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7217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学号:A08090766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Studies学生姓名:张美慧指导教师:杨明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所学专业:会计学研究方向:会计学东 北 农 业 大 学中国哈尔滨2013 年 5 月摘要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被称为“市场参与者的游戏,它已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1720年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英国南海公司事件以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就一直没消失过,近年来影响比较大的利润操纵案件有美国的安然公司事件,近有国内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事件。由此可见,上市公

2、司盈余管理已经成为阻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其动因和手段、研究其防范和治理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和特征入手,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在从会计学、公司治理结构、政策因素等角度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原因的基础上,结合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借助于相关案例,剖析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及各种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必然对上市公司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新旧准则的对比,从抑制关联方操纵、压缩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等方面阐述了新准则对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虽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很难做到根除,但依

3、然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有效措施而将其危害性限制在最小范围。为此,从加快监管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加大外部审计力度诸方面对治理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防范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参考,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能有所启发和帮助。关键词:盈余管理 控制性股东 股权集中度 利益转移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Studies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which is called a game of market participators,has a long history in

4、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research of modern accounting theoryThe South Sea Event,the first case of the financial frauds in listed company, occurred in 1720From then on. the earnings managements done by listed companies have been not found faded awayEspecially in

5、 recent years,profit manipulations with the bigger damage have taken place,including overseas cases,namely Enron。and the domestic cases,such as Guangxia,Lantian and so on. So we can find that Earnings management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hinder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6、 of the stock marketIt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motives and mea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study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i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expel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basic theories of e

7、arnings management are expounded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motives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to manage earnings from the respects of accounting,corporate governance,policy factories,key means for managing earnings through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various accounting methods and so on are dissected b

8、y combining with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some related casesPromulgation of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will have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listed companiesBy comparing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with the previous one,the paper explains positive roles that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will

9、play in controlling listed companies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respects of preventing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reducing the space for selecting accounting estimates and accounting policies,etc. Therefore, detailed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respects of reforming supervision rules,perfecting corporate

10、governance,improving quality of accounting standards,strengthening extremely auditing and so on are studied,hoping that they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and be helpful in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i

11、n our country.Key words: arnings managemen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benefits transfer 目录摘要IAbstractII1 前言1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2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32 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32.1 盈余管理的定义与性质辨析32.2 盈余管理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4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所存在问题63.1 上市公司编写虚假财务信息63.2 股东与管理者存在利益冲突63.3 盈余管理中存在虚构交易63.4 存在关联交易不规范74

12、 盈余管理存在问题动因分析74.1 资本市场的动因74.2 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因84.3 政治动因84.4 避税动因85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85.1 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85.2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85.3 逐步完善会计制度体系95.4 完善现行上市公司相关规定96 结论9参考文献10致谢111 前言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鉴于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密切联系,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研究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通过有关模型估计出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上市公司配股动机引起的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来检验各模型

13、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盈余管理研究为投资者提高决策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在诸多的会计信息中,会计盈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是保证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前提。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解释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动机和盈余管理手段,这可以使投资者加深对盈余管理的认识,使他们能够“看穿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出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

14、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给予必要的监管。许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直接针对监管部门的某些政策的。因此,监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了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监管政策更具有针对性。通过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在不同监管政策下的盈余管理行为规律,以及投资者对这些盈余管理行为的反应,这些证据都可以成为监管部门制定监管政策的依据。会计准则给予公司管理当局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以便他们能够选择最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处理,但这也为他们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机会。对于准则制定者来说,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当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自

15、由选择空间时,如何确定自由选择空间的大小,从而最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完全禁止管理当局的自由选择对投资者而言并不是最优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增加的同时,其相关性和及时性会大大降低:而给予管理当局过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又会使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降低,盈余管理的行为增加,也会使报表审计者的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提高。因此,这就需要研究者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使准则制定者了解以下问题:诸如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普遍程度与发生频率、盈余管理所使用的特定项目和会计方法、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等。例如:通过检验管理当局是否利用特定的应计利润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研究者能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依据

16、,以确定会计准则在哪些方面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以及在哪些方面还有改进的余地。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出发,在分析了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了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深入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规范盈余管理的重大突破及不利影响,并在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这一大的背景下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形成的动因,从而针对这些成因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建议,尤其在完善会计准则这一建议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从制度上关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Healy(1985)在奖金计划对会计选择的影响指出:相对于具有可比经营业绩但未设置奖金上限的

17、公司,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在达到上限的情况下更可能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采用递延收益的会计方法。Sweeney(1994)在债务契约违背和管理层相应的会计决策一文中提供了基于债务契约目的的盈余管理的频率以及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的证据。Benish(1999)贝JJ在其论文透视盈余管理中进一步提供了在股票交易中盈余管理和内部人交易联系起来的证据。他发现,高管人员在公司收益被市场高估的期间更可能卖掉其持有的公司股票或行使其股票期权。因此,高管人员的股票是以一个被夸大的价格成交,他们在股票上涨或下跌时提前买入或卖出股票。涂黄和姚(Teoh Wong and Rao,1998)对公司股票初始发行的折旧估计和计提的

18、坏账准备进行了考察,发现样本公司在初始发行的年份和随后几年中更可能采用导致收入增加的折旧政策和坏账准备计提比率。Wells(2001)提出注册会计师在分析企业财务报告时,应当关注以下趋势:存货上升幅度超过销售收入;存货周转率下降;运输费用(销售费用)/存货比率下降;主营业务毛利率上升,这些都可能预示企业管理当局虚增利润。Herrmann(2003)在日本公司通过出售资产进行盈余管理一文中研究了日本上市公司通过出售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他对1993年至1997年日本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发现,资产出售利润与管理当局预测误差之间呈负相关。当营业利润低于(高于)管理当局的预测时,公司会增

19、an(减少)固定资产和有价证券的销售利润。可见,管理当局运用出售资产这种盈余管理手段达到减少预测误差的目的。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在国内,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十分丰富。但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而没有过多的研究盈余管理的概念。张祥建(2005)对配股前后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上市公司配股前后盈余管理的时间序列分布,并发现配股前盈余管理与配股后业绩负相关。杨旭东、莫小鹏(2006)研究发现配股政策对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每一次配股政策的变化均会引起盈余管理现象随之发生变化。张昕(2008)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会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来实现当年扭

20、亏为盈或者调低利润,为下一年扭亏做好准备。陆建桥(2007)在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一文中选取了1997至2007年沪市的22家亏损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这些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是否采取了盈余管理行为,以避免出现连续亏损3年的情况,进行了经验验证。孙铮、王跃堂(2009)在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分析中,以及陈小悦、肖星、过晓燕(2010)在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中的研究都发现,在配股生命线(净资产收益率为10)的右侧,上市公司具有非常集中的趋势,因而说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的要求,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第三种是高价发行动机:洪剑峭和陈朝晖(2002)在其文章中国股市IPO效

21、应实证研究中的研究表明,我国A股公司在IPO前存在盈余管理,并且盈余管理对募股前后公司报告收益表现了巨大的影响。对于盈余管理的手段,相对于国外股票市场而言,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方法也有所不同。根据证券时报和联合证券公司的共同完成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排在前三位的盈余管理方法依次是:关联交易、巧用会计政策、地方政府支持。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提出本研究目的与意义,叙述了国内研究的文献。第二部分在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概念、产生的基本前提下,研究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第三部分提出盈余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第四部分,剖析了上市公司

22、进行盈余管理产生的成因。最后,针对目前上市公司存在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及建议,以减少盈余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2 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2.1 盈余管理的定义与性质辨析 数字在抽象意义上说仅仅是数字,但是依赖于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却是生存利益。会计数字有经济影响,即会计报告能影响企业政府和贷款者的真实决策行为,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2.1.1 国外关于盈余管理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下述几种表述美国会计学家Sweeney(2004)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这种盈余管理的定义实际上是基于一种会计信息的“信息观”

23、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为5。美国另外两位会计学教授Healy和JamesMWahlen(2006)盈余管理做了如下定义:“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绩效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结果”6。2.1.2 国内盈余管理的定义朱红军(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7。魏明海(2006)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或影响那些

24、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8。2.1.3 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的关系盈余操纵是指一些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违法地操纵收益。那么,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是什么关系,国外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对盈余管理所涵盖的范围也有不同的理解。Davidson、Stickney and Weil、Scott等人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范围内进行的,是会计法律和法规所允许的。而盈余操纵是非法行为,因此,若从Davidson、Stickney and Weil、Scott所下的定义来看,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盈余管理是合法的,

25、盈余操纵是违法的,前者在公认会计准则范围内对盈余进行管理,后者在公认会计准则范围外对盈余进行修饰9。Healy and Wahlen对盈余管理所下的定义中更明确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利用对所报告的财务数据的判断和构造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对财务数据进行判断是在公认会计准则范围内,由于应计制的存在,许多时候需要使用判断,但为了改变财务报告,人为地构造交易是违法的,这属于盈余操纵10。Healy and Wahlen对盈余管理所下的定义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括盈余操纵。2.1.4 本文所界定的盈余管理的定义及性质从国外和国内的盈余管理的定义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基本规

26、律:盈余管理主体是企业或者是企业管理当局,除我国学者陈建岐和秦荣生在各自的概念中将主体模糊的定义为企业外,其余均明确指出盈余管理的主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者;盈余管理的课题毫无疑问指的是反映企业盈余的信息。我认为要分析上市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需要联系上市公司中存在的特殊股权特征进行研究。基于上述的分析,我认为盈余管理定义可以表述如下:盈余管理指公司控制性股东或管理当局为了获得自身效用最大化,所采取的旨在误导其他相关利益者理解公司会计报告数字的行为。盈余管理的性质更倾向于Healy and Whalen下的定义中所引伸出的盈余管理的范畴,认为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隐瞒公司真实的经营业绩,从而误导有关利

27、益方,或是想影响依赖于所报告的会计数据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消极性。盈余管理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括了盈余操纵,在上海市市场中研究,有时往往两者是等同的,本文取盈余管理这个大概念。2.2 盈余管理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盈余管理的相关利益主体指的是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后对公司内部和外部能够产生利益影响的有关主体。与上文中所提及的盈余管理的主体既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2.2.1 股东和股权结构安排企业的股东一定属于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利益主体,要确定其是否为盈余管理的主体则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以后确定。股东有现有股东和潜在股东之分。股权结构一般包含两层含义即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其中,

28、股权集中度反映不同股份比例在总股中分配的状态。股权构成指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多少。指的就是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和社会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多少。上海市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而股权结构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有股比重较大,第一大股东往往占绝对控股地位,流通股比重较小。作为股东的一极,流通股的比例较小,由于监督成本较大,而所得收益过中小流通股对于公司内部的信息不能拥有优势,其实质处于完全弱势的一方面,这部分股东不具备成为实施盈余管理行为主体的条件,相反,更多的时采取“用脚投票”的机制来降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前提也必须是他们能够拥有识别盈余管理行为的机制。2

29、.2.2 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管理当局指的是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基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处于代理人一级的经营者是公司的重要利益相关人,因为代理人的契约中关于代理人的报酬更多的是公司业绩的状况而定的,即盈余是反映公司业绩的经典指标,对这一指标朝着管理者有利的方向进行是大多数管理者所想。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发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中,参与者就是企业管理当局。2.2.3 债权人作为资产负债表中权益类中一个重要角色的债权人,他们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资金属于稀缺性资源,债权人对其投入公司的资金需要确保其本金安全和利息的及时偿付。如果上市公司能够及时、客观、准确地反映其有关的会计信息,那

30、么,债权人有可能会及时发现债务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能够及时地改变借款政策,减少不能收回本息的潜在风险;若上市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有可能暂时缓和了矛盾的焦点,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债权人未来期间不能获偿的风险。所以,债权人往往会成为盈余管理行为下的利益受损方。 2.2.4 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盈余管理行为所涉及的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供应商和顾客等。供应商和顾客虽然属于企业的外部主体,但是,由于两者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重大的意义,所以,也有必要分析一下他们是否会受到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利害关系人理论认为公司除了要满足股东和债权人的外显要求之外,不应忽略其他利

31、害关系人的内隐要求。 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所存在问题3.1 上市公司编写虚假财务信息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管理者为了避免报告损失或者盈利水平减少,进行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而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再如上市公司准备配股的时候。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

32、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司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3.2 股东与管理者存在利益冲突在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结构下, 经理人会通过各种途径做出有利于个人利益的行为, 而盈余管理则是经理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 企业管理人员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用来反映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人员往往希望通过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对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敏感数据进行人为处理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进而提高自己的薪酬,这就是著名的“报酬计划假说”。大股东对账面会计盈余的干预实际上就是利用会计应计制的特征而指示财务工作者

33、将盈余向有利于大股东的利益的方向进行调整的过程。在大股东绝对控制的公司中,存在着董事长由大股东直接派出和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情况,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往往也实际上处于大股东的控制之下,结果导致财务信息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大股东的利益为导向,无法实现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目标。在现代社会,现有及潜在的小股东与债权人主要是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行为,因此,大股东要实现其目标,就必然需要失真的会计信息。大股东要达到利益转移的目的,也不是凭空想就可以实现的,为此大股东要设法尽力隐藏,利用假象欺骗现有和潜在的小股东和债权人。3.3 盈余管理中存在虚构交易虚构交易或虚增资产。如在年

34、度末虚构未发生的销售、退货交易,利用资产评估虚增资产等,利用资产重组,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企业为了“美化”当期的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一次性冲销就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损失和费用在本期予以确认,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如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余管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的能力失去信任,

35、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3.4 存在关联交易不规范无形资产的使用和买卖中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委托关联方进行风险投资;上述大量的非正当关联交易中所涉及的关联方以控制性股东居多,这样,对于上市公司与债权人、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对关联交易这一复杂的现象,法律对它的规范离不开公司法、证券法及其他专门规范的配合实施,而我国原公司法与证券法未能对关联企业及其关联交易做出必要而充分的规范,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规定主要来自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和证券交易所,前两个部门发布的规制规则是行政法规,而证券交易

36、所发布的是行业规范,这些规则的效力都低于法律规范,因此,其规制效果并不理想,在现实中出现过上市公司违反了证监会的部门规章是否必然导致关联交易的无效的争议,而现有法律不能提供充分的解释依据。由于监管不力必然导致违反监管的收益往往大于违反成本,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控制性股东,其必然会选择有利的关联交易方式来实现利益转移,盈余管理也必然大行其道起来。4 盈余管理存在问题动因分析4.1 资本市场的动因在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被广泛应用来进行股票估价,为了提高股票价格,拥有稳定增长的每股盈利,企业管理者通常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为了获得上市、配股、增资扩股及发行债券资格,避免 ST、PT 等,企业也会有强烈

37、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例如,根据我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这样企业为取得上市资格, 往往就会通过盈余管理对粉饰财务报表。 又如,在我国,“壳”资源非常稀缺,配股资格对上市公司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我国的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再融资需求,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有最低条件的规定。 大量的研究和实证表明,为达到再融资的标准,上市公司会实施盈余管理。4.2 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因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

38、标的情况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4.3 政治动因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上市公司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上市公司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增当期的报告盈余。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蒙骗上级主管部门而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往往是调增利润,以避免企业及其管理者受到政策限制和行政处罚。4.4 避税动因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是十分明显的。通过盈余管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

39、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往税率低的子公司转移利润,从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5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5.1 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务监督起着很大作用。公司在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后,有利于遏止层对财务报告进行盈余操纵,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但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审计委员会制度还未完全发挥作用,还需要完善.对于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一要增加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的比例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二要明确审计委员会的权利和责

40、任。5.2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上市公司自身需要加快企业内部制度环境建设, 尤其是建立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保证。 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控机制,进行相应的全面预算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及内部审计控制。 5.3 逐步完善会计制度体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新的会计实务问题不断出现, 需要会计制度规范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新会计准则在理论体系、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协调等方面有待完善,因此,我们应立足国情,根据实际需要对会计准则等相关会计制度及时加以补充和修订,

41、 努力构建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压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5.4 完善现行上市公司相关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从制度上逐步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 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保持股票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 应当继续改革与完善新股发行制度、退市制度及 ST 制度,同时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上市及配股考核指标体系, 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的操纵。 最后,适当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应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和控股股东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6 结论盈余管理大量的存在于上市公司中,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盈余管理,并

42、采取措施限制在上市公司中愈演愈烈的利益转移。为此必须对盈余管理的本质以及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发现上市公司中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它们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管理当局个人的利益,都存在将应计会计项目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等,但是,在盈余管理的动机方式和手段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国外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为了不违反一系列相应的契约,国内盈余管理主要的动机在于满足配股资格要求,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在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上不同,盈余管理存在的内在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应计会计制和公司内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盈余管理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影响盈余

43、管理的因素可以分为五大类:股权结构因素、公司经营状况因素、资产负债比率因素、公司面临监管政策因素、激励因素和约束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公司内外治理机制的约束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分析结果表明,激励因素起的作用大于约束因素起的作用。因此,在权衡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之后,管理当局倾向于选择实施盈余管理以最大化。通过研究发现与没有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相比,有盈余管理行为的上市公司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本文在上述研究的结果上提出以下限制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监管政策、完善会计准则等,本文的研究只是涉及盈余管

44、理研究领域的一小部分内容限于本人水平有限,在很多方面都只是浅尝辄止,希望有仁之士提出宝贵意见。参考文献1. 陆建桥.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7(2).2. 孙铮. 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分析.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3).3. 朱红军. 试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类型. 上海会计,2008(4).4. 魏明海.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会计研究,2010(1).5. 顾力军. 经营者会计操纵及其矫正.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10).6. 徐洁勤. 融资公司. 中小企业融资新模,2009(3.).7. 吴铭. 集合发债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

45、模式. 中国证券报,2008(6).8. 蓝裕平. 企业融资战略. 经济出版社版2007.9. 刘百宁. 上市企业融资实务与技巧.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0. 程小可. 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魏明海. 盈利管理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2. 张彤. 盈余管理及会计准则对其产生的影响.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3. 刘峰. 中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14. 袁娟. 融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工会财会出版社,2008.15. 吴大军. 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再度审视. 东北财经

46、大学出版社,2008.16. Healy.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Macmillan,London,2009(1).17. Scapens,R.W. Management Accounting. 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2008(5).18. Healy,P.M.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5).19. V Thakor. C

47、omment on Trester,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2007.20. Martin Christopher. Anderson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9.致谢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弹指间四年的本科生涯几近尾声,回首象牙塔的生活,万般感慨!在此期间,我得到了许多关心与帮助。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张杨明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提纲的编写,到初稿、修稿和定稿,杨老师一直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

48、,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杨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知识和为人师表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钦佩不已。在此,我要诚挚地向他表示深深的谢意!我还要感谢学校里为我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感谢他们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门窗,引导我去思考、去学习、去追求。同时感谢四年来和我一起学习生活的寝室姐妹以及同窗好友,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我受益匪浅,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谢。最后,衷心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在背后默默的支持和鼓励,才能使我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东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专业】班级【09?】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1.选题结合实际,应具有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符合专业方向;2.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