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26604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1绪论11.1 论文背景及目的11.2文献综述11.2.1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11.2.2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21.3题目研究方法31.4论文构成及其研究内容32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状况的概述42.1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状况42.2我国总体就业的基本状况62.3我国大学生的结构分布状况73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83.1经济不景气,世界金融海啸加剧93.2我国关于就业的社会意识103.3不完善的高等教育123.4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133.5大学生职业定位混乱 迷失自我134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194.1大力发展经济 增加就业机会194.2政府和社会的努力20

2、4.3改进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234.4改善大学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本领214.5大学生应该多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职业生涯规划23结论27参考文献28致谢29 1绪论1.1 论文背景及目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基本上摆脱了大学生的“紧缺时代”。尤其是近几年大学不断连续扩招,我国经济实行转型,毕业生的就业一年愈难于一年,工作更是难以和专业对口。毕业生的去向成为社会上一个人人关注的大问题。在这样的基本状况下,2008年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让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处于“毕业就失业”的这样一种尴尬地位。据统计,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一共有611万人,截至4月,大学

3、生的就业率是35.6%。大学生到底何去何从,如何才能在如此恶劣的经济环境下寻求出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这样一种相悖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当低,其数量也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这种现状的消极性在于:从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失业率过高,意味着我们耗费巨大代价所培养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积压和浪费,表明我国有限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从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它不利于激励广大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制约着我国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并终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可

4、持续发展。1.2文献综述1.2.1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总体良好,尽管如此,在发达国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也曾经历或正在经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波动.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人们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现象。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扩展,许多学生在从高等教育到就业的转换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国外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这类研究主要有DavidH.Montross(1981)八十年代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实践;Unesco(1981,1978,1997) 菲律

5、宾的高校教育和劳动市场、波兰的毕业生雇用和高等教育计划、高等教育 、毕业生雇用改变的结果,这些研究均揭示了毕业生资源配置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把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是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的另一研究角度,大多数的研究分别从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等三个角度来进行.从需求角度而言,工作岗位的数址与结构均存在问题。就数量而言,工作岗位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因为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就业调节器”。就就业结构而言,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

6、从供给角度看,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不足。从供求匹配角度看,就业服务是关键。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是有关在校大学生收入预期的研究。贝茨(Betts, 1995)发表的关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1269名在校生收入预期的报告,多米尼斯和曼斯基对威斯康星州110名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的合作研究,以及欧盟十国在1999-2001年间对高校学生就业预期开展的联合调查研究,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尽管它们的研究方法各异,研究重点也各有侧重,但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即高校学生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他们的收入预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收入预期会受到性别、家庭背景、学校、专业、年级、成绩和求职信息来

7、源等因素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就业问题最明显的国家是印度、菲律宾、南韩等。英国学者M.Bluag (1969)的研究报告印度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揭示了印度毕业生失业的经济与社会原因。John, C. Weidman和Namgi Park(2000)对南韩的高等教育研究后指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对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的作用。德国学者UlrichTeichle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系列报告,对欧洲国家20世纪石油危机以来的毕业生失业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1。1.2.2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自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现出来,我国学者对此问题展开广泛的研究,研究的焦点是大学生就业

8、难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例如:东北财经大学的范相云(1999)在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一文中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受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域、专业、层次三个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受全国总体就业形势的影响;受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的影响;受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北京大学文东茅(1999)的博士论文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资源配置现状研究通过调查揭示了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就业状况、学用结合状况和层次对应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毕业生资源配置的对策。赖得胜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的制度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即在某些大中城

9、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但他的文章只针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了分析,而对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则缺乏分析2。宋福进(2002)在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指出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率差别不大,而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就业率差别较大,专科生的就业率很低。他指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这是由于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各自的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而产生的预期劳动力价格差别所造成的3。刘志业、栗开政在教育过度与高校就业问题研究中认为就业难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

10、发展存在很大的不适,其表现为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教育过度”4。朱国仁在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和对策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观念上的制度上的,也有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其中主要是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将是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创新5。杨伟国在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中提出,国外积极采取的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的就业政策。这些政策旨在更多地刺激创业精神,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加强职业匹配服务,改进大学生就业的效率,以期通过政策干预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些政策无疑对中国

11、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6。1.3题目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 查找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文献资料,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1.4论文构成及其研究内容第一章主要是说明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方法和外国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主要是论述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第三章主要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第四章是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对策。2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状况的概述2.1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状况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加重加深,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均已出现负增长,衰退迹象明显。受其拖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也出现较大幅

12、度回落。由于实体经济恢复景气和金融市场恢复信心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尚未形成,2009 年世界经济增速将继续下降。总体看来,2009年国际经济低速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市场信心依然不足,加上各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政策步调难以一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仍将持续并有进一步加深的可能。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国内经济将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但在外需趋弱、内需不足及经济景气面临周期性收缩的多重压力下,未来一段时期,企业盈利能力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这必然会造成整个社会投融资萎缩,进而导致整

13、个国民经济出现内生性收缩。另外,由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09年中国经济增速一旦出现较大回落,就将使社会各方面预期受到较大影响。在高增长下不易表现出来的产能过剩、效益下滑、就业困难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会凸显,对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和有效防止。同时还要看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更加艰巨,金融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的领域也有不少函待解决的问题。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从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等主要指标的变动来看,增长减速、效益

14、下滑的状况已经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这种态势今年还可能进一步发展。在市场前景看淡、融资困难、效益下滑的情况下,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下降,去年111月份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5.4%,投资后劲不足。第二,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欧美等发达国需求旺盛,消化了新兴市场国家内部的过剩产能,全球范围内的供需基本平衡。随着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减弱,世界贸易量萎缩,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对外出口遇挫,市场竞争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在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沉重负担,大量低水平生产能力

15、面临生存危机,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需要面对外需大幅下降的考验,投资意愿下降。第三, 房地产投资增长将会明显放缓。08年以来出现的特大城市房价下跌与成交量萎缩并不是一种短期现象,预示着过去十年曾经高度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转入中期调整期。一方面,房价从几千元/平方米迅速上涨到近两万元/平方米,除了市场供求因素外,其中不排除投机炒作带来的泡沫成分,这个泡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自我调节来消化。另一方面,在预期房价下跌已经形成和成交量继续萎缩的情况下,房地产调整将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预计这种调整会延续到2010甚至2011年才结束。目前,房地产投资已连续多月回落,预计09年房地产投资将有可能出现

16、大幅下滑,房地产业调整将带动钢铁、水泥等相关重化工业调整,进而对建材以及家电等制造业下游产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另外,受销售持续下降和开发商资金紧张的影响,房地产商投资意愿显著下降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出现下调。从行业结构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18%左右,房地产的继续调整,将进一步减缓投资增速。第四,投资者悲观情绪蔓延,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降低。去年111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7539亿元,较同期仅增长5.4%,增幅降低超过20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大小是反映未来投资潜力的重要指标。2008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率大幅降低预示着09年投资潜力下降,增速将进

17、一步下滑。第五, 进出口增速将继续放慢。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中国而言,中国2009年外贸出口形势异常严峻。从外部来看,09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可能继续增多。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外部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弱。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尽管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出了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全球市场信心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美国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止跌回稳迹象,次贷问题仍有可能恶化,使更多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浮出水面,金融市场动荡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许多机构预计,2009年可

18、能成为近年来世界经济贸易最为低迷的一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会继续增加。09年1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0.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下调至2%,发展中国家下调为3.3%。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6%,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2%。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与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这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预计2009年不仅世界贸易量增长将因经济下行而显著放慢甚至停滞,而且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进出口贸

19、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将进一步增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更加黯淡。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必将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尽管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加强经贸合作、共度难关的要求,但是未来的国际贸易环境仍不乐观7。 2.2我国总体就业的基本状况2008年19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0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119万人。9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0万人,比前年同期减少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与2007年底持平。2008年前3

20、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47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490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97。与2007年同期相比,前三季度劳动力市场中的用人需求、求职人数有所下降,分别比2007年同期减少24.6万人和11.6万人,各下降5.5%和2.6%。分区域看,东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前三季度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33.1万人和20.9万人,各下降11.3%和7.3%,中、西部地区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则略有增长。 从总量结构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2.8%、38%和59.2%。与2007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

21、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下降1.8个百分点。从行业需求看,79.5%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 企业用人需求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7%,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6%,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重为2.4%。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2.7%,其中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量大,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5.6%。与2007年同期相比,内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2.3%,外资企业的需求比重增长0.4个百分点。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用人需求的所占比重

22、分别为33.1%和32.8%,二者合计约占全部用人需求的65.9%。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用人需求也比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12.8%和11.1%。与去年同期相比,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需求比重比去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48.5%。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1.6%(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1.7%),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5%,其他失业人员占11.9%;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37.5%。与2007年同期相比,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5.7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8.2个百分点8

2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明显。 分性别看,男性求职人数多,但女性的求人倍率略高于男性。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性的求职人数多于女性,所占比重分别为54.8%和45.2%。从供求状况对比看,男性的求人倍率为0.93,女性的求人倍率为1.01。分年龄组看,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的求人倍率分别为0.91、1.05、0.95、0.93。分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以上各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01、0.87、0.87、1.07。 分技术等级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

24、较大,分别为4.05、2.02、1.869。2.3我国大学生的结构分布状况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供求暂时大体相当,本科学历层次供给略大于需求,而专科学历层次毕业生日益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职高专毕业生依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结构上分析,与我国产业发展结合紧密的机械、电子、电力、制造、信息、能源、环境等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其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幅最大。而一些基础理论和文科专业如财经、历史、中文、哲学体育、艺术等学科供过于求,就业出现困难。从毕业生就业的区位选择来看,地区之间就业不平衡,“亲东远西”矛盾显著。东部省市吸纳了全

25、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困难行业和关闭破产企业集中的地区,则不足30%。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是毕业生择业的热点地区,高校毕业生云集,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地区,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从城乡就业分布看,就业基本呈现大、中、小城市次第递减分布趋势,“亲城远乡”情结明显。90%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在县以上城市,选择县以下乡镇与农村就业的比例过低,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来看,毕业生大都对外企、政府机关、国企这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 3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是整一个经济社会的问题,它的形成不仅受外围世界经济的影响,还跟

26、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意识息息相关,更和我国高等教育深切联系。下面本文就从国内外经济、我国社会意识及我国高等教育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3.1经济不景气,世界金融海啸加剧 实际上,就业问题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上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对国家就业失业问题一直很重视,因为就业和失业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有密切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这就意味着有限的就业岗位在全球各国的重新配置。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加紧与世界合作的步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分享世界经济资源的同时,还要肩负分化世界经济风险的责任。世界

27、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不可估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进入了衰退,特别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急剧下降,因此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出口也带来了大幅度下滑的趋势。全球大范围出现企业萎缩和裁员潮,多个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就业问题成了很多国家的重要问题。在这么一个过程中,中国无疑也和其它国家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我们国家外贸进出口就出现了负增长,11月份下降9%,12月份下降11%,09年1月份下降29%。由此导致企业岗位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从有关部门监测的15个重点城市来看,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大约有40%的企业都出现了岗位的净减,增减相抵,大约企业岗位净

28、减在5%左右。以此推算,全国大约失去工作岗位的有300万。刚出来社会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就首当其冲,成为受影响最明显的就业群。经济是创造就业的温床。(1)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的基础性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就业空间难以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等方面。从理论上说,集约型增长方式可以为高素质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但我国仍然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缓慢过渡期,经济增长还未出现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量的显著增加。(2)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就业的深远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

29、期,社会总投资和国民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在90年代以后一直呈下降趋势。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并不能跟就业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宏观经济理论分析表明,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对吸收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人力资源潜力巨大。而现实状况是,自1990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明显滞后,从业人员比重过低。(3)经济发展环境和收入差距对毕业生就业流向产生直接影响。大学生们选择就业岗位时总是力求向经济环境较好、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地带靠拢。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会导向不平衡的人才流动。(4)我国庞大的劳动力数量也是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我们国家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劳动力是2400万。实

30、际上能够安排的,包括自然减员在内,也就是1200万。每年还有一部分农民工,也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大约现在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大约转移800万到900万。所以城镇新增劳动力,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样就业的形势就更加严峻。在我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大和非常难的问题,又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作为高等劳动力的大学生,面临着社会各界的竞争。3.2我国关于就业的社会意识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的偏见,表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认可和大学生对择业的偏好。改革开放初我国大学生受到很大的重视,大学生代表着知识和先

31、进的劳动力,企业争相引进大学生,大学生的自我肯定得到满足。与之相对比,经济危机下满街跑的大学生在很多企业看来与普通劳工无别,他们更乐于雇用有经验的往届大学生或者价钱更便宜的普通劳动者,这样能为企业迅速带来经济效益同时省下培训费用,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往年应届大学生创造了毕业后频繁跳槽现象,企业在付出培训时间和金钱后,往往得到的结果是人才和技术的流失。所以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

32、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

33、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同时现在毕业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怕子女吃苦受累,不愿让毕业生去边远贫困地区就业,也不愿让他们到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去“打工”,认为这些企业“不可靠、不稳定、不保险”,而宁愿让子女在家待业或者选择考公务员。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影响下,大学生往往缺失了对自己工作的正确认识,害怕竞争,眼高手低,没有制定合适自己的目标和职业规划,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和追随大众性,缺乏大学

34、生该有的竞争力和活力。大学生资源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但很多大学生仍然市场意识淡薄,在择业过程中,无视市场经济的严酷性,以我为中心,一厢情愿地进行自我设计。1、择业期望值过高。由于较高的教育成本,家庭和学生都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择业时一味强调“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而是把目光盯在中心城市、沿海地区、大单位和热门行业,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这种不顾自己的竞争实力,盲目乐观的择业心态,无异于是人为地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2、功利色彩过浓。大学毕业时期是一

35、个人事业奠基和经验积累的最佳阶段,这一时期若能科学制定自己的目标,不计一时的得失,主动锤炼和磨砺,则会使自己一生受益无穷。然而,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而是把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环境作为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表现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重眼前利益,不考虑个人将来发展,不顾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倾向,不仅不利于自己的事业发展,必然也会使一些人的愿望落空。3、思想观念陈旧。学生自身和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中普遍存在着就业取向的“福利化”和就业期望的“非风险化”、“身份”观念、“一次终结性就业”等思想,尤其是家长对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冷漠和

36、排斥心理,成为阻碍大学生多方位灵活就业的主要障碍。于是大学生择业时偏好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上,加上昔日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影子在他们头脑中挥之不去,抱定大学生就是要做“白领”,不肯放下架子,更缺少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到基层工作的精神,而现在许多用人单位也有了新的用人标准,要求大学生从一线干起,这样自己给自己带上枷锁,势必会吃不少闭门羹10。4、消极依赖。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根本在于自己主动积极寻找就业机会,然而许多学生找工作的意识并不强,一方面,一些学生自信心不强,害怕面对竞争,只好听天由命,守株待兔;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存在依赖心理,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和亲友身上。而作

37、为大学生的家长,也都把孩子的就业当作头等大事找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想为孩子谋求一个理想的单位,使得许多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品质,也使他们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3.3不完善的高等教育学校方面:培养质量普通下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就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工作模式滞后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这种教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1、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由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决定的

38、,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升级的速度紧密相关。在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11。尽管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宣扬的多为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能动作用,扩大内需、缓解社会就业矛盾,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等等,很少触及到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致社会、学校和个体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准备不足。2、人才结构不平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适。通常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开什么专业。政府、高校也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认

39、真与客观的调研,并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偏离,产生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制和规章不健全,一些学校盲目招生,为了抢生源,一哄而起争办热门专业,搞低水平重复办学,导致人才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产生结构性矛盾,加深了部分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度。学生及家长也是一样,通常只根据当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来决定所选择的专业。2、培养模式滞后。新时期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进行不断创新,但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几乎是在踏步走,存在许多弊端: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片面强调学生的智育发展,轻视学生人格的塑造;过分渲染

40、学术研究,排斥职业技能; 加之扩招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存在知识、能力、素质与职业内涵要求之间不适应问题,难以胜任工作岗位。3、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得力。虽然各高校都已开始重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但一些高校仍然存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装备技术落后等问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从内容上看,多数强调求职择业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全学程的系统培养与指导。从形式上看,多数停留在举办讲座、现场招聘和提供信息方面,缺乏系统的、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3.4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中,社会保障是一个牵涉广泛、影响深远的因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1、体制的建立,正逐步得到完善,但是,由于受社会整体发展状况之影响,加之在指导思想、制度设计诸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其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并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1统筹层次低。目前社会保障还没能做到中央统筹,甚至在部分地区还没有做到省级统筹。这给社会保障的转移接续带来了不便,有些地方甚至人为地设置诸多限制社会保障金流转的障碍,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阻碍人力资本市场灵活发展的桎梏。受其影响,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就会有一种终身职位的考虑,甚至不惜选择自愿失业,以期能够获得一个较好的职位。同时,由于地方统筹难以平抑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福利保障水平之间的差距,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

42、失衡问题。2社会保障立法层次较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层次明显偏低,仅有劳动法失业保险条例等少数法律法规,且效力低下,力度不够,强制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在解决部分企业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障金及其他违反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问题方面所为有限。这不仅损害了毕业生的劳动权益,也难以解决地区和部门之间的福利差异对毕业生就业的“推一拉效应”。3社会保障社会化水平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仍然十分依赖于用人单位,没有实现充分的社会化。特别是保障费用征缴的单位依赖性抑制了用人单位的招聘积极性,并且由于执行力度的问题,形成了不缴纳社会保障的用人单位相对于依法缴纳的单位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提高整体社会

43、保障水平。同时,社会化的缺陷还限制了公共财政进一步介入的正当性,给企业造成了较重的负担。这些都会成为企业通过减少招聘来规避负担的诱因。3.5大学生职业定位混乱,迷失自我 面对经济环境如此的恶劣,国内失业人数众多,大学生就业也就难免面临严峻的形势。大学生面临如此大的问题,除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了自身的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是大学生职位定位混乱,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有的对自己的能力过分地高估了,有的对自己的能力抱怀疑的态度,过分的自卑,他们大多数找工作全都集中在大城市里,而不愿去相对贫困的山区里,造成了大学生供求有的地方很充俗,有的地方很紧缺,造成了大学生资源配置严重

44、的失调,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就业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对自己的定位产生混乱,迷失的自我所造成的。我就拿广东工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说明,他们的就业情况如表3.1表3.1 广东工业大学2009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统计表专业名称合计学历层次参加就业人数已经签约人数有意向人数申请出国人数升学人数自主创业人数暂缓就业人数就业困难人数待就业人数就业率本科1409770000135461.43%人力资源管理2班本科3421400051847.06%人力资源管理1班本科36415000001752.78%人力资源管理3班本科3531700081557.14%人力资源管理4班本科3

45、503100000488.57%我所在的人力资源管理1班中,参加就业人数有36人,已经签约的和有意向的人数只有15人。待业人数多达17人。就业率刚刚超过50%,在这15个人中没有几个找到的工作跟人力资源管理有多少关系的,有1个是去保险公司做后勤,有2个去工厂做行政,有1个去卖酒公司做销售,有1个去做打字员,有1个去成年夜校做后勤,还有几个去做推销类的工作,只有1个去工厂做人事陪训工作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大多都集中在珠三角一带的大中城市里,只有二个是去了韶关山区的。造成如此大的差异,不仅仅是因为大多数的大学生是来自发达的大中城市,重要的是这些地方跟贫困的山区经济有着悬殊的差距。据国家统

46、计局公布,2005年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1倍,实际估计差距在5至6倍。而据世界银行的有关研究,中国发展水准大致相当於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其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平均是1.7倍。从地区发展来看,2005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60、24和16,并且差距在扩大,人均GDP东部高出全国平均水准58、而中部和西部不到全国平均水准的70和55;2004年全国总人口中的20低收入家庭,年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2,而对应的20高收入家庭年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0以上;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内陆贫困地区从经济增长和改革中获得的实惠相对较少。内陆地区的人均GDP还

47、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一半。亚行完成的一项投资环境调查发现,39%的外国公司不打算将其业务扩展到内陆省份,其主要原因是当地市场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 除了收入不均外,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性别不平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消除文盲和实现全面九年制义务教育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但是各地区间、城乡间和性别之间所得到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别。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同样也很大。医疗保险尚未覆盖农村居民和进城农民工。 正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区域选择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机会相对集中,出现了各种的就业问题。还有17个待业的大学生,在

48、找工作的问题上面临着种种的困难,首先就是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供过于求”,据一位同学介绍,他约请一位Hr朋友一道前往考察该招聘会的“盛况”。上午10点来到招聘会现场,在中心入口处,有人才市场会刊免费发放,进入会场内,人头攒动,有忙于投递简历的,有“悠闲”的观望的,有咨询、交流了解单位需求信息,在现场还有带电脑协助免费录入招聘信息的,整个会场总体来看秩序井然。我们来招聘会场,最关心的不是其他信息,而是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招聘职位信息。但是,没有出乎意料的是,在1000多个招聘摊位中,不足50个摊位有招聘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职位信息,其中招聘人力资源经理以上职位的不足10个,不到1!由此可以推断:招聘会现场发布招聘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职位信息的,低于摊位数的5%,全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将会“供过于求”,在人力资源管理本专业能找到称心如意的职位的,必须要拿出自己的真本事。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对经验要求比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