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2982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课文注释、上下文语境理解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突破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写景小品文刚刚接触,从“言”的角度,学生疏通文意、积累字词还比较重要,但从文章的中的“文美”“文人”“文化”的角度理解可能还太少。 3重点难点 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

2、1记承天寺夜游 每个喧嚣的白日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以如水的清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回归无限的清澈。面对明月,有人思念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感叹人生:“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人怀念故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今天当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慢慢向我们走来时,请同学们用心品味面对明月苏轼抒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感慨,品味他被流放黄洲时精神的高贵;品味他的淡泊镇定、清雅空灵。 活动2记承天寺夜游 读美文 知文意 1、范读:这是一篇描写月夜小景的文章,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把文章朗读一遍 要求:听准读

3、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揣摩感情。 提示:读音遂su 寝qn 藻zo 荇xng 柏 bi 节奏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课文。 3、译读 重点字词提示: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采者: 月色入户: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微妙的情思体现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被贬的悲凉、人生的达观 2、深情朗读 活动4记承天寺夜游 望明月 赏美景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誉为描写月色的绝唱。你能品出她的

4、绝妙之处吗? A、字里无月,却处处有月境。 B、比喻将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C、动静结合,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 D、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喜悦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活动5记承天寺夜游 掬水月 诵在心 每一次吟咏,每一回陶醉,每一次感动,都是一次诗意的尝试,请同学们合上课本,用心掬起一掊水月,深情背诵文章,去领悟“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无限境界。 活动6记承天寺夜游 吟诵描写“月”的诗句。要求:收集默写诗句并用此句式“这是一轮

5、 的明月”说话。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一轮清幽香满心田的明月。 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记承天寺夜游 每个喧嚣的白日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以如水的清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回归无限的清澈。面对明月,有人思念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人感叹人生:“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人怀念故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今天当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慢慢向我们走来时,请同学们用心品味面对明月苏轼抒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感慨,品味他被流放黄洲时精神的高贵

6、;品味他的淡泊镇定、清雅空灵。 活动2记承天寺夜游 读美文 知文意 1、范读:这是一篇描写月夜小景的文章,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把文章朗读一遍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揣摩感情。 提示:读音遂su 寝qn 藻zo 荇xng 柏 bi 节奏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课文。 3、译读 重点字词提示: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采者: 月色入户: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微妙的情思体现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

7、、被贬的悲凉、人生的达观 2、深情朗读 活动4记承天寺夜游 望明月 赏美景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誉为描写月色的绝唱。你能品出她的绝妙之处吗? A、字里无月,却处处有月境。 B、比喻将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C、动静结合,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 D、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喜悦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活动5记承天寺夜游 掬水月 诵在心 每一次吟咏,每一回陶醉,每一次感动,都是一次诗意的尝试,请同学们

8、合上课本,用心掬起一掊水月,深情背诵文章,去领悟“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无限境界。 活动6记承天寺夜游 吟诵描写“月”的诗句。要求:收集默写诗句并用此句式“这是一轮 的明月”说话。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一轮清幽香满心田的明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青州市偶园回中马宁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

10、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抗赛。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准备开始!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 生:同意。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生4:覆盖,

11、遮盖。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你的回答得很准确。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生7:窗户。 师:是吗? 生:是。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知道。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真是

12、你方问罢我登场,你问我答,你来我挡;友谊对抗,兴致高昂呀!同学们表现真棒! 文章内容我们有了初步感知,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师:概括得很完整。那我们就跟随苏轼一起去赏月色美景吧! 师:那本文中苏轼是如何描摹月色的呢? 生1: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师: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

13、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 是:是啊,月光如水,所以竹柏的影子就成了水中的藻荇,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动。月光在朗照,那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的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古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描摹的却是:明月庭中照,藻荇影中游。月色之美尽在其中啊。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 的朗月世界 生:澄澈透明! 生:空灵! 生:皎洁无暇! 生:清朗幽美! 师:澄澈透明、皎洁空灵

14、、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师:情因景生,景为情设,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独斟独酌,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感。眼前的朗月美景,唤醒了诗人心中涌动的情,于是触景生情,作者不禁感慨道: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师:那何为闲人呢? 生:悠闲的人。 生:闲暇的人。 生:我认为苏轼被贬谪,心情很郁闷,闲人是对自己的嘲弄吧。 师:同学们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信息 你为大家读一读。 ,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15、,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不是! 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空闲。 生2:闲暇。 生3:清闲。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悠

16、闲、闲适。 生5: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 的旷达胸襟 生1:乐观积极向上。 生2:从容面对苦难。 生3:豁达乐观。 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生5: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

17、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 师: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师: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棒,读出了月色之美,我觉得有的同学更读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照亮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

18、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师:最后,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读美文、颂东坡吧! :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闲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完

19、以后,我从各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认为收获不小。 从教学设计上反思: 本课我力求营造一个书声朗朗的课堂,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无标点朗读、自由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齐读、熟读成诵;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朗读教学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设计三大板块:思路清晰,由感知文本到感悟意境到品味语言到

20、课外知识拓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理解文章、感受思想。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及教师引导下自我发展,探究质疑。这正符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读背背理解的诵读要求。 从理论上反思; 我国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文言词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到语言文学的魅力。如果说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就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描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21、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从理论上思考,我觉得对于文言文教学,我应将朗朗书声洋溢课堂。 从个人教学角度反思: 我觉得整个教学设计比较满意,因为它体现了我文言文教学的总思路,它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更因为它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乐趣的课堂,是一个享受性的课堂。但是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

22、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大面积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太多强调合作,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有效的引导学生将所知展现出来,而不知之处老师补充指导,真正让学生融入课堂,又能走出课堂。 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在这一点上因为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做的还不到位,另外还没有全身心融入到课堂之中,缺乏激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今后需要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