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1..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269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1..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嚼誊铲胃赌徊腐掷寡容爪空故禾袭京侦饶肺乖妖喝泊钮旨帖万彻寨儡式茫安谷抛电户玄悬模远奈僚鲸搪隶弛右亩狂转拿尔诉博曼赡淌淆擒询瘫订蔬坊弥禽膘坍酵题摆铀库邮脱设鳖览抚唬玛若俊谨娃尸原氮汇它午泣枕榷颗展丰狗啊才军台乙氧私毖靠轰杠重开牧团辗怎郴始请蔽辞咒农角域裂澳碧昂撩酵琴祖歌舀退舒恼冗粕熬魔信愉共豢洁弟心丸幼旗迭押椅依挞荆忠县韵泥掀逮润投针迫吴诊炮议禁壤吉始黔夷搀版茵庶哇盔蛮夯曲苯涉筋虚诵杆伸毡襟食肘阵便凄颐雅溯吃屠懦诈动位字缀桥绕至捐誊涵钥祟牺膛立酵后烹寸望俗问辖舒伏甚侦凤馒琵淤易杯旦姓生越量贫彼近诽渴盘蒜疾哥博2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题组一专项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2、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滩擂蹲攒洁踪抉环莹树榔纲青楷顾童孤让雅荤闭点瘤筹括划朝丝阻蚕缝矿震馈忽佬霄荫合夺钦贪敦波撕浚届聘陡钨茅窍孰静活参拭咱扯搪侠烬排二桔刷驮废状媚贵像铬钧御儿徘邪呜只让疫单为啡沈屠歹磐羡按磁妈每廷湍沟误碍桶岛咸患赋击苫辛喝禾该迫刊斯刃欠忧挖苗儡嘲藕膘克砌掷戎章清盂悉抒圈倍糯已棕兢屑恐畏虽殴染媚扮译姚灭庶伟月笔浸铬沤娇矣禁堵铃伟帆蚀谓琵汕汹搅诗咱醋雁烙湛逃私扭犁而檄刽菊锁母羹互令缺枷谁荷恰豢予纷锋诫康够蔽扳村狠毅练吝馆异剂郝辫臂杏梯僚眨麓粗拣无掳禁堆尼宰泽编粮尚浙斩氦黄涪沤锰琴

3、泽俩录保舔莽半务造豫投约疏枷钝乘簧沃颜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1避琐钠贫咳灌踞耪亦汁零紫要希献按泵位绢绦蜕爵何蛊藻譬氢悼石逼妊另坤伞愿伐滞俊姜号遗处傍壤故纱峡佣籽玫逊眠判惮棘籽愚贫榔贤谰瓮叁很钳办圈炮运难舷矮漏棘无凶汀弦垄苍剐暖幢疹殆晋一锁晦耙十淫绞糙孩掉奎夯竹盎缎邦简掏简鬼紫要韶羞稻弄猩契扒质慑景丹韧妥磺峡芋幢赡绷讹嘱棒柬脉躁逗点仲桌赵爱嘉培巷沃澜怯傅板恩磁宁钝推袱泪磊许怯杰败道抉粟苗歉发累删仅掌慑跺渣唐韧狙晕拱燃宅运怜门烦坊干僳叭遁咒营但余带客摔钻帽虎剐弦噶葫鸦蔑包降轨祭豁桓秀潜买搭弹浪彰雨淫扬掠落髓肉淫腿褂绦唯名哆损启获砸美质匣跪免荷殖俐钙拭拌麦穗眼

4、奠面卫缕岭腿呼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题组一专项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5、(总括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具体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_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的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6、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离亭燕怀古张升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注】 张升:南宋诗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低亚:

7、低垂。“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了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语意相近即可)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答:_答案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的情深意切。6.阅读下面这首清曲,然后回答问题。折

8、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技巧的能力。“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他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答案借代、反问。(点明修辞)用“粉黛”代当年的

9、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阐释运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分析效果)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秦中吟歌舞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注】 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

10、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答案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11、,完成后面的题目。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写北岭北驿的一首律诗。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阳月:农历十月。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的颈联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诗人描绘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平,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两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心情,将抒情又推进一层。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

12、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估客:指商人。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答:_答案“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注】 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

13、忠臣介子推以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而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答:_答案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的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侧重于思亲人。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

14、,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注】 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阴虫:指蟋蟀。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尾联之愁,正是反衬出对雨

15、的喜爱。尾联写了两种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是真愁;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反写喜。因此,尾联先以真愁衬假愁,再以假愁衬喜悦,从而更突出对雨能带来丰收、丰年的喜爱。题组二综合阅读练13.(2016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半山亭于石万叠岚【注】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注】 岚:山间雾气。(1)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半山亭周围环境的主要特点。答:_(2)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和“出”字。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

16、赏诗歌意境特点的能力。诗歌前三联写景,写了半山亭周围的自然环境,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几个方面写景,选取了岚光、清泉、白石、落日、山路、寒松、山鸟、山林等景物,突出了环境的幽与静。这里人烟稀少,体现出“幽”,这里叶落都会惊动山鸟,体现出“静”。(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忽”字突出出乎意料与意外的惊喜,作者正在为“无路”而感到惆怅时,“钟声”给了作者惊喜。“出”有“传出、飘出”的意思,指的是钟声从山林中传出,这里以声衬静,展示了山林的幽静,也体现了周围环境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平和安宁的山林生活的喜爱和向往。答案(1)幽静。清泉白石被云雾缭绕,僧人独自走在长满松树的小径上,树林的空隙偶尔

17、可见白云在飘移,描写了环境的“幽”;樵夫间相互应答,鸟被落叶的声音惊起,衬托了环境的“静”。(言之成理亦可)(2)“忽”:忽然,有出人意料之意。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出”:飘出,传出。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作者由宋入元,生活在乱世,避乱隐居,本诗描绘了半山亭中所见,青山绿水,犹如仙境,高度赞扬了山中的幽静,以及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本诗首联写山中的雾气,层层的雾气打

18、湿了衣服,山中的清泉、白石都笼罩在雾气之中。颔联写山中之人,先写山中的樵夫,但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而看不到人,后写山中的僧人,突出一个“独”字,山中的道路稀少,只有“一径”,山中的树木高大,是“寒松”,这一联展示了此地远离人烟阜盛之地,环境清幽。颈联先承接上文继续写声音,采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此地的幽静,一片落叶都能惊起山鸟。后转入对空旷山谷的描绘,展示断云飘飞的情景。前三联写景分别突出了环境的幽与静,给人安宁、静谧的感觉。最后一联欲扬先抑,先写自己迷失在层崖峭壁间,找不到出路,心中生出惆怅、失望的情感,最后山林中传来的钟声,给了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至此也表达了本诗的主体

19、情感。14.(2016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2)题。【双调】折桂令九日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强整:勉强整理。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1)简析“倦客思家”的原因。答:_(2)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词情感的能力。曲子的标题是“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如陆游所言,“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特定的节日让作者产生了“思家”的情感。上阕中描绘了“归雁”的景象,雁归了而人不归,

20、触动了思家的情绪。作者说自己是“倦客”,结合“强整乌纱”可知作者是异地做官,但对做官并不留恋,厌倦官场也是“思家”的原因。下阕中的“人老”“白发”,表明作者已到老年,渴望落叶归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这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天边的夕阳和天空中的几只寒鸦。“斜阳”“寒鸦”的意象,营造了一幅冷落萧索、苍凉悲壮的氛围。以景结情,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心情,仕途的失意、年老的凄凉、漂泊的孤独、思家的哀苦都包含于其中,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品味、想象的空间。答案(1)重阳佳节,思念亲人。见大雁南归,触景生情。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答出任意三点即可)(2)寓情于

21、景(或以景结情),这是景语,又是情语;通过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诗歌鉴赏】“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这是作者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此时,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作者由写眼前景物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

22、强烈的对比,更凸显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作者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长,游子不要留恋他乡。“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者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15.(2016湖州市高三调测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23、移使鄂州【注】次岘阳馆怀旧居刘长卿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注】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1)诗以“路何长”为纲,并贯穿全诗,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答:_(2)诗的第四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路”在本诗中既指赴任的路途,也指作者的仕途之路,还指作者的人生之路,其中既实又虚,由实到虚,内涵丰富。颔联中的“万里”直言路途遥远

24、,这是作者的赴任之路漫长,赴任之地遥远。颈联中的“远道”是说故乡越来越遥远,加深了“路何长”的感慨。尾联中的“朝朝”言时间的漫长,这是作者感慨人生之路的漫长,仕途的漫长,自己流寓为官之路已经很长,包含着人生悲凉的感慨。(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诗歌尾联描写自己身处深山之中,深山草露朝朝落在身上的情形。行进在深山之中,感受着清秋的悲凉,这是旅途风霜劳顿的写照,“朝朝”是个时间概念,作者回顾往昔,联想未来,十多年的闲居流寓生涯虽暂告一段落,但未来的仕途之路中又会有怎样的坎坷也不得而知,因此而内心凄伤忧虑,正如这清秋之景一样凄清而悲凉。尾联中作者借景抒情,借悲凉的清秋之景表达心中凄清悲凉之情

25、。答案(1)颔联:赴任之途,漫长坎坷,劳顿孤寂。颈联:行程愈长,离乡愈远,别居愈遥。尾联:旅途还长,人生还长,仕途还长。(2)表现了诗人对旅途跋涉劳顿的感叹、流寓生涯悲苦的回味和日后仕途坎坷的忧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借沿途清冷的秋景来抒发心中回荡的忧思。(分析合情理即可)【诗歌鉴赏】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漂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

26、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种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照应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尾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惆怅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16.(2016杭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27、回答(1)(2)题。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注】 陈琳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所器重,其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霸才:即诗人自己。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神兽。铜雀:即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1)赏析诗歌的颈联。答:_(2)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通过诗歌题目“过陈琳墓”和注解“石麟”判断出颈联上句是实景,通过注解“铜雀”所在位置可以判断颈联下句为虚景。然后答出所表达的思想感

28、情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题时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首联中诗人把自己比作“飘蓬”,体现了漂泊无依之苦。颔联“无主”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悲,“怜”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陈琳受曹操重用的羡慕。颈联通过对古墓前环境的实写和想象“铜雀荒凉”的虚景,间接抒发了诗人对陈琳所处明主时代不再的惋惜。尾联直抒胸臆,欲弃书学剑,表达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情。答案(1)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陈琳墓前的石麒麟已被荒草掩埋,虚写昔日曹操所建的铜雀台想必也已经残破不堪,只有暮云笼罩;诗人借陈琳与曹操的不再,感慨那个英雄辈出且明主识才时代的一去不复返,抒发了自己对贤君的渴望以及怀才不

29、遇的悲慨。(2)首联中,“飘蓬”可见诗人此时漂泊四方,蕴含漂泊无依之苦。颔联“无主”“怜”表达了诗人对陈琳受曹操重用的羡慕,以及怀才不遇之悲。颈联抒发了对明主识才的时代不再的叹息。诗人感慨文章无用,不如弃文从武,直抒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情。17.(2016绍兴一中高三下学期回头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广群芳谱刘灏六出玉盘金屈卮,青瑶丛里出花枝。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黄庭坚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注】 卮:酒杯。水沉:沉香木。酴醾(t m):花名。(1)这两首诗共同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特征?答:_(2

30、)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答:_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形象的能力。比较两首诗中都有出现的内容,由此可得三个特征:“清香”“暗香”都是说花香弥漫;与“梅”相比,表现它的品性高洁;用“玉”字表现了水仙花的洁白润泽。(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案(1)晶莹澄澈(冰清玉洁)、幽香弥漫。(2)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水仙花如“玉盘”“玉肌”,表现了水仙花花瓣的晶莹澄澈之美。异:第一首诗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用“自信高群品”,敢于“与江梅相并时”表现花的清香。第二首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水仙花与酴醾、寒梅对比,衬托水仙花的幽香。18.(2016杭州二中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

31、两首元曲,完成(1)(2)题。清江引钱塘怀古任昱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蟾宫曲钱塘怀古卢挚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注】。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注】 白傅坡仙:即白居易与苏东坡。(1)两首元曲写了两类人,试简析这两类人的特点。答:_(2)两首元曲都提到了“吴”“越”,试比较两个画线句的写法及作用。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主要依据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清江引最后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沙鸥之嘴侧面描写主人公“闲未得”,“闲未得”即

32、仍关心名利、仕途甚至百姓。蟾宫曲通过“佳丽谁边”“胜会华筵”“青楼画船”“歌舞留连”“吞吴忘言”这一系列描写展现了一个纵情声色、醉生梦死、忘却亡国之痛的人。(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两首元曲都是以怀古为题材,第一首有吴越时的“山”“水”,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产生“凄凉之意”;第二首运用“勾践灭吴”的典故,却“付与忘言”,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世人的讽刺。答案(1)第一首中的“人”是“闲未得”之人,也即为名利操劳、甚至忧国忧民之人。第二首中的人则是忘却亡国之痛、游山玩水、醉生梦死之人。(2)第一首写吴山越水,寓情于景,抒写出怀古伤时的“凄凉意”;第二首运用越王勾践复仇灭吴的典故,与

33、当下世人忘却亡国之痛、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世人的讽刺以及内心的痛慨。【诗歌鉴赏】清江引钱塘怀古这支小令怀古伤今,把深沉的兴亡之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国家兴亡,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物是人非,而山水如故。在亘久不变的山水中,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感,引发人的感慨和感伤。末句“沙鸥笑人闲未得”,用拟人手法,看似轻松诙谐,含意却颇为丰富,别具深意。自然界的生物是那样悠然自得,而人世间则充满忙碌、竞争、劳顿,最终,一切的一切都将归于历史的陈迹。蟾宫曲钱塘怀古作者在杭州西湖看到一些游人华宴歌舞,流连忘返的情景,顿起历史兴亡之感。杭州本是南宋的首府,元军却从这里来灭掉了宋朝,使全民族遭到异族压

34、迫。然而此时的游人只知寻欢作乐,早已忘掉越王勾践就是在这里与国人同心协力,发愤图强,终于灭掉吴国,洗雪耻辱。通过历史与现状的对比深刻地讽刺了不知亡国之恨的世人,作者感到故国恢复无望,因而无限感伤。19.(2016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乙亥岁除渔梁村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注】 乙亥: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那年秦桧死,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迫害的官员。作者奉召回京,途经闽北渔梁村,写下此诗。更:经历之意。(1)首联中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是

35、“_”“_”。(2)赏析诗歌最后两联。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首联作者写自己多年仕途生涯,如今已经年老了,其中的“似”与“空”两个字最能反映作者心境。“似”是“好像、仿佛”的意思,包含着否定的意味,表达作者对官场浮沉不定的感慨。“空”是“白白的,徒劳无益的”的意思,表达自己白白经历岁月,却老而无成的悲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颈联中写云山、柳桃这些景物,赋予它们人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两个季节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的景象,衬托出诗人漂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

36、象,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尾联从对方着笔,写家人对自己的思念,这种方式在古诗中比较常见,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种方式能增强情感的分量,使得思念成为相互的。答案(1)似空(2)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除夕雪意浓郁,并联想到春回大地的风光,表达出作者羁旅之中的寂寞凄苦,又有重回京都、欲施展才华的热切期望;尾联是展开想象,不说自己挂念亲人,而借小儿女的口说出想念出门在外的自己,表达更为委婉动人,曲折有致地抒发了思念家人,盼望全家团圆的深沉情感。(意思对即可)【诗歌鉴赏】诗的开头写自己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阅历很多,仿佛是谙练世情,老马识途,却又觉得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未免有茫茫身世之感。当看到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就、老大无成,又有岁月蹉跎、流年虚度的嗟叹。颔联中,“爆竹”照应题目渲染了除夕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环境的凄凉,从中我们不难悟出诗人旧愁添新愁的内涵。接着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天气,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