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汇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汇集.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思想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3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若动物界的教育) 心理起源说(孟录模仿说) 劳动起源 学校教育的产生。原始社会萌芽 奴隶社会出现 学校产生条件:社会生产出现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 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 具有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4教育发展
2、的历史形态。原始教育:非独立性 原始性 平等性、普及性古代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 学校教育为阶级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现代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日趋普及性和多样化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2教育学发展阶段。A萌芽:学记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演说家的教育 昆体良 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B创立: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1623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3、的学科确立下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确定了近代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轮廓,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C科学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标 志,a.逻辑体系的完整,b.强调了教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c.教学的“四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D多元发展:实验注意教育学(梅伊曼、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新三中心: 儿童,经验,活动E分化与拓展:1901年王国维翻译了立花酰三郎教育学中国人最早了解到的教育学(三)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
4、学的价值。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问题作为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2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结合将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二、教育要适应和促进个体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1、定义: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2、动因:内发论(孟子 柏拉图 佛洛依德) 外铄论(荀子 洛克 华生) 实践主体论3、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登遗传的天才一个人的能力由遗传得
5、来,调查亲属中同样 著名人数; 美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 董仲舒 性三品4、环境决定论:洛克 教育万能论 白板说 华生 环境决定论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C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D可塑性(随着环境和实践活动改变)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B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a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b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6、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c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d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使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三)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 循序渐进2.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分段3.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发展关键期 最佳期4. 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因材施教三、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经济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
7、结构教育目的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制约作用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1959 舒尔茨:人力资本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和程度;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2教育政治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 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三)教育与文化1社会文化对政治的制约作用:规范影响着教育的
8、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影响教育内容 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2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 选择 融合 创新(四)教育与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具有能动作用表现: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其意义: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对社会要有所批判 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四、
9、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 概念: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内容构成: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 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学范畴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教育目的有时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无约束力;教育房展是政府或政党提出,有强制性2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调控 、评价(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卢梭: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人手里就会变坏 帕克: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 爱伦凯人本主义者:马斯洛:教育要培养
10、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人性的人 罗杰斯:教育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国家主义倾向),孔德2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A 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B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C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的教育目的表述: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基本精神:a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b 培
11、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c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d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e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四)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1背景:a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b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c 对教育认识的深化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教育目的迥异: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面对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3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 首先确保教育的本体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
12、然后努力实现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所追求的工具价值4、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根本上一致 素质教育内容: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五、教师与学生(一)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完整的人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具有发展需要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生存权 受教育权 受尊重权 安全权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3当代学生的特点:(
13、二)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职业的发展四阶段:非职业化,职业化,专门化,专业化2教师角色常规角色:父母的代替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楷模,集体的领导,法官与裁判 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更新转换: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终身学习者,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劳动手段的创造性 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3 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能力素养:教学技巧 教学能力 教研能力专业精神素养:4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师范
14、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专业化的自我建构)阶段:傅乐“教师关注阶段” 教学前 早期生存 教学情境 学生 费斯勒教师生涯循环论 职前教育阶段 引导阶段 能力建立 热心成长 生涯挫折 稳定停滞 生涯低落 生涯退出 教师生涯发展模式 预备生涯 专家生涯 退缩生涯 更新生涯 退出影响因素:个人环境:家庭因素,关键事件人物,生活危机 性情与意向 兴趣或嗜好 组织环境:学校的规章 管理风格 公共信任 社会期望 专业组织自我发展策略: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具体途径:日常教学反思 个人行动研究 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15、同伴交流与合作 跳出教育谋发展(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概念: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特定关系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衡量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师生关系式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2师生关系的构成: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工作关系伴随着教育教学而产生的心理关系3 师生关系的模式:专制(命令、权威、疏远) 民主 (开放、平等、互助) 放任(无序、随意、放纵)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特征: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 教学相长 途径与方法: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课外活动中建立,校外活动 六、学校教育制度
16、(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概念: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2影响学制的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民族文化传统B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西欧双轨 美国单轨 前苏联型学制(中间型制、Y型制)2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旧学制:壬寅学制,1902,张百熙,
17、钦定学堂章程,未实行,旧中国现代学制的开端 葵卯学制,1904,张之洞、张百熙奏定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年限长 壬戌学制,1922,参照美国六三三,年限缩短,沿用时间最长解放区学制特点: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化 依靠群众办学社会主义的学制建立和发展:1951年学制改革 1958年学制改革 (三)A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B义务:国家有制定法律强迫儿童、青少年在学龄期受教育的义务 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提供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 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受教育的机
18、会 家长有送子女入学受教育的义务 社会有交纳捐税或集资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的义务 C 基本特征:强制性 普遍性 免费性 D 起源德国 ,马丁路德,国民教育之父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学校法令是义务教育的开端 ; 1904奏定学堂章程最先出现了义务教育一词 1906强迫教育章程政府实施强迫义务教育第一道正式法令 1911正式办义务教育 试办义务教育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 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 (四)终身教育 特征: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 产生
19、背景:社会变化加速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人口的急剧增长 闲暇时间增多 终身教育既是一种制度和体系,又是一种理念和原则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一)教育途径概述1、主要形式:教学,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咨询与指导2、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A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良好秩序节奏,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B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C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D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二)学校课外活动1概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
20、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特点: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内容上的灵活性与广泛性 过程上的实 践性2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活动 科学技术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3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基本形式) 个人活动4实施要求:A明确的目的性周密的计划性B坚持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C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D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E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三)综合实践活动1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
21、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既是学科课程,又是学科活动。是学科课程和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形态,是一门活动类综合课程 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2课程性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3特点:综合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A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B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C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专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定义::研
22、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学”: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为教育目标确定提供依据);对学习结果分类阐明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教学方法依据)(二)教师的专业成长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 主修某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理性化的在分析思考基础上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刻板依赖既定原则高级新手:a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逐渐整合,开始掌握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 b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有所增加,处理问题表现出一定的灵
23、活性 c经验对教学行为的指导性增强,但还是不能很好的区分情境中重要无关信息胜任: a教学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b能够分辨情境中的重要信息,选择有效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c教学行为还没有达到快捷、流畅、灵活的程度熟练:a较强的直觉判断能力 b教学技能接近了认知自动化的水平 c教学行为还没有达到快捷、流畅、灵活的程度专家:直觉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运用专业知识 问题解决效率 关于洞察力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 影响教学能力教学结果心理品质3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 : 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微型教学 , 教学决策训练 反思训练 , 开展行动研究二、学生心理
24、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A基本观点:发生认识论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认知发展 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B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阶段含义:连续和阶段性 结构性 次序不变性 交叉性 认知发展具体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 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环境 客体永久性和表象思维b前运算阶段:27 发展运用符号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言语概念惊人速度发展;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不可逆性、只注重状态;直觉的思维特征;自我中心趋向c具体运算阶段:711 从表象性思维中摆脱出来,具有抽象概念,因而能进行逻辑推理,
25、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义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认知发展阶段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应对潜在情景的能力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C在教育上的意义: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原有的结构之上,这就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考虑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需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图式,并创立新图式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工具(物质、精神)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
26、高级)心理发展本质: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 :内化, 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在教育上的意义:a儿童通过将外部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 ,教师要做学生的楷模。b最近发展区,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作业c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一起,,老师不能破坏儿童自然语言(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01 信任对不信任13 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36 主动自发对退缩愧疚612 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小学1218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 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中学1825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 2560精力充沛对颓废迟
27、滞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60 完美无缺对悲观沮丧 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教育意义 : 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 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9) 避罚服从取向 盲目服从,旨在避罚 相对功利取向 行为后果是否符合需求(好孩子定向阶段)习俗水平(10-20) 寻求认可 凡赞赏必以为然 遵守法规 规范所定皆不能易后习俗水平(20)社会法制 行为规范 大众共识 普遍伦理 道德判断一个人伦理观念为基础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教养方式:2个维度(情感态度:接受拒绝,控制程度:控制容许) 4个组合 权威: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
28、孩子交流给予帮助 理性且民主专断:子女绝对服从,保护监督所有行为 高控制型,对孩子忽视冷漠放纵 对孩子抱以积极肯定态度但不控制忽视 缺少爱和控制同伴关系:满足儿童心理需求,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促进自我意识发展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沉思型和冲动型 整体型和系列型 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 具体型与抽象型2认知能力差异(智力):个体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早晚的差异群体差异: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3认知结构差异:(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4认知差异的教
29、育含义(二)学生的性格差异1概念: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个别差异:A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B倾向性: 内倾、外倾C独立于顺从程度:独立、顺从型D两维分类:艾森克根据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两维度3性格差异的鉴定:自陈量表式、投射、情景、自我概念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a、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b、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c、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概念: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交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而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2类型:智力超常、智力落后
30、、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 、社交和行为问题、生理和感觉缺陷3。特殊儿童的教育:内容 技能 环境 (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版加资源教室,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特殊班,特殊学校)三、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概述1定义: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社会意义:学习可塑造和改变人性(二)分类我国流行:冯忠良依据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知识 技能 社会规范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 , 智慧技能 (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根据是否需要理解材料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材
31、料是学 习者发现还是他人告知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符号表征 概念 命题 概念和命题的运用 解决问题与创造(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刺激泛化 刺激分化 消退 恢复 1092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 强化 消退 惩罚 程序教学3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替代强化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方式:具体的观察学习, 抽象的, 创造性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 保持 再现 动机 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掌握学习 (布鲁姆:反馈矫正性系统) 自律学习(四)认知主义的学习观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
32、知过程,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重视学习过程, 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提倡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学习资料)加涅信息加工理论:加工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 预期(动机系统)(五)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情境性)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信息加工建构主义)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强调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强调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4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协商不是强加;任务和内
33、容不应过多集中在设定好的单一学习路线 ; 教学设计的目标要少关心预先设定的策略;学习的评估少标准。教学模式(抛锚式、认知学徒、随机进入、支架式、自上而下) 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及教师的教育(六)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人本、人格)1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主张: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 尊重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尊重心理的差异性和独特性。2.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学习靠内发不靠外在强制;教师辅导两重性。 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了解从他人观点去觉知他所处世界,改变 个人从改变他的知觉和信念着手,改变学生的行为必须了解学生对该行为的看法。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34、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的原则。1213 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1)提出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推崇人性中心课程;情感型师生关系。(2)构建人本主义典型的教学模式:题目为中心;自由学习;开放课堂四、广义知识的学习皮连生“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优点:着眼于师生的双向活动 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 清楚的解释基本课型结构(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 命题网络 图式 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狭义的知识 奥苏泊尔区分了言语材料的逻辑意义
35、、潜在意义、和学习者个体的心理意义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三种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符号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概念的形成和同化) 命题学习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同化论:奥苏伯尔,核心是相互作用观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复述策略:边看书边讲述材料 做摘录 划线 复读单词精加工策略: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自问自答,做笔记,记忆术是典型组织策略:列课文提纲 ,画网络图(二)智慧技能的学习1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条件活动规则CA 产生式系统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
36、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 具体概念 定义性概念 规则 高级规则辨别技能的形成:刺激与反映接近 反馈 重复 (吉布森)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实质是使学生能在体现规则变化的情境中适当运用规则(三)认知策略的学习1性质:对信息的处理方法, 执行控制过程, 特殊的程序性知识2分类:专门领域和一般3学习的一般过程:命题表征产生式表征反省认知阶段学习的特点: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启发性4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内部:原有的知识背景 反省认知水平 学生的动机水平外部:训练方法 变式与练习 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技术五、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的性质1含义:习得的,一种有意识有
37、目的的活动能力,包含着精细的肌肉运动2分类: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精细的和粗大的 开放性与封闭性(有无对手) 工具性与非 3熟练操作的特征。 立即反映代替笨拙的尝试; 利用微弱的线索; 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 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习惯论 生态观 认知观(闭环理:受反馈信息影响;开环理论:不受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粗略的掌握动作 改进和提高动作 巩固与运用自如(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指导内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外加策略)、 指导 方法的影响、示范(示范初学者的学
38、习过程)2练习:练习时间的分布(集中与分配); 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 心理练习:对联系任务的熟悉,时间不能太长,效果取决于任务的性质; 练习中的情境干扰效应:随机练习、区组练习;3反馈:内在与外在反馈 ;同时发生的反馈和延缓的反馈六、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含义:个体对一定的对象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反应倾向 结构:态度的ABC理论 情感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 认知成分 双重态度:外显态度 内隐态度2 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凯尔曼态度学习三阶段理论:服从 同化 内化3 态度学习的条件:A内部条件: a.对态度对象的认识;b认知失调(费斯廷格); c.主
39、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B外部条件: a强化; b榜样任务的选择4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条件反应法,提供榜样 ,说服法5巩固态度的方法:内部:a加强对于新获得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b减少促使态度认知失调的因素 外部:强化新获得的态度(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1概念: 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观事物的是非的总评价及看法。最本质核心的内容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2、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3、价值观的特征:主观性;选择性;稳定性;社会历史性。4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A条件:外部: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艺术作品 内部: 思维能力的高
40、度发展 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B发展的一般过程 : 选择阶段 赞赏阶段 行动阶段 七、问题解决与迁移(一)问题解决1问题及问题解决。A问题:不明确通过何种方式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境。B问题四成份:目标,已有知识经验,障碍 ,方式 目标 斯滕伯格分类: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C问题解决:将已有知识、经验、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高级认知加工过程D特征:目的指向性、认知操作性、情境性、经验性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主观: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认知结构 ;动机强度 ;智力水平; 定势 ;功能固着b客观:问题本身特点;外界环境3 问题解决的策略:尝试策略 启发式策略:手段目标分析法 顺向推理 反向推
41、理 爬山法5问题解决与创造A创造力: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B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 、独创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C问题解决与创造的关系 :联系 :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 问题解决过程中蕴含创造力区别 :定义不同 特征不同 问题解决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分段性 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二)为迁移而教1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 正迁移和负迁移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2传统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 心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伍德沃斯(共同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