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分析.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0349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分析.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古人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对抗 运动中不断地滋生和发展着,阴阳既代表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同时,也代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进而发展成为人们探讨和阐释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阴阳学说。,木、火、土、金、水乃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而且这五者之间具有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构成了物质世界。因此亦逐渐发展成为探索万物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并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

2、刻的影响。,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

3、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阳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阴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阳中可再分阴阳,无穷无尽。,一般来说阴阳属性范畴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 属阳 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 属阴,阳胜的形成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

4、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阴胜的形成,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情况,此即“阴胜则阳病”。,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

5、;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颤动等症。,阳虚则寒,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阴阳亡失,阴阳的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因大量消耗而亡失,是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包括亡阳和亡阴两类。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导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又加疲劳过度等多种因素所诱发;或过用汗法,阳随津枯,阳气外脱等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阳,多由于阳气严重耗散而衰竭,虚阳外

6、越所致。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清淡漠,甚则昏迷,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亡阴,系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主症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手足温,喘渴烦躁,甚则昏迷谵妄,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 阴 如:部位:上 下 体表 体内人体脏腑组织 外侧 内侧 阴阳属性 脏腑:六腑 五脏 五脏:心肺 肝肾,一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的不平衡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恢复阴阳平衡 实则泻之泻其有余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

7、热属阳分析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疾病的治疗,如:不足“阴虚生内热”养阴清热“阳虚则外寒”壮阳除寒 有余“阳胜则阴病”损其有余之阳 热盛而损及阴液“热者寒之”“阴胜则阳病”损其有余之阴 寒盛而损及阳气“寒者热之”,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唯物论)体系之一。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报构成。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关系,用以说明人体脏腑之间整体平衡,(一)基本概念(二)五行的特性(三)对事物属性的分类(四)五行的生克关系,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

8、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1、木-伸展、易动2、火-阳热、上炎3、土-长养、变化4、金-清肃、收敛5、水-寒润、下行,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与五行相类比归类,这种归类方法分以下两种情况:,(三)事物的五行归类,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五行属性归类:木 火 土 金 水肝 心 脾 肺 肾生 长 化 收 藏风 暑 湿 燥 寒 青 赤 黄 白 黑酸 苦 甜 辛 咸,五行的归类,(四)五行的生克关系,(五)五行乘侮,相

9、乘次序为:,如肝炎:就是木土,脾虚表现腹胀,纳差,乏力,(肝),(脾),乘,1.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 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木,土,水,火,金,木,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 土 水 火 金 木,2.相 侮,相侮次序为:,反克,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五)五行乘侮,利用五行来分析归纳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特点或属性,并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借助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和研究各脏腑系统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五行生克的异常来阐释病理情况下各脏腑系统的相互影响。,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五行配五脏:,木 火 土 金 水,肝 心 脾 肺

10、 肾,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木水 火 金 土,2阐明五脏的相互关系,生,(一)解释生理现象,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 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2)子病犯母 即先有子脏的证候,后有母脏的证候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最终导致 心肝火旺,(二)解释病理传变,2相克关系传变,木能克土,木气有余,相克太过,其病由肝传脾。如肝炎病,相侮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木侮金),(二)解释病理传变,(三)指 导 诊 断 疾 病,通过望、闻、问、切等收集来的综合材料,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来推断病情所在。如:面色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能与肝病有关。脾虚病人,如面色兼见青色,提示木旺乘土。,(四)用于治疗,1控制疾病传变,肝有病,木旺乘 土,应先健脾护胃。2确定治则与治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根据相生规律制定具体治法:这类方法均属于“补母”和“泻子”的具体化,滋水涵木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肝旺泻心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即抑制功能过亢之脏“扶弱”即扶助虚弱之脏 根据相克规律制定具体治法,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