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5311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建设单位概况:昆明植物研究所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云南省农林植物研究所,园区位于昆明市北郊黑龙潭风景区,距昆明市区约5公里,昆明植物研究所1997年被认定为中国科学院首批18个知识创新工程改革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发展基地”,2001年顺利通过创新工程试点启动阶段的考核与评审,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06年通过考核后进入创新三期阶段,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植物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正朝着国际化国立基地性研究机构目标奋斗。昆明植物研究所依托云南的资源

2、优势,以“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为所训,旨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造福于民。拥有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大科学工程)、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植物园等重要研究平台。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着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到寒带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类,具有植物种类繁多(已知高等植物有150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植被类型多样、区系组成复杂的特点,素有 “植物王国”之称。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严楚江、郑万钧、汪发瓒、俞德浚、蔡希陶、陈封怀和吴征镒等著名植物学家曾先后在这里工作和任职,为本所的建设和发展

3、做出了杰出贡献。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所七十年来,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全所职工共同努力下,已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植物学科研机构。该所已有7人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支持;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7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2人入选中科院“西部之光”培养计划,5人获“西部之光”后续支持;17人入选云南省学术技术候选人培养计划,形成了在培养跨世纪科技人才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领域的基本格局,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并具较强竞争实力的科研及教学队伍。已取得各类科研成果 511项,获奖成果222项,其中获国家级成果奖16项,省部级成果奖140项,编撰专著100余部,发表论文2300多篇。昆明植

4、物研究所在职的科研和管理人员323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31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57人,104人具博士学位(其中20人在国外获博士学位)。昆明植物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72余人。有博士生导师28人和硕士生导师40余人。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植物学、药物化学2个博士学位点,有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药物化学4个硕士学位点。昆明植物研究所占地1018亩,房屋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拥有多种大中型现代仪器设备,如400兆和5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高分辨

5、质谱仪、超速冷冻离心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标本馆收藏植物标本120多万份,图书馆藏书25余万册。改造和新建成的科研综合楼、国家重点实验室、标本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图书馆、物业中心楼、流动人员公寓等建筑物,为研究所全面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技术支撑。昆明植物研究所负责编辑出版的云南植物研究(1979年创刊)是发表我国植物学科学论文的主要学术刊物之一,也是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已发行到英、美、日、德、法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昆明植物研究所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利用公派及国际合作等多种渠道,先后派遣400余人次到二十多个

6、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考察、访问、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与日、美、英、德、法、俄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近年来与德国Bayer公司、美国密苏里植物园、麦克阿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日本津村制药株氏会社、日本三得利公司、日本富山中央植物园、日本岛根县、松下电器、日本津村顺天堂、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国际遗传资源研究所、国际混农林研究所、泰国卫生部以及国内的丽珠、三九、红河酒业、奥妮、云南格桑花卉公司、云南河口绿大地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昆明植物研究所坚持以植物多样性和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在生物地理和植物系统学研

7、究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持续利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做出了前瞻性和开拓性的贡献。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01年8月经过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是目前国际著名的植物化学研究实验室,该室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该室现有中科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9名,博士49名,硕士28名,博士后以及高级客座人员35人。人员规模规划为固定人员47人,流动人员和高级客座专家150人。近年来,该室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攻863、973专题、国家计委产业化基地研究以及我院重大等项目。

8、2001-2003年发表论文近300篇,SCI收录180篇,专著8部,发明专利授权15项。科研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重点实验室),现有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5名。植物分类区系地理是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传统学科和优势学科而民族植物学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地理学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植物地理学与植物系统学、分类学、形态学古植物学结合形成了植物生物地理学。而民族植物学则是一门人文科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方面发挥着重

9、要的作用。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主要定位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物种遗传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开发,该植物亚区在云南境内含有滇东南石灰岩山地和滇西北横断山区两大物种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是我国目前植物物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两个核心分布区。昆明植物园在我国及亚洲的战略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是引种保存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特别是云南高原及横断山脉南部地区植物区系成分中,最具特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类群的理想场所,是我国西南地区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及重要野生资源植物驯化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基地。昆明植物园的建设目标是,在15年内(到2020年),建成一个区域特色鲜明的国际一流科学

10、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研究特色,是围绕植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分子植物地理学、重要植物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逆境分子生理、植物生理生态及生物技术、植物细胞地理与分子细胞遗传、物种濒危机制及种群遗传、保护生物学、蕨类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昆明植物园科研工作始终坚持立足云南,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植物资源,从药用植物、经济作物、园林绿化植物、观赏花卉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植物种质新资源,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一批早期的研究成果如烤烟、橡胶、香料等已成为云南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批地方民族特有药用植物如三分三、罗锅底、露水草、苍山乌头、抱茎柴胡、重楼、短柄飞蓬

11、的研究为地方绿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虫菊、山嵛菜等外来作物的研究在云南已形成产业。昆明植物园多年来持续开展从乡土乔灌木树种中筛选园林绿化树种的研究,筛选出60余种树形优美,适应昆明城市环境的种类,实现从野生变人工批量繁殖生产,在园林绿化中得到推广运用。如红苞木、云南拟单性木兰、冬樱花、枫香已成为云南省众多城市的新型绿化树种。昆明植物园在云南山茶花、杜鹃花、秋海棠、醉鱼草、兰花等园林花卉的研究领域,已形成若干国内领先的研究特色。据初步统计,昆明植物园先后有3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花卉方面获授权专利22项,注册登录花卉新品种29个。第二章:建设技术转移中心的科学意义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

12、转移中心以加速技术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推动研究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推动产学研联合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措施,转移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扩散、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领导下,立足于研究所的科技与人才优势,注重资源整合,建立国内与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同时也是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服务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技术资源

13、与产业界实现双向对接的桥梁,并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作为该所与成熟企业合作的窗口,不仅从事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工作,还承担着引进国际上先进成熟技术的任务;同时依托昆明植物研究所强大的科研实力帮助本国企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服务。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将构建生物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平台,引导研究所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促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人才、信息优势与生物行业、重点企业的结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全面提高我国生物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

14、为实现国民经济特别是地方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技术转移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旨在加强技术转移机构能力建设,培养技术转移专门人才,促进技术转移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中科院,设立院地合作局、赋予各分院院地合作职能、成立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等等,其核心都是为了加强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大专院校、企业等社会各单元的合作,促进中国科学院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技术转移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它要求既要有技术知识又必须对法律、财经等专业熟悉了解,还要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有较深刻的把握。要做好技术转移工作,还要熟悉、

15、了解科研院所的科学家文化、企业的企业家文化,以及地方领导的政府文化。而研究所的大多数科技人员不擅长与技术需求方的企业打交道,因此,技术转移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其主要职能就要在研究所与企业之间架起一条畅通的桥梁,技术转移必须以服务对象企业的技术需求为目标,挖掘研究所的先进适用技术,促使两者有效对接。昆明植物研究所自1938年建所以来,沉淀积累了相当的科研成果,有了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储备。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工作始终坚持立足云南,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植物资源,从药用植物、经济作物、园林绿化植物、观赏花卉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植物种质新资源,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一批早期的研究成果如烤烟、橡胶、香料等

16、已成为云南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批地方民族特有药用植物如三分三、罗锅底、露水草、苍山乌头、抱茎柴胡、重楼、短柄飞蓬的研究为地方绿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虫菊、山嵛菜等外来作物的研究在云南已形成产业。中国被世界公认为园林之母,云南是全国园艺观赏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多年来持续开展从乡土乔灌木树种中筛选园林绿化树种的研究,筛选出60余种树形优美,适应昆明城市环境的种类,实现从野生变人工批量繁殖生产,在园林绿化中得到推广运用。如红苞木、云南拟单性木兰、冬樱花、枫香已成为云南省众多城市的新型绿化树种。昆明植物园在云南山茶花、杜鹃花、秋海棠、醉鱼草、兰花等园林花卉的研究领域,已形成

17、若干国内领先的研究特色。配合云南省的花卉产业发展计划,昆明植物园承担云南省科技厅 “云南花卉工程技术中心平台建设”课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国外引进的3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进行了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茎尖脱毒检测技术的研究,并从云南野生花卉资源的背景及评价体系,特色花卉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入手,从源头探索云南花卉产业新的增长点。据初步统计,昆明植物园先后有3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花卉方面获授权专利22项,注册登录花卉新品种29个。“除虫菊优良品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高纯度菊酯生产方法”、“抗艾滋病中药复方SH”、“灯盏细辛酚新药的研制”、“野生花卉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等科研成果得到国家计委

18、、省政府的专项资助,正在和相关企业合作。与此同时,研究所与国外和境外的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业签定长期合作协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昆明植物研究所先后有50余项应用性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如从云南药用植物资源中开发新药24种,在云南、四川等省20多家药厂生产多年,年均产值超过亿元。另还有一些成果被湖南、河南、贵州等省应用于新药生产,年均产值2亿余元。影响较大的天然新药有天麻素、宫血宁、草乌甲素、神衰果素片、青阳参片、鞘蕊苏口服液等。“蒙自县万亩吨粮田配套技术开发研究”成果在云南得到推广,其中仅蒙自县种植冬玉米5万亩,每年实现粮食增产2000万公斤以上。在1999年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研究所承

19、担了大温室“百花馆”和“高山馆”的布展。工程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获云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金质“贡献奖”等多项奖励。被誉为“世博会的骄傲”和“世博会的闪光点”。在应用研究方面,天然新药SH、灯盏细辛酚注射液、KMBZ-009等进入临床研究,天然杀虫剂印楝、除虫菊获得生产许可证,正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西部植物化学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植物化学领域具有国际研究水平的实验室,有着强大的科技研究开发潜力,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化基地的重要技术支撑。总之,丰厚的技术成果储备,多年来与地方、企业的有效合作,为建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提供了充分的

20、支持和保障。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1、建设地点的地理位置: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研究所内,建设项目完成后与昆明植物研究所整体园区环境有机结合。建设地点地形为小坡度平缓山坡地,距昆明市区约5公里,道路平坦畅通,交通方便。建设地点附近分布有昆明市官渡区茨坝镇、昆明第34中学、昆明重型机器厂、蒜村、龙都国际疗养中心等单位,周围树木葱郁,环境幽雅。2、建设地点的地质、水文、气象、地貌:建设地点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北郊黑龙潭风景区,距昆明市区约5公里,地界属昆明市官渡区茨坝镇,地形地势为山坡地,坡度为10-35度范围, 红质土壤,原地貌建筑为老食堂厨房等低矮平方建筑。地形相对平坦。昆明地区

21、建筑物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25度-50度,城市日照标准间距系数为0.9-1.0,地震设防烈度八度,全年气候干季、雨季分明。从建设地点的地理位置、地质、水文、气象、地貌的资料来看,将技术转移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建立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园区范围内是完全合适和安全的。3、市政设施与供应条件:建筑和用房:昆明植物研究所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云南省农林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所60余年来,形成了独立的科研、科普教育生活园区,随着科技创新活动范围和规模的逐步扩大,特别是经过中国科学院批准的园区改造与建设,研究所各项硬件设施齐备,经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十五”期间的园区建设,目前整个昆明植物研究所园区面貌有

22、了根本性的改观,能有效支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供电设施:目前昆明植物研究所已经完成园区电力系统改造和增容,改造后的电力系统具备双回路不间断电源,在配电室部分配备自备发电机房以满足重要工艺设备部位的正常运行。可以完全满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的电力负荷要求。云南省为水力发电大省,水力资源充沛,电力容量足以满足建设项目的电力要求。供水设施:建设地点具备市政自来水和深井供水的有力条件,水源位于黑龙潭风景区,水质良好,供水管线就在建设场地的附近,就近接入,即可满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的供水需要。部分实验室纯净水的满足以建

23、立小型纯净水处理供应系统加以保证,运行成本低廉。空气调节系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将根据需要设置空气调节系统,以满足技术转移中心的各项工艺要求。污水处理系统:中国科学院批准的昆明植物研究所园区总体规划中,污水处理站已经建设完成,目前正才运行调试中,日处理能力为500吨,污水搜集管线临近建设场地,可以很方便地搜集处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产生少量的实验废水和生活废水,以充分满足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4、建设地点选址的综合评价意见: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位于昆明植物研究所园区内,该研究所是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立研究所,

24、是我国知识传播和高级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天然药物和生物高技术产业化孵化基地之一。建设地点建筑用房、地质、水文、气象、地貌完全满足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的建设需要,完备的环境保护工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将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建设。昆明植物研究所领导一贯重视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的建设,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有力的实施机构将有力促进建设项目的有序进行。综合各种因素,我们认为,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园区内是完全可行的,项目实施环境良好,建议有效组织,尽快实施。有效组织,尽快实施。第四章、环境卫生保护治理安全措施(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

25、护条例(国务院253号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严格遵循环境保护的原则,通过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本区域的环境景观,形成一个幽雅的科学人文环境。1、现有建设地点的环境分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地点位于昆明市北郊黑龙潭风景区。建设地点地形为小坡度平缓山坡地。建设地点附近分布有昆明市官渡区茨坝镇、昆明第34中学、昆明重型机器厂、蒜村、龙都国际疗养中心等单位,并且有一定的环境控制距离,周围树木葱郁,环境幽雅,没有污染源。2、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的室外基础设施工程包括新建道路场地、地下雨水污水管线、电力电信管线、网络光

26、缆管线以及绿化、建筑小品等内容,施工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噪声和垃圾,施工完毕后无污染物产生,并且完善的绿化将有效改善大气环境和阻隔噪声。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综合楼建设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施工噪声和施工垃圾,施工完毕后建筑物运行产生小量的办公垃圾,通过定点搜集外运环保部门进行处理。建筑物运行基本不产生废气,产生的小分贝噪声可通过建筑构造措施譬如双层玻璃、隔音门等措施加以内外隔离。建立有效的空气调节系统将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和有效保障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行。实验室部分将产生少量的化学实验废水,经初步处理后用专用管道汇入昆明植物研究所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已经建设完成正在调试运行,将有效保障科研

27、工作的正常运行。综上所述,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震动、放射性、电磁波等;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植被、野生濒危植物等生态条件和不改变生态环境功能,并且进一步提升了环境质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第一批)的分类界定原则,本建设项目应属第一条第三款。3、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在现有基础上优化绿化效果,改善大气环境,阻隔噪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雨水污水分离,统一搜集、统一处理,建设项目与环境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有效保证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增加的大面积绿化体现了昆明植物研究所学科特色

28、,进一步改善了大气环境;管线入地工程使建设地点上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有线电视电缆交织如网的现象不复存在,通过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使实验废水、生活污水得到根本上的治理,达标排放后可以利用来灌溉,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提升了昆明市黑龙潭风景区的环境质量。4、结论通过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我们认为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是可行的,措施是可靠的,建议有效组织,尽快实施。第五章、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按照保障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并且留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原则确定建设规模。1、 建设规模及投资估算汇总:见附件。2、 领导机构:为了强有力地推

29、进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工作,依靠昆明植物研究所已成立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对建设项目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3、 管理机构:切实抓好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工作,由昆明植物研究所组成了建设职能部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项目工作组,对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全面的宏观管理,综合协调。4、 成立建设策划执行机构: 为了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进行有序管理,成立建设项目实施办公室,负责对每项工程进行认真的建设策划,职责分明,分工协作,认真把关,以确保国家投资安全,项目安全。5、 招投标实施方案: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国科学院厅局文

30、件计字2001247号文、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3号),依法组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建设项目均成立招投标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程序,做好前期工作,办理办齐有关施工证件,对工程勘察招标、施工图设计招标、施工招标、工程监理招标、重要设备或主要材料通过地方招投标办公室向社会实行公开招标。所有项目招标根据工程的不同建设规模范围采用委托招标和自行招标两种形式。6、 管理措施: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实际出发,坚持“统一规划,保证重点,分步实施”的组织方式,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

31、制、监理制。严格遵守执行建筑法,坚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健全基本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财务核算管理办法,认真进行概算、预算、结算的审核。认真组织施工管理、组织项目招投标,组织施工质量监理,组织规划设计,组织协调工作。7、 严格对建设项目进行监察审计坚持反腐倡廉,经常性地与监察审计部门紧密配合,对建设项目开展有效的检察审计。完成建设的各个重要环节的廉政监督工作,杜绝一切腐败现象产生。坚持招投标制度。项目执行单位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规范的招投标方法,选择高质量的设计、施工、监理和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目标。项目执行单位通过对工程质量跟踪管理、与施工单位签订具

32、体的质量保证协议等办法,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加强工程组织管理,实现工期目标。制定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网络计划,设立各阶段管理工作的节点目标,并积极予以落实,确保建设项目工期目标的实现。加强工程投资管理,实现效益目标。通过对投资估算、概预算和结算各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做到“决算不超预算、预算不超概算、概算不超估算”。同时,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在工程实施中,采取成熟技术、先进工艺和新型建筑材料,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实现安全目标。与施工单位签订现场文明、施工安全等工程管理协议,对施工单位文明施工进行监督,明确相关奖罚措施,确保建设项目安全实施。8、 建设周期:

33、项目前期准备(规划、招投标):2008年1月-2008年7月;建筑主体建设:2008年8月-2008年12月室外环境建设:2008年12月-2009年3月第六章 结论: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本报告认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能有效地促进本地区科学研究事业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新二期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瞄准国际科学发展前沿,选择我国优势的领域,集中力量开展研究”的目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涉及的科学研究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建议尽快实施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以保障加快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目标得以实现。该项目的园实施有助于加强凝练科技创新目标,加强原始性科学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基 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贡献。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此项目需求是迫切的,建设方案是可行的,建设规模是适当的,投资估算是合理的,建设条件是成熟的,建设周期是恰当的,运行成本是经济的,环保措施是可靠的,投资效益是显著的,因此,我们恳请中国科学院能够尽早予以审核批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