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16261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甘肃农业大学2012届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学位论文摘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它促进了农户间的合作,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以及品牌化经营,正在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延伸了产业链条,正在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培养了新型农民,促进了乡风和谐,正在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备条件和重要的组织模式。可以预料,将来各种合作社有可能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模式。其理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

2、农民联合自助组织,其唯一宗旨是为社员服务,消除中间盘剥,增加社员收入,增进农民福利。这正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西部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的农民经济组织理论出发,在阐述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以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旨在解决这一地区农户经营方式中存在的“小规模、分散化”问题。重点针对青海省互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充分论证了这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主要成效

3、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青海省互助县这一点上进行辐射,找到西北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和政策,结合实际提出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SummarySpecial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is one of the mainly forms of rur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which is a economic organization organiz

4、ed spontaneously by farmers. It promote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farmer, improves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speeds up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standardized production, the scale and the brand management, and is becoming the backb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mproves the

5、 farmers market negotiating position, outspread industry chain, is becoming the effective way of promoting farmers income; It trains new farmer and promotes the harmonious countryside, is becoming promot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support power. Practice proved

6、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pecial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important organization model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t can be expected that all kinds of cooperatives may become a future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main organization mode. The rea

7、son is that special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as farmers joint self-help organization, its sole aim is to service members, among eliminate exploitation, increase membership income, promote farmers welfare. This is w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operated the pursuit of the goal. In recent

8、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policy actions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but in the west, especially the northwest minority areas also exists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alized Farme

9、r Cooperatives this new type of farmer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ory, the paper in northwestern national Special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on factor, and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 will be combined in northwestern national regions in Special

10、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development research system, to study and solve the region small-scale, decentralization farmers mode of operation. It focuses on the Special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in Qinghai huzh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fully demonstrates the area Special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devel

11、opment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main achievement, 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re analyzed in Qinghai huzhu. From this point radiation, find the northwestern national regions in common problem. In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pecial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ucce

12、ssful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tate i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policy and the polic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Special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speed up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pr

13、omote the economic prosperity.Key words: the minority area of northwest; Specialized Farmer Cooperative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目录摘要I关键词ISummary IIKey wordsIII目录IV第一章 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2 (一)研究目的2 (二)研究意义2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3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3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5 四、研究基本思路、创新与不足之处7 (一)研究基本思路7 (二)创新与不足之

14、处7 五、研究对象的选定与研究方法7 (一)研究对象的选定7 (二)研究方法8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9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 (一)概念9 (二)基本形式9 (三)发展历程11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13 (一)产生背景13 (二)特征13 (三)发展现状15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的地位15 三、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17 (一)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17 (二)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征18第三章 青海省互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证分析20 一、青海省互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20 (一)互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20 (二)互助县农户农业

15、生产的专业化程度21 (三)互助县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类型分析22 二、互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3 (一)财政资金拨款不及时,不到位,存在信用危机23 (二)市场销售范围有限,技术员缺乏,带动能力差23 (三)法律宣传欠缺,普遍意识不高24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外来收购商与农民之间存在利益冲突24 (五)缺乏舆论支持24 三、互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4 (一)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24 (二)外部支持不健全25 (三)内部机制不规范26第四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27 一、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挑战27 (一)在世界一体化下,发

16、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紧迫性日益突出27 (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提出较高要求27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凸显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紧迫性27 二、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机遇28 (一)农业产业化是西北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理想选择28 (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28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28 (四)党和国家农业方针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9 (五)新农村建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起了助推作用29第五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30 一、政府要落实资金的发放、完善信贷服

17、务30 二、增加辐射范围,拓宽销售渠道30 三、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农民意识30 四、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进行技术指导,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一体化31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托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31 六、加强舆论支持,提高社员素质31 七、建立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31结束语33参考文献34附录37致谢40作者简介41导师简介4242甘肃农业大学2012届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学位论文第一章 导论一、研究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全面铺开,这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与同时期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得到空前

18、发展。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农业也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从供给总量不足的数量问题转变为供求之间因品种和品质不适应而形成的结构问题,由此党和国家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并多次明确指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顺应农业经营制度变化而自发形成的一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弱小力量保护自身利益和增强竞争力的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维护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弱势群体共同利益的重要形态。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形成了我国农业以小规模农户为基本组织单元的生产经营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

19、了农户生产经营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问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中国加入WTO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小农户、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单个农户迫切需要一个能够表达和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组织。与此同时,改革也构建了一个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环境条件,产权相对独立的农户经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经济,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制度。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成效还是运行的规范性、以及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处于领先,浙江、山东、江苏等东部省份已成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先进典范。而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的区位性劣势尤为明显,该地区的农民

20、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滞后,规模偏小,成效不显著,吸纳农户的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均有限,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多是专业协会,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多,其中有影响力的更少,发展极不稳定。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西北民族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身发展上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内外部机制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化。在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外部力量(包括农技部门、供销社、运销大户、龙头企业等)组建形成,这些发起人成为合作社的实际操控者,中小农户处于依附地位,对合作社的认同度和参与积极性都较低。那么,如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如何促进这一地区合作社的环境优化?如何能够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

21、经济发展的现状,理解和探寻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途径,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本文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基于我国现存的区域农业发展差距考虑的。作为一种农民社员联合所有、民主控制、经济参与并收益的特殊组织制度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在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的基础上,在西北民族地区中重点选取了青海省互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透过这一地区找到了共同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困境,挑战和机遇,进而为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意见,以便更好地促进西北民族地区农村

22、经济的发展。总之,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研究解决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小规模、分散化”的客观环境。(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合作经济起源于欧洲,自1844年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合作社成立至今有168年的发展历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在我国对合作经济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在实践方面明显落后,尤其是在西北民族地区更是缺乏理论研究。本文对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内在机理以及在这一地区所显现的特征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并对青海省互助县的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系统研究框架,对于丰富和发

23、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特别是对西北贫困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2、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即通过问题探索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途径,进而促进西北民族地区三农的和谐发展。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农村改革30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些年来政策与形势有了较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04年在农民专

24、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通过,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法可依,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随即加强;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着重提出了扶持政策。总体上发展是好的,然而,受西北民族地区现实条件的制约,这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总体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本研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北民族地区具体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完善相关政策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对解决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有现实意义。另外,本文提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对其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西北非民族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5、。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合作经济思想产生于19世纪,欧洲是世界合作社运动和现代合作思想的发源地。经济学大师波特指出,竞争是个人或组织争胜负比优劣的行为关系或决定过程。合作制则是个人或组织为达到明确的目标,有意识、有计划地共同协力与相互扶助的过程或行为关系。国际合作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学者们认识到,在经济全球、贸易自由化形势下,更要重视和强调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指出,如果全球化的市场力量不受约束和控制,“社会就会非人格化”,退回到初始的资本注意,并且社会危机更为深化。应对这种新挑战,必须构建一个多极的世界,在多极的框架下发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正是

26、合作社的价值、原则和机制,可以在减少全球化、自由化和集中化带来负面影响方面发挥其有意义的平衡作用,从而有助于和谐的经济增长与公正。对农业合作社正式的经济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美国的合作社理论从强调合作社在宏观经济中的公共协调作用、外部和经济总体利益,逐步转向内部组织结构、关系的分析。1942年Emelianoff出版了合作经济理论一书,1945年Enke发表了消费合作社和经济效率一文,他们将合作社看作是一种厂商类型,利用经典厂商理论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合作组织的分析方法。此后,合作社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参考文献1冯飞.西部地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

27、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2Fulton.The future of cooperatives in Canada: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95(77):1144-1152.。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合作社就是一种企业,如果合作社使合作社中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总额最大化,那么合作社成员和社会福利也将最大化。这种观点能解释合作社持续经营问题,并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美理论研究的主流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权理论被应用于合作社问题研究中,一些经济学家以此来解释合作社存在的原

28、因。Fulton(1995)将所有权理论应用于合作组织,认为:如果组织生产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使这些产出的所有者成为剩余索取者,组织就应该被组建,并以此反对另一些认为组织产权界定模糊、合作组织无效率的观点3Williamson.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NY:The Free Press,1985.。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易费用理论被引入合作社理论研究中,不少学者用来解释合作社产生的原因。Williamson(1985)认为,合作组织中的成员联合能改变市场失灵,并通过规模经营降低交易费用4 OLLila,P.Farm

29、ersco-operatives as market co-ordinating institutions.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1984(65):81-102.。 Ollila(1984)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合作社比其他协调组织更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潜力,不断增加的社会综合规则和较低的信息交流成本让合作社交易更容易形成。在面对新市场时,合作社是一种最有效的整合市场偏好以生产预期产品的方式;当交易双方具有专用性投资且有不同的规模经济时,合作社是一种优越的解决途径;合作社的关系合同、特殊产权和处理不确定性的特征也可以降低交易费用5李

30、瑞芬.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6.。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合作社。拉坦(1991)提到合作社作为一种创新组织制度形式,其产生的原因与分割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新收入流有关;哈内尔(1992)指出,以增进社员利益为目标的合作社避免了市场调节不足的可能性,并使外部收益内部化;勒普克(1992)具体指出了合作社的作用是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取得规模经济和打破市场垄断;埃申堡(1992)认为合作社对市场的替代并不是取消了市场,而是将外部市场内部化,这种内部化包括内部化外部收益和外部成本,当收益内部化结果大于

31、成本内部化结果时,建立合作社的可能性就存在。从国外的经验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6李昌军,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J.吉林大学,2008:14.。2、国外相关研究的借鉴意义至今,西方合作社理论研究无论在研究主题、理论工具还是研究成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具有较高水平。不难发现,西方合作社理论研究的突出特点是,随着农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理论研究的重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国外文献研究的回顾,对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使社员受益,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很大潜力。不管在哪,激励机制

32、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就可以增加农民的积极性,也是合作社能否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点可借鉴日本、法国的经验。其次,在筹集资金方面,打破了合作社董事会成员全部由社员出资的传统,允许合作社有25%的非社员参与出资,在合作社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引入股份制,通过市场公开发行股票为公司征集大笔社会资金,且长期使用。最后,在法国,有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服务机构。它吸收了各行各业的大多数合作社并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其特点在于不从事商业活动,实现了合作社的联合。使合作社成为一个集团管理机构,科技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较高的体现。在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样,法国的成功案例对于发展西北民族农民专业合

33、作社有指导意义。国外的经验表明,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农民组织,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证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内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颇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内涵、特征、组织原则以及发展状况等问题。比较典型的代表成果有李瑞芬的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胡卓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证研究、张晓山和苑鹏的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黄胜忠的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

34、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等。合作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潮流。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如胡卓红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度,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曾宪影,李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领域产业组织的新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0,(8):48-51.。多数研究者认同农业市场化发展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如曾宪影、李钦(2000)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客观环境,解决农产品销

35、售、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科技服务,是农民选择合作的基本动机和主要目的9郭红东,张若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在家庭经营长期不变的背景下,如何克服我国当前农户散经营的局限性,有序地引导农户和市场接轨,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这是我国新世纪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户的认识有待提高,规模小,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在实践中,郭红东、张若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一些典型合作社进行了专题调研。覆盖范围较广,包括浙江、福建、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四川、广东、黑龙江、甘肃在内的10省29个地级市10马彦丽.我

36、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以浙江省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3.11来源于2008年-2010年青海互助年鉴.。(2)对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不能否认,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人们追求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现实中合作事业的发展,这也正是合作社创立者们的高明之处:把人们的社会合作性融入到经济领域,其社会推动作用是其它纯营利性企业无法比拟的。然而,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不能建立在美好的设想之上122010年青海省互助县年鉴所得.。我国的研究者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关于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较少。张晨阳主要

37、研究了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高山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个案研究。在其文章中,研究的焦点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政府的扶持成为这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并发展的唯一动力因素,农民参与合作社的自愿性受到了影响。冯飞在其论文中重点研究了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西北民族地区属于西部地区,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此论文重点阐述了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机理。高建海研究了西部欠发达

38、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供给,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功能以及法律地位出发,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供给难题,在“集体行动困境”的制约下,加入了乡村能人和村民委员会这两个要素后,解决了这一难题。总之,学者们对于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本文的行文思路有借鉴意义。2、国内相关研究的借鉴意义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国内相关研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业市场经济运行范畴,从宏观角度就其产生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以及在筹资方面与政府间的关系处理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在微观上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对这些规范的运行提出合理主张。可以看出,

39、经过这些年的讨论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学术界对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形成一致认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以及运用一些创新机制进行研究。目前,在国外成功经验的指导下,国内研究领域正向较深层次推进。值得肯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对规范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重大意义。在看到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第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问题研究形式化、表面化,对地区的研究较广泛,通常只靠简单的个案分析或经验验证得出结果。第二,学者们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上,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机制、管理机制与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其他方面明显薄弱。第

40、三,研究的范围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缺乏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相结合的深入研究,对西北民族这一特定地区更是缺少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其所属的社会背景及环境紧密相关,而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其特殊性。第四,地方性的政策缺乏前瞻性与预见性,相对来说缺乏深入的分析,面对地方的特殊性显现的不够到位。基于上述问题使进一步对西北民族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空间。四、研究基本思路、创新与不足之处(一)研究基本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的研究,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立足于西北民族地区,在对青海省互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的基础上,在基础理论

41、的框架下,论证了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其面临的困境、制约因素及问题,进而就西北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提出了其面对的挑战及机遇,最后提出对策。本文的基本思路:调查分析提出问题原因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二)创新与不足之处1、创新之处本文对西北民族地区中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成长的环境,互助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水平适中,很有代表性。在对这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中,也是遵循经济能力的程度,选取了几个村进行了比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发展潜力与不足。2、不足之处与创新之处相比,本文的不足之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起初的论文准

42、备中,参考的文献资料不够;在调研中,由于时间有限,对于整个西部民族地区没有充分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信息有限;本文的整个框架简单,深度不够;最后,笔者的能力有限,没法整体把握。五、研究对象的选定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的选定本文从民族地理的意义上基于地缘考虑,经济与民族的代表性以及研究规模的适量性,所以选取土族作为调查对象很有民族代表性。2007年-2009年以来,土族人口占据全县人口比例分别为:17.78%,17.81,%,和17.97%13王蒲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福建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5. ,可见人口持增长趋势,所以在西北民族地区重点选取青海省互助土

43、族自治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调研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低度辐射西北民族其他地区,进而试图探究西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选择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调研对象是基于该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西北民族地区处于中等水平。通过对该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可以发现在西北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建议。互助县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总人口38.74万人,县内有土、回、藏、蒙等12个少数民族,主要以土族为主,其中土族人口有6876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97%14甘肃省协会参考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知道意见,2003-10-29.

44、15万宝瑞.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急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业经济问题,2010,10.16达建彬.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历史演变的深层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2009,31.17房建恩,赵秀丽.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基于内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19.18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信息中心EB/OL.(发布时间2011-03-03)下载时间2012-03-10.19林迪,郭红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于部分合作社社员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2009,(2).20张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学术交流,2011,(11)

45、:102.21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万家EB/OL.(发布时间2011-01-13)下载时间2011-09-30 22骆清.国外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借鉴与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1:09.23彭科研.泰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2010:4.24石秀和,欧阳仁根,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01:434.25韩永廷.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思考J.蚌埠党校学报,2007,(04).26马萍,常纪坡.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府行为探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

46、(08):87.27祁文汝,李守财,张世杰,等.情暖土乡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互助县视察纪行M.青海:青海新华出版社,2002:12.28陈勇,周志忠.宁夏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333户EB/OL.(发布时间2010-11-29)下载时间2011-09-30 29刘强,母培松.农民合作社社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意愿分析-基于四川省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四川农业科技,2011:11.30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72.31张晨阳.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0,(8):30.32宋洪远.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0.33余金凤,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湖南岳阳县新墙优质葡萄专业合作社个案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2010,(11):11.34陈国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给予湛江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南方金融,2009,(11):64.35陈立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6).36赵建欣.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