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15763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章 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 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

2、绍到中国?梁启超 2.民族定义: .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

3、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 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第三章 1、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产品交换、阶级分化,为民

4、族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2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是什么时候? 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到进入阶级社会时候。 3.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外在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是内在条件; 战争、军事冲突等是外在条件。 4、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及其区别是什么? 从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发展过程,前四个阶段人们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维系,而民族的人们共同体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4、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希腊人式、罗马人式、德意志人式。 5、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 民族和国家同一历史时期产生,国家的产生有其迫切性,民族也相随而来,而且国家在民族产生过程中起了型铸民族

5、的作用。这是人类社会最初形成民族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6、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民族在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等现象形成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过程为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6、民族发展的定义 民族在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其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推动民族纵向质的提高和横向量的扩展,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个体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7、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影响民

6、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8、民族精神定义 民族精神是对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发展程度,表明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程度。 9、民族发展涉及的四个方面内容? 民族的经济发展。 民族的政治发展。 民族的文化发展。 民族的人口发展。 10、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民族属性、民族结构、民族素质、民族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六个方面作用影响。 11、民族素质的定义? 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民族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民族素质一般包括民族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和身体素质。 12、民族属性包含的内容? 民族自

7、然属性和民族社会属性及民族生物属性,是民族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13、民族结构包含的内容? 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 14、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民族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其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对应,民族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 15、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民族的常态发展。 民族的异态发展。 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16、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民族趋同的趋势和民族性增强的趋势。 17、民族同化的定义: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

8、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8、民族同化的类型有哪些? 强迫同化,是指通过外在强制手段使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现象。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中,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19、民族同化的特点?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20、民族融和: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

9、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 21、民族消亡的前提条件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即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22、民族消亡的途径 民族消亡是自然历史过程,是以一定物质性为基础的客观性、辩证性的过程,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各族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是各族走向融合的必经途径。 第四章 1.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3.民族关系的本质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

10、是统治阶级民族与被统治阶级民族之间敌对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4.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在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在的社会政治制度之上的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 5.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 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6.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 、。 7.民族关系的特点? 、。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的不完善性;的相对性; (民族互助) 的有限性;(民族和谐) 的初步性。 9、世界民族关系总的发展趋势? 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发展趋势,在局部地区存在一些民

11、族间的矛盾冲突。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总趋势。 各民族间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民族间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11.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现状 民族平等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不平等并存。 民族团结趋势与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并存。 民族间合作发展与民族间竞争增强并存。 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并存。 民族间联系增多与民族意识、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12.民族关系与我国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保证。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第五章 1.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之、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2.试析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产生根由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民族特征的自然因素,即民族间在特征上体现出的差异所导致;另一是社会因素,即社会结构中,民族实体的地位问题,私有制社会里统治阶级民族与被统治阶级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对抗消失,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体,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形成民族不

13、平等的事实。 3.民族问题的特性: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敏感性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的交织;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的交织;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交织。 6.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原因有哪些? 民族特点、民族差别长期存在。民族间事实不平等长期存在。 国际间的阶级矛盾部分地通过民族问题加以反映。 历史遗留的民族偏见、隔阂,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长期影响。 7.“三股势力”: 暴

14、力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 第六章 1.是我国的一项国情,我国宪法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原因:历史上各民族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交流,或者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民族迁徙和人口大量流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民族人口的自由迁徙和流动,形成了目前我国民族分布特点。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结果。 3.如何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各民族共同建立了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

15、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的经济。 四、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国家的灿烂文化。 五、各民族共同建立、建设了社会主义中国。 4.列举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 5.少数民族叙事长诗有哪些? 福乐智慧、阿诗玛。 6.如何理解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章 1.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

16、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平等。 2.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 第一,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第二,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第三,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3.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 4.为什么说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发展的客观事实所决定。民族问题的客观规律所决定。 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5.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是什么 民族平等团结

17、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6.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 从人口及其分布角度,广、多、杂、散; 从地域性民族组成角度,多层次性、不平衡性、包容性、可变性; 7.怎样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保障法律赋予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确定并拥有族籍的权利。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及风俗习惯自由。 保障拥有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第八章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统

18、一领导之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 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三个行政级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个行政级别。 5.我国现有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个自治州、个自治县。 6.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和相应的

19、。 7.民族自治权:是国家根据统一和自治原则应该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也是自治民族根据平等自治的原则应该享有的权利。它并不意味着恩赐,也不意味着特权;它只是一种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8.如何理解民族自治权 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自治权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宪法和法律规定前提下的自主权。 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并行使的权利,它主要体现着实行区域组织的民族的自主管理权,但不仅仅是自治民族的权利;它同时体现着自治地方内其他民族的平等权利。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还包括

20、地方性立法权等。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10.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优越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1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21、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2.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个少数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1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自治机关的两重性。 自治机关自治权利广泛性。 14.民族自治机关的民族化建设内容有哪些? 民族化的内容包括民族干部、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形式三个方面。 15.民族自治地方内协调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是切实

22、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二是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三是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16.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建立民主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祖国的独立和统一;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促进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共同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发展。 第九章 1.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与民族地区特点相适应的特点和优点有哪些? 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

23、群众,同本民族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的感情,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及特点,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往往把本民族的干部看做是本民族的代表,不仅愿意向他们倾诉心声、反映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少数民族干部在本民族地区工作具有便利性。 少数民族干部对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具有强烈愿望。对加快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2.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组织保障作用、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 3.培养和任用少

24、数民族干部有何重要意义? 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民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

25、靠保证。 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除了注意到民族干部的民族成分的特殊性外,还应注意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 5.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措施有哪些? 第一,加强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努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革命化、建设。” 第二,加强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注重实践锻炼,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 第四,注重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第五,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军队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主要要求是努力实现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第十章 1、 加快发展

26、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2).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3).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是什么? (1)、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3.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其精神实质就是要进一步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着力点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

27、展的基础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 (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到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7)、要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6.如何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8、? (1).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必须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民族地区应结合本地特点,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所有制结构。 要巩固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集体所有制经济。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 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应鼓励个体、私营和外贸经济健康发展。 (2)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如此,民族地区经济才能逐步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民族地区经济才能走上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3)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9、条件下,民族地区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分配结构,完善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7.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 2、国家在政策措施方面实行优惠,从金融、财政、税收、投资、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民族地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8、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答:1、来自西方的经济优势和科技竞争压力,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

30、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2、民族地区仍面临解禁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SH会的双重任务,面临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9、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切实结合本民族本地区实际发展经济 2、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立多元化的经济模式 3、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 第十一章 1.举例说明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2).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3).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

31、关系; 2.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1).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2).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3).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国家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1.民族教育的方向要明确,方针要正确; 2.认识领先,深化改革,加强领导; 3.增加投入,科学管理;4.政策灵活,措施得当; 5.加强民族教育法制建设。 4.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民族文化根植于,是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 6.举例说明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

32、用 1.民族文化素质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文化素质较高民族的经济发展中,民族文化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并能创造名族经济文化良性循环机制,否则,经济发展因文化因素的滞后而不能取得好的社会社会效益; 2.民族文化素质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来提高民主主体的素质,是实现和民主政治的必要前提; 3.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实施的改革开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成败、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人民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是使改革开放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民族文化素质对民族的思想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都起着积

33、极作用。 第十二章 1.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1) 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2) 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4)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2.民族语言文字的作用? 1) 对民族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2) 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重要作用 3) 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民族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民族统一性的重要标志 4) 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强制同化具有强大的抗拒力,对民族生存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5) 民族语言文字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敏感因素之一,对民族关系发展有重要影响 3.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是什么? 1) 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 2) 主张

34、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3) 主张各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4.如何理解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贯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政策。因为一是涉及民族平等权力的问题;二是涉及民族自身发展繁荣的问题,及语言和交际工具的问题 5.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措施有哪些? 1) 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2) 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3) 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4)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6.为什么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实行“双语教学”?133 双语教

35、学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中实施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使用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言文字既是我国绝大多数人口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更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对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母语教学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字,这对他们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时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十三章 1.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惯例。它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2.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 1) 自然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

36、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2) 经济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经济生活,包括经济条件、经济特点、生产发展水平更是密切相关,它是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物质基础。 3) 历史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社会斗争有密切的联系。 4) 宗教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或迷信观念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有的直接来源于宗教,相沿至今变为民族风俗习惯 5) 文化原因。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的心理感情、文化艺术等有密切联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些民族的禁忌、喜好等心理感情,以及这些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程度和特点。 3.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民族性、群众性、传承性、

37、变异性、敏感性。 4.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1) 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 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3) 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4) 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5.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6.党和国家为什么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采取尊重政策 1) 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民族风俗习惯问题也是个敏感的问题,对民族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3)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而

38、时代是发展变化的,改革必须尊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愿望。 7.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必然性? 1) 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是其自身发展之必然。民族风俗习惯在自身不间断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维持本系统的延续和稳定,除了传承和复制外,还必须依靠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解机能变异 2) 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是我国社会改革之必需。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风俗习惯变异的速度加快了。 8.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途径; 1)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2)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思想基础 3) 坚持改革开放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条件 9.民族风俗习惯改革要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1) 坚持群众自愿;

39、2)注意调查研究 3) 遵循循序渐进; 4)尊重客观规律 第十四章 1.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为什么说在阶级社会宗教成为麻醉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 1) 宗教对剥削压迫制度在理论、道德和感情上起着论证和辩护的作用 2) 宗教让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天堂,要求人们自觉的忍受顺从现世的痛苦,从此换取死后的天国幸福。 3) 宗教为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救世主,把人们的一切希望寄托于上帝和神的身上,使人们盲目崇拜,教人相信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苦海,对于苦难的叹息和抗议,除了求助于上帝和神的恩赐外,再没有别的出路. 3.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长期存在的原因:

40、1) 人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客观存在,传统的旧的习惯势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2)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仍然没有消除。 3)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虽然基本消失,但社会根源的其他部分还没有消除。 4) 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客观原因。 4.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什么? 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5.党和国

41、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 1) 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揭示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2) 从我国宗教和宗教存在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3) 宗教信仰是信教群众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是属于思想领域的认识问题。 4)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 5) 宗教信仰自由是由我国的宗教信仰问题的特性决定的 6.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特点: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7.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他虽然采取了超人间的神秘主义形势而

42、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但仍然要服从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一客观规律,依赖适应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 2) 党和国家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即全面正确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活动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护。 3) 各个宗教的信仰者,绝大多数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4) 新中国成立之后,清楚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实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三自”方针,废除了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奠定了基础。 8.如何理解宗教的“四个维护”? 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这四个维护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宗教界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普遍认识,是所有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