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摭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508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摭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摭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摭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摭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摭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摭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摭谈白记营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解读文本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主问题设计可以深入解读文本的精髓,把握教学的实质,从而避免语文课堂碎片化倾向,大面积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关键词:主问题;文本;创新点;精髓;梯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概念的提出者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1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主问题的提出,是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提问过多、过细、过碎、过浅的现状做出的一种有益尝试,是提高语文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笔者认为,要保证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对主问题的设计必须做

2、到以下四个方面一、主问题的设计要直指文本的精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教师要反复研读文本,把握脉络,切准重难点文本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师本、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支点。确定正确的教学内容,或者说,确定文本的重难点,是主问题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王荣生教授说过这样的话:“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是集团性、长时期地、大面积地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合适。”2“什么叫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提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

3、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3正确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这必然要求教师深入文本,反复研读、提炼,准确地把握脉络,切准重难点,深入进去又能跳出来,站在文本的高度去巧妙地设置主问题。(二)教师要从文本的重难点中找出创新点重难点是文本的重心与关键所在。对于文本而言,这是破解秘密的钥匙。把握了重难点,就等于找到了攀登文本的阶梯。既然称之为重难点,掌握起来就有一点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反复权衡,从重难点中找出若干个关键点,然后再从这些关键点入手,找出一个最重要的创新点,以这个创新点为抓手,设置巧妙的主问题。如果用一个三角形打比方的话,三角形的外部就是文本,底端的两个点代

4、表重难点,然后沿着这条线顺推至顶端,汇聚点便是创新点。学生解读文本时,则是一个反推的过程,学生从主问题出发,经过解读,找到创新点,继续解读,便把握了重难点,再通过对重难点的把握,来深入文本,从而达到多元解读的目的。(三)主问题的设计要对文本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主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归根到底是直指文本本身的。因为主问题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所以它与文本的关系就是经脉与血肉的关系。经脉扎根于血肉,是血肉的支撑与骨架;血肉靠经脉的支撑,焕发美丽的光泽。文本为主问题提供丰富的养料,主问题为解读文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用提线的木偶打比方的话,线就是主问题,木偶就是文本,学生

5、通过对线的操纵,也就是对主问题的解读,让木偶活灵活现,即让文本焕发出勃勃生机。因而,主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对文本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二、主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的梯度,人面桃花相映红(一)主问题间呈并列式关系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提出二到四个主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也有利于课堂的有序进行。这几个主问题之间可呈多种关系,其中并列式关系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并列式关系,既有利于课堂流程间的平稳过渡,又有利于学生认知上的自然跳跃,是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最益发挥的方式。因为它注重齐头并进,有助于多层次解读文本,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使课堂呈现厚重之感。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围绕“看”我设

6、置了三个主问题:(1)你从黛玉的“眼”里看到了什么?(2)你从众人的“眼”看出黛玉是什么样子的?(3)学完全文,你的“眼”又看出了什么?(二)主问题间呈递进式关系递进式关系,要求教师就一个主问题展开深入思考,使其在内涵上不断升华,最终衔生出几个递进的主问题。这几个主问题之间是环环相扣的,离开任何一环,都无法支撑起递进的层次关系。因而,第一个主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关乎着第二个主问题的诞生,第二个主问题必须做好呈上启下的工作,它从第一个主问题中生发而来,又比第一个主问题更进一步,同时,它还要留下无限的衔生空间,便于第三个主问题的产生。递进式关系就像掀起的浪花,一浪高过一浪。这种方式有利于课常气氛

7、的酝酿,也利于课堂高潮的叠起。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必须达到入乎内出乎外超人一等的水准,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也必须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水平。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是这样设置主问题的:(1)祥林嫂的肉体是如何走向死亡的?(2)祥林嫂的精神是如何走向死亡的?(3)害死祥林嫂的幕后真凶是谁?(三)主问题间呈相反式关系相反式关系重在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他们敢于质疑,敢于辩驳,敢于生成。相反式的主问题只需两个,但这两个主问题之间一定形成激烈的碰撞关系,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冲击,激发他们去思考,去研读,去辩解,去分析。在学生的热情参与中,使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所谓理不辩不明,只有让学生

8、敢于去辩,敢于去争,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研读文本的热情。相反式关系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一种方式,但设计起来难度也不小,要求教师必须抓准文本的关键点,理清学生的兴奋点,在这两者之间找准结合点,才能成功设计出高水平的主问题。比如在教授项脊轩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对比的主问题:作者在文中明确提出“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作者“喜”在哪些方面?“悲”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相反的情感?(四)主问题间呈总分式关系总分式关系类似文章的结构,先提出总的构思,然后分层论述。又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为了论证这个中心论点,就会提出几个分论点来进行论证。具体到主问题而言,就是先提出一个

9、总括全文的主问题,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或者结构派出来几个分问题来分层次解决这个主问题。因为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或者难度,学生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必须通过一些学生思考后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一个过渡,然后便能找到解决这个主问题的途径。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总括全文的主问题一定是全文的纲,全文的神,对解读文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由这个主问题派生出来的分问题,不能过多,不能过杂,三个为宜,要从各个侧面来解读主问题。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我设计的主问题是“老画家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这个主问题可分派生出三个分问题:(1)在苏艾,琼珊的眼中,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在一般画家眼中,贝尔曼是一个什

10、么样的人?(3)在你的眼中,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主问题的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主问题的设计要充分研究学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文本,研究学情,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能力要有充分的认识,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避免设计过难过易两种极端。过易,容易让学生抛弃文本丧失兴趣;过难,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丧失信心。教师必须站在学情的高度,将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转化为适宜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深入文本,“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4。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进行一个必要的过渡,课前设置一个预习学案。此学

11、案的目的是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先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这种独立的解读中为主问题的设计提供丰富的内涵。教师在综合学生的预习学案后,找出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点,再结合教学内容找准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确定有研讨价值的主问题。这样一来,主问题的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思维特征,也符合了认知规律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在情理之中。(二)主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调动情绪,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主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情境的设置,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入情、入理、入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角色,深入文本。主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悬念的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这种探

12、索欲望的支配下,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对文本的解读才能精彩迭现。主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情感的共鸣,巧妙的主问题能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思考的热情,要让文本在学生情感的共鸣中走向诗意的生成。主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引导的得当,当学生思维出现断层,语言出现卡壳时,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导,从而把问题的解决不断地推向高潮。四、主问题的设计要调控教学的流程,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调控教学的流程,使之舒缓有度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人为地被弱化了,究其原因,是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相悖。教师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当,不仅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够调控教

13、学的流程,使之如行云流水般舒缓有度。主问题的设计要统盘考虑教学流程的问题,既要规避出现偏离与冷场的现象,也要避免出现揪住一个问题不放争论不休,而忽及整体的现象。如果出现此类的问题,教师的巧妙引导,不仅能保征主问题的有序推进,还能保证整个流程中平淡处自然衔接,精彩处合理过渡。(二)教师要预防教学过程的旁逸斜出,多元解读要始终围绕主问题展开设计主问题,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教学内容的完成。但解决问题是一个曲径通幽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定向的过程。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常常会出现偏离主问题的现象。我们在设置主问题时,要预设这种可能出现的偏差,并想好相应的对策,。一旦出现这种偏离的问题,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根

14、据学生的回答,结合先前的预设,进行巧妙地引导,使之回归主问题。我们既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能对学生架空文本的分析置之不理。凡是围绕文本,言之有理,言之成文者,我们给予充分的肯定;凡是脱离文本,刻意求新,随意发挥者,我们要敢于否定。当然,否定的方式要以不打击学生的解读热情为前提。任何脱离文本的回答都是经不住推敲的,都是偏离文本核心价值的,都是不提倡的。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多元解读要围绕文本展开,围绕主问题展开。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是教师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在把握文本精髓的基础上,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并且在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并随学习的深入而不断生成的课堂学习的主线问题或者主干问题。参考文献:1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5期。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页。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97页。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第8页。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