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课与班队课的整合教学的实践.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653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品德课与班队课的整合教学的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品德课与班队课的整合教学的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品德课与班队课的整合教学的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品德课与班队课的整合教学的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品德课与班队课的整合教学的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品德课与班队课的整合教学的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品德课与班队课的整合教学的实践.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服务生”变“厨师” 浅谈品德课与班队课的整合教学的实践摘要:在平时的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状:有些品德课的内容含盖面广,课堂时间紧,缺少课前指导,学生不能充分展示与表演。如今的班队课的现状:形式多样,时间充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班队课教师指导得太多,学生自主创新的少,班主任还会经常为寻找班队课的上课内容而大伤脑筋。试想如果将品德课与班队课整合起来,从时空的开放,内容的重组,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上做文章,来拓展课堂践行的“新路子”,激活教材中的“活性因子”,搭建课堂“大舞台”,演绎课堂“真生活”,那么就能扬长避短,实实在在地提高品德课的实效。关键词: 开放 重组 主角 导演有一次,听

2、品德课了不起,家乡人,老师问:“谁能来向我们介绍家乡的名人?”霎时,课堂上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请了一位,可谁知,发言的同学拿出一大篇下载的资料“照本宣科”起来,一读就是几分钟。这可急坏了上课的老师,找了个话茬委婉地让孩子坐下,可是第二个,第三个于是,她不得不提高了嗓门说:“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下次再请其他同学说,好吗?”下次?试问那位老师:会是哪一次?你又会花多少时间让孩子把他们的材料一个个地读完呢?说到这儿,我们有不少教师感叹品德课的课堂时间太少,教师课前的辅导太少,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形式太单一,应该向班队课学习。的确大家所提到品德课中的劣势正是班队课中的优势。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

3、班队课上整堂课都是学生的活动,教师说个开场白,道个结束语,就万事大吉。如果打个比方,班队课就好比是饭桌上的冷菜,饭局一开始,冷菜上桌,学生扮演的就是那端盘的服务生,端上冷菜一一介绍。品德课就像热炒,教师准备好配菜,指导烹饪方法,并与学生一起下厨热炒,学生扮演的角色是个实习厨师。如果做一个大胆尝试将品德课与班队课整合,将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学生自己准备配菜,教师根据学生所准备的材料,给予一些烹饪方法的建议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喜好,亲自下厨烹饪,此时学生的角色就成了真正的厨师。从服务生实习厨师厨师,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实现这种转变的就得益于品德课与班队课的一种优化整合。一、时空竞开放,

4、拓展课堂践行的“新路子”品德课一堂课的时间是仅有四十分钟,而班队课就相对灵活,有时根据特殊需要,将整个下午时间都能作为进行班队课的活动时间。班队课活动形式多样,参观、访问、调查等。再看我们的品德教学,尽管教师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明理激情导行做得认真到位,但对于实践这个环节只能待到课后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落实,然而行为实践却是我们品德课教学目标中的最终归属点,试想如果能将这个环节在课堂上进行,有了教师现场的指导,就能达到学以致用,有效地避免知行脱节的情况。如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话说社区这个单元中教师就组织了一次“走进社区”的活动,全班同学组成环保小分队和文艺小分队,不仅义务打扫了社区卫生,还在社

5、区广场上为社区的老人们举行了一场小型的“我爱我家”的文艺演出,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表演,有乐器演奏的,有诗歌朗诵的,有相声小品的虽然节目的质量并不高,但是却博得了老人们的连声称赞,他们拉着小朋友们的手,邀请孩子们经常来社区表演,社区的领导还特意邀请了小朋友们到社区活动中心做客,带他们参观社区。在这次品德课中,同学们真正走进了社区,为服务社区贡献了力量,同时还亲身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肯定,这种肯定又成为了孩子们再次实践的动力,如此循环,实现了道德认识的内化,端正了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为最终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打下基础。二、内容得重组,激活教材中的“活性因子”新课标要求教科书实现的功能是“

6、激活”,是要成为一种“活性因子”,它的主要功能是要能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构建的技能。只有将教材成为了一种活体,吸引了学生,教材才能在学生的生命体中鲜活起来。我们平时进行的班队课的内容往往是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琐事”、校园里的“大事“,社会上“时事”等内容来展开。这些都是我们品德教材中不可多得的生本教材,班本教材,合理地开发,让内容得以重组,就能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真正实现让教材走近学生。如我校五年级的一位同学在家门口捡到了一万元钱,先进事迹经各大媒体报道。教师就将本班同学的故事与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我心中的那颗星内容相结合,在品德课堂上举办了一次“新闻会客厅”讨论会

7、,让拾金不昧的那位同学做客“新闻会客厅”,老师担当主持人,学生扮演观众嘉宾,台上台下互动问答。台下有小嘉宾们这样问:“你当时是怎样想的?”“如果你的行为被爸爸妈妈批评,被别人嘲笑时,你会后悔吗?”“如果你做了好事,没有受应有的赞扬,你情绪会低落吗?”在这堂整合课中,教师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创造,他以班级学生的故事为主,书本教材内容为辅,在这样看似平常的生生间的一问一答中,不仅真实地展现出那位优秀学生的内心独白,而且也真实地暴露出了许多同学不愿做好事的心理障碍,为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品德教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三、学生成主角,搭建课堂“大舞台”我们在许多的班队课公开观摩活动中,经常看

8、到这样的一种模式:班队课先由教师定出主题,而后由教师进行内容策划,最后由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样的班队课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值得提倡,但是这样的课因为是以课前的预设为主的,所以很容易将学生当作了被动的表演者,缺乏学生自我创新。但是如果将品德课与班队课整合,在品德课堂上既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又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随时穿插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那么在我们搭建的课堂大舞台上就能看到学生主动地富有创意的表演,看到教师们在处理课堂生成时的那种精彩的调控机智。如在上五年级同一个名字叫中国中西部放歌一课时,课前老师让学生先概括西部的特点,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我搭配组成小组,进行小课题研究

9、。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了汇报。如在介绍西部的“宝”时,学生为我们呈现的是他们自己编排的“西部特产广告秀”,每介绍一样西部特产还特意为它设计一句广告词,有的还亲自拿到台下让大家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又如在介绍西部的“美”时,孩子们带来了家中的旅游录像片段,还当场演唱了一首西部民歌。再如在介绍西部的“大”时,学生不仅出示了一张西部的区域图,列出了西部的面积,人口等数据内容。还出乎意料地展示出了一张全国气象图,向其他的同学提问:“通过看一天内西部各地的气温差异,你发现了什么?”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些本色的表演,不仅让学生们真切地体会了西部的特点,而且也给了我们教师带来

10、了一定的启发,应该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课堂末了,教师播放2005年度感动中国中的李春燕事迹,播放我校到西部支教教师的采访录象,这些点拨与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的对西部建设者的那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长大后建设西部的理想。四、教师当导演,演绎课堂“真生活”在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许多孩子喜欢上班队课,究其原因是班队课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着他们。那么我们的品德又拿什么来吸引学生?我想只有当我们的品德教师充分地关注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将品德与

11、班队课整合,将教材中例子,创编成一个个生动地情境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投身期间,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就能同样成为孩子喜欢上,盼望着上的课。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好山好水好地方一课中教材出示了中国东西南北各地的代表性的风光照片。这样的教材,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上台自行介绍的层面上的话,课堂就会毫无生气,被大量的宣读所淹没,品德教育的收效甚微。教师不如当一回导演,大胆地将整堂课与班队课整合,办成班级“旅游节”的形式,给予一周的准备时间为,要求在市民代表团参观时,给每个组5分钟的陈述时间,吸引游客,招揽生意,最后由代表团给予亮星评价。接受这个任务后,学

12、生在这一周内自行策划旅游公司,设计旅游路线,设摊位,装饰门面,设计广告海报,撰写精练而由创意的解说词。在那节课上,教师利用家长资源,邀请了从事旅游业的家长作为权威的专业人士,邀请了学生代表以及自己组成的市民代表团,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客观、公正性。我们说“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教师将生活中场景搬入课堂,演绎了课堂“真生活”,学生在这样的“真生活”中,不仅了解了祖国的好山好水好地方,更增强了一种自豪感,锻炼了多种社会能力。同样两堂课,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策划与导演。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只有体会了真实的感受,才能在生活中付诸正确的行动。实践证明,将品德课与班队课整合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相互促进,而且极大地充实了品德课堂的内容,丰富品德教学的形式,拓展了道德实践的途径。让品德课堂充满着魅力,呈现着活力,更可喜的是:这样的课堂让我们的孩子从一个只会报报菜名的“服务生”转变成一名真正的“厨师”,一名能寻找素材,烹饪生活,最终热爱生活的人。参考文献: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