烈增生,体积增大,而后发育成明显的肿瘤。病瘤生长很快,大小和形状变化也较大,有的呈球形,有的为棒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有的叠生。膨大的瘤状物组织初为白色,渐变为灰色,内部白色,肉质多汁。随着病瘤的增大和瘤内冬孢子的形成,质地由软变硬,颜色由浅变深,薄膜破裂,散出大量黑色粉末状的冬孢子,因此得名瘤黑粉病。与丝黑穗病仅发生在玉米的果穗和雄穗部位、黑粉中夹杂有寄主维管束组织的特征不同,玉米瘤黑粉病可以发生在叶片、茎秆及果穗和雄穗任何部位。,病

10、叶鞘(左)、病茎(中)、病穗(右下),三.病原与发病规律:玉米瘤黑粉病是由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zeae(Beckm)Unger侵染引起的玉米病害。冬孢子暗褐色或浅橄榄色,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细刺状突起。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6-30,最低5-10,最高35-38,在水中或相对湿度98%-100%下均可萌发。在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都较长。,1.传播发病 病菌成熟后,以冬孢子形态越冬。被冬孢子污染的土壤和遗落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或残留在秸杆上的病瘤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其次,粪肥也是其重要的越冬场所。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冬孢子也是初侵染

11、来源之一,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玉米生长期冬孢子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便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均可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也可通过种子,秸杆和昆虫携带传播。2.影响发病的因素 玉米瘤黑粉病是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病菌能够侵染植株的所有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雄花及果穗等。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虽然生产中还没有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该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如金穗4号,酒试20、临单217、金穗9号比较抗该病 2、减少初侵染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

12、体,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玉米生长期结合田间管理,在病瘤未变色时及早割除,并带到田外集中处理。3、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注意肥水管理,特别要注意均衡使用有机和无机肥料,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氮肥,防止贪青徒长。适当使用含锌和含硼的微量元素肥料,对病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4、药剂防治:玉米生长期间病瘤未出现前,喷洒15%粉锈宁2000倍-3000倍,10%烯唑醇2000倍-3000倍,7.5%禾果利2000倍-3000倍,0.5%硫酸铜液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含唑类杀菌剂的种衣剂对该病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效。,玉米大斑病,一.危害

13、 病害主要发生在抽雄 以后,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迅速向上扩展,在叶片上 产生大量病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子粒灌浆不足,导致产量降低。一般年份,大斑病造成5%的减产,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感病品种损失高达20%以上。二.症状 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出现点状水浸斑,后逐渐扩大为梭形斑,长达200。数个病斑连片,常导致整叶枯死。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三.病原与发病规律:大斑突脐孢菌Exserohilum turcium(Pass.)Leonard et Suggs 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形成的厚垣孢子在玉米残体上

14、和土壤中越冬。在第二年5-6月份,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株残体中越冬的菌丝体便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新产生的及部分越冬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到田间植株叶片上进行初次侵染。,玉米大斑病,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大斑病抗性差异显著,在缺少高抗品种的地方,可以种植丰产性好、抗性中等的品种。2.减少初侵染源: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冬前深翻土地,促进植株病残体腐烂;发病初期,打掉植株底部病叶。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与其它作物间套作,改善玉米田间的通风条件,减少病原菌侵染。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及时打药,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

15、湿性粉剂 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抽雄期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玉米青枯病,一.危害 玉米青枯病(茎腐病)在我区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也是一个世界性病害,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年份达20%-30%,重者甚至绝收。二.症状 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部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高峰。我国青枯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植株青枯或黄枯,根部变褐腐烂,基部发软,髓部中空,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

16、。潮湿时病部有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三.病原与发病规律:玉米青枯病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玉米青枯病属于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病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使根腐烂。地上部叶片和茎基由于得不到水分的补充而发生萎蔫,最终导致叶片呈现黄枯或青枯、茎基缢缩、果穗倒挂、整株枯死。此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及耕作制度有着密切关系。,1.品种抗病性: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2.气象条件:一般认为玉米散粉 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

17、后暴晴发病重,久雨乍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3.耕作与栽培措施: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累积的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一般平地发病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砂土地、土质脊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四.防治方法 1.品种抗病性: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目前抗性较好的品种有金穗9号、沈单10、豫玉22等。2.减少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侵染源。发病重的地块可与马铃薯、豆类等

18、作物实行23年轮作,同样可以减少田间病源。3.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4.药剂防治:播种前可用15粉锈宁拌种。发病初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l2次,每隔1015天喷1次。,玉米虫害棉铃虫,玉米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也叫钻心虫,是世界性大害虫。我区各乡镇均有发生,是常发区。棉铃虫的食性杂、寄主种类多,近几年,绝大多数绿色植物上都有棉铃虫的卵和幼虫为害

19、,而且对玉米的为害也呈明显加重趋势。,1、形态 成虫体长1617毫米,前翅颜色变化较大,雌蛾多黄褐色,雄蛾多绿褐色,外横线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7个小白点,肾形纹和环形纹暗褐色。卵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直径0.50.8毫米。幼虫体长4045毫米,头部黄褐色变化很大,大致可分为黄白色型、黄红色型、灰褐色型、土黄色型、淡红色型、绿色型、黑褐色型、咖啡色型、绿褐色型等9种类型。蛹纺锤形,长1720毫米,第57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尾端有臀刺2枚。,2、发生规律 在我区一年可发生37代,以滞育蛹越冬。第一代成虫始见于6月上中旬,中下旬盛发;第二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中旬,盛发于中下旬;第三代成虫始见

20、于8月上中旬。以第四代滞育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对半枯萎的杨树枝把也有很强的趋性,成虫产卵量平均1000余粒,在生长旺盛茂密且抽穗早的玉米田比长势差的玉米田产卵量明显增多。产卵部位多在雌穗刚吐出的花丝上和刚抽出的雄穗上。幼虫孵化后先食卵壳,以后取食幼嫩的花丝或雄穗,也取食叶片。幼虫3龄前多在外面活动为害,这是施药防治的有利时机,3龄以后多钻蛀到苞叶内为害玉米穗,不易防治。幼虫共6龄,末龄幼虫入土化蛹。棉铃虫喜中温高湿,各虫态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90,68月份降水量达100150毫米的年份,利于棉铃虫的严重发生。,3、防治方法玉米收获后,及时深翻耙地,坚持实行冬灌,可大量消

21、灭越冬蛹。合理布局。在玉米地边种植诱集作物如洋葱、胡萝卜等,于盛花期可诱集到大量棉铃虫成虫,及时喷药,聚而歼之。于各代棉铃虫成虫发生期,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性诱剂或杨树枝把,可大量诱杀成虫。人工剪花丝:当玉米雌穗花丝已授粉变红开始萎焉,棉铃虫幼虫3龄前尚未蛀入果穗内部时,逐株逐穗剪去玉米雌穗苞叶空尖部分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药剂防治:防治适期:8月10日左右,棉铃虫幼虫3龄前尚未蛀入果穗内部时。常用农药: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BT乳剂2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甲基异柳磷1000倍液滴穗或喷雾。,金针虫,危害金针虫是叩头甲的幼虫,属鞘翅目、叩头甲科。俗名有火蚰蜒、

22、钢丝虫、节节虫等。16主要为害麦类、玉米、瓜、菜、马铃薯等,在土中咬食播下的种子和幼苗,成株期钻入根茎取食,使植株枯萎死亡。,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9毫米,宽约2.5毫米,体细长,暗褐色,密覆灰色短毛,并有光泽;头胸部黑褐色,前胸背板长大于宽,后缘角伸向后方;鞘翅暗褐色,密生灰色短毛,鞘翅上有9条纵列的刻点;触角红褐色,第二节球形;足红褐色。卵:乳白色,圆形,直径约0.51毫米。幼虫:体细长,圆筒形,淡黄色有光泽,老熟幼虫体长约23毫米,宽约1.3毫米。尾节圆锥形,上有两个褐色圆斑和4条纵纹。蛹:体长89毫米,黄色,三、生活习性 金针虫在我区多为2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内2040厘米处越

23、冬,翌年4月中旬上升至地表活动。成虫于5月上、中旬在田间取食交配、产卵。幼虫于45月在耕层内取食为害作物根、茎部,6月中、下旬至9月,老熟幼虫陆续化蛹、羽化。新羽化成虫在土内潜伏越冬。成虫有假死性和叩头反跳能力。幼虫喜食小麦、玉米的种子和幼苗,特别是在土壤含水量15%20%的潮湿土壤中为害最重。,四、防治方法1、用40%甲基异柳磷10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种50公斤、或40%毒死蜱1000倍进行拌种2、苗期可用40%的毒死蜱1500倍或40%的辛硫磷500倍与适量炒熟的麦麸或豆饼混合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入玉米基部,利用地下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即可将其杀死。,红蜘蛛,一、危害红蜘蛛在我区分布广泛,

24、寄主植物多,1年发生1015代。除了为害玉米,也为害高梁、豆类、棉花等作物。红蜘蛛在我区近年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由于玉米面积的扩大,为叶螨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因此叶螨危害越来越重,严重地块可将叶吃干了,当玉米生长期遇高温干旱,田间叶螨繁殖极快,布满植株各部位。由于叶螨的发生阶段正值玉米灌浆期,因此可以造成较重的产量损失。,二、防治方法 1、杂草上防治:在4月中、下旬对玉米田周边的豆类、蔬菜、田埂应作重点检查,发现这些作物及杂草部分叶显黄白色斑时应用8%快杀螨2000倍喷洒,封锁地埂,减少虫源,防止迁移到玉米田。2、玉米田防治:在78月红蜘蛛上了玉米时可用80%克螨特3000倍、20%四达螨200

25、0倍、8%快杀螨2000倍喷雾,防治效果在90%以上。,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 合 防 治,小麦散黑穗病,1、症状 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少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2、病原 Ustilago nuda(Jens.)Rostr.称裸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球形,褐色,一边色稍浅,表面布满细刺,直径59m。厚垣孢子萌发温限535,以2025最适。侵害小麦,引致散黑穗病,该菌有寄主专化现象

26、,小麦上的病菌不能侵染大麦,但大麦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外表不显症。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付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侵入穗原基。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厚垣孢子随风落在扬花期的健穗上,落在湿润的柱头上萌发产生先菌丝,侵入子房,在珠被未硬化前进入胚珠,潜伏其中,种子成熟时,菌丝胞膜略加厚,在其中休眠,当年不表现症状,次年发病,并侵入第二年的种子潜伏,完成侵染循环。刚产生厚垣孢子24小时后即能萌发,温度范围535,最适2025。厚垣孢子在田

27、间仅能存活几周,没有越冬(或越夏)的可能性。小麦扬麦化期空气湿度大,常阴雨天利于孢子萌发侵入,翌年发病重。,4、防治方法(1)温汤浸种 变温浸种 先将麦种用冷水预浸46小时,涝出后用5255温水浸12分钟,使种子温度升到50,再捞出放入56温水中,使水温降至55浸5分钟,随即迅速捞出经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恒温浸种 把麦种置于5055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3小时后捞出,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2)石灰水浸种 用优质生石灰0.5kg,溶在50kg水中,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kg,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cm,种子厚度不超过66cm,浸泡时间气温20浸35天,气温25

28、浸23天,30浸1天即可,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中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3)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08%0.1%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也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0.1kg,拌麦种50kg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kg,对水5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6小时,可兼治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一、危害性小麦腥黑穗病是毁灭性的检疫对象,一般发病田块小麦可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发病后不仅造成减产或绝收,而且病粒内含有带腥臭味的有毒物质三甲胺,严重降低麦粒及面粉的品质而不堪食用,人畜食后还会引起中毒。,二、侵染循环麦收后病菌附着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

29、越夏。小麦播种后发芽时,病菌侵入幼苗,再向上侵入幼穗,破坏小麦穗部的正常生长,抽穗后形成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呈黑粉状。小麦收获脱粒时,病粒破裂,黑粉状的病菌分散粘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越夏。,三、防治方法 1、使用无病腐熟净肥:带菌粪肥是土传病害一种很重要的传播渠道,提倡堆沤农家肥时不用病残体原料,施用无病腐熟净肥,以切断粪肥传染源。2、合理轮作倒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区应实行与油菜、马铃薯、红薯、棉花、花生、烟草、蔬菜等作物5-7年的轮作,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效。3、严禁病区自行留种、串换麦种:种子夹带病麦粒、病残体是远距离传播和当地蔓延的主要途径,因此,应禁止从病区引种;严禁病区的小麦做种子用,

30、杜绝自行留种串换麦种。4、选用抗病品种:应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利用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选择丰产性能好、适应性广、早熟、发病较轻或产量损失较小的品种。5、零星病区拔除病株:5月的中旬和下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症状十分明显。发现零星发生田块,可拔除病株,加以集中烧毁。6、轻发病田多管齐下:小麦腥黑穗病轻发田,要剪除病穗烧毁,并单收单打,烧毁病麦秸、病麦糠等一切病残体。,7、重发田块全田烧毁:对重发田块应收割堆放集中烧毁,采取全田彻底销毁的严厉措施。8、杀菌剂拌种:药剂拌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腥黑穗病蔓延的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省工、省时的好方法,防治效果十分明显。用种子重量0.08%0.1%的20%

31、三唑酮乳油拌种。也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0.1kg,拌麦种50kg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kg,对水5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6小时后播种。9、土壤药剂处理:土壤药剂处理也是一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等土传种传病害的好方法,对重病田效果更为明显。重病田应采取药剂拌种加土壤处理双管齐下的办法。每亩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公斤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5公斤兑细干土45-50公斤,搅拌均匀后制成毒土,在犁地后均匀撒在地面,再耙地,进行土壤消毒处理,然后播种,小麦白粉病,一、症状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发病时,叶

32、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占,即病原菌的闭囊壳。,二、病原 Blumeria graminis(DC.)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病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

33、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麦类白粉病病叶,麦类白粉病病穗,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侵染。该病菌可以在自生麦苗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四、

34、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4)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03%的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酮可湿性粉剂2025g拌667m2麦种,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小麦全蚀病,一、症状: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

35、,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田间病株(左)和健株(右),小麦全蚀病病茎基部,二、病原: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graminis(Sacc.)Walker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er var.tritici(Sacc.)Walker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

36、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逐渐向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

37、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四、防治方法:(1)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2)轮作倒茬 实行小麦、玉米、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3)种植耐病品种。(4)增施腐

38、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5)药剂防治 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也可用15%三唑醇30g拌100kg种子。,小麦锈病,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在我区小麦危害面积大概2万亩左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张义,南营等乡镇。,一、症状及病原、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

39、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玉米锈病,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起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只有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

40、病性丧失。,三、防治方法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2)农业防治适期播种,适当晚插,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消除自生麦。提倡施用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3)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

41、080g拌麦种50kg。春季叶面喷雾 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小麦丛矮病,一、症状 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但籽粒秕瘦。二、病原 Wheat rosette virus称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属弹状病毒组。病毒粒体杆状,病毒质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常单个或多个,成层或簇状包在内质网膜内。在传毒介体灰飞虱唾液腺中病毒质粒只有核衣壳而无外膜。病毒汁液体外保毒期23天,稀释限点10100倍。丛矮病潜育期因温

42、度不同而异,一般620天。,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种子和土壤传播,主要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n)传毒。灰飞虱吸食后,需要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小麦丛矮病是靠传毒媒介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小麦成熟后,灰飞虱迁飞至自生麦苗越夏。小麦、大麦等是病毒主要越冬寄主。套作麦田有利灰飞虱迁飞繁殖,发病重;邻近草坡、杂草丛生麦田病重;夏秋多雨、冬暖春寒年份发病重。,四、防治方法(1)清除杂草、消灭毒源。(2)合理安排套作,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3)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压低毒源、虫源。适期连片中,避免早。(4)药剂防治 用种子量0.3%

43、的60%甲基异柳磷拌种堆闷12小时。出苗后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也可用25%扑虱灵(噻嗪酮优乐得)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喷雾。,小麦蚜虫,小麦蚜虫分布极广,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在我区常以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发生数量最多,就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来说,除小麦、大麦、燕麦、糜子、高粱和玉米等寄主外,麦长管蚜还能为害水稻、甘蔗和茭白等禾本科作物及看麦娘、马唐、棒头草、狗牙根和野燕麦等杂草,麦二叉蚜能取食赖草、冰草、雀麦、星星草和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一、为害症状 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

44、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麦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它蚜虫无此症状。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时,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二、生活习性 麦蚜多以卵在麦苗枯叶上、杂草上、茬管中、土缝内越冬,从发生时间上看,麦二叉蚜早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一般到小麦拔节后才逐渐加重。麦蚜为间歇性猖獗发生,这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要求湿度为40%80%,而麦二叉蚜则耐30的高温,喜干怕湿,湿度35%67%为适宜。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

45、殖快,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三、防治方法 1、选择一些抗虫耐病的小麦品种,造成不良的食物条件。药剂防治 在小麦以扬花末期用40%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兑水喷雾;每亩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0克,兑水5060千克喷雾;用50%抗蚜威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是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该虫从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或为害花器,造成秕粒、空壳,轻则减产2050,重则达6090,甚至颗粒无收,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我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已次大规模发生,对小麦生产造

46、成了极大的危害。98年以来,全区上下思想统一,认识明确,领导重视,齐抓共防,使小麦吸浆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蛹,成虫,发生规律 在我区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共存,两种吸浆虫均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冬,小麦拔节起身时,幼虫开始从茧内伸出上升至3厘米-7厘米深的土层中结茧化蛹,5月中、下旬至6月初羽化、交尾,并在麦穗上产卵。卵期5天左右。幼虫孵化后侵入小穗内进行为害,吮吸幼嫩麦粒内的浆液致使麦粒空秕,严重减产。幼虫期约20天,在小麦乳熟后老熟,在雨天或潮湿时从麦穗中伸出,弹落地面,入土10厘米-14厘米结圆茧开始越夏。,二、发生特点:(1)

47、发生的几个关键时期与小麦的某些生育期相吻合,如成虫羽化盛期常常是小麦“露脸”时,幼虫孵化侵入常常在小麦扬花期,幼虫老熟脱穗入土常常在小麦乳熟期。(2)吸浆虫喜湿怕干,对湿度敏感。土壤含水量较大,是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出土的先决条件。春季多雨,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上,对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均为有利,多雾和露水也有利于成虫产卵幼虫孵化侵入,发生量就大;反之,春季干旱少雨,土壤板结,幼虫就不再化蛹,继续保持休眠状态在土壤中生存多年,休眠期长达7-12年,成虫也很少羽化,当年发生较轻。,三、发生因素1、气候条件。温度主要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期的迟早,而雨量和土壤湿度是影响发生数量的主导因素。4月中、下旬雨量

48、充沛,雨日多,常猖獗发生;雨量少,土壤干旱对土中幼虫活动不利,幼虫可重新结茧休眠,增加来年虫源数量。2、小麦品种和生育期。小麦芒长、多刺、挺直,小穗排列整齐、颖壳厚,内外颖结合紧密或子粒表皮组织较厚的品种,具有明显的抗性。吸浆虫成虫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也有严格的选择性,凡抽穗整齐、灌浆迅速、抽穗盛期与成虫盛发期不遇的品种受害轻,反之则受害重。3、轮作与栽培措施。旱作田、小麦连作和小麦与大豆轮作的麦田受害较重;水旱轮作的地区受害较轻;麦收后翻耕暴晒的麦田,则幼虫死亡率较高;撒播田发生数量比条播田多,受害严重。4、土壤与地势。小麦吸浆虫在壤土麦田比在粘土和沙土麦田危害重;通常低地发生比坡地多,阴坡发

49、生比阳坡多;麦红吸浆虫适宜与酸性土壤,而麦黄吸浆虫适宜与碱性土壤。,四、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抗虫品种。(2)进行轮作倒茬,避免小麦连作,避开虫源。(3)土壤深耕晒垡。麦收后及时翻耕暴晒、化学防治要把握住两个防治时期:1、蛹期防治:小麦拔节至孕穗期,既小麦浇头水、二水时,选用5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兑水1公斤稀释,拌细砂40公斤,拌均匀后撒施于地表,随即灌水。2、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期30%时,选用1.8%阿维.吡、50%辛硫磷乳油每亩50毫升或2.5%劲彪乳油每亩20毫升,兑水常量喷雾,间隔3天,连喷23次,以下午6点以后喷雾防

50、效最好,马铃薯病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 合 防 治,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该病分布广、在自然情况下仅为害马铃薯,为害后不仅造成死苗、死株,而且贮藏时还造成烂窖,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一、症状典型症状是引起植株地上部分萎蔫,地下部块茎沿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薯块受害轻的外表无明显症状,纵切薯块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黄褐或乳黄色。重的维管束变色部分可达一周,用手挤压有乳黄色菌液流出,薯皮发软,尾部皱缩凹陷变为褐色。经贮藏过冬的病薯芽眼干枯变黑,病薯播种后,有的不出芽,有的出芽后不久就死亡。轻病薯出苗后,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片产生淡黄色斑驳,以后变为褐色,叶缘向上卷曲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