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2658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 考 毕 业 论 文题 目: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副教授 日 期 2015年10月18日 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明确本声明的法律责任,本人对本论文导致的所有问题承担全部责任。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引 言1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11、就业状况12.就业难的四大误区2二、导

2、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41、大学生自身的问题42当今社会的问题5三、解决就业难的办法61、完善就业政策62、高校改革完善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73、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录用观念74、转变就业观念,强化自身素质75、大学生的自我完善7参考文献8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重庆工商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 张春林指导教师 谭军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所困惑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响高校教育和经济两个重要领域的社会问题。是当前就业难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就业难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更加充分暴露。大学生就业难、

3、生活难等问题成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些问题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关键词:大学生 弱势群体 就业难 生活难 社会关注引 言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上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各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都成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紧张局面,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重。从国家对就业问题的成因层面看,

4、认为毕业生的供求、需求和供求匹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首要原因,主要凸显在工作岗位的结果和数量上。预期收入的自我高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既不能清楚的认识现实与预期理想巨大的差距。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即知识水平、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分布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劳动力过剩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与需求岗位人员不匹配、不对口、差异大是影响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问题。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1、就业状况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114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

5、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2010年631万人、2011年66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700万人、2014年724万人、2015年749万人。根据近年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情况不难看出毕业生人数是逐年递增。从这些数据来看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00万人,是高校毕业生最难就业的一年。而2014年有毕业生724万人,加上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所以供大于求的现象非常突出。再加上企业

6、不知道从哪去找合适的人,大学生想找工作,也不知道哪些工作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大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内耗或者我们认为的困难。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由于受需求不足、成本价格波动、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经营困难会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更严重、影响会更持久。总体上看企业对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预期信心不足。同时,国内经济筑底迹象也已有显露,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可保持总体平稳的走势,但结构性经济波动对企业和就业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据分析,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然而企业所需要

7、的劳动力从数据分析看来是呈递减的趋势逐渐达到饱和。再加上大部分企业的招聘条件都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量不大。因此今年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从目前情况看部分企业经营预期不乐观。2.就业难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就业观念错误。在当今追求个人价值的市场经济时代,人的商品属性越来越凸显,个人流向位高价厚的地方也是无可非议的。人往高处走,古今同理。但如今大学生跳槽频率直线上扬的现象还是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就是要找一份即轻松工资又高的工作。只有到大城市的企业去工作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大部分企业认为中国大

8、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就业难的问题只是难在心上,难在观念上,难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就业意识上。误区二: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在当今大学里专升本的、考研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然而这些人群绝大数的理由就是学历越高以后应聘时优势越大,工资越高。认为就业难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抱着这样的想法,先考研后就业,就成了许多大学生的理想选择。有很多同学都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期待今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是一种方便就业的选择,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总有人因没有考上还是会去重新选择就业,即使是考上了将来还是会面临就业的压力和竞争。企业的目的是要赢利,要开源节流。企业

9、不会选学历高的然而不会创造任何利益的求职者作为他们的员工,但一定会选择能为它创造利益的求职者成为他们的职员。误区三:技能越多,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当代99%的大学生都认为学习的技能越多、证书拿的越多越好找工作。于是疯狂地参加各种培训。如今工作不好找,多学一门技能会增加自己的求职分量是许多学生的心态。参加这些培训固然没有坏处,但这些都是培训的基本技能,没有针对性、实用性,对企业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企业更看中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基本素质修养、个人品质、吃苦精神和敬业能力,特别是工作经验和技巧。因此,盲目参加各类培训有的时候根本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误区四: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

10、业难的首要原因是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每一年毕业季求职时大学生的数量都在增加,然而市场又不需要这么多的求职者,所以竞争非常的激烈,从而每一年的大学生待业者越来越多,到了下一年又去求职这样循环就造成了市场的爆满。再加上近几年学校扩招,成为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就业难的“罪魁祸首”。许多大学生脑海里存在着这些想法,认为人才市场存在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大学生找工作,不看自己的实力和需求,盲目地往好单位跑。结果没能应聘上。造成有的市场人才严重饱和,而有的市场急需人才。其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十分强烈,很多企业都非常需要人才的加入。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的

11、现象,急需大批大学生人才加入其中。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很多毕业生的愿望和社会需求呈错位状态。一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很多基层第一线单位,有很多岗位应该由大学毕业生来充实,但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跟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单位想找到理想的毕业生,事实上也很困难。应该肯定地讲,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绝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求两旺”。应该承认,如果毕业生愿意根据社会需要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不会是现在我们所感到的这样难。我想,除了身体条件不行外,每个毕业生事实上都应该能找到自己的岗位,这才是最符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客观实际的。许多大学生小公司不去、没有底薪

12、需要靠业绩提成的工作不做;自己创业吧,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学生身上又是一种罕见的品质,私营企业被很多人鄙夷;国营企业又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吸收力;外企许多人虽然向往外企但自身却没有获得外企所需要的那种素质和文化,因此也是欲进无门。对于每一位求职者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待遇又很高的工作。然而在实际择业的过程中,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确实很难如愿。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学校走入社会后,要重新洗脑,一切从基层做起。现在大学生择业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大学生在择业时挑肥拣瘦,这山望着

13、那山高。到头来却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因此,求职者在择业前,应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结合起来,对照衡量后再去择业。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大学生自身的问题(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

14、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

15、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5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2当今社会的问题1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第一、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的“高消费”是一种普遍现象。中专生可以做的宁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专科生就业困难程度大。第二、竞购名牌产品,不屑大众产

16、品。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20%到30%。校际档次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的价值不同。2学校的问题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存在弊端:盲目扩大学校规模,而不是强身健体练内功,造成人均师资、人均教学设施严重失衡,有限的实验室、实训设备成了可供参观的摆设,学生只能够靠老师在黑板上画饼充饥。一个本科生,几年下来根本谈不上学识渊博,只能算是具备了自学成材的能力,达到了学徒的水平;大学推广西方教育模式,热衷人性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培养的

17、学生眼高手低,个个志存高远就是不能脚踏实地,渴望一步登天,不愿从头做起、找到工作也不安心,朝三暮四、频繁跳槽,使全社会都感觉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好用、不敢用,只好强调要有工作经验,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3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企业股份制、私有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大学生派遣机制,使计划分配一说成为历史。取消学徒期、降低用人风险和成本,淡化学历、看重能力的理性用人原则,使得掌握一技之长、上岗就能工作的技校毕业生成为抢手人才,有理论无技能、有证书无水平的大学生们被当成负担,有些企业宁愿花上5000元请技工,也不愿接受大学生学徒。我国生产工艺落后、大学生

18、与初中生一样能用的现状和企业缺乏长远打算,看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使得知识的地位得不到体现,从而使大学生严重贬值。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

19、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三、解决就业难的办法1、完善就业政策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的扶持力度是很大的,每一年都会出台一些有关就业的政策,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视是很强的。比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4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之一是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具体包括:小微企业在招用高校毕业生时可以享受财税政策的优惠;自己创业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简化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单位流动就业的落户等

20、手续。政府要有多种措施以应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21、2、高校改革完善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首先,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其次,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再次,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

22、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3、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录用观念用人单位应主动消除就业歧视,应该减少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等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影响,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应树立有计划的人才储备观,同时杜绝学历高消费,避免造成人才浪费。并从企业长期效益出发,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职能培训,树立长远规划,和人才储备观念,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

23、业。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转变就业观念,强化自身素质毕业生自身内在因素,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条件。因此,大学生应当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5、大学生的自我完善首先,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其次,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

24、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再次,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业难”的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继续持续、高速发展,高校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参考文献【1】王利超:科学发展观领域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2】吴亦明社会保障与就业,吉林人民出版社【3】胡晓薇时代报告兴义名族师范学院,2012年【4】张小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08【5】郭寒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008【6】中国大学生就业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18期【7】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