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有效内控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有效内控机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银行系统论文: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有效内控机制【本文摘要】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尽快建立起规范、科学且运转良好的内部控制,这不仅是日益加强的金融监管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尽快建立起规范、科学且运转良好的内部控制,这不仅是日益加强的金融监管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免疫系统或免疫力偏低的生命体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而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生命体”的免疫系统。因此,欲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这一特殊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就必须在大力拓展各项业务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推进其自身免疫系统内部控制建设,以保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一、当前
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目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5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未真正建立内控企业文化;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基层机构违规操作突出化;稽核检查乏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市场化运行的实践中,与建立规范化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高标准相比,内部控制建设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加以改进。主要表现在: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董事会与经营班子、法人代表与经营负责人合二为一,不符合公司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要求,这实际上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制约机制的失效;有的董(理)事长与行长(主任)职责不清,
3、权责不明,造成董(理)事长直接经营,行长(主任)没有相应的经营权力,或者行长(主任)权力过大,缺少董事会约束;有的股东大会及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2、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到位,违规经营时有发生。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认为做了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把握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有偏差,把加强内控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不切实际地求得资产规模的扩张,造成违规违章现象发生,以致资产质量低下。3、
4、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不够。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尚处于软约束阶段,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分责管理还执行不严格,缺乏具体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交易风险管理监控的手段,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也极不完善。4、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控制不力,基层机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负责人长期没有交流和轮换,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经营风险加大。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往往是任务、指标布置的较多,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手段检查不够,对
5、执行金融方针政策的检查较少。5、稽核机制不建全,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稽核部门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不能起到查错防漏、纠正违规、强化管理、控制风险的作用。有的内部稽核体制不顺,本身没有处理问题权,有的问题得不到真实反映,使一些问题被积压下来,而且对一些有章不循、建章操作的行为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二、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方法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效内部控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现在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内部控制的“四无”,即无时不控、无处不控、无事不控、无人不控,就要从思想上转变,要做到“一二三四
6、五”。一是要培育一种在全行(社)上下得到沟通、讲究诚信、勤勉尽责、排斥利益冲突的控制文化。二是要实现二个转变:(1) 以动态的内部控制替代静态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2) 以线面式的检查监督代替点式的内部控制。三是要确立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构筑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确立追求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遵循法律规章这三大控制目标,构筑前台监控、中台监督和后台评价的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体系。四是要建设好前台监督、事中内部控制、内部稽核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四支内部控制监督队伍。基层网点前台监督人员配备不充分,可将事后复核监督关口前移到一线进行事前预防性控制;事中内部控制应
7、实行集约化管理,整合会计、清算、储蓄、信用卡、信贷、科技等各项监督检查职能,进行检查性控制和指导性控制;内部稽核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独立的评价,起到纠正性控制作用;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决策机构,发挥战略性控制作用。五是要建立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分析评价框架,学会运用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文化、风险确认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职责分离、信息交流和沟通以及监督活动和纠正缺陷这五大要素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2、构建“以人为本”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在现代公司制下,以保护资产和查错防弊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明显不能满足需要。这种内控职
8、责不仅仅包括财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还将促进单位贯彻其经营方针及提高经营效率纳入其中,这是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构建思路是:明确各控制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以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控制活动为手段、信息与沟通为载体,监督与控制为保证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风险评价”为依据,建立健全内控评价管理。a.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办法围绕控制和减少各类风险,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制度办法,实现“有制可依”。制度办法首先要遵循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二是遵循“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既要具有完整性和有机结合性,又要以“有效控制”为原则,通过对
9、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有效监测分析、有效控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三是遵循电子技术的程序化和科学化原则,将内控资料规范存储和积累,便于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b.严格执行制度办法,建立有效的动态内控机制。一个有效的内控制度执行包括内控环境、内控风险识别、内控活动的有效性、内控信息的交流反馈。一是内控环境包括: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各级管理层的内控意识是否牢固树立;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内控管理层和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二是内控风险识别包括:内控管理的总体目
10、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各级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包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每项经营和管理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的及时反馈包括: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内控系统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
11、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部控制系统当中每位员工和每个内控管理部门所负有的内控管理信息的交流职责、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交流时间是否真正明确;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c.对内控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一个完整有效的内控机制应包括:一是是否建立和设置了适时跟踪评价反馈内控情况的渠道和工作程序以及组织保障措施;二是内控体系中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内控制约关系是否建立和运转有效;三是内控制度的缺陷是否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四是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品种的创新,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是
12、否得到了及时的调整、修正和完善。以“人本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氛围。具体表现在内部环境的控制,包括领导班子与组织机构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卫及法规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既要重视正式的制度性约束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的倡导性约束的作用。从内控管理降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的角度看,好的非正式倡导性约束有助于人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自觉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制度对其的强制性。从而节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运行中处理磨擦的费用和正式约束制度成本的支出,避免出现再好的正式约束制度由于没有非正式倡导性约束的配合导致“好看不中用”尴尬局面。(3)以“高效信息沟通”
13、为依托,通过电子化信息交流渠道的安全运转,保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控体系有效运作。通过建立风险报告制度保证风险管理的信息沟通,保证决策层能够通过内控评价和风险报告,对内控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对风险监测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做出有分析依据的判断决策;执行层在责任划分和权限内履行风险内控管理职责监督检查层通过对决策管理层和执行层工作的事后再监督与检查,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处罚。与商业银行相比我们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内控建设起点较低,发展较慢,但我们不能自抛自弃,因为三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我们,这既是我们肩负的使命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要一直勇往前往,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要走好走直这条路,就必须有良好的内控机制来保证。这个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内控管理有标准、部门设置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的全面有效内控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