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词解.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735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系词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周易系词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周易系词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周易系词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周易系词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易系词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系词解.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繫辭傳的易學進路之形上思想教材名稱:易傳哲學學習目標:繫辭傳中所發表的儒學本體論為何?繫辭傳中如何說明變的哲理意義? 繫辭傳中如何說明乾坤的哲理意義? 繫辭傳中對聖人作了哪些討論? 繫辭傳中對解讀周易經部的各種體例發表了怎樣的觀點?(包括:如何 讀彖辭?如何讀爻辭?如何判斷爻位之吉凶?) 如何從作易者的心靈以推演易道的本體論觀點? 易傳之作,原是原始儒家註易之作品,由於易經一書本是在周文化系統下的卜筮之書,體現了周朝主流文化的心靈,而周文化正是儒家學者據以建立理論典範的現實依據,因此儒學家便直接在周易一書中,一方面尋繹出儒家學者對天地萬物的基本觀點,另方面以儒學世界觀的基本義理,作為解易之理論

2、基準,所以對於易傳做為一部哲學作品的意義,乃在於它背後的世界觀。於是,我們實際上是從作易傳者在解釋易經理論時,其背後所依據的儒家哲學心靈,來抽繹出易傳中所隱藏的哲學命題,而成為儒家本位的易傳哲學。因此本文中有第一序地說,也有第二序地說,前者為儒學家註易的口吻,後者為我們討論此一註法的觀點。由於易傳之作有如上之現象,所以在易傳之作中凡出現易字的情況,通常可以被多方面地解讀,有指的是易經之書,有指易書之寫作原理,有指作易者之心靈,有指研易用易者之效能,有指作為哲學原理的本體論之原理。傳統思想的表達系統本就是混融諸多主題為一的表述方式,也同時就在此一特質中表顯出中國哲學從人生哲學起家的型態,也就在此

3、一型態中,有助於我們從現代哲學心靈的眼光,去尋繹出中國哲學的根本理論脈絡,這也是方東美先生不斷申明的,中國哲學是價值中心的哲學體系之意。因此我們在解讀易傳作品時,也將以此為方法,即將不斷地轉換於形上原理、與社會哲學、和一般註經之作,的解讀態度中。易傳之書,討論了許多主題,其中最重要的部份,當然是對易經的註解,這便是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等五傳之所為者,由於易經之書是直接在天地自然人事現象中攫取材料而發言者,故而解經之五傳也得以因題材之處理,而討論了同樣的主題,因而我們可以從該五傳中直接找出儒學家對天地對人事的諸多看法,而勾勒出有體系的易傳形上學觀點與易傳社會哲學觀點。此外,易傳對於易經經部的全書

4、義理之討論,則分見於其餘五傳,各傳重點不同。(參見教材參之三課程名稱:中國哲學的流派與分期:四、易學傳統。)其中尤以繫辭傳所處理的問題最為廣泛,包括:易經之體例、重要範疇概念之意義、占筮的法則、判斷占筮結果的原理、聖人作易的原則、君子學易的用處、等等,由於繫辭傳作者已經隱然將易經之書視為彌綸天下之道的作品,所以談易即談天道,討論周易之書及周易原理的觀點,都可以被解讀為作者對天道理論的哲學觀點。同樣地,易這個詞彙,也從作為一個書名的身分,而轉化為作為一個原理的身分,(曰:生生之謂易)。於是繫辭傳就流轉在易書之原理與易學之原理的義理探討中,而我們對繫辭傳的解讀,也因而必須兼顧這兩方面的道理。而其中

5、的哲學義涵,則以由人事觀而轉出的天道本體之觀點為主要面向。至於說卦傳對於易經的解說,則多偏重於自然哲學的問題,因此我們從說卦傳中可以探知的哲學預設觀點,則多為宇宙論方面的知識。雜卦傳將各卦兩兩對比,雜卦傳似乎發覺到易經一書的編者,有依卦象關係而為排卦順序的作法,此一關係為非綜即錯者,於是雜卦傳就針對此一綜錯現象,對六十四卦進行兩兩為之的易理探討,而經雜卦傳的討論之後,又似乎顯示出易經一書的編者早已以對立互比的原則來進行易書的建構工作,而雜卦傳就全力發表此一原理的全面運用觀點。因而我們對此傳的哲學義理之探討亦應以此為主。明末王船山的易學理論中,對錯綜之道,發表了乾坤並建的易學本體論觀點,即其一例

6、。我們以為,易經本文之卦序以錯綜方式排列是一事實,而雜卦傳為之強調兩兩對比的範疇義涵,亦為恰當之發揮,至於從中再建立任何的更高層次之理論,則已為後學之事,未必為雜卦傳作者之心靈所能完備者,發揮之則可,而由之欲明確地統合十翼之所有義理於一爐的心態,恐不合歷史事實,故因而亦為不易完成之目標,捨之可也。即我們以為應捨棄在易傳十篇中找出統合的周易哲學之想法,因為易傳十篇本就非一人一時之作。然而,此一統合十翼之心態卻又為千百年來之解易、註易、甚或由易學起家,而成一家之言的易學哲學家們,的共同努力目標。對於此一現象,我們以為,反而可以合法地在後人之易學理論中,以其自身個人之體係,作為探討的基準,以深究其個

7、人之易學觀。換言之,我們以為,作為理論對象的探討,應以作者為基準,同一作者都有可能有觀點的變化,更何況是不同的作者,尤其是如易學這種體系龐大的理論系統,更應注意其論述基點的一致性,因此對於作者不一的易傳十篇,必須先認為並不一定能從十篇之中,找到統貫一致的推理邏輯,而應是分別地探討。至於後代易學家,則盡可容忍其有此一心態,反正我們要處理的是他個人的易學觀,這也顯示了我們並不把易學史當作是一套易學理論的不斷註解而已,而是當作假易之名而進行的不斷的觀念創造之體系。雜卦傳將六十四卦的卦與卦間作兩兩關係的原理討論,序卦傳則將六十四卦從頭至尾作一貫穿式的原理討論,它也是自以為是地預設了易經編者有一直線發展

8、的觀點在製作卦序,於是也作出了主要包括自然事項與人事事件的發展原理。我們對序卦傳的義理探討,則應為著重此些發展原理的背後本體論原理之探討。對於易傳哲學之研究,本文將著重於繫辭傳之義理的解讀,期將繫辭傳幽隱深微之古文,以合於理論推述的方式將之重新說出,並試將若干藏於繫辭傳中所發揮的哲學義涵予以揭露。此外,研讀之前,先說明下列諸事:請先了解周易經部之體例。請自行將彖象文言等五傳之義理與周易經部一齊了解。雜卦傳中的對立互比之各卦之說請自行解讀。繫辭傳中言大衍之數及天地之數之文將於易學史之討論中再予說明。說卦傳中之重要義理亦將於易學史之發展中再予討論。參考書目:傅隸僕?商務劉思白周易話解天龍朱伯崑易學

9、哲學史藍燈以下釋繫辭傳文義,方法上將以理論推演關係為主,注意觀念的發生發展,與易經易傳及易學理論三個層次的區別。繫辭上傳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經理論的建立,是從存在界的現象中得來的觀點,我們所說的乾坤的概念,是從天地的尊與卑的結構中體會而得的,易經書中的貴踐之位的概念,是從大自然中高高低低的山河大地中領悟而得的,我們所說的剛柔的觀念,是從事務的動靜有常的現象中得知的,我們說吉說凶的觀念,是看到各種事務聚之則壯、散之則弱的現象上顯現出來的道理,而天地自身又不斷地展現著各種形形象象的變化,於是知道了變化的重

10、要。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我們就是從人類生存的周遭環境中的諸種情狀而得出我們的各種觀念,再經我們整理之後,找出一些綱領性的原則,從而再重構這個天地間的所有變化之情狀,於是我們提出剛柔相摩、八卦相盪的說法,來述說著這天地間的一切情狀,雷霆風雨日月寒暑男女之事就這麼來了。而這其中最根本的道理是在乾坤這一對概念上的,我們說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是以乾的觀念表述一切事務的發生起始的情狀,及以坤的觀念表述一切事務的落實完成的情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

11、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乾是一個簡易剛強的原理,易於理解,也因而使得人們得從其中獲得一種真實的感受,而能長久地執持著它,而顯現為賢者的內在德行,坤,則是一個簡易柔順的能力,能為人們所循從,從之則能落實,並且也因而產生廣泛的影響力,而表現為賢者的人間事業。周易乾坤這一對易簡的核心觀念,如果能切實地把握,則可由中掌握住天下之理,而使得我們做為一個在天地之間的存有者,能夠有明確的生存定位感。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周易是研擬天下事務之情狀的著作,而以八卦及六十四卦的表述系統來範圍一切變化之綱目。而這些變化情狀的綱目之提出,是要讓人存有者得以在天

12、地之間有其正確的存在定位,能在身處環境中的進退之道有所掌握,從而常保太平,為使人們的進退之際有所依循,周易之書又以卦爻辭的表述系統對存處之道的吉凶情狀予以闡明,以利所依。而存處之道是基於周遭境況的轉變才得的道理,而境況的轉變是天地之道的根本原理,這也是易之為書所要闡明的核心觀點,變化是天地間的必然常理,此常理要以智慧把握,所以周易之書又以剛柔概念的彼此相推之發展演變,來說明這天地間的變化道理。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周易以卦以象以辭以剛柔等觀念在整體地討論著天下事務的情狀,且以綱領性原理來範圍它。對於人世間的失得現象,以吉凶觀念說

13、之,表示得者吉,失者凶,知吉凶者,對失得之間則能掌握先機;對於憂虞現象,以悔吝說之,表示存在處境感的常有暗昧之狀,則或悔或吝的態度採取,或能有修正之機;而君子身處天地之間,欲行其道時又需由世局之清濁來判斷策略,局之為局,就是變化輪轉的結果,所以周易又以變化的觀念來說明君子進退之道的原理。勢有強弱,理有正反,日有晝夜,對於這些對立的現象,周易又以剛柔的概念來說之。這許多的周易觀念都是最終要來說明整體天地萬物的情狀的原理性觀念的,所以又以上下週流的六爻變化的法則,來討論天地人三極間的所有情狀。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

14、不利。周易已展現了這許多的理論面貌,可以說是一部人生問題的指導性典籍,所以儒家的君子,便應將周易視為處事的經典,對於此書的使用,應該以易書中所言之所有道理,為平日立身之準則;甚而以卦爻辭之文義內容之研究,為一般閒居時之活動:所以君子退則時時以易理所顯之卦爻之象與辭之研究為主,進則注意易理所說之變化進退之道以為行誼把握的原理,甚而進行占筮活動以確定所變之方向。能如此,則立身與處事皆守在與天道常同的境況中,故而只有所謂的吉事,而無凶事之理。當然,君子所謂的吉凶與小人所謂的吉凶是不同的。第三章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

15、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本章討論周易之體例,對諸重要範疇之意義及使用進行說明。彖辭是對整卦卦象的道理作說明;爻辭則掌握著卦中各爻因變成象的道理,而作的各爻之說明;彖爻辭中的吉凶之語,是說明易經中對人事失得現象所下的判斷;或悔或吝的斷語,是說明人事現象中出現了小缺點;無咎的斷語,是說明在人事現象中對於缺點的能改正之後的無咎結果。當易經一書以以上這許多範疇結構說明人事現象之後,它對學易者便能有多方面的啟發,它以爻位的上下進退的情況,讓學易者知道人事中有貴賤不一的情況,於是知道對或貴或賤的不同處理原則;它以卦理的各有不同,或優或

16、劣的情況,讓學易者知道要以靈活隨機又平衡處理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諸多不同處境;它在卦爻辭中明示的吉凶之斷語,要學易者認真反省,以完成君子應有的對待吉凶的處事原則;它在許多細膩的機轉臨界情況上,說明了或進或退的或悔或吝之原理,要學易者知所憂懼;它明示不該有的狀況,要學易者即時止步,使自己在還來得及的時候能夠能夠把災禍避免掉。也就是說周易一書中的所有卦爻象辭,其實都已經針對人事現象中的各種情況,實有所指地說出其好壞之處,學易者要善知所學以及善行其事。第四章易與天地準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周易成為理論性的書籍,它所處理的問題本質上是一套談論天地之道的完備的形上學理論體系,包含了哲學理論的諸多面向。它於立論

17、之始,便是站在整體存在界的高度上發言的,所以,天地間的所有事務都是在他的討論範圍內之事。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它對於日夜運行的道理,是從仰觀俯察天文地理中得來的,它對於生死之事,是從在不斷地推溯源頭的方式中得來的理解,它對於鬼神的情狀,是從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的理論中建立知識的,是說凡所有物者,都是得著精與氣而有其存在,但是鬼神者,卻未得精氣的成形,所以只能以遊魂的形式,而在流動變化著。(或者說鬼神就是指變化的原理,但仍有其存在,是為未得精氣成形的遊魂形式之存在。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

18、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之作可以提供學易者諸多的人生大道,這是因為它本身就是直接處理整個天地間的事事物物之理,而所言者也正能揭露其理,所以君子以之而行時,絕對不會有任何違背正理之事;其次,周易之作,本身體現於一種道濟天下的胸懷,而且是以週遍天地萬事萬物的知識程度為其準備,故而所提示的行事之道理,必不會有錯誤;在周易所建立的行事準則中,本身就有著樂與天道相從而通曉人事命運的知能,再加上它能挾行天地之運行之正道,而不會因私心而落於偏差,故而以此處事便無所憂慮;還有,它又那麼樣地能以仁愛之胸懷來面對人間周遭的生靈,故而能有真正的大愛之出現。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而知。故神

19、無方而易無體。掌握住天地萬物日夜運行之變化的所有情狀,清楚明白無有遺漏,所以周易一書的知能是無方無體,不能限制,包容無限。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本文是重要的哲學理論的文獻,是易傳作者對於通貫在周易一書中的根本原理所作的說明,因此也就是反應著易傳學者的本體論觀點,同時也是儒門後學重創理論的重要文獻根據,此處,我們寧願以較為樸素的義理說它。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表現

20、在天下人之前的行事的正道,是在不斷地變動造生的過程中開展的,陰陽是氣之大者,這是莊子的說法,一陰又一陽的作用,便顯示造化的功課在不止息地進行當中,這也正是君子行立於天地之間應有的取效之法。(一陰一陽之謂道),在行與事之中的進行,君子應以善的原義為之。(繼之者善也),而最後的落實之可能性與目的性,則應貞定在道義之門的成性存存之中,即成於以道義為內容的性的定義之中。(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像這樣的一個過程的內涵意義,仁者與智者都能各自以他的靈秀而掌握得到,然而一般的百姓雖然生存於這樣的意義內涵中,卻不能體會這一層次

21、上的道理,故而這一個本應為君子之人的日用常行之道理,便不是那麼樣地明顯了。易經的道理都是指向以仁的準則在行事中作用它,但是仁德的揭露是要在作用中呈顯,所以推動著天下萬物的作用中,是行於無事而已,而不會如聖人一般地,以人存有者的位格而攜帶著若干的憂虞心態,因為那個天地的正道是本然的情狀,周易之書是溢洩天道,學易者是效學天道,聖人的事業因此是參贊之事,所以有憂者有不憂者。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周易所處理的道理,既是形上學的,又是社會哲學的,它本是天地之道,故而是形上學地說,但它又是要給聖人君子效學之書,故而又

22、是社會哲學地說,因而,說易者,一方面是對周易一書的人事原理作理論說明,另方面則是提昇易書為一易理,而對準著天地之道來說明。易道廣大悉備,它處理的事務廣褒於天地之間,此其大業之謂;而它的處理是無止息地不斷創出的,此其日新之謂;故論易曰:盛德大業至矣哉!。這也就顯示了周易是一個以生生不已的創生的世界觀而作的作品。而對於此一世界觀則有著一整套的掌握架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說周易之作者在理解形而上的哲學問題時,是以天地間的事務發生的狀況去思索的,而從中標舉出天地兩個意象,一為指導原理,一為落實原理,以乾說指導的原理,它像象一樣地先顯了,又以坤說落實的原理,它像形一樣地依循於乾的指導原理而有了落實的

23、作用。此外,易道又以占之作用讓學易者得以知曉未來之情狀變化,(極數知來之謂占)。而在易道的眼光中所有的行動之原理都能有著知通達變的境界,這才是得易者之作為的風格,(通變之謂事)。因此我們可以最終地以極高明的評價來認識周易之書及其原理,即其為一神妙之作品,然而,就從易道所處理的事務中,我們其實已可見到,由那個不斷轉變的創生原理所指導的理論的運行,必然是陰陽不測的情況,因為陰陽以氣的身分作為存在的根據,而存在本身在變化不斷之中,故而掌握存在的陰陽法式也在變動之中,因而無由定執,故言其不測,(陰陽不測之謂神)。第六章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

24、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言其討論範圍為天地之間的全體現象。推遠地說,則無邊無盡;就近地說,則直接落實在人生而靜以上的正道中事;以整個天地之間說之,則可以全備天地之道。直就易理中的乾坤兩原理說之,乾的原理貞定在一種剛強的內力中,發用時則為剛強的外力,故而有著強大的創生作用能力,坤的原理貞定在收歛的情境又發用在開闢的作用中,所以有著廣褒的生產作用。因而在這些作用的配合下,周易的原理能廣泛且準確地描繪天地的運行,四時的運行,日月的推移,以及君子的成德之行。第七章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

25、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此文可以之言易道的本體,為什麼易道這麼廣大呢?因為易道本就是對準天地之間的運行本義,而尋繹出的變化之情的原理,(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但是,我們儒家理論系統中的天地之本義,直接就是以道義為主軸的理論內涵,那個運行的原理是性,掌握著那個性,作為行事的準則,成為道義之門。所以,易是儒家聖人內聖外王的理論之作,效學天地的情狀,設出知與禮,以為崇德廣業之用。這個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是本體論的規定,以儒家義理脈絡下的道義,說所存之成性。第八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

26、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乎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其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27、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本文再次說明易書中的象與爻之義,象是卦象,卦象可以說明天地間各種複雜的情狀,卦象也本就是從天地間的各種情狀中研擬其義而得者,卦象有三爻畫的八卦象八種,有六爻畫的六爻象六十四種,當然也包含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象三百八十四種等等。爻是爻辭,爻辭特別是討論各種變化情境的命題,並作出

28、吉凶的判斷,爻辭之設立,本也是聖人有感於天下間各種紛亂變動的情境,尋繹其通則,規範其行誼,且提示出吉凶的判斷而設者,故而特別可以作為君子處於變動情境中,或進或退的行事準則之參考。易書已將天下間既複雜又深微難明的情狀明白說出,學易者要認真學習,不可以再糊里糊塗,搞不清楚狀況,易書又已將天下事務變化發展的情況清楚交代,甚至明白告知如何進退以及吉凶禍福,學易者要深刻明瞭,不可再進退失據。任何事情想清楚後再表達意見,研究好後再採取行動,凡事胸中瞭然,則身處天下變動的紛亂中,便能知所進退,與民同其吉凶,而成就人文化成的事業。本章後段則為就易經一書中的若干條文,再次藉孔子之口而表達理解觀點,基本上仍是以儒

29、學道義之門本位的解經觀點,來作為詮釋的主軸。茲不多論。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捋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捋而後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其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知神之所為乎。本文言象數,易有天地之道,故有象數包含其中,本文討論了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

30、及揲蓍之法,歷來註解極多,義則不一,此暫不解。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機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機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周易之作,綰合了四種聖人之道,即聖人以易道行事者有四種情狀,第一,以易書之文辭作為立言之準則,第二,以易理中的變化原理為動靜出處

31、之進退之道的準則,第三,以易理中的象義之情狀為制器的借鑒之準則,第四,以易理中的占筮之法則為卜筮時的標準方法。它之所以能有如此效用,是因為它經過聖人之極深而研機,所以已經是天下之至精、至變及天下之至神者。它是怎樣地至精至變與至神呢?首先,對於未來的事,不論多麼幽隱深遠,只要君子有所欲為而以易占問之,則必有解答。其次,它以參伍錯綜的原理,訂出易經的象與辭,其中,由爻的一至六位之變換的情狀,訂出卦爻辭之義理,其次它由卦與卦間因數的錯與綜的變換原理訂出卦象之情狀。再者,易書僅為一區區文字與圖像合匯之作品,它其實只是一些靜靜地躺著的一堆原理,卻能因人問事而通天下之事,顯見此中已深藏天下至精至變至神的道

32、理在了。它精準,是因為它深刻,惟其深刻,所以能掌握天下人心的細膩。它抓住變化的要則,是因為它能默觀事件的端倪,所以對事務的處理,沒有不能成功的。惟其神妙莫測,所以在無所徵象之中,便已完成了欲為之事。周易之書,因聖人的極深而研機,掌握的道理的深刻,是以能有上述四種對聖人之效用,實非虛言。本文所表現的易道之廣大,已有向道家玄智挑戰的志向,而決勝的關鍵,則一方面在於形上本體的實義,另方面在於變化之道的神妙機制的深度,從形上本體的實義之爭者,為本體論的差異之事,變化之道之爭者,為世變的能力中事,道家在後者高明,儒家在前者貞定,其實難以比較。此暫不論。第十一章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

33、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

34、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本文說作易之目的、方法與內容中的主題。作易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易道本身的原理中才能解答,易書本身是述說天地之道的著作,而此一著作的寫作心靈,一方面是文王的憂懼心,要轉憂懼為無咎,要透過過一些作為打開一些局面的著作,所以它本身是有一個積極的心靈在寫作著的。而這個心靈就決定了易道的本體論內涵。另方面,易書之作是對準生活情境中的變化莫測的現象,而希望以一些規律來掌握它的,所以對於這個變化處境的清楚認知,也成為易書中被儒學家挖掘出的本體論內涵。所以當我們在探問易的作用是為何而

35、來的時候,我們則可以同時以易理的本體論內涵,與作易者的寫作心靈與寫作目的來說它。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易是作什麼用的呢?易是綰合天下所有事務,提出人文化成的所有作為之著作(或原理)。是故研易之聖人可以藉易以知天下人之企望,以及安排處理天下事務的事業,並可判斷天下大事。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易書之做,以六十四卦表述各種具體的情境與處理原則,所以

36、卦者所顯現的功能是明確而清楚的,而占卜卦象所用的蓍草,則透過不斷的排列作用而得出所求之事,是故蓍草所表現的功能,是圓滿地包容及神妙莫測的作用。而占筮所得的爻象所顯示的功能,則是以變易為原則的處事智慧,以供占者之用。透過這些功能的發揮,聖人便以此練養心志,將天下至理深藏於胸中,而適時適地地有所作為,以完成人文化成的事業,而與百姓同步接受時代的吉凶之命運,並不為一己之私,而不出仕用。透過易書的研擬,可以通透地明瞭過去所發生之諸事的意義,也可以測知未來所將發展的事件之情狀,這真是易書的偉大之處,它一方面表現出作易者深廣,另方面表顯出研易用易者的深廣,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既聰睿,又有威勢,定天下

37、而不為天下定。易書是用來明天道察民故,是做為一種本來只有鬼神之德才有能力應用,而卻拿來給一般人民運用的工具。對於這種神物的使用,聖人不得不恭敬虔誠地運用,以便使他的使用能力得到更廣泛地開發。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易書的功用是很廣大的,所有的事務之作用,本來都是在一個來來往往的原理中進行,易書特別以乾坤的原理說這種來來往往的作用,尤其是表現為一闔一闢的現象,收攝的闔是為坤的作用原理,開張的闢是為乾的作用原理。天下事在開張與收攝的一來一往中進行著與發展著,是謂一闔一闢謂之變而如此往來進行的現象,便顯示出易書中

38、的本體論原理,即那持續不斷地作用的創造義涵者是也,是謂往來不窮謂之通。而也只有這樣的原理才能作為通天下之理,而能作為處理天地間所有事變的原理。天地間的所有事項及其原理,在易書中言,即以象與器示之,象是掌握那表現出來的原理,卦象之理是也,器是掌握那已經落實的自然情狀,說明世人法象制器的工作意義,而就在百姓對易書的廣大之道的使用中,使易書成就了它神妙的作用功能。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本文再次申明易書的冒天下之道之意,由易的根本原理中,推展而出範圍天地之事的聖德大業出來。首言有一太極之理,由是而推展出一步一步的易學之理出來,有兩儀有四象有八卦,到了八卦之象與理

39、之出現之後,便可以直接明辨世事的吉凶了,也因而由之以獲得處理天下事業的本事。其中由太極至八卦的易理發展過程,在學界有多種解讀方式,自古迄今,種類繁多,要之有三,一為講揲蓍的過程、一為講卦象繪製的過程、一為講宇宙發生論的過程,而如以本文所採用的解讀態度言,則上三種解讀方法皆可,因為作易傳者的心靈中,本來就已經以易書之廣披性格,而混合地轉用易之多義,詮解者本就應掌握易之多義而全備地討論傳文中之義涵,而易傳作者就算有其原文之意,在他自身之中也應能有融通應用之空間甚或企圖,這是我們對處理本文的觀點。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

40、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易道是廣大的,它之所以成其廣大是因為它的出處就大,它以整體天地的大象作為他取象立義的依據,他以四時之變換不已的自然現象,作為易理中一個最重要的本體論原理變易原理的依據,它以如日月之光輝照耀的情狀,表現出易道對人生啟迪作用的明確清楚之程度,它以世人常追求的富貴之欲,來說明易道的崇高性,就應如富貴之於世人般地應為眾所追求的對象。它又以聖人之能夠制器尚用以利天下的性能,來比喻易道用途之重要。它又將占筮作用中的神器蓍與龜者

41、來發揮易道高深神妙的大用。易道的廣大,其來有自,它總是這樣地取法乎上,所以,一但天地間有了什麼大事因緣的現象,都被取入易道的思考領域之中,而由作易的聖人法效象則之。易以上述四種天地間重大的情狀現象,作為天道的示象,(當然也作為法道的理象),尋是之故,則又以卦爻辭之文字系統來明確告知,又以情況變化對吉凶的影響的原理來教導學易者也能對自我的處境做吉凶的判斷,因而掌握住適宜的君子之進退之道。其中的四象者,應為文中所論的天生神物、天地變化、天垂象、河出圖洛出書四者,而所謂的象,在易道中亦有多義,有卦象義,有天地自然情狀之象義,有由前述之象所顯之理之理象之義者。本文中之四象之象義,兼前述之第二及第三義。

42、第十二章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行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本文處理易學哲學與天的關係,其中需要強調討論的是,學易者將有天助之的命題。從易道本身的理論性格與著作精神而言,易學因彌綸天地之道,因冒天地之道的性格,本身就已經說明了它是在整體天地範疇內的理論體系,所以經它所發表的命題,以及效學於它的行為,正是最合天道的原理,因此必然有無害無過無咎等等效能。然而本文推出天助之的討論,則對於易傳時期的儒家學者的天道觀,又有重要的資訊表露了,天之所助者順也是一個重要命題,本義是說順天之法則者必有天助,然而我們可以引申地討論天有助人之行為者,是否表達

43、了易傳儒家仍有人格天的觀念問題。我們以為,先民的人格神信仰,至此並未被人文化最強的儒學家在思想上棄絕,但是對於儒學家的主要理論建構亦並不在核心位置,天概念的轉化過程,本身是一個人文化與理性化的過程,到了易傳中以繼善成性、道義之門來明確表達這個本體的觀念之時,整體天地間的形上原理,已極為理性化與道德人文化了,儒家要處理的,是以道德理性說明存在界的真相問題,歷孔孟荀易庸等體系都在作著同樣的工作,也都有各自的建構成果,但至於天的原始義問題,儒家並未解消它,仍將之保留在一個實際存在的知識體系中,也並不發生理論矛盾的問題,那個關於存在界的存在實體,是否包含了人格神意的天,從本體論角度來看,儒家以道德理性

44、來規束它,而道德理性居於意義的優位,因而人格神義的天概念就只在用到時再提出即可。然而此一使用亦不得有違於道德理性義的天概念,天之所助者順也,順,也是順於易書中所提的所有道理罷了。至於從宇宙論角度討論者,原始儒家所貢獻的實與道家陰陽家者不成比例,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稍有觸及,序卦傳中也有意思表達,但都不夠具體明確,似乎這不是原始儒家的主題所在,對於天之問題,本可以作為存在界的存有者類別的問題來討論,而儒家則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來說之,而這個天位階的存有者性格之內涵,恐又需本體論義的天義來補充說明了。總之,如果我們要求一個有體系的儒家宇宙論哲學觀點,來作為討論人格神意的天概念的話,這是不容易說明的理論問題

45、,因為儒家的討論不多,但更根本的問題,恐怕是因為儒學理論性格是著重在社會哲學以及由之而推出的本體論哲學,因而那具體的宇宙發生論問題,以及存有者型態類別問題,以及存在界的本質質素問題等等,都不是儒家擅長處理,甚或不是興趣關切的重點,而唯有這幾個問題的解決,才能有效地處理天的人格神義與否的問題。至於由乾坤兩原理而發展的一套發生作用原理,與此一問題並不直接相關,故暫不引之而並論。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儰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本來是我們對於書籍言論觀念之間不能有完全的扣和現象所建立的命題,這是一個極易接受的觀點,甚至根本就是孔子所講過的話,那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