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6021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机制。股权激励通过股权这种价值纽带使企业高级人才的个人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有效的降低代理成本的激励方式。在欧美等成熟资本市场,股权激励被视为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途径以及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手段。从国际背景来看,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产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20 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硅谷的

2、高新技术公司进行了股权激励尝试,提出经理人股票期权。到了70年代末股权激励得到了迅速发展。针对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以股票期权为代表的股权激励制度在90年代获得了普遍的认同。美国经验证明,股权激励在促进公司价值创造,推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90年代后期,美国公司高管薪酬中股票期权的滥用引发了对股权激励的广泛质疑和争议。2003 年美国的微软公司和花旗集团宣布放弃股票期权制度将这股质疑推向高潮。这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对股权激励的作用、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反思。因此,有必要借鉴股权激励制度在美国的发展,对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以指导股权激励在中国的实践。从

3、国内背景来看,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引入股权激励制度。1992 年前后,由于企业股份制改造而出现了内部职工股,是我国进行经营者员工持股的最先探索形式。在1992年到1999年期间股权激励的重点由前期带福利性的员工持股向激励性转移。2005年6月起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明显改善了“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6年1月1日期施行,以鼓励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激励。2006年10月国资委出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管理层股权激励步入了正规发展阶

4、段。同时新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在公司资本制度、回购公司股票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内转让股票等方面均有所突破。这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出台消除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法律障碍,也标志着股权激励在国内资本市场终于修成正果,将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改善公司治理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二)意义随着有关政策法规的逐渐健全和公司治理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结合中国国情,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进行实证研究,对企业来说有助于上市公司选择适合其发展的相应方式,改进公司绩效,避免管理层短期行为,达到长期激励并达到公司发展长远目标的目的;对高管个人来说,了解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以后,就可以清楚地衡量高管自身人力资本产权完

5、整性,在现有的经济制度环境下,可以创造的价值,即对企业绩效可以产生的作用,股权激励还可以使高管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从工作及工作业绩中获得其需求,实现个人目标;同时也使我们能够根据国情和企业实际,探索能够有效调动管理层积极性的合理的薪酬制度,规范引入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尽早使我国的高管薪酬制度与国际接轨。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在企业的一切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排在第一位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管理层的作用在一个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本在管理层对企业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同时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又需要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当前

6、,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正受到国内外理论界、政府和公司的高度关注。(一) 国外研究成果1、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弱相关或不存在相关关系 Jensen和Murphy(1990)用实证的方法估计公司CEO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期权、股票增值及解聘引起的损失)与公司绩效(公司市场价值的变化,即股东财富变化)之间的关系是:CEO报酬或财富每变动 3.25 美元,则股东财富将会变动 1000美元,指出 CEO 报酬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微弱。Loderer和 Martin(1997)以1978到1988年美国国内发生购并(除去公用与金融行业)的867 家企业为样本,采用购并数据估计托宾Q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

7、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说明管理层持有较大股份并没有改善企业的业绩。Himmelberg,Hubbard 和Palia(1999)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资本销售收入、研发费用、销售收人成反比,而与广告费用、净利润成正比。控制这些变量后,管理层持股比例并不显著影响公司的绩效。以上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弱相关或不存在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对公司业绩几乎没有影响。2、公司业绩是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单调增函数 自1980年经管人员所持有股票期权大幅度增加后, 企业业绩对企业家报酬的敏感程度明显增大。Jensen和Meckling(1976),Leland和Plye(1977)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更

8、高的管理层所有权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管理层持股的激励相容效应。Mehran(1995)利用1979-1980年美国资本市场随机抽样的153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对CEO的激励报酬是CEO 提高公司绩效的动力,而且CEO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Keloharju和Kulp(1996)选取芬兰资本市场1984-1993年间94家IPO公司中60家公司为样本,在验证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代理假设时发现,当管理层低持股比例时,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而当管理层高持股比例时,两者也呈正相关但

9、不显著。Carl R.Chen 等(2003)分别采用日本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他们也证实了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之间存在着正向线性关系。以上研究表明公司业绩是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单调增函数,公司业绩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长。3、公司业绩是的管理层股权激励的非单调函数 这类学者研究认为随着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效应。前者是指由于持股会使高管人员的利益与股东趋于一致,在一定的持股比例之内董事股权与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的正相关关系,后者是指如果此比例超出一定的范围,则公司业绩与持股比例之间就会呈负相关。即两者之

10、间存在区间效应,代表性的研究如下:Hermalin 和Weisbach在1991年采用滞后公司绩效一期的管理层股权数据研究两者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呈M形。临界点为 1%,5% 和 20%。Chen,Hexter 和 Hu 在1993年研究发现托宾Q是经理股权的函数:当持股比例在0%-5%之间时,托宾 Q值上升;当处于5%-12%时,Q 值下降;当超过 12%时,结果则随着样本年度不同而有所变化。Morok,Hleifer和Vishny(1988),McConnell和Servaes(1990)的研究结果发现高管的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两者之间呈倒U形。Myeong-Hyeon

11、Cho(1998)研究了管理层股权、投资水平及公司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财富500杂志中制造业公司为样本,在采用单方程模型下,重复 Morok 等(1988)的研究,发现了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非单调关系,即管理层拥有的股权在 0%-7%、7%-38%、38%-100%三个区间上,公司价值分别随管理层拥有的股权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减少和增加。以上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非线性相关,随着持股比例的变化,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M形、U形等关系。4、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层持股之间相互决定Andersonetal(2001)认为,以前的相关经验研究中都忽视了经理人业绩与报酬之间的双向(互动)

12、关系即业绩会影响报酬,报酬也会影响业绩。Chung和Pruitt(1996)采用联立方程模型来考察管理层持股与绩效的关系,在联立方程中,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发现两者是双向影响的:当管理层持股增加1%,公司的托宾Q值增加0.997%,而当托宾Q值增加1%,管理层股权增加1.003%。Agarval和Knoeber(1996)的研究也得出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相互影响的结论。以上研究表明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层持股之间相互决定,公司业绩影响管理层持股比例,持股比例也影响公司业绩。除上述四种结论外,Alessandro Zattoni 和Alessandro Minichilli(

13、2009),通过研究股权激励在意大利上市公司扩散发现,股权激励能获得税收优惠,为企业获得更多利益。Marko Simoneti 和Aleksandra Gregoric(2004)通过对斯洛文尼亚后私有化时代的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的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具有长远积极地影响,但是经理层不透明持股的增加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二)国内研究成果 上世纪末以来,伴随着我国公司治理研究的兴起,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国内不少研究人员就我国这一领域的问题作了不少探讨。总体上看,国内对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方法,研究的还不够深入,他们的研究结论主

14、要集中在高管的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是否相关的问题上,结论主要有三种。 1、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弱相关或不存在相关关系 王战强(1998)利用1997 年底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和公司业绩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99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平均拥有公司股权0.0488%,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0052,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魏刚(2000)对816家上市公司在1998年年报公布的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情况与以资产收益率为代表的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李增泉(2000)对1998年度所有上市公司绩效与薪酬、持股的研究,得出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持股比

15、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袁国良,王怀芳,刘明(2000)以公司管理层(指董事、监事、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为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被解释变量研究得出,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而且,即使非国家控股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持股多少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也非常低。以上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弱相关或不存在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对公司业绩几乎没有影响。2、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刘国亮,王加胜(2000)以沪深两市公司1999 年年报数据为基础,以国有股比重作为解释变量,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

16、OE)和每股收益(EPS)三个指标反映公司经营绩效,通过线性回归研究发现公司经营绩效高管人员拥有的公司股权大小成正相关。周建波,孙菊生(2003)在国内对管理层股权激励做了有关实证研究。通过考察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公司的治理特征、股权结构也得出了成长性较高的公司,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与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显著正相关。陈志广等(2002)运用593家沪市上市公司年的2000年的年报数据,发现企业绩效特别是以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表现的企业绩效与高管报酬和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于东智(2003)发现董事持股比例之和、董事人均持股比例都未与企业绩效(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表现出统计意

17、义上的曲线关系,而表现出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以上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业绩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长。3、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刘剑(2005)的实证研究得出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至0.1376%内,公司绩效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提高而下降,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0.1376%至 0.7462%这一区间内,随着持股比例的不断增加,两者又趋向正相关,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 0.7462%,两者又负相关。徐大伟等(2005)以我国上市公司中25家管理层收购企业为样本,就我国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 25家

18、管理层收购企业中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呈非线性的三次方程关系,即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在0-7.50%的范围内,上市公司经营绩效ROE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在7.50%-33.35%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导致管理层对外部股东的利益侵占,增加公司的代理成本,从而表现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大于 33.35%又恢复为正相关,持股比例的增加又会刺激管理者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这一结果证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非单一性关系,对于我国有效地开展上市公司治理、合理地实施管理层收购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以上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

19、绩非线性相关,随着持股比例的变化,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U形、区间等关系。(三)总结从上述国内外的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业绩的关系进行众多的实证研究,但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主要的结论有两个: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不相关或弱相关;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相关。其中,得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相关的有众多情形:(1)两存在正相关关系;(2)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倒U型、M型、区间相应等;(3)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方向的关系,即: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层持股之间相互决定。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差异和不足:(1)是选用数据、统计方法的差

20、异;(2)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业绩指标测度的不同;(3)未全面考虑公司业绩的影响因素。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本文内容共分为五部分: 1、引言。主要描述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背景和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进行阐述 ,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2、理论基础。阐述了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对国内外学者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而提出了本文的探索方向。3、实证研究设计。首先根据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提出本文的假设,选取衡量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

21、的测量指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控制变量,构建一元回归模型,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样本。 4、实证分析及结果。利用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最后,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回归检验,得出结果并加以分析。 5、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总结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然后就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文献研究法,用于阐述股权激励相关理论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成果中。通过文献分析法收集大量的与管理层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有关的资料,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找到本文研究的着力点。并通过文献

22、的查找找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历史源头和制度的演进脉络。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提升对问题各方面的认识。2、实证研究法,用于做出研究假设,选取合适的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的实证部分。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所有的统计分析均用SPSS 13.0和Excel 2003完成。技术路线:引言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基本内容框架结构股权激励理论基础股权激励相关概念阐述及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设计研究假设变量测定实证分析及结果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性和未来展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三)研究难点(1)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

23、论等理论及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 做出研究假设,选取合适的变量构建回归模型;(2)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四)预期达到的目标论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在阐明股权激励相关理论和概念的基础上,研究股改前后特定的背景下,通过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相关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成果,做出研究假设,选取合适的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并提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2010.10.082010.11.22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2010.11.232011.01.10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2011.01.112011.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2011.03.122011.05.03

24、 毕业实习,修改论文2011.05.042011.05.12 毕业论文定稿五、主要参考文献1 王战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状况研究及政策建议.证券市场导报, 1998(9):P42-48.2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3):P32-39.3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0(1):P24-30.4 袁国良,王怀芳,刘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及相关问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37-42.5 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P40-45.6

25、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治理结构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3(5):P74-82.7 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2(5):P32-38.8 于东智.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效用及影响因素.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P24-30.9 曾纪发.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对策研究.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7(23):P20-26.10 刘剑.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经验证据及我国未来研究方向.管理现代化,2006(5):P21-24.11 徐大伟.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MBO.管理科

26、学,2005(5):P40-47.12 张仰进.我国股权激励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山东统计,2007(4):P36-37.13 王克敏,陈井勇.股权结构投资与公司绩效.管理世界,2004(7):P127-133.14 崔明会,张兵.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短期财富效应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7(5):P95-98. 15 王海萍.美国股权激励的发展趋势及股票期权制度的客观评价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9):P91.16 刘永春,赵亮.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6):P23-27.17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

27、250-254.18 Jensen,M.C and Kevin J.Murphy,1990. “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pp.225-265.19 Loderer, C., Martin, K.,1997.“Executive stock 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 Tracking faint trac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45,pp.223-255.20 Himme

28、lberg, R.G.Hubbard, and D.Palia 1999.“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the link between 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53,pp.353-384. 21 Jensen M C, Meckling W H.,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

29、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5, pp.221-249. 22 Leland H. E, D. H. Pyle,1997.“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e” .Journal of Finance, vol.32, pp.371-381.23 Mehran,1995.“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ucture,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Fi

30、nancial Economics,vol.38 ,pp.163-184.24 Keloharju, M. and Kulp, k.,1996.“Market-to-book Ration, Equity Retention, and Management Ownership In Finnish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vol.66,pp.373-384.25 Carl R. Chen, Weiyu Guob, Vivek Mande, 2003.“Manageria

31、l ownership and firm valuation: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November, pp.267-283. 26 Hmalin, B. and Weisbach,1991.“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osition and Direct Incentive on Firm Perform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vol.20,pp.101-112. 27 Mork. E., A. Shleifer and Vishny

32、 R.W.,1998.“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20, pp.293-315.28 McConnell .J., and H Servaes,1990.“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27,pp.595-612.29 Haiyang Chen, J. Lawrence, Hexter and Mic

33、hael Y. Hu,1993.“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vol.14, pp.335-34630 Myeong-Hyeon Cho,1998.“Ownership 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the corporate value: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47,pp. 103121.31 Ronald C. Anderson John M.

34、Bizjak,2003.“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the CEO and the compensation committee in structuring executive pay” .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27,pp.1323-1348.32 Chung, K. H. and Pruitt, W., 1996.“Executive ownership, corporate value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 unifying framework” .Jou

35、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30,pp.1135-1159.33 Agaraval, A.and Knoeber Ch.R.,1996. “Firm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vol.31,no.3,pp.377-394.34 Alessandro Zattoni and Alessandro Minichill

36、i,2009. “The Diffusion of Equity Incentive Plans in Italian Listed Companies: What is the Trigge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17, pp.221-223.35 Marko Simoneti and Aleksandra Gregoric,2004.“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Slovenian Post-Privatization Period”. Finance Working Paper. April, pp.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