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之创新与意义.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7269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之创新与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之创新与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之创新与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之创新与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之创新与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之创新与意义.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之创新与意义 傅修海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被赞誉为“描写晚明社会的长篇历史小说的双璧”之一。然而,作为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白门柳的成功不仅仅是题材开掘,其结构艺术的创造更发人深省。 一 长期以来,对长篇小说结构艺术认知的感性停留,局限了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发展。迄今为止,长篇短制的现象仍非常普遍。而长篇不同于短篇和中篇,最大不同之处便是篇幅之长。既然文本幅度是长篇首先成为长篇的理由,那么处理篇幅长度的能力结构艺术应该率先加以考究。 毋庸置疑,长篇小说的 结构是攸关成败的大问题。 概而言之,它承担着两大重 任:其一,必须做到能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有

2、机地组织起来,进而做到脉络分明、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地向读者进行交代小说的整个叙述;其二,在叙述的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能生成和谐有致的艺术欣赏愉悦,而且要使之保持到终篇。诚然,结构在组织材料上的艺术功能,前人已经多有论述。但如何充分发挥结构的能动性,从而自如驾驭材料、获取最大的艺术创造自由,前人可谓论之甚少。至于长篇小说结构何以使作者和读者达成在心灵上的契合并产生书写与阅读之间的共鸣,这个问题更是鲜有人触及。而事实上,正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关。多年来,虽然不少人都在做出努力,尝试过种种方法,如檀香刑以“凤头猪肚豹尾”的三

3、段论标目;受活则以“毛须根干枝叶花儿果实种子”的植株式结撰小说;兄弟干脆就以“兄弟”交互叙述拉杂成篇。但一味在形式上想办法,玩花样,并不能真正在心灵深处唤起读者的共鸣,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作品的吸引力,相反还暴露出作者的心中无数。 实际上,对长篇小说而言,长度率先形成的挑战不仅有幅度和跨度,更重要的是幅度和跨度带来的形式、内容、情感与文体有机整合。阿莫拉维亚说:“短篇小说同长篇小说之间最主要的、根本的区别,在于叙述的布局,或者说叙述的结构。”而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则仍旧是当今众多小说家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 白门柳是一部表现明清易代之际文人心路历程的长篇历史小说,全书共三卷,长达一百三十万字。如何

4、结撰这样一段矛盾复杂,纷繁多变的历史?无疑有着颇高的难度,何况还要做到自始至终吸引读者。这些问题,对作者的艺术才能无疑都是严峻的考验。 但是,正如许多评论共同指出的,白门柳却令人信服地做到了。 敏泽先生曾在史与诗一文中高度评价了白门柳的艺术成就,在指出“它处理诗与史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成功的范例”之余,还欣喜地说:“依我的阅读的经验,目前能够经得起认真阅读的作品是不多的;至于经得起一读再读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但刘斯奋同志的长篇白门柳,我却先后读了两遍,读第一遍时不仅兴趣盎然,而且余味无穷;读第二遍时依然兴味不减,并续有发现。”这一感想式的表述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作为一部多卷本长篇小说

5、,白门柳显然成功地突破了前面说到的那道难关,即在严肃地、艺术地再现历史生活的同时,还持久地在心灵深处唤起读者的共鸣,使作品始终保持着足够的吸引力。无疑,探讨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话题可以很多。不过,小说在结构方面独特而成功的尝试,则是不应忽视、甚至是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 关于艺术,刘斯奋有触类旁通的感悟。他曾经在自画自说中说过:“一切艺术之最终抽象,无非节奏而已!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如是,绘画亦如是。节奏佳则画自佳,节奏劣则画自劣。浓淡干湿、轻重徐疾、疏密粗细、刚健婀娜之种种运用,俱应以节奏之把握为归依,以节奏之表现为鹄的。明乎此,始可与言绘事。”如果沿此思路去考察白门柳,就会发现,其实刘

6、斯奋同样把节奏的高妙把握自觉地运用到作品结构当中去了。 关于节奏,古往今来,人们并不陌生。节奏存在于世间万物,艺文之事也不例外。人们也早已认识到节奏的审美功能,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即是一例。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则从理论层面进行阐发:“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腠理无滞,虽非胎息之脉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因此,对于文学艺术来说,节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长篇小说结构当然也不能脱离节奏的要求。长篇的篇幅之巨,倘若没有节奏统贯,很容易叠床

7、架屋。结构与长度构成紧张,归根结底也是因为漠视结构本身应有的节奏艺术追求。长度与结构必须生成艺术节奏,否则整部小说必然难以一气呵成。尽管个中道理如此浅显明白,但真正能始终明确把节奏同长篇小说结构联系起来、并且自觉在创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的,刘斯奋的白门柳却恐怕是第一个。 三 刘斯奋有着多门类艺术实践的长期体验,这使他能很早就认识到艺术与节奏的紧密关联,乃至于能自觉把节奏艺术的追求贯串于长篇小说的结构创造中。一来,这使其艺术追求出手不凡,一开始就从艺术本质的层面把握全篇;二来,这也使得白门柳奠定了突破陈规,超迈流俗的艺术境界。按照其“节奏即结构”的长篇小说结构理念去考察白门柳,确实可以发现白门柳全书

8、事事、时时、处处都充满着节奏变化跃动的艺术匠心。大而言之,白门柳三部曲,描写的侧重点依次为文人生活、朝廷政争、国破家亡,这是一种纵向的节奏变化;其次,故事所涉及的三组主要人物,各自有不同的性格、追求和经历,这又是一种横向的节奏变化;此外,还有地点的转换、场景的转换、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各种生活描写的穿插,无不形成节奏的变化。如此种种变化生成的结构节奏艺术,不仅引导着读者喜怒哀乐的情绪,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兴奋点。 具体而言,白门柳的场景(空间、色调)结构、情绪结构、情节结构的交织,都成为节奏艺术立体呈现的不同侧面。 以白门柳第二部白门柳秋露危城为例。从场景结构上看,第

9、二部主要是在长江边和南京这一带空间内流动。在这一整体场景空间内,作家从余姚、杭州、扬州、常熟、丹阳、南京一一落墨。在南京又分写蔡益所书坊、茶社、巷子、石巢园、莫愁湖、玄武湖等诸多场景,从上层到下层、从朝堂宫殿到民间宅巷、从书斋闺房到残酷监狱、从茶寮书坊到湖光山色,作者笔墨挥洒点染。这种安排在拓展小说故事空间同时,也使整部小说的场景空间节奏起伏。“长江边南京”地域线索贯串诸多场景,有“点/线/面”一气呵成的空间节奏气韵。如此一来,故事场景既避免单调转换,又获得回旋余地的自如。在场景空间的节奏韵律中,白门柳获得历史规定性的丰富和敞开。场景空间自如广阔的变动,不同地点发生不同的故事,衍生出不同的喜怒

10、哀乐和人生命运,必然带来情绪色调节奏上的转换。 刘斯奋还善于调弄场景色调而生成艺术节奏。色调的最后抽象,无非是黑白灰三种(这从摄影技术可知)。 而艺术对色调节奏的抽象,就是对场景色调黑白灰的水墨画式调谐。仍以白门柳鸡鸣风雨为例。从北京写到南京的空间色调布置, 各空间演绎的哀乐悲欢皆不同:第一章是在北京围绕着“改服”的朝中争斗,其间唧唧喳喳、小心翼翼、颔首低回,整个是晦暗的灰色调。第二章是在浙江余姚与海宁,黄宗羲哭悼刘宗周与冒襄、董小宛的劫难在逃,为摧心伤肝的黑色调。第三章在西兴渡口与江阴之间,洪承畴、刘良佐部的清军与黄宗羲、孙嘉绩的余姚军之间展开激战。到最后王之仁率生力部队破敌的喜悦,尽管在战

11、争风云里抹上一笔亮色,但马上变成暴风雨来临前的灰色调。第四章在海宁县城与留都之中,冒襄家遭遇清兵而大难不死的黑色调,与柳如是情欲大发的风光旖旎,二者构成色调黑白的急剧转换;此后到结尾第十一章,海宁冒家父子为答谢余怀而强迫董小宛唱曲、沈士柱慷慨赴死,同样是黑白分明的色调节奏。尾声里,黄宗羲从谭山铺撤退与随后在钱塘江的败归,则是茫茫前程的灰色调节奏。至于附记和终局等以历史资料作为袅袅余声的平静诉说,更是在色调节奏上形成“篇终接混茫”的白色调。 至于白门柳的情绪节奏艺术,更是独出机杼。情绪节奏艺术其实并不神秘。郭沫若曾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动的形式,或者先抑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

12、,这表现出来便成为了诗的节奏一切感情,加上时间的要素,便要成为情绪的。所以情绪自身,便成为节奏的表现。”而正是在情绪节奏的布控下,白门柳展开明清易代之际士人心灵史诗的跌宕起伏。似断实连的情绪气脉,反过来又推动和制约情节的逆转承传。情绪起伏跌宕、风云变幻,既相反相成又统贯一致。白门柳情绪节奏各自有别:夕阳芳草是虎丘山怒斗阉党;秋露危城是内忧外患的哀情遍野;鸡鸣风雨则只剩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怨声絮语。白门柳从怒写到哀再写到怨,不时杂以几抹喜色。但对那段心灵分裂、天崩地解的磨难而言,还有什么喜色能够调和呢?即便是冒襄和董小宛姻缘的牵强成功、余姚海战难得的胜利,即便有戏骂阉党的慷慨激昂、黄宗羲数

13、度萌芽的启蒙思想之光,也都终究不过是灰晦大历史中的刹那闪光。这些情绪节奏的非如此不可的必然和当然,不也正表明小说结构在艺术节奏抽象上的内在规定性?小说中似断实连的情绪气脉,反过来又推动和制约情节的逆转承传。情绪起伏跌宕、风云变幻,既相反相成又统贯一致。这正如卢隐所说:“创作者当时的感情冲动,异常神秘,此时即就其本色描写出来,因感情的节调,而成一种和谐的美。”除以上三种结构节奏艺术的创造外,刘斯奋甚至还充分运用语言风格、题材格调的差异来生成浑然一体的节奏结构艺术。在语言风格上,文言、白话和方言口语熔为一炉又互为对比,显得错落有致;在题材格调上,文人生活的风流旖旎、朝廷政治的险恶波澜、易代乱世的兵

14、荒马乱,有机交织、变幻跌宕。 综上所述,白门柳的创作理念是节奏艺术,它用节奏统贯艺术结构,进而去组织融化纷繁的材料,将表面上似乎并无联系的事物组合起来,去建构小说情节体制和形象体系。明末清初的几大基本矛盾、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众多的出场人物,在白门柳中都脉络分明、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而且获得了鲜活的、体察入微的展示。与此同时,白门柳更以人物心灵的大开大合、场景情节的色调配置与空间的大跨度转换,共同结撰出丘壑回环,云烟万态,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世界,使整部小说从头至尾都吸引着读者的盎然兴趣。 四 以“节奏即结构”的艺术探索来融通白门柳的整体艺术生命,不仅是刘斯奋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大胆实践,也是他对小

15、说结构的文体独立价值的深刻思考。白门柳的做法中很特别的一点,就是把一切妨碍节奏形成的事件推到背后,或虚化,或只作简单交代。而突出以情绪作为主要脉络,通过情绪变化起伏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场景更替来结构小说,从而使节奏作用得到空前加强,并被赋予一种自足的完整性,这就使作品在传统的结构观念之外,走出一条新路子,而且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满足读者的审美追求。这使得白门柳不仅能继承和深化了前人的艺术养料,而且在结合多门类艺术实践心得体会基础上,提出“节奏即结构”的小说结构美学强调以创作主体的情绪节奏来结构长篇小说。刘斯奋的探索不但突破了长期在技术层面讨论小说结构的纠结,而且把问题从技术层面直接超越为节奏审美的追

16、求。如果说刘勰把“吐纳文艺”的成功秘诀归为“务在节宣”是萌艺术节奏论的先声,那么,刘斯奋把一切艺术的最后抽象归于节奏则是现代意义的理论总结。就此而言,白门柳不仅是当代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的突破,更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次当代超越。 白门柳结构节奏美学探索的现实意义,除了艺术理论的考量,还有现实人生的思考意味。在视听艺术发达的当代,如何让读者持之以恒地安静下来阅读大部头长篇,是任何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小说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刘斯奋既是有着现实情怀和历史识见的作家,又是有着开放而包容的“非职业化创作者”;他既是自如活跃于诗词、绘画、书法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艺术家,又是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团体、宣传部门的管理者。多领域

17、、多门类的人生和艺术经验,使刘斯奋拥有许多单一角色艺术家所没有的融通思维和高度,也使得刘斯奋在创作白门柳时能始终怀以追问:如何才能真正让艺术作品与人自身相关?而对于当下自说自话、疆域分割严重的艺术现状而言,刘斯奋及其白门柳的节奏艺术理念无疑是一剂清心良药。难道不是吗?【注释】辛筠: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成功之作读白门柳,载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4期. 吴功正:小说美学,6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小说的艺术,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19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敏泽:诗之于史白门柳三题,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刘斯奋:快活的蝙蝠,215页,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文心雕龙译注,陆侃如、牟世金译注,506页,齐鲁书社1995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5卷),3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18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徐南铁主编:蝙蝠的意象,11页,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