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06548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教育界。文章以民族地区公民思想特点为切入点,探讨了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现状,提出了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关键词】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对策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中必然遇到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利用宗教、民族等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促进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探讨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有其特殊意义。一、民

2、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获得较快发展,交通和通讯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和中华民族意识、政治意识也在不断得到加强。民族地区发展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少数民族群众学会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参政议政等正确渠道来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加强了城市民族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这些都是当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变化。但仍存在一定问题。1、 理论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深度不够,缺乏时代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是我国民族地

3、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工作形式单一,理论深度不够和缺乏时代感。例如,一些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月”活动,简单的以学文件、听报告等形式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而不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且参加这种学习的主要局限于在职干部、职工、及学生等,广大城市居民和农村牧区还没有投入这种学习。即便是参加学习的人,他们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也并不全面,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空泛、肤浅,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少数民

4、族群众思想素质改变不大,加之民族地区的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相对非民族地区而言较为薄弱,并使得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有些民族地区领导干部认为花很大功夫,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不如抓经济工作容易取得成绩。虽然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改观了,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了,但是是“虚”的、“软”的,不容易看见,更摸不着,不能给自己增添政绩,因此这些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封建迷信、封建宗教以及一些不正常的宗教活动死灰复燃,不仅消蚀了经济建设的成果,而且给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2、民族散居化,理论教育出现“真空”地带 由于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加之

5、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各族人员异地流动,这就使民族之间的接触、碰撞增多,发生纠纷、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增大。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缺失,在少数民族地区所造成的后果相对于其他地区要严重得多。正因为,民族散居化,不利于集中组织进行民族理论教育活动,因此,一些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无人管、无人问的现象。成为“真空”地带 。这种现象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将会长期的、深远的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对思想杂散居少数民族,不能光看其服饰外貌的不同,还要根据民族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从思想观念、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上加以区别,更好的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

6、宗教信仰,积极引导少数民族逐步摆脱不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价值取向、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变化。克服一切消极因素,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真正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成为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的文化,紧密结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实际,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3、经济差距导致缺乏民族认同感,使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差距过于悬殊的失衡现象,已经使民族地区许多群众感到强烈的疑虑、不平和不满,如果忽视这样的现实,不做理论和政策上的关注和重视,势必会影响党在民族地区的各

7、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少数民族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使得他们对本民族缺乏自我认同感,也难以达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种经济差距得不到有效控制,他们对社会就会有一种抵触情绪,并有可能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因此,必须在“注意强调各民族利益与中华民族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强调尊重少数民族特点同维护国家统一的一致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特点,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 地区差距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使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在心理上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和不平等感,这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使少数民族群众认为自身的发展得不到国家的重视,对于

8、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也会日趋淡薄。24、忽视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心理因素是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上的积淀,它是民族生活中影响力最强、凝聚力最大的意识因素。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思考世界的独特方式,以及一定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就构成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是使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由于某些地区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其具体表现为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各类交往方式。在民族地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最基本的内容。只有思想上深刻领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才会有行动上的尊重。“长期以来,我们

9、在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方面做的比较好。但是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设,仅仅尊重还是不够的。因为,要想使较为先进的思想真正为少数民族群众所接受,就不能只停留在对风俗习惯的尊重上,这只是浅层的心理沟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要达到较为透彻的理解,达到文化上的认同。所谓文化认同,就是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彼此依赖与尊重。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受教育者懂得什么是发展中能够接受的,且接受程度如何什么是暂时尚无法接受而应积极创造新的条件,逐步渗透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先进思想的引导作用,使新的文明真正建立在最为深厚的民族心理的基础上,去发挥出巨大的精神效用。”3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同少数民族群众

10、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不能摸透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心理需求,只停留在表面上的了解将很难开展好当地的思想政治工作。4二、民族地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策1、从民族地区公民的心理需求点切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促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三种心理成分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取得教育工作的真正效果。“知”是指个体的思想认识。“情”是指伴随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情感体验。“意”则是指在相应认识水平支配下,个体的行为过程和意志努力程度。(1)从民族地区公民的心理需求点切入。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导致各民族的心理素质、心理特点、各不相同,从民族地区公民的心理需求点切入,

11、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多方面的心理问题。由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远离现代,转换较为困难,因此,在竞争中少数民族处于弱势。当少数民族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时,首先面临的是文化撞击。文化撞击必然会对双方面的群体以及个人产生心理压力。因此,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考虑到各民族的心理特点差异,还应结合当前实际开展工作。从民族地区公民的心理需求入手,不断满足各民族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2)不断的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各族人民的需要也日益提高。这首先表现在经济生活上。内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经

12、济相对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强烈的社会刺激,使他们渴求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善生活。其次,表现在精神生活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民族素质大大提高,他们接受的信息多了,眼界开阔了,在思考自己的问题时,有了更多的参照物,因此,对本民族的前途命运更加关心,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治意识更加强烈。如果我们能不断的满足少数民族群众这些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就会使广大少数民族人民从心理上加强对国家的向心力,对汉族的亲和力,就会使民族团结日益深化。从民族心理来看,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富于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这种被视为民族标志

13、之一的风俗习惯,不但本民族的成员都热爱它,遵从它,维护它,同时,也希望别的民族能同他们一样对待这些风俗。这种民族心理不论哪个种族、哪个民族都是一样的,是一种普遍现象。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看,这种心理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因此,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这种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应给予充分的重视。2、利用宗教中积极的因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宗教道德,就是以非感性的人和神的宗教关系为直接根据,适应信仰者与信仰对象的关系的行为,使之适合于人神关系要求的规范和准则。1宗教道德是唯心主义的道德体系,这就决定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神圣性及排他性、宿命论及功利性等消极作用。所以宗教道德无法成为公民

14、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流道德取向,只能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但其积极的一面可以成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资源。(1)净化信徒的心灵、消除贪欲,消解社会不良道德现象。宗教道德一般要求信徒乐善好施、慈悲为怀,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省察内心。在处理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利害冲突中,相对而言不会损伤他人以及社会的利益,甚至在必要的条件下能够做出某种程度的牺牲。这种净化了的心灵自然而然催生出一个净化了的社会整体环境。宗教的诸多戒律教条明确指点人们该如何去做。如对待贪欲,它劝导人们要有平常心,名利不过过眼烟云,应淡而处之,清心寡欲,平衡人的心理落差。对待朋友要有忠义之道,朋友是成德之本。只要对于具体的道

15、德规范心怀虔诚,践行不止,神的全知全能定能感知并记为功德。若心存侥幸,作恶多端,将倍受惩罚。这种道德自觉如果在全社会普遍存在,不良道德现象自会逐渐消解,社会风气必然越来越好。(2)缓解心理压力。对自己行为的良心谴责可以形成心理压力。虽然传统思想观念中类似“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善言善语代代传递,潜移默化规劝着人们的行为。但人非个个圣贤亦不能事事圣贤时时圣贤,个人心理的差异导致部分人在过失行为之后摆脱不了自责的干扰,以致日久积深出现心理障碍。同样,激烈的竞争虽然有种种利处,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促使服务行业推出日益完善的服务可长时间处在某种高度紧张和重压之下,精神上也难免疲惫,对人的

16、生理功能造成影响,甚至危及人的健康。此外,经济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以及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等等也会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因此要有缓解压力的途径,有释放不良情绪的空间。5(3)借宗教道德的基本原则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宗教道德将“行善”和“爱”作为道德内容的中心,现实生活中其积善去恶的说教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论宗教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出发点和归宿上存在多大的区别,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去恶从善的基本原则。尽管宗教史上曾借“爱”和“善”之名进行过残忍的争杀掠夺,但不是主流。在三大宗教中“,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

17、”、“止恶行善,自利利他”等教诲与当前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弘扬的主题相一致,对提高现阶段公民的道德素质有可取之处。因此宗教道德发挥作用的合理方式对公民道德建设颇有启示。3、夯实民族地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1)公民道德建设应建立在科学信仰基础上。信仰统摄着人的理智情感,指导着人的行为。在怎样面对世界和人生中的困惑,信仰出示了既具体有抽象的答案。宗教中正是出于对神的信仰,信徒才会在一举一动中严格遵照神的教诲。古兰经言“:谁背叛正教,致死不信道,谁的善功在今世和后世无效”。可见,信仰对于道德实践而言是第一位的,失去信仰,道德实践就失去了原动力。当前道德建设首先要面对的也是信仰问题。良好信仰状态缺失

18、导致个人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人们道德感丧失,行为失去约束,社会上人心散乱、浮躁、没有凝聚力,个人与社会关系失常。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我们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这里的共产主义道德可以说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最高理想,有了这一航标的指引,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就成了道德信心的源泉,人们的行为发自内心而不需太多外力强制。(2)加大西部经济发展的力度,增强民族地区公民道德认同感道德认同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是一定社会道德

19、建设的前提条件和目标。要做好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局限于在社会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领域下功夫,还要切实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搞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内外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多种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汉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全国未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大多数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民族地区。这就使经济发展问题在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现阶段,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大

20、力发展生产力,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体地讲,就是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发展是一切工作的主题,要牢牢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民族地区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在我国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依赖于观念的转变,在世纪之交,党和国家转变观念,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的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条件的积累,将形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巨大合力,伴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距拉大、财政困难、就业以及贫困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或根本解决,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参考文献:1 2 4乌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硕士学位论文,华北师范大学20063王永杰,从少数民族特点出发,加强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1999(3)34-385 孙 超,公民道德建设情境下的宗教道德 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