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科学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学生.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725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83.科学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学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783.科学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学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783.科学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学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83.科学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学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83.科学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学生.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学生【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这一新的教学资源与教科书、教师等其他的教学资源相比,具有活动性、生成性、不确定性、多样性的特点。本文阐述了用活用好“学生”这一新的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及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关键词】:学生、教学资源、科学利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的全体性、合作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如何顺应这一改革的基本要求?经过分析反思,笔者认为,这主要归因于教师是否充分认识到并用好“学生”这一“新”教学资源。“学生”教学资

2、源的特点与我们以往的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师等)的静止性、确定性的特点迥然不同,他具有活动性、生成性、不确定性、多样性的特点,用活用好这个资源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范畴,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他们创造性的尊重。一、“学生”教学资源原阐述 1、课堂教学中的“根”学生的基础资源。学生听课,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经验,是我们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这是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本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常常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可借鉴利用的内容(即基础性资源),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突破本

3、题主题。例在学习电路计算时,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电压为2.5伏,工作电流为0.2安,把它接在3伏有电源电压上,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工作?我请一位A同学上台板演,她是这样做的:R=3V/0.2A=15。笔者问:“这样做对吗?”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我请B同学板演他的做法:RL=2.5V/0.2A=12.5,UR=3V-2.5V=0.5V,R=0.5V/0.2A=2.5。接着又问:“如果你是老师给A同学的解法是否给一定的分数。”有的说“给”,有的说“不给”,我请一位给分的同学说说理由:“因为这道题他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他求得R=3V/

4、0.2A=15是总电阻,而电路中已有的灯泡电阻RL=2.5V/0.2A=12.5,R=15-12.5=2.5。”然后请学生比较上述二种的解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题,选择自己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上例使同学们觉得收获很大,不但加深理解了在使用欧姆定律时必须注意各量的同时性与对应性,不能张冠李戴。同时通过大家的讨论将错误引向正确,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做错了的学生也觉得有面子,彼此之间都感到很开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性。教师很好利用学生这一基础性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是第一位同学虽错犹荣的情感体验,为她今后学习注入动力。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激发

5、了学习情感,加深了对知识理解。 2、课堂教学中的“芽”学生的差异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对其学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学生的差异性资源,教师应尽可能让这些“芽”发出来,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资源,潜移默化地拓宽、深化知识,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例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间的关系时,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做了如下这样的层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首先出示了这样的练习题,“水沸腾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很快答出:吸热并达到沸点。接着又引出如图所示,问“图中烧杯中的水与试管中的水都会沸腾吗?为什么?”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相互讨

6、论,争相回答。正当学生享受思维成功快乐的时候,教师又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试管中的水也沸腾。(学生甲答:将其密封,让它变成高压锅,使烧杯大气压增大,沸点升高。)还有其它办法吗?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乙答:对试管抽气,减少其内部气压,使其沸点降低。)教师又提出问题,“将试管内液体沸腾,拧上瓶盖,将其倒置,在瓶外泼上一些冷水,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积极的思维再一次使学生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这里教师在原题的基础上几次设问,认真挖掘了教材的智力因素,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感受了成功的喜悦。3、课堂教学中的“花”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新理念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互动的、学生

7、学习积极性很容易激发,他们每一个脑子不停地转,就会产生许多奇妙的即逝的东西(联想、灵感等),这就是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尽可能捕捉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鲜活的生成性资源,使学生的学习连绵不断,而且更能使学生对学习信心倍增、兴趣盎然,学习着并快乐着。初中科学中,光学部分是比较让同学们头疼的一块知识面,而要让学生理解并训练运用,光学的作图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巩固这方面的知识,笔者作了如下设计:例题:在黑盒内如何设置合适的光学仪器?从而使光路发生如图1所示的改变。问题刚一提出,马上有许多同学举手,大多数同学认为可以用两块平面镜组合。我请其中一位同学把方案画在纸上,然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如

8、图2所示。有同学提出用如图3所示的两块凸透镜组合。还有同学提出可以用一块凸透镜与一块凹透镜组合,如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只见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拿着笔在白纸上设计着方案,唯恐被别人抢了先,就这样停息了半分钟,这时候有一位同学举手,我示意他拿着方案到讲台前展示,如图5所示,他用一块凹透镜与一块凸透镜组合。该同学展示完在回座位的途中,好象突然想到了什么,又连忙转身说又有了一个方案。下面的同学见此情景都忍不住笑了出来,我也笑着示意他可以再回来展示。他再次回到讲台前,展示了他的方案,如图6所示。他用的是二块凹透镜组合。同学们鼓掌!之后教室里安静下来,不再思考,不再作图,好象没有其他方案,这时我

9、随意问了一句“没有了吗?前后四位同学为小组讨论讨论。”五分钟后,教室又热闹起来,分别请四组同学代表展示方案,如图7、如图8、如图9、如图10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这时,教室里再次安静下来,同学们开始眼睛盯我了,我随便问了一句:“真的没有了?”自己心里正想着。说实话,我在课前准备时,也就只想了这些方案。我一边说:“我们已经用了平面镜组合、透镜与平面镜组合,还有什么仪器可以用呢?是不是真的没有了?”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老师,还有二个球面镜。”这一下提醒了我和全班同学,大家又自觉地拿起笔,在草稿纸上乱划起来,我心里感到高兴。“有了,有了。”有个同学兴奋地叫起来,“快上来。”我急急

10、地说,他展示图11,我肯定地点点头,嘴里连说“好、好、好”,下面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鼓掌起来。陆续又有几位同学展示他们的方案,如图12、如图13、如图14、如图15、如图16、如图17。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通过这堂课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而这又不真是我们在平时课堂上常常忽略的可贵的教育资源吗?二、利用“学生”教学资源的若干要求我们以往的教学存在着模式化、程序化,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而忽视师生、生生互动,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也就是忽视学生这一基础的、差异的、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利用学生这一活动的、生成的教学资源,笔者

11、认为教师做到以下几方面:1、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教学资源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借助学生的问题,不同的见解组织教学的意向,这意味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长教学智慧,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又要有不怕被同学难住的心态。因为学生是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他们思考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也不足为怪,教师可以置身“绝境”,把自己的思维一步步地暴露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同“呼吸”。同时,这样做可以消除教师在学生面前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迷信,拉近师生距离,真正体现“学习共同体”,坚定学生学习信心。2、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开展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基础(认知水平),忽视这一点,教学就成了空中

12、楼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资源”,做到及时捕捉,合理展开,既不应该因为来不及完成预设的教案而对之熟视无睹,也不应该因某种教学程序的要求而置之不理。 3、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思维活跃,敢想敢说,他们说会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表现自己,这样生动的教学资源自然地呈现在教师面前,教师顺理成章地利用这个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 4、教学设计要富有弹性,要给学生体验、思考的时间,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主动参与做,才会有体验,有体验就有感受,有感受才会思考,才能生成智慧之“花”,产生鲜活的、生成的教学资源,否则,课堂是一个没有生气的课堂,没有激情,没有共鸣,学生只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员。参考文献:1、物理教育探讨 2006.2 2、中学数学教育 2005.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