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精品]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7200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精品]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精品]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精品]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精品]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精品]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精品]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精品]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 作 者: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论文成绩: 日 期: 年 月 日目 录一、 盈余管理的涵义与特征2(一) 盈余管理的涵义2(二)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2二、 盈余管理的动因和优缺点分析3(一)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31盈余管理产生的内部动因32 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动因4(二)盈余管理的优缺点分析41盈余管理的优点42盈余管理的缺点5三、 盈余管理的策略分析5(一)调节收入确认时间进行盈余管理5(二)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调节盈余6(三)通过改变交易时间和创造交易来调节盈余6(四)过度的盈余管理策略7(五) 盈余管理策略的案例分

2、析7四、解决我国盈余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8(一)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8(二)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保证披露信息真实性9(三)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9(四)加强会计事务所监督,强化审计责任10(五)提高市场参与者素质,提高判断盈余管理能力10五、结语10参考文献12摘 要近年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是中外会计学者关注较多的会计行为。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使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经济价值,因此,在中西方倍受推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策略会产生不一样的盈余管理效果。由此,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因入手

3、,逐步深化,进而探讨盈余管理策略及具体手段等,像调节收入确认时间,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说明使用适度的盈余管理手段,发挥盈余管理的资源配置作用,才是企业应当借鉴的,深刻体现盈余管理策略在揭示财务会计信息中的重要性。关键字:盈余管理,正面意义,盈余管理策略,适度管理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研究与实践有着本质性飞跃:世界通信公司,安然公司的造假案轰动世界,震惊全球,但是也不乏成功的盈余管理事件,譬如,美国通用电器就是一家善用盈余管理的公司,他们进行的盈余管理并不刻意损害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适度而合法,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这主要源于这些盈余管理策略

4、是否是适度的、合理的。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日臻完善,涌现了许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成为现代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就是要从盈余管理的动因入手探讨盈余管理的策略这一问题,希望能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一、 盈余管理的涵义与特征在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之前,很有必要对其概念做出界定,也将有助于理论认识的严谨与深化。(一) 盈余管理的涵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其实质是有目的地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决策。盈余管理是一种利润操纵行

5、为,但它又同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有所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明显的违规违法手段,人为地造成利润虚增或虚减,而盈余管理则是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的行为。(二)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根据前面的概念叙述,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1. 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2.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在盈余管理的每一幕环节中

6、起主要作用的无非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3.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4. 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管理者私人利益最大化。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表现为一些具体目的如筹资目的、避税目的、规避债务契约约束、降低政治成本目的等。二、 盈余管理的动因和优缺点分析(一)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

7、因1盈余管理产生的内部动因(1)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企业财务会计应向利益相关方包括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顾客等披露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管理当局各有其独自的利益,且他们的利益往往不完全一致。在企业管理当局与其利益相关方构成的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之间的契约是典型的受托责任关系。股东希望企业管理当局能够尽心尽力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工作,而企业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这样,企业必须借助于某种激励机制来使企业管理当局最大限度的为了股东利益而努力工作,根据会计盈余来确定企业管理人员报酬的合同,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激励方式,因此,为了使自身报酬最大化,企业管理当

8、局可以通过控制采用适当的编报方法,使盈余数字有利于自己。(2)债务合同的约束在企业和债权人签订借款合同时,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会规定很多限制性条款,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不能低于某一下限数字,股利发放率不能高于某一上限数字等等。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当其察觉到财务报告数字已经违反或将要违反规定的限制性条款时,便会通过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或控制以使其财务报告的数字或比率处于限制性条款范围之内,从而减少违反合同的可能性。(3)合理避税的考虑在日益重视现金流量的年代,节约现金支出等于增加企业的营运资金,这对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改善财务状况很有帮助。但是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高度统一的国家

9、,企业管理当局就需要在节税和报告较好的业绩之间做出权衡。(4)避免巨额政治成本政治成本是指企业由于政治原因而产生的支出。当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受到公众和政府部门过多的关注,如政府部门可能会对其征收高额的税收或施加其他管制。企业面临政治成本的可能性越大,企业管理当局就会选择那些能够递延确认利润的会计方法,这在大型企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表现尤为明显。(5)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动因企业间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用基础上,因此,许多企业就有强烈的动机粉饰财务报表,以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信用。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社会形象非常重要,它们往往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企业业绩,向市场传递绩优信息,从而达到改善企业形象的

10、目的。2 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动因(1)信息不对称现实中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种种信息不对称情形,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代理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代理人便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利益优势。从理论上讲,只要企业管理当局对其所拥有的信息不做客观、完整、及时披露的话,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很难获得企业管理当局独占的内部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与充分与否加以评价,使得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成为可能。而且,信息不对称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能力的大小。(2)会计准则的局限如果能制定出一套“放

11、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事而不移”的会计准则,这种会计准则与各类经济业务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企业不存在会计选择的问题,也就无法进行盈余管理。但是,事与愿违。一方面,由于会计对象的特点,常常要对未来事项进行假定,估计和判断,并且存在多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因此会计准则无法消除职业判断。而只要存在职业判断,盈余管理就可能产生。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理论基础的不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指定模式的局限性等原因,这也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二)盈余管理的优缺点分析盈余管理是好是坏,这个问题很难给出绝对的答案。应该说,盈余管理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及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两面性,可以把盈余管理看作是一把

12、“双刃剑”。1盈余管理的优点避税,在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严格意义上的盈余管理并不违背会计原则,现行的会计理论和制度对盈余管理有相当大的支持。如果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管理管理是财务主管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盈余管理通过调节收益的实现来帮助上市公司合法筹划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得更加有效。通过合理范围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即使在企业遇到突发事件时盈余管理也给管理当局一个缓冲空间,以保护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并维护其它

13、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于这一点可引用外国实证研究的结果来证实(如表1所示),美国通用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1 实施盈余管理可获得的好处项 目比例(%)提高管理当局可信赖程度70增加取得新资本的途径60增加长期投资者数量44增加证券分析师的关注程度42增加股票价值402盈余管理的缺点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的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会有消极影响。(1)盈余管理在我国的滥用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盈余管理往往使报表上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在我国,盈余管理的滥用已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2)对资源配置

14、产生不利影响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使决策者产生,不利选择,千亍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3)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的滥用,短期可能给企业带来一些好处,但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判断,导致市场价值下降三、 盈余管理的策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因决定着盈余管理要采取的策略,是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融资,还是发行股票和政治目的,盈余管理策略多种多样,细致分析企业存在的大量盈余管理现象,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和利润平滑。一般情况下,企业倾向于利润最大化和利润

15、平滑,其目的在于夸大或均衡各期的利润水平,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但出于纳税,更换总经理等目的,企业也可能实施基于利润最小化和亏损清洗的盈余管理。(一)调节收入确认时间进行盈余管理 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己经完成和交易己经发生以后才以确认和记录收入,交易完成后收入确认条件全部满足后,也不允许不确认收入。但许多企业为了进行盈余管理,往往采取一定的手段调节收入的确认时间。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选择收入结算方式选择不同的收入结算方式控制收入确认时间,合理归属所得年度。如分期收款销售、现款销售、托收承付等不同的收入结算方式在确认收入时间上是不同的。2.控制收入确认条件一般通过业务控

16、制(即控制交易的时间),合同控制(即控制签订交易合同的时间),来控制收入的确认。如可以调节开具发票的时间控制收入的实现,因为在会计实务中一般比较看重发票的开具时间,按开具发票的时间确认收入的实现。3.选择不同的收入计算方法工程合同收入、劳务收入计算方法能够选择,如可根据完工进度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分期确认收入,也可以采用完成合同法一次确认收入 。甚至对于完工进度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4.选择收入的流入形式对于企业的一项收入,也可以合理转化为负债而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二)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调节盈余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对同一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可能会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

17、处理方法。对进行利润管理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方法。1.折旧政策变更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与变更能极大影响企业利润,成为一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在恰当的时间及时合理的变更折旧政策可以调节企业的当期利润,这是可取的。2. 改变存货计价与折旧方法的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都是通过对一定的成本费用在时间期间上的不同安排来影响企业利润。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有:一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二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三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低

18、,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四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高,当期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3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选择在权益法下,无论被投资企业是否分配利润,投资企业都应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情况和投资比例,确认收益或损失,计入当期利润总额。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司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修订,当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小于应该获得权益的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之前的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差额会在一定年限内摊销。也就是说,在原准则下类似事件会影响公司未来一定年度的收益,而在新准则下只影响当年收益。(三)通过改变交易时间和创造交易来调节盈余通过改变交易时间和创造交易来对盈余进行调节。

19、这是一种非会计的盈余管理方法。企业可以采用如下方式:1.为了提高企业的报告收益,可以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以减少折旧费用;2.在年终大量赊购以增加应计收入;3.年终超负荷接受定单,尽可能地多发货物、向顾客提供特殊的信用条件以尽可能地提前实现销售收入等方法。大型企业通常可以采用更高明、更隐蔽的财务方法,如资产的出售或注销、企业的收购或重组来达到对企业的盈余进行管理的目的。(四)过度的盈余管理策略但是一些企业也会过度进行盈余管理,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如:1.资产与债务重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与债务重组很大程度上是由有关部门扶持完成,资产与债务重组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头戏”。

20、新债务重组准则使得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使得企业的账面业绩出现很大变化,因而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关联方债务豁免等方式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面临“ST”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负债较大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利润就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2.利用关联交易调节盈余关联方交易其实并非为法律所禁止,也不是所有的关联方交易都违背市场原则,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和政治背景。导致我国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过度盈余管理,使会计信息失真。通常采用以下手段:其

21、一,商品购销及劳务提供,以不合理的定价进行交易;其二,转嫁费用。当上市公司利润水平达不到理想时,关联方之间可以利用转嫁费用的方式进行利润转移,尤其在母子公司之间发生的最为明显;其三,资金占用。通过向关联方提供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巨额款项,获得高额利润。综上,从表面上看,上市公司采用某种盈余政策属于会计技术问题,但实际上某种盈余政策的选用总会同公司的经营政策和理财政策相联系。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政策的选择效果上,真正进行最优化盈余管理选择的企业还不是很多,大部分公司还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很多上市公司选择盈余政策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选择程序。因此,公司管理层必须权衡各种因素,明

22、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不同的的盈余管理策略的综合运用,来达到最优化的会计政策组合。(五) 盈余管理策略的案例分析A公司早在1995 年就利用资产重组后的财务包装,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A公司1993年和1994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在10%以上,然而1995年公司主导产品受市场影响销售急剧滑落,按照笔者的测算,A公司如果1995 年末不进行资产重组,那么净资产收益率将为5.26%,不仅前两年保持的10%记录前功尽弃,而且还要从1996年起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的记录,至1999年方能获得配股资格,对于刚刚入主A公司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的B公司而言,其买壳上市的计划就要落空,其希望通过配股

23、筹集资金来弥补当初购入A公司大宗股权而付出代价的计划也要落空,于是B公司对A公司进行盈余管理:1.B公司和A公司签署协议,由A公司出资16000 万元收购B公司属下的电表公司,收购价格为电表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两倍,收购所需款项的一半先以A公司对B公司的长期负债挂帐,三年后偿还,另一半则以现金支付。2.A公司匆忙于1995 年12 月22 日召开股东大会批准上述协议,并于1995 年12月25日发布收购公告。按合并会计理论,以现金收购股权方式受让的子公司应采用购受法编制合并报表,即把子公司被收购日以后的净利润列入合并利润表。按照当时的会计制度,于年末收购的子公司一般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这样做也

24、符合重要性原则。与A公司同在一个交易所上市的C公司,1995年合并报表中子公司购受日以前的净利润列入合并利润表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但是A公司却成功了。A公司将电表公司购受日(1995年12月22日)以前的净利润846万元全数列入1995年度合并利润表,使A公司净利润从572万元剧增到1418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从5.26%陡增到13.04%。注册会计师对A公司1995 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A公司根据重复计算的净利润向股东派送红股,A公司1996 年获得具有配股资格,并以配股所得资金偿还了对HT公司的负债,达到了盈余管理的原始目的。四、解决我国盈余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25、一)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一方面完善增发新股和配股资格的控制指标,实行多方位考评。目前,有关配股条件的指只有净资产收益率一个,指标单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应建立一个更科学的指标体系,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助长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由于盈余管理经常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异常利润以及待摊费用、待处理资产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虚拟资产上做文章,因此可将主营业务损益作为指标体系中主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增加主营业务利润率、异常利润与利润总额比率、不良资产总额与总资产比率等指标,并关注关联交易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增量考核,缩小操纵空间,来提高操纵难度;另一方

26、面改变终止上市公司挂牌交易的条件。公司管理者为避免被监管部门特殊处理或终止上市,就会采取亏损清洗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亏损清洗是那些已连续两年发生亏损,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所广泛采用的盈余管理方法。因此,对于PI和盯的股票,要改变以连续3年亏损作为衡量的唯人员实施利润平滑和利润最大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二)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保证披露信息真实性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准则在制定时留有可选择的空间。再加上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使得一些交易和经济事项的

27、确认、计量和报告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所以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这都给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其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计价方法和企业合并范围等准则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会计体系的质量。而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借款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等准则却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据新准则运用新的手段来对公司业绩进行操纵。因此,必须对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订。对于选择空间大的会计政策应

28、规定更为详尽的限制条件,并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缩小可调控的空间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从而提高信息公开性和透明性,减少披露信息的不对称。(三)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上市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从外部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发育完全、运作规范的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还未形成:从内部看,董事会、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公司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这些都助长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盈余管理的滥用。首先,在企业外部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

29、的监管和兼并市场的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制衡作用。比如,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直董事,并赋予他们一些特殊权利,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聘用与报酬、重大关联交易、吸收合并、股份回购等重大事项发表意见。独立董事除了向股东大会负责外,同时对证券监督机构负责,从而有效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再次,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趋于一致。上市公司应使管理人员的绩效不再只和短期的盈利挂钩,在进行报酬安排时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比如引入具有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激励经营者双重作用的期权、期股等新的报酬方式,使经营者通过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和长期成长性来实现个人利益

30、最大化。最后,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促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其经济效益。(四)加强会计事务所监督,强化审计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的交易模式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一般充当审计委托人,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经营的公司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因此受到制约,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一方面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应健全相关监管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模式,使管理层不介入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制约管理层变更事务所的情况发生。比如,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按其资产或利润的一定比例缴付一定的资金设

31、专门账户,交由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独立于管理层的专门部门管理,用于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佣金;另一方面强化中介机构的质量监督功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质量进行监督,完善行业举报制度,对涉及执业质量问题的举报,要认真调查核实。(五)提高市场参与者素质,提高判断盈余管理能力除了市场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外,投资者处理信息能力的瓶颈也会增进信息的不透明度,散户居多,投机性强以及专业知识的缺乏均属于此。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层滥用专业判断的诱因,助长其盈余管理的动机。要提高投资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就需要有相关的部门对投资者进行证券业和财务报告方面的教育,使投资者了解证券业

32、知识,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样,投资者可以及时地发现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形成对这些公司的一种制衡,同时这些公司也会迫于一定的压力而减少采用盈余管理来掩饰财务报表。五、结语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上市企业运营管理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是在我国比较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凸显,因此需要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健全上市企业治理结构及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等综合治理措施,更好地发挥盈余管理的优势,减少盈余管理不当造成的影响。总之,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一种长期行为,通过合理范围的

33、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即使在企业遇到突发事件时盈余管理也给管理当局一个缓冲空间,以保护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并维护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有多种策略可供选择,但是一定要遵循盈余管理适度原则,防止过度的盈余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采取适当的盈余管理策略,发挥盈余管理的积极意义,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会计新准则的实施,使财会人员做账时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创造了新的盈余管理空间,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盈余管理水平。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2. 蔡昌:盈余管理.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 贾

34、剑锋,李淑花: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差异J.武汉:财会月刊,2001(14),25-26.4.张泽波: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探讨.现代企业教育.2006(20),27-28. 5.王静,陶晓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南京: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5),52-55.6. 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上海会计,2000(8),37-41.7. 刘烨: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解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8.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9. 杨宗虎: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 理论学习, 2004(4),

35、33-34.10. 肖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1(4).11. 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12. 陈小悦,肖星,郭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13. 孙铮,王跃堂:资源配制与盈余操纵的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财务与会计透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8-128.14. 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15. 任春艳:盈余管理的概念及辨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4(1).16. 俞乔,杜滨,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J.复旦大学工作论文,2004.

36、17. 章永奎,刘峰: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2(4).18. 任春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9. 邵毅平:新旧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手段及识别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10),64-65.20孟悦,肖必恒,邱亚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现代商业.2007(24),30-31.21.汪立,李小晗: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审计要点.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1),81-83.22.李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对策分析.财会通讯.2008(4),35-38.23.朱宇: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计之友.2008(13),65-66.个 人 声 明本文确为本人独立完成并愿意承担因违反学术规范而应该承担的责任。签字: 年 月 日导 师 评 语 指导教师:_ (签名)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