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低段数学教学质量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研究教育专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低段数学教学质量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研究教育专区.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提高低段数学教学质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
2、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
3、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三、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
4、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三)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题目:3+3+3,7+7+7+7+7,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
5、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
6、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五、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愉悦”学习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
7、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他们定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总之,要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的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促进数学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育的任务。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
8、人首先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数学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型人格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
9、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二、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
10、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二)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主动型人格体现人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显得缺乏灵气,考虑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
11、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的人格。三、自主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探索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思考型人格品质的形成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培养思考型人格品质。四、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容纳型人
12、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当今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交流、争执,课堂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这时,教师充当的角色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的的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
13、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完美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五、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教育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数学课上,学生能敢于提高、敢于质疑,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挑战、敢于表达”的
14、质疑品质。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成功诱导,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延伸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起。总之,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的基础,灵活型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增强。两者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素质的不断提升。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更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强调动手实
15、践,即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一、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能很快的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自行发现科学道理,体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例如:七年级下册平移,在研究平移的特征时,让学生找出几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通过观察,度量它们的位置关系和
16、长短关系,从而归纳平移的特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思考,得到答案,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注意力,而且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很好。(二)增加学生的体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作充分的准备。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利于知识的生成。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戏”应当与“实践”是等价的。任何一个规律,
17、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刚才那个平移的实例其实就是很好的说明。学生在利用平移作图和解决问题时都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平移的特征他们印象特别深。(四)培养学生的意识。这里所谓意识指的是通过实践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有益。但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18、实践的自觉意识源于长时间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是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例如:八年级下册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时候,有位教师自制一个教具,把两根木条的中点定在一起,通过不停转动形成的四边形,问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就可的到答案。教具不仅简单,学生通过教具的转动很形象很深刻地就掌握了: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戏”应当与“实践”是等价的。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
19、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刚才那个平移的实例其实就是很好的说明。学生在利用平移作图和解决问题时都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平移的特征他们印象特别深。二、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几种方式在新课标颁布之初,曾一度出现数学课堂热热闹闹动手操作的景象,甚至认为课堂操作就是动手实践,这具有严重的片面性,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的需要来安排是否需要操作,而贯穿于数学学习过程的动手实践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往往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一)课前体验。这种方式特指学
20、习新知前所做的准备性实践。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的陌生,而数学学习没有好的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二)课中操作。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动手实践的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三)课后实践。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说课中操作是在老师的调控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往往为了教学任务而使学生的操作显得不够独立,为了在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难免有时带有很强
21、的预设性,很多意外的情况因为有老师的存在而被很好的处理或者避免;而课后实践则是完完全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所谓“独立”最大的体现在于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也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依赖,所以学生要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课后实践应该说是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最佳体现,三、教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具体来说,本人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先扶后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体验,还是课中操作,再或是课后实践,
22、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另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课中操作后的交流环节和课后实践的反馈环节,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的结论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结论,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从而得到准确答案。(二)鼓励合作与交流。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
23、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每个学生都得动脑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举足轻重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在宣布自己实践结论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
24、律的探索欲望,而且在学生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往往还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还应慷慨地给予最大程度的肯定和表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句赞美辞,往往能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看,主动说,主动做,主动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因为未来的世界是靠下一代学生来创造的,而学生在学校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则需要依靠自主探索,主动地去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
25、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数学结论。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有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摘要: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成就的人,对学习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
26、,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拉扎勒斯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无兴趣,决定了他对学习的爱厌和执着追求。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 据有关调查分析,造成一些小学生数学学习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形成
27、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在数学课上教师在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因此教师要注重根据低段 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故事激趣。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
28、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是浓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
29、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二、游戏激趣。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儿童的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知识时
30、这样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第1011页上的插图,将插图展示的游艺机园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三、操作激趣。“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于手。”(皮亚杰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
31、上还依靠动作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一)画一画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画一些图案,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画出了如房子、机器人、火箭、花儿等。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摆一摆一年级学生学习数的组成和分解、加与减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放在桌面上万一玩摆一摆,加强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内化。(三)玩一玩学习了立体图形,为了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区别,可以让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玩。学生通过搭一搭,滚一滚,加深对四种物体形状的体验。(四)分一分
32、学生学习了分类,知道了分类的作用后,可以来一次“小鬼当家”,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书房,家里的衣柜、鞋柜等,提高学生生活的技能和审美情趣。实践证明,重视实际操作,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四、谈话激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疑惑,尤其是面对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会产生迷茫的心态,在学习失去信心及前进的动力。这时就需要通过师生的直接交流,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教育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一切,树立读好书、立大志、做大事的崇高理想。五、典型激趣。典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
33、事件。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我要学习的动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身边的典型,让学生能够学有目标,赶有奔头,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六、小组竞赛。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而这在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更是突出。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能为集体作贡献的,小朋友们往往是有一份力出一份力,兴致特别高。教学中,都要把学生根据学习层次编成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水平虽然是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成绩却差不了多少,并且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认识到这点。然后规定每一次的考核不是看你这个人做得怎么样,而要看你所在的这个小组的成绩如何。通过这种竞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
34、,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而且小组中互帮互学生的气氛也热烈了。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提高,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七、激将激趣。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将法,使学生产生自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心态,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校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收到奇效:当一道题在出示之后,装出自己不会解答的样子,然后对学生道:“这道题我咋解不出来了呢?”一下子就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我来”学生解答出了,教师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啊!”学生通过思考学习了知识,教师的任务也很好地完成了。俗话说没有
35、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教者,把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所有的学生都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八、直观激趣。鲜明生动的图象和实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余时间做了许多有特色的教具。根据儿童的特点,利用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玩具和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使我体会到:利用直观、鲜艳、形象的教具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途径之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6、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兴趣的重要,要让学生“乐之”需要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现代的爱因斯坦也对兴趣有着精辟的论述: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也说: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获得发展。所有这些,无一不在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每一个经历过教育教学的人都知道,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求,学习将会变得事半而功倍,反之则将是事倍而功半。数学课堂应留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天地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又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新高潮。在领导的重视和广大教师及家长的积极努力下,新
37、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明显的变化。这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使我不由地感叹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魅力所在。在这几年中,也饱尝了甘甜与艰辛,艰辛的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和困惑;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学生与教师在课改中的变化。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让数学课更具吸引力呢?以下是笔者的实践与思考:一、走向民主把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是孩子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38、,才能使我们在课堂永远充满活动。也许,这是几代人的渴求,在这次课改中孩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改变教学空间,让孩子“随心所欲”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新课程的改革,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改革:移走讲台,建立活动角。首先我们把教室分为学习区和活动区,学习区是课桌椅,队形不定,有T字形、半圆形、马蹄形在学习区内无讲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走下来,跟好朋友商量、探讨。而教师也不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前,而是学生的好朋友,穿行在学生之间。黑板也是可以移动的,并且学习区内资
39、源很丰富,有英语角、数学角、每日一星让每个孩子都展示自己,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活动区里是学具,学生可以在活动区开展活动。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学生就可利用活动区内开展“小小银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此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二)缩短师生距离,让孩子“畅所欲言”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
40、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讲到将一个正方形通过折剪,变成两个三角形这一环节时,我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说:“小朋友,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你们想看吗?”“想。”学生欢呼道。于是我转身一裁,把一张正方形纸变成两个三角形,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学生马上抢道:“老师,我们也会。” “哦,真的吗?我可不相信,你们也变给我看看。”于是,学生果然“上当”,每个人都完成了这一过程。我便故意沮丧地说:“完了,我的秘密全被你们发现了。”“哈哈哈”学生大笑,笑得很得意,
41、其实,这个时候最欣慰的还是老师自己,这一刻,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氛更为融洽了,接下来的学习更为轻松乐意了。(三)开放教学情境,让孩子“浮想联翩”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95我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可以进行合作讨论,然后反馈交流,起初我把数的顺序从小排列,问:你还能有其他的填法吗?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出一大串101
42、、102、103那是远远超过当前所学的范围的数,接着我说:“还有写吗?写得完吗?”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余地,学生竟然有说出“无数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二、自主探索把权力让给孩子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让学生学得自由和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一)妙导巧引,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疑问,用
43、疑问激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有几个人,每个人用几只碗?几只筷子?坐几张凳子?再引到教室里的课桌,每人一张,全班共要几张?从而引出“乘法”。(二)开展游戏,吸引参与在教学中,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讲故事等形式来开展各种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在教学“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决定让三个学生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
44、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交流,又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突出动静结合,从而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的情感。三、张扬个性把发展留给孩子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事。”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自己的教学特色有哪些,说不清。这是我们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经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一)活用教材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45、。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来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谁是小巧手”比赛,在两个大的容器里放入许多小玻璃球,在23分钟内进行捡玻璃球比赛。最后让学生说说两人分别捡了多少个?两个人比,谁捡得多。这样采用比赛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不仅是告知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去思考“为什么”。去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发现事物的联系。另外,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去选取素材。例如数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等。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
46、学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二)开放空间也许有的老师会担心:一个问题,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这能学会吗?要不要优化算法?其实不然,学生只有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教学“乘加乘减”时,出示主题图后,我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条金鱼?有的学生说把四个鱼缸里的金鱼加在一起,可以用算式444315;有的学生说可以列43315;也有的学生说44115(把四个鱼缸都看成是4条,而第4个鱼缸多了一条,所以减去一条)。甚至有学生说把第4个鱼缸里的三条金鱼分到前面3个鱼缸里。因此可以列53=15。看!这是孩子个性的展示
47、,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一些引导、点拨,少一些讲解,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课程改革虽然才实施了三年,但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你会发现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无论是我们的课堂,还是我们校园,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教师的行为在变化课堂开始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在这种课堂氛围下,老师经常被难住,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的教师甚至说自己在课堂上就象节目主持人。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与生活的距离。课堂氛围在变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运用激励性言语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赞赏学生,课堂气氛显得民主。老师们带着尊重,带着赞赏走近学生。学生
48、大方多了,自信多了,想法多了。“我想”“我认为”“我们组认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想法让我们做教师的常常会感到有意外的收获,课堂里的笑声多了,话语多了,争吵多了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变化,犹如一缕缕春风,使人感到清新、舒坦。学生的情感在变化记得在一次学生座谈会上,每提出一个问题,小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在谈到最喜欢哪一门课,学生说都喜欢。这个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对每一门课都有兴趣要比孩子每门课都考100分来的重要。的确,这是新课程带来的变化。课改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他们不必整天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学题。图文并茂的新教材,生动而又贴近生活的情境,多种多样的数学游戏,以及象朋友般亲切的老师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他们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思维的快乐,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参与实践的无穷乐趣。课改中的孩子是快乐的,课改中的教师是幸运的。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是新课程所向往,所倡导的理想境界。面对这次数学课程改革,我们只有把握实际,大胆实验,与数学课程改革之士一路同行。第43 / 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