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版《学习心理辅导》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新版《学习心理辅导》笔记.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心理辅导第一篇学习心理辅导基本原理第一章学习心理辅导概论第一节学习与人的终身发展一、社会变革与终身教育1.终身教育思想是20世纪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法国学者保罗朗格郎于60年代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2.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基于现代人面临九种挑战:(1)社会变更革的加速;(2)人口的增长;(3)科学技术的发展;(4)政治的挑战;(5)信息;(6)闲暇;(7)生活模式和相互联系的危机;(8)身体;(9)意识形态的危机。3.朗格让指出终身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两条:“第一,确定能够帮助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第二,通过多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向每一个人提供在最高、最真
2、实程度上完成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工具。”4.朗格让认为终身教育的意义有:(1)终身教育可以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需要;(2)终身教育有利于个性的发展;(3)终身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二、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1.“学习型社会”一词最早由英文“Learning society”翻译而来。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是美国前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M.哈钦斯。2.终身学习的概念出现于1976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文组织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报告。3.终身教育的兴起到终身学习的提出,表明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既是为了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又是为了不断丰富人生的经验,提升人的境界,
3、从而使人日臻完善。三、人生发展的四大支柱1.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即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2.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个人能力的概念被置于首要地位。这种能力包括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等。3.学会共同生活是指: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会共同生活的途径: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4、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
4、等方面的发展。第二节 学习论的哲学基础对学习理论最具影响的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一、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主要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也较有影响。二、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源泉,思想渊源来自柏拉图,代表人物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集大成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第三节学习与学习心理辅导一、关于学习的界定1.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2.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有三个要点:第一,学习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
5、。第二,学习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产生于经验,而不是来自成熟。“经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体生活习得的累积。二是个体的生活,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学习。因经验而产生学习的情况,大致也有两类:一类指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一类未必有计划,可能只是在生活中的偶然情境中产生。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过程。二、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1.学习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辅导。2.学习辅导有积极
6、与消极之分。积极的学习辅导是对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进行训练与辅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消极的学习辅导是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障碍进行矫治。3.学习心理辅导的四大主题: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4.学习辅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其创造力。(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3)正确对待学业的成功与失败,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帮助学生解决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心理困惑。第二章学习理论主要流派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论行为主义的旗帜是由
7、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树立起来的,主要包括:经典条件学习和操作性条件学习。行为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否认传统心理学的对象意识,而代之以行为,归因为刺激反应的简化行为公式。一、经典条件学习1.经典条件学习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他进行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2.无条件刺激是指在未经学习的反应动作中,引起反应的因素。肉粉引发狗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应是指非经学习而来的行为,即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3.条件刺激指在学习过程中引起反应的刺激。狗学会听到铃声即分泌唾液。条件反应即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4.根据巴甫洛夫的实验,由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应的学习过程,称为经典条件学习。5.经典条件学习对于改
8、善人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作用。用系统脱敏法克服人的害怕、焦虑情绪十分有效。系统脱敏是典型的经典条件学习。6.经典条件学习属于最简单的刺激反应之间联结学习。联结学习是将两个本来没有关系的事件,联在一起,产生学习。在巴甫洛夫实验中有条件与无条件两种刺激,又有条件与无条件两种反应。在联结式学习中,个体学到的是两种联结:一是观察可见的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结;二是不易观察可见的联结,就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前一联结中,个体学到反应,是外显行为;后一联结中,个体产生的学习,还包括内在的心理历程。二、操作性条件学习1.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迷笼实验中得出,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从多种
9、反应中选择其一与特定刺激固定联结的历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2.尝试错误学习有三条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3.效果律:在学习过程中,某一反应之所以与某一刺激发生联结,是该反应(触及机关)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出笼得食)。这是尝试错误学习能否建立的基本原则。练习律: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加强。准备律: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个体本身准备状态而异;个体在准备反应的状态下,听其反应,则感满足,有过满足经验,以后遇到同样情境时,会使个体继续同样反应。4.斯金纳改进桑代克的实验设计,以白鼠和鸽子等动物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操作条件学习。5.操作条件学习较尝试错误学习有两点明显的改进:一是在实验设
10、计与观察记录上,特别设计的斯金纳箱,成为同类实验研究的典型工具。二是在解释个体学习行为建立与否的关键因素时,斯金纳采用强化原理。6.操作性条件学习的实验步骤:(1)先确定要个体学习的是何种反应。(2)决定要个体所学反应的基线。(3)选定符合个体需求的刺激物(增强物),作为其正确反应出现的奖励。(4)安排强化物出现的时间。(5)在连续多次练习中,如发现个体已学习到向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之后,即可暂时停止在正确反应后给予强化物。三、强化技术1.强化是操作条件学习的重要概念。因强化物的出现,增加了个体在同样情境下重复表现该反应的机率,表示强化物对个体的反应产生了加强作用,称为强化作用。因强化作用是由个
11、体反应后带来的效果所决定的,故又称后效强化。2.强化有两种类型: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呈现对个体有益的刺激,而增加合乎要求的反应的过程。负强化是指消除伤害性和讨厌的刺激,而增加预期反应的过程。负强化与惩罚不同,负强化是增强某个反应,而惩罚是抑制或消除某个反应。3、强化物依其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象征性强化物以及代币性强化物等。物质性强化物:包括一切能作为奖励之用,以增进行为动机的食品、饮料、玩具、文具、衣物、装饰物以及其他的日常用品等。社会性强化物:指一切属于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包括微笑、赞赏、点头、注视、拍手、轻拍肩背或者其他表示认可的行为。活动性强化物:凡
12、是儿童喜欢,而只有少数人能享有的特权与活动均属之。象征性强化物:指一切不具增强性质,但具有象征意义的强化物,如嘉奖、颁发奖状、登报表扬等。代币性强化物:指有形的物品,可在事后兑换物质的、活动的、社会的或象征的强化物。4.强化物的选择有两种方法:观察、调查。强化物的安排有两种方式:立即强化与延迟强化,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四、行为矫正1.行为矫正是系统地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以建立新的适应行为。2.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正强化法、负强化法、消退法、代币法。正强化法:即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个体满意的刺激(正强化)来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建立符合要求的行为。实施正强化的注意点:(1
13、)实施前,先制定计划,并告知被矫正的儿童和家长,以取得积极配合。(2)目标行为出现时,必须立即强化,不能拖延时间。(3)给学生强化物时,应当向其讲明被强化的那个具体行为,使之明确今后怎么做。(4)强化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奖励。(5)为了防止出现强化物饱厌的情况。每次强化,只给少量强化物。(6)当达到行为目标时,逐渐脱离正强化程序。可逐步消除可见的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继续维持这个行为。3.负强化法:指个体一旦出现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他减少或消除原有的厌恶刺激,以提高良好行为的出现率。4.消退法:即用漠视、不理睬等方法来减少和消除个体不良行为。消退法的注意点:与正强化结合,在消退不良行为的同时,对
14、良好行为进行正强化,消退效果明显;消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对某一不良行为可连续采用消退法。5.代币制:当个体的目标行为出现时,给予一种“标记”或代币,去换取种种优待,作为强化目标行为的强化物,以改进个体行为。代币制的注意点:代币应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东西,发放方便,不易被复制;拟定代币交换系统,明确指出何种行为可以获得一个或数个代币,多少代币可以换取相应的“优待的权力”与报酬;选择优待与报酬时,既要考虑强化的价值,又要考虑经济价值。五、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价值与局限局限在于:只能解释外显行为,不能解释学习历程的内在变化。只能解释简单的行为,不能解释复杂的行为。第二节信息加工学习论信息加工的
15、认知心理学,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所研究的认知过程,是指人们如何从环境中获得信息,加工、贮存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模型1.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即把人的认知过程,看成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谢尔指出:信息加工包括所有的认知活动:知觉、复述、思维、问题解决、记忆和想象等。2、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模型由四部分组成:感觉登记、记忆、控制和反应系统。3、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很短,约为2030秒,且容量有限,大约有7个组块。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把希望保持的信息,输入长时记忆。4、梅厄指出,记忆系统的信息加工主要有:注意、复述、编码、搜索。二、
16、信息储存信息储存主要是在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1.感觉记忆:是短暂地存储外部刺激的信息,直到它们被进一步加工匠容器。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一般能保持1秒钟,听感觉记忆可以保持24秒钟。2.工作记忆:又称短时记忆,是个体进行认知加工操作时的信息存储器。容量是有限的,只能保持七条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成年人一般是1020秒。3.长时记忆:是永久储存信息的容器。容量巨大,效果持久,几乎可以储存一生。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系统。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论得到,而程序性知识则要从学生的行为中推断。三、认知加工1.注意:信息加工的开始;知觉:给刺激赋予意义;复述:通过重复来保持信息;编码:
17、同长时记忆相联系。一般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有意义编码:组织化、精细化(方式:提供例子、形成类比、利用助记符号);信息提取。四、元认知又译为反省认知,是描述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监控的术语,最初由弗雷威尔提出。五、信息加工学习论的价值与局限价值:在教育上有如下启示:(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余地,结果会适得其反。(2)根据组块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组块,减少机械学习。(3)信息编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局限:(1)人机类比,以偏概全,不
18、免有些机械主义的色彩。(2)它侧重于研究认知过程,而难以解决人的情感、动机等问题。第三节建构主义学习论一、建构主义基本观点1.如何理解知识: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如何理解学习活动: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3.怎样看待学习者: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1.结构不良领域与随机通达教学:其有两个特点:一是
19、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相互作用;二是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之间,所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斯皮罗等人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并根据高级学习提出了“通达随机教学”。2.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3.情境性教学。4.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环节:预热、探索、独立探索三、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指导式发现、调查(包含以下步骤:确定一个问题;形成能够回答或解决问题的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从资料中得出结论;在结论的基础上得出推论。)、讨论(发展学生的沟通技能,包括: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容忍不同的观点;学习民主的过程。)、合作学习(有四个共同特征:用目标来指导学生的活动;强调社会互
20、动;学习者要依靠彼此才能达到目标;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负起一定的责任。)第二篇学习心理辅导专题研究第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动机与学习动机一、动机的含义动机的含义有两点:(1)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能为个体行动提供能量与方向;(2)动机是一种既观察不到也测量不到的内在过程,对其性质、强度,以及存在与否等状况的了解,只能从外部观察到的行为反应上,做出间接的推断。二、动机的特征动机对行为的影响有四个特征:起动性、方向性、强度、持久性。三、动机的相关概念1.需求与内驱力:广义讲,需求、内驱力和动机含义相同,都是表达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内在动力;狭义上讲,“内驱力”多用来表明原始性或生理性动机
21、,“需求”有时用来表示形成内驱力的原因,有时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动机。2.好奇:指促使个体对新奇事物观察、探索和了解的一种原始性内在冲动,是人类求知的最原始的内在动力。3.态度与兴趣: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致性和持久性的倾向。兴趣在心理学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体对某人或某事物所表现的选择时注意的内在心向。二是泛指动机。四、学习动机的含义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和维持这两个方面。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受
22、外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因个体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学习动机。第二节经典动机理论一、行为主义动机论把动机看作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用强化理论来说明动机的引起和作用。一般说来,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比较注意外在强化,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人本主义动机论1.又称为需要层次论,创立者为马斯洛,强调人类的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组成的。各种需求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故被称为需要层次论。人的需求按性质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求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马斯洛动机理论的中心思想。自我实现一词,是由精神医学
23、家戈尔德斯坦在机体论中提出。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本身是一种同一性的感受,在这样的时刻,人有一种返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欢乐情绪。自我实现作为人的本性的实现是天人合一,因此,自我实现者能更多地体验到高峰时刻的出现。四、成就动机论1.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比较系统地研究成就动机,成就需要是“在具有某种优胜标准的竞争中对成功的关注”。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因素或相反倾向组成,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倾向,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倾向。阿特金森假设追求成功的倾向(Ts)由三种因素决定: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Ms),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Ps),以及成功的激励值(Is)。公式:TsMsPsIs避免失败的倾向(Taf)
24、也由三种因素决定:避免失败的动机强度(Maf),失败的可能性(Pf)和避免失败的激励值(If)。公式:TafMafPf(If)由于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在活动中同时起作用,所以实际上的成功动机(Ta)等于两者之差:TaTsTaf。最佳方法是高希望成功倾向与低避免失败倾向的结合。2.成就动机论。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它常常以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操作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
25、供的(获得知识),因而是一种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因为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往往以自尊感、荣誉感、胜任感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它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父母、教师)和同伴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它表现为一种依附感。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成分,对学习活动的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第三节社会认知取向动机论社会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的动机是个体内部知、情、意、行密切联系的综合过程,认知是动机的一个重要成分。这里的认知,主要是指个体在动机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一、归因理论1.什么叫归
26、因: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韦纳说:“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主要激发因素,人类动机的主要源泉。”2.朴素行为分析:归因理论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朴素行为分析理论由此而得名。海德认为,人的行为结果是有效个人力量和有效环境力量的函数,其中有效个人力量包括能力和动力,可表述为:行为结果动力(努力)能力有效环境。能力与有效环境称为“能够”因素,动力称为“想做”因素,动力、能力和有效环境三者的知觉结合,影响行为结果。3.控制点: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环境之间相对关系的看法。认知取向动机论的一个中心观点就是:人们时常寻求支配他们日常行
27、为的控制源。罗特认为有两个倾向:一种称之为外部控制点,即人的行动受运气、机遇、命运和权威人士的摆布,自己无法控制;另一种称之为内部控制点,即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事在人为,只要自己努力、坚持,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外部控制观者,会将成功归于幸运,将失败归于任务过难等外在因素,个人对自己行为不愿承担责任;内部控制观者,会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于个人主观因素,个人对自己行为负责。4.成就归因。归因的原因因素:韦纳最初将学业成绩的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后还包括他人帮助、情绪状态、身体状况等。归因的原因维度:归因原因的维度是归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课题。韦纳提出三维归因
28、结构:即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性三方面。因素来源,这是按个体内部或外部环境因素划分归因难度的。罗特明确提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结构,他强调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控制作用,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属于内控因素,任务难度、运气、他人帮助等属于外控因素。稳定性,是指归因的原因因素随时间或情境是否变化。内部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努力是易变的。外部原因中,任务难度是固定的,运气是不稳定的。可控性,是指原因因素是否能由个人意志控制。努力、他人帮助是可控的,任务难度、运气、疲劳、心境等是不可控的。归因的后效:归因对人的直接影响是表现在期望变化和情感反应。期望变化,在成功前提下,稳定性原因将提高个体再次成功的期望,
29、并会继续努力;不稳定性原因会使人成功期望降低,不作努力。在失败前提下,稳定性原因会使人相信失败会重现,成功期望减弱,不作努力;不稳定性原因将增强成功期望,继续努力。情感反应,同样是成功,把成功归于运气,会使人惊讶;把成功归之于他人帮助,就会产生感激之情。把成功归于个体内部比归于外部环境,可以产生更高的自尊感和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比归因于运气欠佳,易产生低自尊甚至自卑感。二、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或简称目标理论)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种社会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1.两种动机模式。迪纳和德威克发现具有同等能力的儿童在失败情境或挑战性任务面前有两种不同的反应倾向。一种是自弃性倾向,一种是自主性倾
30、向。前者面对失败和困难,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对任务反感、厌倦、并有退避倾向;后者表现得更加自信,相信通过自己努力,运用自己的技能和策略可以解决问题。德威克认为两类儿童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并不是他们之间的能力有多大差异,主要是他们的动机模式不同。自主性儿童具有适应性动机模式,自弃性儿童则具有适应不良动机模式。起重要作用的是目标导向和内隐智能观。2.目标导向。自弃性儿童追寻的是一种操作目标。他们关心自身能力的评价基于自身能力的发展。自主性儿童寻求的是学习目标,这些儿童关心自身能力的发展基于自身能力的评价。目标导向不同的两类儿童在学习任务面前有迥然不同的反应:自弃性儿童把困难看作是对自身能力的一
31、种威胁,尽量回避困难以避免失败;自主性儿童则把困难看作是一种挑战性的学习机会,并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解决困难。3.目标对动机过程的影响。认知,不同目标结构的个体,在成功与失败情境中会建立不同的认知倾向。在失败情境下,操作目标者往往关注个人是否有能力,失败的结果很快引发自弃无助的归因。学习目标者,关注的却是怎样增长能力,扩展自主性,什么是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情感,操作目标下,失败的经历得到的却是低能力的评价和对自尊的威胁,产生消极的情感和情绪。学习目标下,失败的结果意味着需要更加努力,更加机智地对待学习任务,需要掌握更好的方法,积累经验。行为,操作目标者常常回避挑战性任务,学习目标者会寻求挑战性任
32、务。简而言之,操作目标集中在个人对能力的判断,在消极的认知和情感作用下形成消极的行为模式。学习目标集中提升能力,建立适应挑战,面对困难的高坚持性的积极行为模式。目标结构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损害也能提高学生的成就表现,包括归因模式、防御策略、焦虑情绪和内在动机。4.内隐智能观。两类儿童的目标定向不同与他们对“智能”的不同理解有关。一种理解称为“增长理论”,它认为智能是可以训练、可以变化和控制的,多数的自主性儿童持有这种看法。另一种理解称为“实体理论”,它认为智能是固定不变的,不可控制的,多数的自弃性儿童持有这种看法。两类儿童存在不同的自我概念系统,它与内隐智能观相对应。实体理论中的自我是作为固定的
33、特征被评价,增长理论中的自我是作为可训练的系统,通过个人努力得到发展。德威克的内隐智能观与杜拉的自我功效理论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是都强调个人内在信念对动机的作用;区别是从两个角度反映个体关于能力的信念,德威克的理论表述了个体能力可不可以改变,班杜拉的理论强调个体觉得自己有没有能力。这两条信念构成了儿童的深层学习动机。三、习得性无能理论1.习得性无能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德威克研究中的自弃性儿童,就具有习得性无能行为倾向。2.社交习得性无能研究社会拒绝情境下的习得性无能。习得性无能儿童认为社会归因或个人归因是固定不变的,采取退避行为。自主性儿童认为社会归因
34、是可以改变的,表现出社交自主的行为。3.学业习得性无能主要表现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觉得自己难以应付课堂学习任务;情感上心灰意懒、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高焦虑或其他消极情感;行为上逃避学习。其动机过程大致由两条途径发展:一是失败的信息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失败的信息通过归因的中介影响自我信念的确立,进而构成消极的自我概念。4.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能的方法:重视过程,不要太看重结果;对于失败情境要合理归因;强化自我评价,淡化他人评价。第四节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途径大致有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两种。外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创设各种外部条件(如获得奖赏、父母称
35、赞、老师表扬或取得好成绩等)激发学习动机。内部动机着眼于内部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激发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境刺激。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长。内部动机激发的方法有:归因训练、自信心训练和角色转换等。一、合理运用奖赏1.奖赏是外部动机激发的主要方法,但奖赏未必能提高学生学习动机。2.有效奖赏的几个原则:(1)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2)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3)应该建立一套明确的奖励办法;(4)奖励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5)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3.合理使用惩罚。惩罚是与奖励相
36、对的概念,是用不愉快的事件(或刺激)抑制或消除个体不适当行为的发生。惩罚的注意点:(1)惩罚应“就事论事”,避免翻“老账”,避免过多地涉及学生个人过去的经历。(2)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3)切忌体罚学生。(4)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惩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施加某种痛苦厌恶的刺激(如体罚、训斥),一种是取消某种喜爱的刺激(如取消娱乐活动等)。二、归因训练1.归因训练的理论依据是归因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是内部学习动机培养的重要方法。合理的归因可以提高自信与坚持性,错误的归因会增加自卑与自弃。2.人们在活动中出现错误的、不精确的反应,其原因归因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如果采用一系列干预、纠正
37、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情绪和行为,这便是归因训练的基本出发点。3.韦纳认为稳定性方面的原因(能力、任务难度)与未来成功有直接关联。4.归因训练的步骤:(1)选择对象;(2)干预实施;(3)效果测量。三、提高自我效能感1.自我效能是班拉杜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班拉杜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个人的认知和其他内部因素、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决定的。其中,人的思想和信念起着关键性作用。自我效能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宰,它在人们作出选择决定时,发挥了核心作用。2.自我效能的来源:成功的经验、替代性
38、经验、言语劝导、生理状态。3.自我效能辅导建议:(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2)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培养自信心;(3)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4)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5)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性任务。四、角色转换1.角色转换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或其他行为问题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发策略。运用角色转换策略可以改进学习困难学生的低动机、低期望。2.社会心理学家、角色理论的倡导者艾伦在作为教师的孩子一书中系统论述了“孩子教孩子”的理论依据,并总结了大量研究资料。第四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一、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所采用的有效的认知活动。二、学习策略
39、的形成过程:首先,学习者分析与达成目标有关的活动和情境、重要的个人特性和潜在的有效学习程序。其次,学习者制定策略或计划。再次,实施计划、监控目标过程,当未达到预期目标时调整方案。三、学习策略训练若干模式1.以元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策略训练模式。2.以PASS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策略训练模式。3.认知与监控策略训练模式。第二节认知加工策略认知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认知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制策略。一、复述策略1.复述策略是指在学习者的有意控制下,主动地以语言的方式,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先前学过的材料,以帮助记忆。2.依复述内容复杂程度不同,复述策略有:累积复述、部分复述、叫出名称
40、。3.复述策略运用可以通过逐字重复、划线和概括等形式进行。逐字重复的复述形式是将短时记忆的信息贮存至长时记忆的主要形式。划线是在需要复述的信息较多时而采用的一种有用的复述形式。概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口头的、书写的)将课文的主要意思表达出来。二、组织策略1.组织策略是对学习材料进行一定归类、组合,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一般来说,学习者首先能回忆的是有组织结构的信息,其次才是个别信息。2.组织策略经常用于较为复杂的材料,其中轮廓法与地图法是两种主要的组织技术。轮廓法是让学习者通过建立标题时增进理解。地图法是改进学习者课文结构意识的一种组织技术。它包括重要概念的确定和概念之间相互关
41、系的说明。3.地图法的步骤如下:(1)通过分类分析段落中不同句子的含义,将它们分解成:主要概念、例子、比较(对比)、相互关系和推断。(2)用最简单的框图将这个分类模式展开。(3)引导学生进行语句分类练习,并让学生陈述他们选择的理由。(4)让学生独立练习,以便在更复杂的材料中能运用这些基本技能。三、精制策略1.精制策略是指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人为联想等方法对学习材料精心加工,以增加理解与记忆。2、精制策略训练方法:首写字母连接;辅助词法;位置法;关键词法。对年幼儿童的关键词训练法,是向学习者同时提供关键词与图片,进行训练。第三节学习管理策略学习管理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具体方法
42、运用等,又称为外部学习方法。一、学习计划与时间管理1.制定学习计划的意义在于: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学而有序;磨练意志。2.学习计划大致包括四个项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时间安排。3.时间安排要全面、合理、高效。全面指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以及不同学科的学习时间搭配。合理指充分利用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高效指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把比较容易的放在稍后去做。二、预习与复习1.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属学习新知识的准备阶段。2.预习的具体内容大致有:(1)初步理解
43、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2)回忆、巩固有关的原有知识、概念;(3)找到新教材的重点和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用各种符号标在书上;(4)尝试做预习笔记。3.复习是学习新知识的巩固阶段,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系统连贯、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4.复习的分类:从时间上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从方式上可分为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做习题等。5.辅导学生复习要注意几点:复习须及时;复习须思考;复习须多样。6.徐崇文等提出了几种复习方法:尝试回忆复习法(过电影);倒回复习法;协同记忆复习法,尽量使用多种感官。三、听课与记笔记1.提高听课效率须做到:(1)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知识准备
44、、物质准备、心理准备。(2)多思多问。(3)有张有弛。2.做笔记对学习的影响表现在:(1)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性注意;(2)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结,采用重组方式笔记有助于一般语文能力的学生对学习材料建立内在联结;(3)对学习材料的外在联结,精致化做笔记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呈现的新材料与他们已经知道的知识发生联结。3.如何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1)记录教师讲课要点(包括重点、难点、疑点);(2)运用速记符号;(3)尝试用自己的话记录重要概念;(4)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第四节自我调控策略一、自我调控的含义1.自我调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机
45、与行为,以达到其目标的心理活动。2.行为主义的自我监控强调对外显反应的调节,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教育和自我强化。认知学派的自我监控强调对心理活动的调节,包括注意、记忆、使用学习策略、理解监控,甚至还包括自我功效感、学习的价值与信念等。3.一般自我调控策略有三个要素:(1)自定目标与计划;(2)自我监测、自我评价;(3)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二、齐默尔自我调节学习1.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1)自我评价与监督;(2)目标设置与策略谋划;(3)策略执行与监控;(4)策略结果的监控。2.自我调节策略训练的支持条件:示范、任务与策略分析、结果检查与策略改进。三、策略评估矩阵是将认知加
46、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策略性知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自我调控策略训练。策略性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四、出声思维法是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重要方法。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学科学习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什么叫问题解决1.什么叫问题?它包括三种成分: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2.安德森将问题解决定义为:任何受目标指引的认知性操作序列。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1)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是有明确目标的,
47、它总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2)操作序列:问题解决必须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步骤。(3)认知操作:问题解决活动必须进行认知操作。3.问题解决分为创造性问题解决和常规问题解决两种类型。要求发展新方法的问题解决称为创造性问题解决;使用现成方法的问题解决称为常规问题解决。4.问题解决一般分五步:第一步,确定问题,了解问题的情境(即各种条件);第二步,综合问题各种可能的状态;第三步,选择最佳问题解决方案;第四步,有效地监控问题解决的具体步骤;第五步,反馈与评价,根据解决问题的初步结果调整策略,以求达到目标。二、问题解决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将问题解决策略分为两类:算法和启发法。比较常见的启发
48、法:手段目的分析、反推法、简化计划法。手段目的分析是纽厄尔和西蒙提出的,其核心是选用算子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或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即解决问题。手段目的分析有两种分析方式:一种是把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另一种是寻找消除差别的算子。反推法: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倒退到起始状态,称之为反推法。简化计划法: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可以先抛开某些方面,而抓住主要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问题,然后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更复杂问题的解决,称为简化计划法。三、专家与新手的差异(1)专家比新手拥有的知识结构更有序,更丰富。(2)专家比新手在表征问题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