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50005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密 级: 10254 论文编号: 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硕 士 学 位 论 文MASTER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 学科专业: 会计学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

2、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3、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价:一、撰写(设计)过程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

4、格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5、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指导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价:一、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

6、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评阅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一、答辩过程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

7、)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评定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年 月 日教学系意见:系主任: (签名)年 月 日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8、: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摘 要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一直都是一个老套又新鲜的话题,它的危害性不言而喻,过度的盈余管理不但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而且还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利益相关者重视,可这种行为又屡禁不止,因为盈余管理给相关人员带来的收益要远远大于被发现受处罚的成本,针对这一问题,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与思考,并提出了

9、不同的监管建议与治理方案,我国同样是这样,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除了要达到和国际接轨的目的之外,就是要抑制上市公司越来越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究竟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有没有起到抑制盈余管理的行为,本文通过实证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论证。同时应该注意到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又出现了新手段,而且越来越隐蔽,本文将对这些新手段进行系统的说明,并通过案例来进行解释。 本文首先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和特征入手,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然后结合2006年新会计准则,说明一下新准则的变化,借助案例来进行说明。接着利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有没有起

10、到抑制盈余管理的目的。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能有所启发和帮助。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新手段ABSTRACT China listed companys earnings management is always an out-of-date and fresh question.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 danger of excessive earnings management. Excessive earning management not only has reduced the accounting

11、 information quality of listed companies,misled the users decision-making,but also has harmed the overall benefits of nation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hinder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ecurity market.Therefore,stakeholders pay much attention on it.but such a behavior couldnt be prohibited.F

12、or the benefits to the related personnal was to be far greater than the cost of punishment. In view of this question,the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nd the ponder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and propose different supervising suggestions and governing plan.So did our country.

13、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enacted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2006.Its composed of one ground rule and thirty-eight specified accounting standards.one purpose of it is to restrict the excessive earnings management.But wheth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re useful to reduce earnings management . Whe

14、th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re better than the before one .In this article,we us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o testify the effect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notice that with the issue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China listed companys earnings management is found the

15、new methods and the new methods ar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check out .This article will point out the new methods and explain it by case . Starting from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elaborated the

16、elementary theori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n integrating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2006,look for the change of it ,and then analyzed the main method and the economical consequence of list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used by some related cases. At last ,this article give some suggestions

17、to hope to help to impel the security markets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earning management, empirical research, new methods 目 录第一章 引言1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2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第四节 研究主要创新4第二章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5第一节 盈余管理含义5第二节 盈余管理动机6第三节 盈余管理识别8第四节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关系9第三章 新会计准则颁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

18、响11第一节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制约11第二节 新会计准则局限12第三节 引入公允价值影响12第四节 盈余管理新迹象12第五节 案例分析SST天宝公司15第四章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17第一节 研究设计17第二节 研究样本选取18第三节 研究假设、检验方法及研究结果18第四节 实证研究局限性26第五章 对上市公司治理盈余管理几点建议27第一节 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素质、增强监管者判断能力27第二节 继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相关建设27第三节 借鉴国外盈余管理治理的经验29第四节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29第五节 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发展资产评估中介机构29第六节 对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建

19、议30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局限32第一节 结论32第二节 研究局限32致 谢33附录 34参考文献44第一章 引 言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永远是一个老套又新鲜的话题,它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因此利益相关者重视,可这种行为又屡禁不止,因为盈余管理给相关人员带来的收益要远远大于被发现受处罚的成本,这导致很多人趋之若鹜。由于盈余管理行为会引起上市公司利益相关人和公司管理当局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甚至会引发他们之间新的利益冲突,盈余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很容易演化成会计舞弊、会计欺诈等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盈余管理问题受到相关监管者的重视。财政部于20

20、06年初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目的除了是为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遏制上市公司愈演愈烈的操纵盈余的势头。但是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所产生的疑问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后实施的效果真的如同预想的那样吗?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除了能够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相关以外,是否也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到底新准则的出台在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利?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两年披露的上市公司报表中,很多专业分析师惊奇地发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越来越隐蔽,在所披露的财务报表中涉及的会计项目也越来越多,这些更加隐蔽的手段是什么?是否能有一种比

21、较系统的方法对这些隐蔽的利润操纵进行识别?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且为报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如何定义盈余管理,不同的学者、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尽管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有价值的一方面,但是任谁都不能否认的一点是,盈余管理故意歪曲了一些会计数据(如净收益),从而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公允性和可比性,这会误导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并损害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严重的话会干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值得一提的是,03年5月以“盈余管理”为主题的中国会计研讨会在北大光管学院召开,这标志着“盈余管理”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过度盈余管理

22、行为,财政部于2006年初颁布了新会计准则,目的除了和国际接轨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愈演愈烈的势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应该是每一个利益相关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除了颁布新会计准则外,面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相关监管者应当如何识别,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治,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这项工作做得充分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净化资本市场环境。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盈余管理的含义,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识别,基本上大同小异,其

23、中的区别在于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时间远远晚于国外,因此成果也不如国外学者明显,但是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政策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学者有关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一般是关于ST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ST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比如,蒋义宏、魏刚(1998)通过对上市公司ROE的研究,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ROE值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上市公司对盈亏临界点进行操纵,目的是为了达到配股资格线或避免被特别处理和被“摘牌”。蒋义宏(1999)、陆建桥(1999)针对上市公司是否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避免被摘牌做了实证研究。蒋义宏得出的结论是出于盈亏临界点的公司确实存

24、在盈余操纵行为。陆建桥通过模型研究得出结论,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有明显调增收益行为,在亏损的第一年有调减收益行为,在扭亏为盈年度有调增收益行为。蒋义宏(2002)对亏损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亏损公司为了避免ST及终止上市的结果在亏损前一年度利用经常性应计项目作出调高收益的会计处理,而没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在首次亏损年度会利用经常性应计项目和非经常性损益做出调减收益的会计处理;在扭亏和摘帽年度会利用经常性应计项目和非经常性应计项目做出调增收益的会计处理。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围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为六部分进行研究,基本内容如下:

25、第一章:引言。本章介绍本文的立题依据,同时对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本文所作的主要研究以及说明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盈余管理基本理论。本章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界定,分别从国内外学者角度加以诠释,然后说明国内和国外不同学者对于盈余管理定义的区别在什么地方,然后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分析和说明,也是分国际和国内环境角度分别加以说明。接着对盈余管理识别方法加以分析和说明。最后分析说明了在写这篇论文时对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关系的看法。 第三章:新会计准则颁布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本章对新会计准则出台的目的进行了大体介绍,新会计准则出台目的之一是为了抑制上市公司越来

26、越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本章主要从定性角度分析新会计准则颁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和局限。接下来说明近年来由于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监管部门增加监管力度等一系列原因,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手段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细致,上市公司这些新的盈余管理手段集中表现在什么地方,本章将进行一下系统的说明,然后通过案例进行介绍。 第四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本章主要通过分析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数据来研究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否得到了有效地抑制。利用我国学者陆建桥模型进行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利用计算出来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计量盈余管理。样本选自沪市A股制造业333家上市公司

27、,最后对制造业进行行业分类分别讨论新会计准则出台对各个行业各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几点建议。本章主要结合上述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来说明对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管理目前还不到位,因此对如何更好的应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第六章:结论及研究局限。本章主要对所研究问题作出总结,接着指出研究具有的局限性。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定义,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识别的研究,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表现在什么地方,新会计准则在抑制盈余管理过程中自身的局限又是什么。接着分析目

28、前上市公司出现的新的盈余管理手段,通过案例进行说明。然后对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是否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过上市公司数据加以检验。抽取了沪市A股的333家工业上市公司,通过陆建桥模型进行分析,根据目前通用的方法,以计算出来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判断盈余管理大小的手段,然后在对沪市A股制造业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盈余管理有没有改进进行总体判断后再对制造业进行分行业分别判断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这些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有没有收敛。第四节 研究主要创新 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研究角度创新,主要在实证研究方面体现,目前中国学者针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最多的是针对ST公司进行的,由于新会计

29、准则在2006年颁布,那么针对新会计准则进行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否起到了抑制作用,结合中国国情,采用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了陆建桥模型,以判断财政部出台的新会计准则的目的是否达到。 第二,研究内容创新,主要在规范研究方面体现,目前中国学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局限在关联方交易、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变更等等,但是由于这些方法经常存在,因此监管者也格外注意,目前上市公司将盈余管理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因此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通过研究将这些新出现的盈余管理方式进行汇总,并通过案例形式说明。 第二章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

30、 第一节 盈余管理含义什么是盈余管理,研究角度不同给出的答案不同,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国外对盈余管理含义研究 在国外,由于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大量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WilliamKScott (威廉姆斯托克)美国会计学家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KathehneSchipper(雪普)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在这一定义下,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不仅

31、仅是会计政策的选择。目前来说,这两个定义使用最为广泛,几乎在涉及盈余管理研究的任何一篇著作中都可以看到这两个定义,同时也最为权威,对这两个定义进行纵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在纵向,KathehneSchipper(雪普)认为,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一环节。在横向,KathehneSchipper(雪普)认为,盈余管理形式可以采取多种,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二、国内对盈余管理含义研究 在国内,同样很多学者、专家对盈余管理含义进行了研究。 孙铮、王跃堂(199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利润的合法行为。” 宁亚平(2000)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

32、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 孟玲霞(2006)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或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漏洞、空白,加工会计信息,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总结国内外对盈余管理含义的界定可谓大同小异。 第二节 盈余管理动机一、国外对盈余管理动机研究Schipper(雪普1989) 美国会计学者“操纵盈余是为了获得某些私人利益而对报表进行粉饰”。 Healy and Wahlen(希利和瓦伦1999)指出管理者不是根据实际的经营业绩而编制会计报表,而是利

33、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表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目的是为了误导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 Eriekson and Wang(1998)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上市公司股票初始发行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对应计项目调整的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这说明进行盈余管理是以发行股票为目的。这一研究的结论同Rangan(1998)和Teoh(1998)都发现在增发股票时都会有盈余管理现象但是投资者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Dechow (迪周1991)关于高级管理人员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迪周认为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方法会导致经理人员仅关注短期的业绩表现。研究认为,总经理在任期最

34、后一年里明显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DeAngelo(迪安哥德 1994)关于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或业绩下滑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迪安哥德研究的是那些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的会计选择问题。一般认为,那些陷入财务危机的公司会做出改变会计方法、会计估计或应计项目以调增盈余的会计选择。但是研究的结果发现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并没有试图粉饰公司业绩。 Dechow and Sloan and Sweeney(迪周、索罗安和威尼斯1994)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原因和结果的研究。研究认为,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是试图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外部融资和逃避负债契约的限制。 Chen(2000) and Haw(2003)指出,那些R

35、OE在10%11%之间的公司有更高的非应计项目或非营业收入相比其他公司。这说明一些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是为了满足证监会所提出的一些刚性要求。如同Schipper(1989)把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得到监管者的优待作为一个特殊案例。她指出,在这领域的管理者一般认为监管者的能力和控制盈余管理的操作成本都是有限的。 纵观国外有关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的文献,不难看出研究结果都表明盈余管理的存在都是事出有因的,其中基于股票发行和配股目的动机最为明显,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 二、国内对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1、资本市场动机 基于我国国情产生的,有些学者说道,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是应付证券监管机构监管政策的。

36、 (1)上市动机 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其中一项条件是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因此刘佳(2006)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很多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达到圈钱目的。 (2)配股动机 中国证监会自1993年起先后5次颁布了有关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规定,几乎每一次都能引起上市公司的“热烈”回应。这5次分别为: 1993年1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暂行规定,上市公司向股东配股,须连续两年盈利(配股条件之一)。 1994年9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执行规范上市配股的通知规定配股的条件改为“公司

37、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公司净资产税后利润率三年内平均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于10%(配股条件之一)。” 1996年10月24日,在关于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中,又将“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在10%以上”改为“最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均在10%以上。” 1999年3月24日,将配股条件改为“净资产税后利润率前三年每年大于6%,但三年平均在10%以上。” 2001年3月15日,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中,将配股条件改为“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2002年7月24日,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规定“最近三

38、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 孙铮、王跃堂(1999)在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一文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上市公司确实存在操纵盈余的倾向,尤其表现在配股方面。 陆建宇(1999)在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通过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检验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中国证监会1996年1月与1999年3月出台的配股政策的反应,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ROE随着证监会配股要求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 (3)避免特别处理或摘牌动机 陆

39、建桥(1999)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为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存在明显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应计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的存在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4)发行新股动机 林舒和魏明海(2000)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财务包装现 象,证实了我国A股发行公司IPO前存在的盈余管理现象。 2、报酬和奖励动机 张向和(2003)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分析中认为,公司管理人员报酬往往与公司的业绩相关,管理人员当然希望自己的报酬越高越好,这就给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必要性,由于所有

40、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报表数字来了解情况,这就给了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3、税收动机 孟玲霞(2006)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一文中指出,上市公司为了节约现金支出,会通过盈余管理进行避税。 第三节 盈余管理识别 一、国外对盈余管理识别研究 国外现状研究 在美国,研究者通常利用异常应计项目来计量盈余管理。如果报出的报表异常应计项目比较多,说明上市公司很可能对盈余进行了管理,如: Healy and Wahlen (1999)中国以前关于上市公司的研究证明,ROE在10%11%的公司相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有更多的异常应计项目,异常应计项目也可以是盈余管理的

41、一种计量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 Herrmann(2003)指出在异常应计项目估计上出现了较大的测量误差;Schipper(1989)指出是由于监管者能力有限而观察不出。 在国外,这一课题已经取得了大量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在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等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二、国内对盈余管理识别研究 通过地方政府援助的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如: 刘长青(2006)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一文中指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地方政府援助的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由于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政企未完全分离,为了抑制本地区资金外流,

42、而且把其他地区资金吸引到本地区,地方政府愿意帮助上市公司达到证监会规定的最低标准,使上市公司赢得资格和配股、增发权。而帮助的手段主要有税率优惠、税收返还、财政补贴、财政补贴等方式。 通过滥用会计政策估计或变更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常用方法,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张国为(2004)在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动因分析研究表明,高报盈余的会计差错有着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李琴、李文耀(2006)在论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防范对策一文中指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延长折旧年限,降低折旧率,改变折旧方法,从而调节会计利润;利息资本化,使利息支出继续资本化,从而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 通过关联交易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主要方式,相关研究文献也是不胜枚举张向和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研究得出结论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关联购销、托管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资金占用等。第四节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关系 有关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关系,不同学者观点不同,如: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教授的观点为:“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有着严格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