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247143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3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X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庁?号业务活动或事项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有效1.未按照公司法1.未明确股东会、董事1.未规定董事会、监事1.按照公司法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要求设置股东会、董会、监事会、经理层职责会、经理层任职人员的经理层;事会、监事会会、经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产生程序;2.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设理层;则和工作程序;2.机构设置未及时与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均明确;2.内部机构设置权2.内部机构设置僵化,不业务发展相适应;3.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有规范的程序;计职交叉重叠,权利义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3.部分不相容岗位未4.公司内部机

2、构的设置与公司经营业务相适应;务不对称。3.授权审批结构不明晰。分离,未制定相应的补5.有明确业务授权审批权限指引;偿控制措施。6.内部机构的设置遵循了不相容岗位分离、职责权限淸晰的原则。1. 股东会、董事会、1.股东会、董事会、监事1.董事会、监事会、经1.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相监事会形同虚设,未会未按议事规则、工作程理层成员产生程序不互制衡;(1)组织架构起到相互制衡的作序开展工作;符合公司制度的规定;2.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产生程序遵守公司法的用;2.董事会、监事会、经理2.内部机构运行不顺规定和公司制度规定;2.内部机构的实际层成员不具备履行职务畅。3.董事会、监

3、事会、经理层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运行与15计不符,导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素素质均能胜任该岗位工作;运致业务风险未得到质;4.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根据公司经营业务的变动及行有效控制。3.不相容岗位未进行相时调整;互分离,且未分离的岗位5.不相容岗位均相互分离,未分离的岗位均有补偿没有补偿控制措施。控制措施;6.各岗位均制定了岗位职责,岗位人员对工作权限、工作程序均了解,并按岗位职责开展工作。7.关键岗位实施了定期轮岗;8.授权审批权限指引均得到严格执行。(2) 发展战略(3) 人力资源1. 未设置战略委员1.战略委员会或战略规会或战略规划机构划机构议事规则不明确;对战略进行管理;2.战略管理人员缺

4、乏保2. 从事战略管理的密意识。人员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设验。计1.没有明确战略目1.战略目标在实现过程标;中出现重大偏离;2.在制定战略时未2.战略目标实现过程未对企业面临的内外能控制好重大风险;严重运部环境进行客观的影响战略目标的效果。分析和科学预测,进行行盲目决策。L未制定人力资源总1.没有明确的人力资源体规划或与公司发招聘流程;设展不适应;2.关键管理人员管理政计 2.缺乏核心人员的策不具有可行性。管理政策。1.发展战略目标分解1.设置战略委员会或专门的战略规划机构负责战略不合理;管理工作;2.未根据环境的变化2.战略委员会或战略管理机构有明确的议事规则或对战略目标进行修正;职

5、责;3. 对战略目标的实施3.战略委员会或战略管理机构对会议召开、表决方未制定跟踪管理制度。式、提案审论、会议记录、保密要求均有明确的规定。4. 对从事战略管理的人员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5. 战略管理方案经董事会、股东会的批准后,将目标分解到各执行部门实施;6. 战略委员会或战略规划机构在战略目标实现进程中,跟踪战略目标的实现进度、及效果,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修正。1.战略管理人员制定战略目标时进行了充分的调1.战略目标的分解部研、论证、科学分析,对战略实现进程中可能遇到分不合理,影响战略目的各种风险进行了充分预估,并提供了风险应对措标进度和总体效果;施。2.未将分解的发展战2.制定

6、的战略目标符合公司现阶段发展需要;略目标传递到内部管3.战略目标己恰当的分解;理各层级和全体员工:4.战略管理委员会或战略管理机构对战略目标实现3.未对战略目标实现进程全程监控,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响应;过程进行有效跟踪监5.战略管理委员会或战略管理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对控。战略实现进程进行了评估,对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了解决方案。1.绩效考核体系不具1.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且与公司业务发展相适有可操作性;应;2.未制定培训制度。2.有明确的人力资源招聘制度、培训规划;3.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4.针对核心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5.有明确的人力资源退出机制

7、;4(3) 人力资源(4) 社会责任1.没有制定年度计1.人力资源开发不能及划或年度计划不具时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有可操作性;要;运2.未与员工签订劳2.存在拖欠员工工资的动合同;情况。行3.没有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1. 未制定安全生产1.未制定员工关系维护管理制度;制度。2. 未制定品质管理制度;设 3.未制定“三废”治计理制度;4. 未按法律要求履行纳税义务。1. “三废”治理措1.未及时履行纳税业务;施执行不力,导致2.漠视员工关系,员工关“三废”排放超标;系未正确维护。2. 安全生产管理流于形式,导致重大事运故发生;行 3.产品质量控制、检验制度未执行,不合格产品流向社会或流向产业链下游

8、。1. 绩效考核体系未得到真正的执行;2. 招聘流程未得到严格遵守;3. 员工培训未开展。1. 安全生产管理操作规范存在缺陷;2. 品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3. 不关心社会公益事业。1. 节约措施执行力不强,导致浪费。1. 制定人力资源需求年度计划,与公司发展相适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执行性;2. 对各部门的人力需求能及时响应并给予满足;3. 人力资源招聘流程得到严格执行;4. 与所有人员均签订劳动合同;5. 按时支付员工的劳动报酬;6.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为所有员工购买社会保险;7. 人员年度培训计划,保质完成;8. 人力资源退出机制得到严格执行。1. 安全生产管理、品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己建立

9、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品质管理体系?,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祥尽、完备;3. 制定资源节约计划,打造节约型企业;3. 制定“三废”治理制度;4. 具有员工关系维护机构;5. 员工关系解决机制合理;6. 己编制与客户、供应商、股东、相邻单位、行政管理机构的协调指南;7. 依法履行纳税义务。1.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执行有力,能有效降低生产事故发生的风险;2. 品质管理机构运行商效,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得到严格执行;3. 节约措施得到有效执行,资源得到有效利用;3. “三废”治理持续有效,将“三废”排放控制合理的范围之内;4. 员工关系得到正常维护;5. 与客户、供应商、股东、相邻单位、

10、行政管理机构关系和谐统一;6. 按时履行纳税义务。6(5) 企业文化(6) 研宄与开发1. 未设置企业文化建设机构;设计2.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及经营理念脱离社会价值体系。1.企业文化建设机构运转停滞;2.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运行1. 未建立研究与开发立项审批制度;2. 未建立研发成果设计保护、转化制度;企业无形资产流失。1. 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及经营理念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1. 企业文化推广制度、评估制度流于形式;2. 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及经营理念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1. 未建立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影响研发项目开发进程;2. 未建立关键研发人员激励约束制度,可能导致企业研发成果流失。1.

11、 企业文化推广制度不具备可操作性;2. 企业文化评估制度不具备可操作性。1. 企业文化推广制度未有效执行;2. 企业文化评估制度未定期执行。1. 设置企业文化建设机构;2. 己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精祌、核心价值观轻君=理今,3. 制定企业k化推广制度;4. 已建立企业文化评估制度。1. 企业文化建设机构运转高效;2. 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及经营理念经实践锤炼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并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3. 企业文化推广定期执行,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4. 企业文化得到员工、股东、客户、供应商等普遍认同;5. 企业文化深入公司员工并形成了执行力;6. 企业文化评估制度定期开展。1. 建立研

12、究与开发立项审批制度,审批权限分配合理;2. 建立有效的研发项目管理制度;3. 建立关键研发人员管理制度;4. 建立研发成果验收制度;5. 建立研发成果保护制度;6. 建立研发成果转化开发制度。71.研宄与开发立项1.研宄与开发立项审批审批制度、项S管理制度未有效执行,导致立制度、关键研发人员项与公司发展不相符;管理制度、研发成果2.研发成果转化幵发制验收制度、研发成果度执行不力,导致研发成保护制度、研发成果果未及时形成公司的技转化开发制度流于术竞争力。运形式,未得到执行,行未形成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核心竞争力。1.未建立供应商幵1.制度设计未将议价与发、评审、物料采购采购合同签订职责分离;(7

13、)采购业务设计划、议价、验收、退2.制度设计未将供应商货制度。开发与供应商评审职责计分离。1. 研发项目管理制度、1.研究与开发立项审批制度严格执行,所己立项研研发项目成果转化制发项目均经过恰当评估后审批,与公司发展需要相度未得到有效执行,导适应;致项目开发进程缓慢。2.研发项S管理制度执行良好,能对己立项的研发项目开发过程合理控制;3.研发成果验收制度执行有效,能对研发成果及研发过程作出全面、有效评估;4.研发成果保护制度有效执行能防止研宄成果流失的风险;5.研发成果转化开发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研发成果能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竞争力;6.关键研宄人员激励约束机制能有效的管理研发人员,研发人员劳动合

14、同中关于研发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程序、离职后竟业条款、违约条款均严格执行。1.建立供应商档案管理制度;2.建立供应商开发、评审制度;3.建立物料采购计划制度;4.建立议价制度;5.建立采购物料验收制度;6.建立供应商货款结算管理制度;7.建立退货制度。8I.供应商开发、评1.物控计划失效,导致呆审、物料采购计划、滞料大量产生,造成公司议价、验收、退货制损失;度未得到严格执行,2.实际执行采购制度时导致所购物料不能未严格遵守不相容职责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相分离原则;需要或质次价高。3.验收标准未严格执行,导致不合格物料流入生产环节。运行1.未建立生产现场1.未建立生产效率评佔管理制度;制度;2.

15、未建立生产计划2.未建立产量预测制度;制度;3.未建立生产调度制度。3.未建立生产计划(8)生产管理设变更管理制度;计4.未建立生产数据统计分析制度。1.采购人员不及时收1.供应商档案管理制度执行有效,纸质档案整理规集市场信息,导致公司范、易于查找,所反映供应商信息真实、完整;所购物资价格偏尚。2.供应商开发、评审制度执行有效,开发与评审职责分离,能对供应商作出合理评估,供应商所供材料品种、材料质量、交货期、付款条件均符合公司利益;3.制定的采购计划在满足公司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能合理控制库存;4.采取多种形式的议价方式(招标、联合谈判、询比价、动态竞价)在保证物料质量符合公司需求的前提下将物

16、料价格降到较低;5.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准确把握合同条款,各方对合同权利义务均有充分的理解,降低合同风险;6.对所购材料及时组织验收,合理保证经验收的采购物料、劳务符合公司标准,对验收不合产品,及时与供应商沟通,协商作退货或作特釆处理;7.采购人员协助财务人员对供应商付款进行合理安排;8.采购人员与供应商有效沟通,将公司对所购物料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供应商,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和维护公司形象。1.建立车间布置规划制度;2.建立生产能力综合评估制度;3.建立生产设备管理制度;4.建立生产人员需求评估制度;5.建立产量预测制度;6.建立生产进度控制制度;7.建立生产调度制度;8.建立生产现场管

17、理制度;9.建立生产计划变更控制制度;10.建立生产效率评估制度;11.建立生产外包业务管理制度;12.建立生产数据统计分析制度。1. 车间布置不合理,1.生产能力估算偏差较存在安全隐患;大,造成产能浪费或产能2. 生产现场管理混利用不平衡;舌 L,效率低丨、_,2.生产统计数据不准确,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分析偏差较大;3.生产计划变更未3.生产计划频繁变动;进行审批;4.外包业务管理失控,导4.生产数据统计分致公司损失。析系统失效。运行1.未建立客户开发1.销售报价制度不完善;制度。提供的产品价格失真;2.未建立客户信用2.客户开发与信用评价评级管理制度。职责未分离;(9)销售业务设3.销售结

18、算与现金货款计收取未进行职责分离。1. 生产设备保养不及1.车间布置位置合理,满足工艺生产和设备维修及时,设备利用效率低;生产安全的要求;2.生产数据传递梁道2.定期对生产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准确掌握生产不畅。能力;3.设备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设备调试、维修及时,设备利用率尚;4.对生产车间各工序人员变动及时统计分析,人力调度满足生产需求;5.根据市场变化对生产进行了长、中、短期预测,并谢亍了规划;6.对生产进行调节,最大限度地利用产能;7.生产现场管理规范、秩序竟然,作业顺畅,安全、高效生产;8.对生产计划的变更己严格审批;9.持续开展生产效率评估、改善工作;10.外包业务供应商选择、外包合同

19、签订、外包业务管理、劳务费结算均有专人负贵,外包业务符合公司利益;11.生产数据统计分析及时,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可控,能为生产经营提供有效信息支撑。1.建立客户档案管理制度;2.建立客户开发制度;3.建立客户信用评级制度;4.建立销售报价管理制度;5.建立客户订单评估制度;6.建立发货跟踪制度;7.建立货款回收管理制度;8.建立销售退回管理制度;9.建立售后服务制度。101.米制定年度销售方案;2.客户开发与信用评级职责未分离;3.销售人员向客户收取现金货款;4.销售折扣与折让审批不适当。运行1.未制定仓库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10)资产管理设制度。计1. 对客户订单未进行会

20、1.客户档案管理混乱,1.客户档案规范,档案记载信息准确、完整;商,导致交货期经常变未能准确反映客户真2.制定年度销售方案,与公司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动;实信息;相适应;2.售后服务不能满足客2.未及时与客户进行3.及时对销售情况进行分析,适当调整销售计划,户需要,影响公司形象;应收货款核对,影响收与公司生产能力、市场变化相适应;3.销售合同权责不清。款周期。3.新客户开发与对客户信用评级职责相分离;4.向客户报送的产品单价为最近更新的单价;5.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对合同条款均准确理解;对各自的权利义务均充分理解;6.接到客户订单后,与生产部门或仓库对该订单进行了会商,确定向客户交货曰期;7.销

21、售人员及时跟踪订单执行情况;8.销售人员及时与客户核对货物销售发货数量并协助财务人员向客户幵具销售发票;9.销售人员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向客户催收货款;10.销售折扣与折让经过适当审批;11.销售人员不得,与收受货物现金;12.售后服务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能提升公司形象。1.仓库管理制度、固定资1.物料控制制度存在1.健立了仓库管理制度;产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缺陷,不能保证正常生2.建立存货验收制度;理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产需要或形成呆滞料。3.建立物料控制制度;陷;未能有效防止舞弊,4.建立委外生产材料管控制度;保护资产安全。5.建立低值易耗品领用核销制度;6.健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7.立无形资产管

22、理制度;8.货、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制度。111.仓库管理混乱,账1.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1.存货盘点不及时;1.存货验收制度执行严格,所有存货进库前均经过实不符;够,导致生产效率低下;2.仓库出入库未及时品质检验;2.物料大量积压,形2.存货出入库管理不善,登记入账;2.仓库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对账实差异及时清查;成呆滞料,造成损形成存货减值;3.物料计划没有与生3.仓库防火、防潮、防盗、防虫害、防质变设施运失;3.专利权未续期。产形成良好匹配,导致转正常;3.固定资产请购前物料积压,占用大量资4.定期与委外供应商对账,保证发出的委外生产物未进行评估,导致闲金;料真实存在;置严重;4.固定资产维护

23、不及5.制定的物料计划与生产相匹配,在满足生产的前4.无形资产管理不时,影响固定资产使用提下,尽量减少物料的库存。善,导致技术秘密泄效率;6.固定资产的请购均进行了评估,不苻在闲置固定运露;5.低值易耗品管理粗资产;行5.专利技术权属不放;7.对固定资产进行了定期盘点制度,对盘点差异进清。6.未及时对仓库防火、行了及时清査;防潮、防盗设施进行检8.设备管理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提升固查、维护。定资产使用的效率;9.低值易耗品预算管理执行预算管理;10.对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均签订了竞业协议,防止无形资产流失;11.及时对无形资产申请了专利;12.土地使用权均获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

24、的土地使用权证书;13.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报废均经过严格审批。1.未建立投融资评1.未建立对账制度;1.建立投融资评审制度;审制度;2.未建立票据领用审批2.建立投融资监督制度;2.未建立投融资监制度;3.投资方案执行报告制度;督制度;3.未建立投资方案执行4.建立资金盘点制度;(11)资金活动设2.未建立资金盘点报告制度。5.建立职责分离和授权审批制度;计制度;6.建立对账制度;3.未建立授权审批7.建立印鉴分离管理制度;制度;8.建立票据领用审批制度。4.未建立印鉴分离管理制度。121.投融资方案审批1.投融资方案执行情况1.未及时对收付款业人与执行人未分离;的监督不到位;务进行复核

25、。2.出纳与会计工作2.资金的收付审批制度职责分离;未严格执行;3. 投融资方案的审3.票据管理混乱,领用未批权限分配不合理;审批、注销未进行登记。4. 未对投融资方案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运行 5.印鉴未进行分离管理;6.未及时向适当的层级汇报投融资方案的执行情况。1. 会计核算系统1.会计核算系统不能及1.财务分析制度不完不能准确、完整记时提供公司生产经营信善,对生产经营的决策录生产经营信息;息;支持程度削弱。2.岗位职责未分离;2.对财务信息的传递未3.会计政策、会计估设计制度进行控制;(12)财务报告没计未完全遵守相关3.未设计会计档案的移计法规、会计准则的规交、借阅管理制度。定。

26、1. 融资方案对融资规模、融资时间、融资成本等进行了详尽分析,符合公司发展需要;2. 融资方案经股东会、董事会审批;3. 投资方案对投资标的、投资时间、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研宄分析,己拟定风险应对措施;4. 投资方案经股东会、董事会审批;5. 投资方案执行人与投融资方案审批人相分离;6. 投融资方案的执行情况及时向适当的对象进行了汇报;7. 监督部门对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9. 资金的收付均进行统筹计划,提高资金使用的效宇;8. 不定期对资金进行盘点,定期获取银行对账单,定期向资产托管单位函证;9. 资金的收付均经过适当的审批;10. 资金支付业务需复核后才能支付;11. 出纳与会计工作职

27、责分离;12. 印鉴进行分离管理;13. 票据的领用、注销进行登记管理。1.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符合相关法规、会计准则的要求;2. 建立岗位职责说明书;3. 建立不相容职责分离制度和轮岗制度;4. 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能准确、完整、及时记录并传导公司生产经营信息;5. 建立合理的复核制度;6. 建立财务分析制度,为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支持;7. 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8. 建立财务信息的传递控制制度;9. 建立与供应商、客户货款定期核对制度;10. 建立会计档案保管、借阅、复印管理制度。131. 执行的会计政策、1.会计信息的加工深度会计估计与相关法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规

28、、会计准则相冲要;突;2.会计政策的变更未经2. 财务报告提供的审批,未进行追溯调整;信息不真实、不完3.会计估计的变更未经整;审批。运 3.财务信息的传递行未得到有效控制。1. 未实施全面预算1.预算管理机构设置不管理。合理,没有较强的推动力;(13)全面预算设2.预算审批不清晰:计3.预算指标体系不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1. 出具财务报告前,未1.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遵守相关法规和对货币资金、存货、固会计准则的规定;定资产进行了盘点、对2.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遵守一贯性原则,会计政策往来账进行了函证;对的变更经过适当的变更;收入、支出进行了确3.对财务各岗位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29、认;4.会计核算系统各岗位统一协调配合,有效运行,2. 会计核算系统未有能真实、完整、及时提供生产经营信息;效配合,高效运作,提5.会计记录均经复核;供的信息不及时;6.会计报表对外提供前进行详细复核;3.财务报表附注内容7.核算系统提供的信息,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不充整;8.出具财务报告前,对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4. 会计档案借阅、归还进行了盘点、对往来账进行了函证;对收入、支出未登记。进行了确认;9.财务信息的传递能得到有效控制;10.会计档案保存规范,销毁经过适当的审批;U.会计档案的借阅、归还均进行r登记。1.预算分析指标不健1.设置预算管理机构;全;2.建立预算编制制度;2.未

30、建立预算监督制3.建立预算审批制度;度。4.建立预算执行制度;5.建立预算执行内部信息反馈控制制度;6.建立预算执行监督制度;7.建立预算分析制度;8.建立预算考核制度。141.全面预算形同虚1.预算编制不全面;实,未严格按照预算2.预算控制指标体系不管理制度的要求开科学、不合理、执行难;展工作,未达到控制3.预算未经审批或审批的目标。权限分配不合理;4.未对预算执行进行跟踪分析。运行1.未建立合同分级1.未建立合同评审制度;管理制度。2.未建立合同专用章保管制度;(14)合同管理设3.未建立合同履行跟踪计制度;4.未建立合同保密制度;5.未建立合同纠纷处理制度。1. 预算编制不及时;2. 预

31、算调整不及时;3. 预算分析信息未及时反馈。1. 未建立合同统一归口管理制度;2. 未建立合同管理考核和责任追宄制度。1. 预算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各部门职、权、利相匹配;2. 预算编制全面,产、供、销、平台体系各环节内容均纳入预算;3. 预算编制依据合理、方法适当、程序规范、信息沟通畅通、所编制的预算目标明确、合理、可行;4. 预算控制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易于执行、考核、能有效协调各部门间工作;5. 预算编制及时,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6. 预算经审批,分解下达给各执行部门;7. 资金收付业务参照预算执行;8. 资金支付业务与预算进行比对核销,对不属于预算范围内资金支付业务进行

32、严格控制;9. 监督部门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行检查、跟踪;10. 预算执行信息及时吱馈,对预算执行信息进行了有效沟通;11. 预算分析科学、准确、及时;12. 预算分析信息及时反馈,形成有效;勾通;13. 预算调整依据充分、合理,调整程序规范;14. 预算考核评价公平、公正。1. 建立合同分级授权管理制度;2. 建立合同统一归口管理制度;3. 建立合同评审制度;4. 建立合同专用章保管制度;5. 建立合同履行跟踪制度;6. 建立合同保密制度;7. 建立合同纠纷处理制度;8. 建立合同管理考核和责任追宄制度。15(15) 内部信息传递1.合同签订前未对合同各方履行能力进行评佔、合同条款理解出

33、现偏差,造成合同履行的重大风险;2.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有效跟进。运行1.信息传递网络不畅通;2.未建立重要信息设保密制度。计1. 未对重大合同内容信息传递进行控制;2. 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纠纷未及时处理。1. 未建立信息保密制度;2. 未建立有效反舞弊机制。1. 合同档案管理混乱;1.公司严格按照分级管理制度要求管理合同;2.合同管理考核和责2.合同签订前己对合同进行了评审,对合同各方主任追宄未执行。体资格进了确认,对合同条款有准确的理解,对合同规定各方权利义务理解不存在重大误解,对合同各方合同履约能力进行了评估;3.签订的合同己进行登记管理,整理归档,保存完整;4.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有对应部门对合同履行进行跟踪,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内容的变更,均进行了充分评估;5.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纠纷,及时向相当的管理层级报告,并与各方沟通,拟定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有效防止公司损失;6.对合同履行进行评估,对合同履行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7.己按照合同管理考核和责任追宄制度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r追究;1.未建立挡案借阅审8重大合同在定立和履行中进行了信息传递管控。1.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网络体系;批制度。2.建立信息分类管理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