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十二五网络发展规划.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68115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移动十二五网络发展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移动十二五网络发展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移动十二五网络发展规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移动十二五网络发展规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移动十二五网络发展规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移动十二五网络发展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移动十二五网络发展规划.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总体网络发展目标和策略,目录一总体思路概述二“十一五”发展回顾三“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四总体及市场业务目标和策略,2.各网络专业发展目标和策略五网络发展重点关注问题分析六网络发展目标和策略七资本开支目标和策略八近期网络建设措施重点,接入网络发展思路和策略,时间 2009,2010,2011,2012,2013,2014,按需稳步扩大EGPRS覆盖范围,部分地区引入软件升级和产品硬件能力可以简便支持的EDGE+增强功能,提高用户速率。,百K,规划初期:在全国大多数市区内达到平均速率百K级的接入能力EGPRS+TD+WLAN,LTE完成外场试验和商用准备,引入部分EDGE+数据业务增强功能,

2、规划中期:在全国大中城市达到兆级的接入能力TD-LTE覆盖大中城市,GSM,TDLTE,TD完成四期建设,WLAN,规划末期:在全国市区范围内达到兆级能力TD-LTE覆盖普通城区及室内区域,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将部分GSM频率升级到LTE FDD,与TD-LTE融合组网,根据情况,考虑GSM网向LTE FDD升级,TD完成四期建设,HSPA扩展到覆盖地市级以上城市的普通城区TD-LTE规模试验TD-LTE在2010年下半年,在部分大城市开展规模试验,逐步进入商用阶段,TD完善覆盖,WLAN重点覆盖TD/GSM数据流量密集地区,形成有效的流量分担和速率提升,WLAN作为热点地区宽带接入主要承载网

3、络,与蜂窝网形成良好的互补,充分发挥各网络协同效应。,WLAN视需求完善覆盖,TD HSPA覆盖全国各级城市的市区,作为承载中低速数据业务广覆盖的手段TD-LTE扩大覆盖TD-LTE覆盖普通城区及室内区域,承载高速移动宽带数据业务,WLAN继续扩建热点,2015,TD网络实现县级以上行政区业务热点区域的覆盖。TD-LTE在密集城区规模商用TD-LTE逐步扩展到覆盖大城市和有较强需求的中等城市的密集城区和热点地区,TD覆盖全部县级以上行政区,核心网络发展思路和策略,时间 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G/TD融合组网在全网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引入IP STP,引入省

4、内CMN,部署MSC Pool,部署携入HLR、NP MSS,规划初期:全国范围内分省建设IMS网络,2G/3G融合的核心网络和和IMS并存SAE进行外场试验和商用准备,100%实现2G/3G融合组网,100%实现IP化,规划中期:PS域向SAE架构演进SAE初期独立组网,CS域,PS域IMS,进行PS域的IP化改造,用户数据管理,规划末期:R4软交换逐步与IMS融合SAE逐步与PS域融合,第一阶段实现关口局的融合,部分汇接网设备逐步退网,第二阶段R4软交换和CM-IMS开始融合,有容量富裕的R4软交换可以升级为TAS或CSCF或mAGCF,网络结构扁平化,网络控制集中化,用户数据管理统一化,

5、2G/TD融合组网进一步扩大,进行PS域的承载迁移和接口IP化改造,部署SGSN Pool全国范围内建设IMS分省分大区建设,独立建设省单独部署CM-IMS系统,用户需求量小的接入省部署SBC、MGCF/IM-MGW,接入省AS与大区中心IMC core相连,SAE与现有分组域的融合,用户数据管理的HLR由独立设置的方式向分布式架构演进,实现用户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HLR和HSS的融合,实现分布式架构的用户数据管理中心。,R4用户数据、IMS用户数据的融合和统一管理,由独立组网转变为融合组网,控制网元集中,网关下移IMS作为会话类业务的控制LTE话音成熟,会话类业务由PS域接入CM-IMS,向

6、分布式的用户数据管理模式演进,2015,引入SAE网元,并实现与现有2G/TD网元的互通,开始引入PCC技术以省为单位建设IMS网络接入省演变为独立建设省,脱离大区;P-CSCF开始下放到地市;软交换关口局开始升级支持MGCF功能,引入SAE架构,IP承载网络发展思路和策略,时间 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奥运,保持两级自治域结构,CMNET部署MPLS VPN和DiffServ,根据需求部署流控,运WLAN与CMNET融合,规划初期:全国CMNET结构调整,IP承载网络增容部署MPLS VPN和DiffServ,IP承载网络部署集群路由器,CMNET保持2级

7、结构,规划中期:CMNET网络扁平化改造,CNGI逐步商用部署流量识别和控制,采用双栈的方式逐步引入入IPV6,CMNet,IP专网,部署集群路由器提高网络容量,IP专用承载网增容,边缘增加控制,城域网业务系统接入,规划末期:CMNET和IP专网仍保持并存,CNGI商用全面引入IPV6,CMNET扁平化改造,骨干与省网融合;省网出口部署流量识别与控制系统,通过双栈转发发IPv6流量,网络结构扁平化,网络控制增强,边缘增加控制,通过,网络升级支持持IPv6,过6PE、6vPE等技术承载IPv6流量,引入6PE、6vPE等技术,IP城域网边缘建设资源接入与控制系统实现统一站点方式所有同类型业务系统

8、共用CE接入,控制业务系统接入设备数量,边缘建设业务控制子层(SR/BRAS)用于对用户的业务接入进行控制,包括用户的认证、计费、QoS控制等等向统一站点接入方式演进部分同类型业务系统共用CE接入,控制接入设备数量,2015,部署流控和资源接入控制系统,进一步提高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同时控制网络节点数量,保持单一自治域,控制网络节点,时间 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业务网络发展思路和策略3G/全业务,个人业务提供能力集团业务提供能力家庭业务提供能力,立足移动业务,推动业务能力互通和调用大力发展集团业务,整合铁通资源,提供宽带接入适度发展家庭市场,提供

9、丰富增值业务,尝试与互联网的能力互通提供丰富接入资源,具备企业数据、话音、多媒体的整合营销能力发展接入资源,实现宽带、电话、娱乐等业务的捆绑,向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具备丰富的业务类型,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提供丰富的接入资源,具备家庭业务的内容和应用整合能力,业务应用 采用试点建设CDN全网系统及IDC运营管理中,业务网络发展思路和策略,时间 2009,2010,2011,2012,2013,2014,规划初期:接口逐步开放,根据业务的发展情况设置业务平台,引入综合接入网关,规划中期:统一门户认证和展现云计算技术引入,展现域,应用层和业务能力层接入层,规划末期:业务网向SDA发展,统一门户

10、认证和展现建设适合SDA架构的业务网,实现业务的统一门户认证和展现,接口开放对于已有的应用,制定标准化的接口,供其他应用调用对于已有平台所具有的能力,可以视业务需求考虑尝试能力与应用分离对有丰富应用的能力,可考虑建设独立的能力设备综合接入网关,2015,提供统一的移动互联网接入通路建设PPcache系统,提供统一的业务仓储,内容分发和内容适配体系,新建WEB网关,采用试点的方式引入综合接入网关。设CDN 及IDC基础设施 心,能力调用,能力集成根据需要引入综合业务平台,引导新业务的发展实现互联网与电信网的业务和能力实现初步的互相调用引入能力提供商(EP),提供能力集成和运营引入业务云,提供外部

11、服务统一接入,满足下一代业务和网络的运营和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支撑精细化管理、支撑企业国际化拓展具备面向客户、面向服务与业务、面向网络运营、面向企业管理提供全方位综合支撑的能力,建立和完善打造“一个中国移动”的支撑手段。坚持集中化原则,构建跨省、跨地域、跨国的集中的IT支撑体系提升系统标准化程度,构建流程统一、信息共享、资源集中配置的IT支撑网,发,展,目,标,IT支撑网发展 标和构建集中化、一体化的IT支撑体系,支撑全业务发展,打造面向网络支撑系统、业务支撑系统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世界领先的的IT支撑能力,一 段C域系统P域系统,业务支撑系统,段网 网和P域系统建C域系统,支撑业务

12、发展,网管与业务能力,支撑 的运 体系,网管支撑系统,业务服务标准化,共享,支撑服务,持 构建业务支撑 能力,持 化精细化运营管理,全面 能化营 支撑,支撑高 运,网管与运能力,支撑 代化运 体系,运 全理,支撑,、全 管服务 能力,管理信息,系统,化,地,服务,中,全WEB化服务,户服务,跨域高 的支撑服务共享,跨域,化资源 合及 配,客户 动的业务动,配服务,、高 展 的,支撑,全,动 资源 化体 服务,满足 客户,以支撑运维集中化和全业务发展为核心业务目标,实现网管从面向设备/网络拓展到面向业务/服务/客户/市场的转型,实现从专业网管到综合网管的新发展,加强IT基础架构资源规划和共享,提

13、升系统架构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伸展性建立标准化信息模型、接口模型,实现核心业务数据开放、应用服务集成立足现状,分步平滑演进,急用先行,全力推进NGBOSS建设,构建业务支撑核心能力;持续深化精细化运营管理、全面落实智能化营销支撑助力TD业务规模运营、全业务差异化竞争和创新型企业建设三大任务的落实,满足公司在全业务竞争时期的业务发展要求,网管支撑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全面深化业务应用体系,完善人力资源、财务和供应链精细化管理支撑,推进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构筑海外运营支撑平台,进一步增强企业高效运营和管理决策支持能力,加快整合技术支撑资源,积极推动虚拟化技术应用,建设接口平台、业务交换中心

14、和主数据管理平台,探索和尝试“云化”服务,逐步构建灵活、易用、扩展、透明的应用、集成和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管理信息系统,IT支撑网总体发展策略,网管支撑系统,资源调度,虚拟机,虚拟硬件资源架构,物理设备,虚拟机,物理机,管理计算和存储资源池,管理信息系统应用API海量数据处理平台,业务支撑系统资源能力,IT支撑网集中化建设-云计算推动硬件资源集中化IT支撑系统云计算是未来IT基础设施建,设的革命,是企业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的重要手段支撑云的建设上,初期维持现有三大支撑体系界限,在业务支撑系统、网管支撑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分别建设,云计算系统;未来促进三大,IT支撑系统的云计算平台融合在经分等OLAP

15、应用中逐步引入基于PC集群的海量数据处理平台解决方案,IT支撑网近期发展思路-业务支撑系统,全力推进NG建设,构建支撑核心能力,以CRM、BOSS(含宽带P-BOSS)以及经营分析系统为核心载体,面向个人、家庭和集团三大类客户,加快打造全业务运营的融合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数据业务的精确实时计费能力、稳步构建以NG网状网为基础的一体化业务支撑能力、积极探索物联网产品等新型支撑能力,积极探索物联网等新型支撑能力:研究和探索M2M体系的组网架构和关键节点功能;在南方基地建设业务支撑系统的云计算;进一步深化试点,引入ESB架构,推动CRM、BOSS以及宽带PBOSS“服务封装”的标准化;在实现数据业务实

16、体营销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信息范围,尝试进行数据业务统一积分完善管理手段,进一步丰富BOMC功能应用:通过BOMC工程进一步完善管理手段,在IT运维能力的基础上强化IT管控能力,达到“主动服务、优化管理”的目标,关注信息安全,继续加强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将行为审计和业务安全审计纳入4A管理体系;建立安全运营监控体系;加强全网门户网站及网上营业厅安全防护能力,全面开展安全加固,继续进行南方基地业务支撑系统建设,拓展纳入集中管理的下属子公司范围,拓展集中建设的应用系统范围,发展原则和策略,-11-,综合网管建成后,专业网管最终演进为采集模块,其硬件利旧,纳入IaaS,CM-,IT支撑网近期发展思路-

17、网管支撑系统总体发展思路按照CM-OSS2.0框架建设面向全业务运营、面向客户感知、面向全专业高效运维的网管支撑系统面向全业务运营:新增资源管理、业务开通、集团客户/SP等业务质量监控、用户侧设备监控、业务流量流向分析等相关能力面向客户感知:建设智能化无线网优平台;通过自动拨测、路测、信令监测掌握客户感知和热点小区质量;加强投诉处理支撑面向全专业高效运维:从分专业网管演进到全专业综合网管,支撑全专业高效运维演进原则和策略业务优先、架构先行:以业务能力、管理支撑提升为主,配以进行框架结构调整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发展中演进,现有专业网管系统功能以从弱到强的顺序逐步迁移到综合网管系统中;综合网管从

18、新网元、新功能、跨专业关联功能入手,逐步发展高起点、平滑过渡:新系统确保以现有网管整治成果为起点,迁移方案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科学发展、夯实基础:优先扎实建设基础性网管技术平台和网管应用平台专业网管演进按照网管新规划,专业网管主要实现扩容网元同步接入,不再进行大的功能升级改造演进过程中,专业网管做为综合系统数据源,功能逐步向综合网管迁移,IT支撑网近期发展思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应用体系,提升决策支持水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完善及全国推广,完善计划与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以业务活动为导向、项目管理为核心的预算系统,推进供应链管理:建设服务于采购物流一体化集中供应体系的仓储物流平台;在试点基础

19、上在全国推广资产管理系统实施;,拓展人力资源应用:HR系统功能完善,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海外运营支撑:海外ERP和Portal,其他:ERP应用提升;手机综合服务平台南方基地建设等,技术支撑体系,为了实现高效、便捷和集成的业务功能,更好地支撑一体化的企业管理和决策,需要构建灵活、易用、扩展、透明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具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应用服务体系、应用支撑体系、IT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依据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总体框架,以“事前防护和事后审计并重、前台管控和后台加固并重、技术手段和管理要求并重”为原则,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信

20、息安全体系,基本实现信息安全的可控、可知、可管理,总体发展思路,时间 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第一阶段节点引入OTN接口(G.709),加强管理能力。节点引入入OTN交叉,采用环网架构,加强组网、保护、互通能力,干线(省际省内),城域接入,城域核心传输采用SDH或WDM高品质要求业务目前主要通过过MSTP/SDH承载,同时规模试用PTN,并扩大IP RAN试点规模,低品质要求业务通过过PON/增强以太承载通过卫星(GPS或北斗)为基站提供同步,2015,推动,传送网络发展思路和策略总体思路总体上将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对传输线路(包括管道、杆路、光缆)实行共建

21、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并按照全程全网,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综合光、微波、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形成立体传送网络,充分保证网络的安全性能,促进网络向安全、灵活、动态、智能化演进适应分组化和大颗粒化业务的高效、高质量传送网适应业务IP化、大颗粒的需求,保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性,并综合考虑技术和网络发展走向,建设灵活、动态、适应性强、可管理、可维护的光传送网,并适当考虑网络建设的超前性,满足业务网灵活多变的需求适应业务需求的传送网结合大客户专线电路需求情况,继续扩容和完善SDH传送网,解决集团大客户小颗粒电路的需求,并积极引导集团客户采用VPN方式承载。引入OTN技术在全面推广使用点对点IP over WDM组网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进OTN组网技术和和40G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动OTN技术的标准化,开展现网试点,根据技术成熟情况,在引入入OTN网络,第二阶段引入40G传输,采用网状网架构,实现大容量、低成本的灵活组网,NG-,第三阶段引入GMPLS控制平面,节点向NG-OTN演进,实现网络扁平化,城域核心传输过渡为OTN规模建设设PTN网络承载高品质业务,在适当地区部署署IP RAN,MSTP/SDH被逐步替代,低品质要求业务通过PON/增强以太承载分组同步方式和卫星同步方式互补备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