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405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塞》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出塞》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出塞》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出塞》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出塞》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出塞》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塞》教学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出塞教学案例校本研修课程之出塞教学案例 听课人姓名 中心校教师 听课日期 x月x日 主讲教师姓名 学科 课程原形 课例研究题目 孙丽 语文 学校 班级 中心校 三年一班 教材、册、章节、课题:教科版语文教材三年上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两首之一出塞作者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课例研究的问题:如何能让阅读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真正实现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对问题本质的分析提炼:本课的教学力求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朗读品悟,在读教学分析主题 中感知课文内容,读中解读语句内涵,读中感悟言语情味,读中接受人文熏陶,读中探寻“文本秘妙”,力求实现“对话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语文

2、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理论背景 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教学目标: 1、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会背诵、默写。 4、在运用资料中尝试作品迁移,激发学生学诗主动性.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重难点: 出塞教科版教材三年上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两首其一,单元主题是

3、“爱国主义”。 出塞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教学分析 马度阴山。”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诗歌语言朴实平淡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教学重点、难点: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

4、幸,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三、本课将要解决的以下问题: 1、“万里长征人未还”未必完全是写征人盼还,尤其是通过对“未”字的解读后,我觉得“未还”其中还包括难还、盼还、要还、不还等意思,这或许领会是本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的一个突破口。 2、由对“未”字的解读,我想对自己以往在古诗教学中一味的“读”来个突破。那就是首先运用施茂枝老师倡导的“显象得意”教学策略,在读中展开想象,还原画面。其次,紧扣文本,抓“未”字,引导质疑,让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思考:还能用什么字替换“未”字。学生们借助资料,进行信息的处理,进行互文解读,选择合适的字眼。从而达到即落实语言文字

5、训练,又引导学生巧妙地对诗句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诵读法 学法:读中想象 资料运用 互文解读 五、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引课题,激诗趣。 1、板书课题,解题。并指出出塞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题目,意思是战士们去戍守边塞;“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2、通过预习你对“边塞”有哪些了解?你脑海里的边塞是什么模样呢?此环节小组交流完成,老师带着同学们对边塞环境的认识,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到边塞去看一看

6、吧!相机出示课件图片:残破的边塞、荒凉的边关、寂寞的孤城、冷峻的关山 3、同学们,就是这样的边塞之地,自秦朝开始,一直到汉朝和唐朝,匈奴人经常越过阴山,入侵中原,引发了两族之间的边塞之战,多少诗人以边塞之战为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唐王昌龄的出塞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幅画面,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读出塞,感诗味 1、自由朗读出塞。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出塞,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多音字,要把诗读顺口;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得字正腔圆,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2、好,谁来读一读出塞?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3、我们一起读!来!

7、抬头,坐正,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气沉丹田。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大家读,后三个字我来读。注意感受诗句中间是怎么停顿的。 4、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注意保持刚才那种节奏,揣摩你在读这首诗时心底的感觉。 5、生齐读。 、品出塞,悟诗情 1、从“秦、汉、月、关”入手,品味诗句精妙: 1)、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会了吗?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已经读出些感觉来了!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首句又被推为是千古名句,它会有什么精妙之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仅从字面上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你能看到哪些画面呢? 2)、通过一道算术题,请学生算一算,在算中理解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辽阔。从而初步感悟这首唐人七绝

8、“压卷”之作所蕴藏的巨大的历史悲怆,无限的深沉汉息?引导学生思考这上千来,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3)、指导学生练读这一句。板书:画简明边关图、月 2、从“未”字入手,探寻“文本秘妙”: 1)、“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精妙之处,仅在于此吗? 2)、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跃过万里关山随着王昌龄出塞去看一看吧!山一程,水一程,步步都向塞外行;风一更,雪一更,长烟落日伴孤城!孩子们,现在你们都到塞外了吗?到了,到了,你到了是唐代的边关,你到了汉朝的边关,你了是秦时的边关虽然时间不同,纵越千年,横跨万里啊!但是清冷的明月没变,这冷峻的关塞没变。除了这些,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还看到怎样

9、的情景? 3)、孩子们,请睁开眼,现在除了高悬的的冷月,除了绵延的阴山,你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将军白发征夫泪 5)、刚才我们借助“月、关”两个字,展开想象,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老师现在还要推荐一个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那就是“运用资料法”。现在请大家运用自己昨晚搜集的资料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资料,想一想除了“盼”,你还能用什么字来替换“未”呢? 6)、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7)、没想到,一个“未”字的背后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这就是诗的凝练,这便是诗的浓缩

10、。一个“未”字重千钧,它是思乡,是悲壮,是无奈,是绝望,它是哀叹啊!引导学生用不同语气朗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3、从“人”字,感悟“文本秘妙” 1)、人未还啊!人未还!又有谁知道在同一轮明月下,将士们的家人又在做什么呢? 长亭外,寒风呼啸,征人们白发苍苍的母亲 望着明月 楼台上,风吹鸦叫,征人们孤苦无助的妻子 望着明月 古树旁,风吹叶落,征人们无依无靠的孩子 望着明月 2)、同一轮明月下,将士们的家人又在做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读。 A、老妈妈,您知道吗?青海头哇,青海头,堆堆白骨无人收。您的眼花了、腰弯了、背驼了,可您仍正站在长亭外盼着。长亭外,除了风雪的呼啸,还有你对着风雪无

11、奈的自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B、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此时,这位孤苦的妻子,还站在杨柳楼台。面对残月,你那无助的扣问又何止上万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C、古树旁,风吹叶落,孤苦无靠的孩子要对着明月无助地询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4)、用不同语气面向全班引读:你们都是前线将士们的亲人,来吧,让我们把心中对亲人的期盼对着遥远的塞外问一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年年未还亲人盼,岁岁冷月照边关。人盼还,人要还,人不还,人难还,面对着战争,所有人都渴盼英雄的出现。他是谁?

12、2)、齐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你对李广有什么了解? 4)、他是良将,他是良才,他有良策。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在,我们就不用出塞,我们就不须出塞,我们就不必出塞。这就是王昌龄的希望啊!预备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并根据学生回答引读 6)、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你们殷切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明月下,边塞上,征人们所有的思,所有的盼,所有的苦,都化在了这首出塞里。全体齐读。 8)、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

13、生命的最强音。学生齐诵全诗。 1、着眼大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我从前段时间学习的边塞诗塞下曲入手,引出边塞诗的兴起,边塞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边塞诗歌的主要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也扩展了知识面。 2、意境深本节课教学,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的久远,创设明月这个意象,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再联系“万里”这个表示空间

14、的词语,让学生在这种空旷苍凉的背景下理解“人未还” 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3、 情感浓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教学反思 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的愿望是“回家”后,教师引读是啊,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

15、的盼回家啊,可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过程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你是白发苍苍的老父母,你在盼什么?可是结果如何读从秦汉到大唐,一千多年盼儿归啊柔弱无助的妻子在盼什么?可是结果如何 从中原到塞北,关山万里盼夫归啊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边读边悟,学生的理解不牵强,且水到渠成。 4、延伸远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了王昌龄的一首同题诗和另外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小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来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加入边塞诗艺术特点的赏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好在教学过程中有边教边赏析,只是没有归纳出来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